《琐忆》教案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与主题确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琐忆》,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导学生理解《琐忆》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琐忆》的文学特点和主题分析1.3 教学步骤1.3.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特点,如尖锐的讽刺、深刻的社会批判等。

1.3.2 《琐忆》的文学特点和主题分析让学生阅读《琐忆》,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分析《琐忆》的文学特点,如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琐忆》所表达的主题,如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第二章:文本细读与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细读《琐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2.2 教学内容细读《琐忆》,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2.3 教学步骤2.3.1 细读《琐忆》让学生自主阅读《琐忆》,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刻画。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3.2 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2.3.3 总结与分享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作用。

第三章:主题讨论与感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讨论《琐忆》的主题,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2 教学内容讨论《琐忆》的主题,思考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

3.3 教学步骤3.3.1 主题讨论让学生针对《琐忆》中的某个主题展开讨论,如人性、社会现象等。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论据和细节,支持自己的观点。

3.3.2 感悟分享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琐忆》过程中的感悟和启示。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琐忆》;(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童年的怀念;(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3)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琐忆》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点;2.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的运用;3.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鲁迅作品中特有的讽刺和幽默手法的运用;3.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琐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文中的讽刺和幽默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2)教师示范分析,引导学生跟随思路;(3)学生代表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琐忆》,巩固学习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回忆童年”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课程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对琐忆的概念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琐忆的定义和意义。

2. 解释琐忆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和分享个人经验来介绍琐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琐忆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个人反思日记作为评估材料。

第二章:整理琐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琐忆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整理琐忆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整理琐忆的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归纳和总结来整理琐忆。

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整理一组琐忆,并分享整理过程和成果。

2. 个人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整理琐忆的作业,包括分类、归纳和总结。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 评估学生的个人作业质量,包括分类的准确性、归纳的完整性和总结的深度。

第三章:表达琐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表达和分享琐忆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琐忆来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表达琐忆的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口头、书面和视觉形式来表达琐忆。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琐忆,并练习用口头、书面和视觉形式表达。

2. 个人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表达琐忆的作业,可以选择口头、书面或视觉形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的个人作业质量,包括表达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创意性。

第四章:探索琐忆的意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探索琐忆意义的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琐忆来深入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成长。

教学内容:1. 介绍探索琐忆意义的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和分析来探索琐忆背后的情感和成长。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构造思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概括七次谈话的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鲁迅的诗《自嘲》,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群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阔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弢写的《琐忆》这篇课文(板书),文章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几次谈话,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显示出鲁迅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作者唐弢,浙江镇海县人,学者、散文家。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无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二、解题:“琐忆”,“琐”:小而多。

“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三、出示教学目标(投影)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了解构造思路的特点。

四、概括要点:(七次谈话内容)1、学生回忆概括要点的有哪些方法?明确:①抓中心句②抓中心词③综合提炼2、请学生看一看,本文记叙了自己和鲁迅的几次谈话?明确:七次3、结合练习2中的例子,概括要点。

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2。

交流: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打出投影:给以明确(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4、总结:提出综合提炼的重要性。

五、了解构造思路的特点:问: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可不可以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答复。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七那么材料,前4那么为一类,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保护,平易近人。

《琐忆》教学教案

《琐忆》教学教案

《琐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能够把握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3)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琐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技巧,写一段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琐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否有所培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琐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琐忆》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琐事表达出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往昔岁月的珍视和怀念之情;(2)学会感恩生活,珍惜当下,为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奋斗;(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琐忆》中的经典段落;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3. 领会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琐事表达出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掌握修辞手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5.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琐忆》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交流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7.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练习。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琐忆(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琐忆的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运用琐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范文,分析琐忆的写作技巧;(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通过个人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2)培养学生珍惜过去、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琐忆的概念和特点;(2)琐忆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琐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如何将琐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亲身经历的琐忆故事,引发学生对琐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琐忆的概念和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琐忆的定义和特点,自主总结琐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琐忆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并通过范文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琐忆的写作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个人实践: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琐忆作文进行评价,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3.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琐忆相关章节;2. 范文:精选一些优秀的琐忆作文供学生参考;3. 辅助材料:与琐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分享自己对琐忆的理解和体会。

2. 讲解琐忆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并通过范文进行分析。

3. 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琐忆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琐忆作文。

七、课堂练习讲解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琐忆》教案

《琐忆》教案

《琐忆》教案教案:《琐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琐忆》的内容和主题。

2. 理解并分析文中描写琐碎生活细节的目的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记忆和回忆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琐碎生活细节的目的和作用。

2. 分析作者通过琐碎细节来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过去的一些琐碎细节,引起学生对琐碎细节的思考和记忆。

2. 预读文本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琐忆》,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详读文本教师与学生一起详细阅读《琐忆》,重点关注文章中描写的琐碎细节和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达的情感。

4.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描写琐碎生活细节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琐碎细节来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情感。

5. 回答问题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文章中的琐碎细节,理解它们对文章整体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7. 创作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写一篇类似《琐忆》的作文,强调对琐事的关注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8. 总结与收尾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的收获和心得,并着重强调通过琐事去触发记忆和回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贡献。

2. 收集学生写的作文,评价学生对琐碎细节的关注和表达记忆和回忆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琐碎细节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琐事触发记忆和情感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描写琐碎细节,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琐忆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教学步骤: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华盖:不好的运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憎分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解题:“琐忆”,“琐”:小而多。

“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一、初读课文1、字词音积累*睚眦必报: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

睚眦: 发怒时瞪眼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毁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指胡乱地估量推测。

揣:估量,忖度。

测:推测,料想*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

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

惴惴: 恐惧、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尽散绝: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

*尽心竭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游刃有余*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梦魇: 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

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女。

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

时弊: 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

机缘: 机会与缘分。

攀附: 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 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2、作者简介:唐弢: 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

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3、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

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4、划分文章结构第一层(1—17)记叙了4件鲁迅先生爱护青年的小事,体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层(18—28)记叙了3件鲁迅先生对敌人蔑视和批判的小事,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

二、再读课文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2、文章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哪些部分在写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答:1——17;18——28。

3、1——17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答:①、我与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的第一次谈话:鲁迅先生替我挨骂却并没有责怪我,看出我的紧张结巴连忙掉转话题,语调亲切且面带笑容。

(平易近人)②、用有趣的比喻引导不懂政治腐败光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对青年循循善诱)③、用有趣的比喻鼓励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自惭浅薄的青年。

(爱护信任青年)④、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生活琐事也乐于代劳,帮助不太熟且无礼貌的青年补靴子。

(对青年关怀备至)4、18——28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这些事情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何种品格?答:①、用要饭的攀附阔佬的故事讽刺国民党请美国我们主持公道的奴颜媚骨。

(不畏强权)②、以戏说“戴防毒面具“讽刺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虚伪荒谬。

(不畏强权)③、我的第一本书因涉及皇帝被官批而退回,鲁迅先生建议我出版官批集并讽刺国民党政府屈服强权的懦弱与愚昧。

(敏锐深刻、不畏强权)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的何种感情?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答: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怀念、敬仰之情。

②、一是将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叙述之中。

(如叙述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表情和心理:先是“不敢”、继而“紧张”、后又“一怔”,最后两人都笑了,表现出对鲁迅从疑虑到信赖,从敬畏到亲密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是通过议论直接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

(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听了鲁迅的话就会头脑清醒,就会增加勇气,又说鲁迅说话态度镇静,亲切从容,使人“如坐春风”等。

)6、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鲁迅先生之间的7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7、作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领全文,后面为什么却先写“俯首甘为孺子牛”,后写“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写有何好处?答:①、打破原诗顺序,使全文给人一种逆向变化之美。

②、这样安排符合作者认识、了解鲁迅的逻辑过程,也更能真实地展现鲁迅的伟大人格。

(先是听说鲁迅不易接近,接触后方知鲁迅平易近人,于是很自然地展开了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面的描写。

后来,与鲁迅熟了,无话不谈了,再去表现鲁迅人格的另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

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

反之,如果先写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就会让人觉得鲁迅真的不易接近,与鲁迅平易近人的客观事实相悖,这样就会造成文章前后矛盾。

)8、文章记叙了我与鲁迅几次谈话,这些谈话内容加之鲁迅教育青年、批判国民党的那些话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和语言风格?答:三次谈话;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的谈话方式;体现了鲁迅深入浅出、讽刺幽默、富有启示性的语言风格。

9、品读最鲁迅的语言①、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10自然段答:“狮子”比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强盛的中国;“猪羊”比喻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鲁迅用此比喻教育青年要认清现实,不要一味夸耀中国的地大物博,而要想方设法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被外国列强所侵略。

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循循善诱。

②、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10自然段答:“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小溪”比喻青年,鲁迅用此比喻鼓励青年不要自残浅薄,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的爱护和信任。

③、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16自然段答:鲁迅说“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来说明有些青年也会变坏,鲁迅再不会从“补靴子”这类具体的小事上去帮助青年。

“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说明鲁迅今后会在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使他们不至于倒退。

表明鲁迅先生积极负担起教育青年的责任,并对青年充满了希望和信任。

10、修辞:比拟和借代(1)比拟:根据联想,把物当人写,或把人当物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1自然段(2)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

如:红领巾—少先队员……20自然段11、精读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外貌描写:(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白描式描写。

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

语言描写:(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明确:狮子--强大国家猪、羊--弱小国家小溪--青年烂泥塘--夸夸其谈的学者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

青年人单纯、热情。

虽然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

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语言描写,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猴子、虫豸--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学生读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体会幽默、讽刺的语气。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这些语句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神态、举止描写: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12、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

自己体会明确:(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

“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

(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4)第18节,与体分析见练习三(朗读)点明了“横眉”的内涵(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7节,抒情性议论(朗读)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三、重难点分析1、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旨,为什么却先写鲁迅不易接近而不直接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答:欲扬先抑,与下文鲁迅的平易近人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造成跌宕起伏,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且更加自然和深切地表达出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鲁迅一生中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作者为什么专选一些小事来写鲁迅呢?答: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