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dr,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Z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Ci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债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二价值。
■投箸:zhd筷子。
■冰塞川:S&堵寒。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诗词三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诗词三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感受作者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作者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资料,诗词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教师朗读“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出示课件1)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三首千古名篇——《诗词三首》,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
板书课题:14 诗词三首(出示课件2)教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诗与酒联系在一起。
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行路难(其一)(出示课件4)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习,你们应该知道唐代的那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了吧?预设:李白(出示课件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但要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诗词的鉴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交流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案行路难李白教学目标1、能过自主研讨、合作学习,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领会言外之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法。
学法:诵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屏显:_____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同学们知道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谁吗?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请联系具体的诗句,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屏显: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示例: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学生可能回答: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嗜酒的李白,爱月的李白,藐视权贵的李白,才华横溢的李白,思乡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1.以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本诗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可是他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的典故;后一句是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的典故。
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探究: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一、导入新课提问: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酬,即是酬答,以诗相答;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那么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怎样一首诗让他竟写诗答复呢?这首答复诗又写了怎样的内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学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歌,理解诗歌1.作者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明确: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是写酬答之诗,便从此处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远,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却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明确: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写此意在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上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悼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4.请比较《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说两首诗谁的境界更胜一筹。
明确: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原本只是感喟,诗中多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
而刘禹锡的回赠诗,虽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显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目标导学三:朗读诗歌,把握主旨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说说本诗的主旨。
明确: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水调歌头》1.反复朗读本首词,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