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言名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合集下载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篇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积之于厚,发之于薄。

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

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我们可以这么说,一切名人并非神灵所附,天赋独具。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煌煌伟业,乃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开始的。

不畏琐碎、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随身带个小本本的习惯,每有所感,即记入本本中,有时一天竟记上二十多条。

积累的资料,犹如点点火星,不时触燃起发明创作的“灵感”火花来,著名学者顾炎武,每日读书时都随时记下所感所得。

天长日久,他的读书札记竟积成了浩浩三十二卷《日知录》。

中外文学史上的“厚积”功力,是颇为启迪人思的。

为求得“薄中见厚”,鲁迅“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写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唐代诗人贾岛用功苦吟,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

列夫·托尔斯泰时时注重积累创作素材,写了50多年的日记,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第四天。

为塑造艺术典型的“这一个”,高尔基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有特征的阶级特点、癖性、趣味、动作、信仰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商人、官吏、工人身上。

凡是卓有贡献的名人,都有一种感人的“痴劲”。

王献之见父亲书法技艺高超,便去请教成功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水缸里。

你就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自然就明白了。

”正因为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一切“求知者”,都精于积累,所以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

读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都会对恩格斯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刻的哲学见解留下难忘的印象。

读书的名言名句

读书的名言名句

读书的名言名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精选310句)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言吧,名言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

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精选310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的名言名句篇1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宋陆九渊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10、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11、好学而不贰。

——《左传》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13、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5、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18、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19、学不可以已。

——《荀子》2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2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2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2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2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29、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30、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读书的名言名句篇2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一句下一句出自宋朝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原文翻译: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拼音版:hé(hé)cháng guān yúfùrén zhījiàhū?qítián m ěi ér duō,qíshízúér yǒu yú。

qítián měi ér duō,zékěyǐgèng xiū,ér dìlìdéquán ;qíshízúér yǒu yú,zézh ǒng zhīcháng búhòu shí,ér liǎn zhīcháng jíqísh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名言,意为广泛地观察和研究,精细地取舍,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又要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和应用。

这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深刻而精辟,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博观而约取”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要保持对各个领域的关注和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领悟和掌握问题的本质和内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得滚瓜烂熟,而是要在广泛观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对关键问题的精准把握和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约取”,即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重要的内容、精华,只留下对自己有足够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厚积而薄发”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刻苦努力、虚心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厚积薄发、艰苦奋斗,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在实践过程中,熟能生巧,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在工作中取得优异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最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只有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掘,才能更好地发挥所学知识的价值。

同样地,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问题和挑战,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化和精细化。

因此,我们在学习时,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加全面和实用。

总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实用的名言,提醒着我们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广泛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注重实践和总结,不断深化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

只有坚持这种态度和理念,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1. 引言1.1 概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意为广泛地观察事物,取其精华;充分积累知识和经验,然后谨慎地运用。

这句话反映了博学与专注、广博与深厚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论。

在当代社会,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

博观而约取,是指要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不拘泥于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

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通过广泛学习,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厚积而薄发,则是指要扎实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竞争力,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并不是孤立的两种学习方式,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既能广度兼顾深度,又能蓄积培植发展,才能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继续探索,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2. 正文2.1 对博观而约取的理解对博观而约取的理解,是指在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精选和提炼,选择性地保留有价值的内容,同时舍弃无用的杂项,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这种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和深入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旨在避免过于片面和肤浅的认识。

博观而约取的理解,首先强调了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只有累积了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在特定领域做出有深度和广度的分析。

对博观而约取的理解也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取舍的重要性。

人们应当学会挑选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去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以免分散精力和注意力。

博观而约取的理解也教导人们坚持不懈地不断积累和筛选知识,只有在长期积累和不断修正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的出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的出处

《论语》中有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一种理念的表述。

1. 博观而约取这句话中的“博观”指的是广泛地观察和研究,对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思考。

而“约取”则指在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要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提倡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即要广泛地了解各种知识和信息,深入地研究各种问题,从中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兼爱”、“敬天爱人”的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即要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广泛地接触和思考,最终选择出对国家发展最有利的方针和政策,这就需要博观而约取。

2. 厚积而薄发“厚积”是指要进行广泛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包括对自己的修养和素质的培养。

在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这就是“厚积”。

而“薄发”则是指在真正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度的表达和实践,不可一味地张扬和宣扬。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要沉下心来,踏实地去做事,不可浮躁和急躁,不可轻率地发表言论和行动。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即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了解,在真正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表达和实践。

3. 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方法,也是对于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一种精神指导。

在当今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各种观点和信息层出不穷,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把握,并对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进行提升,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而“博观”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不致因为片面或狭隘的看法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决策;“约取”则可以帮助我们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精华,不致被琳琅满目的信息所迷惑和干扰。

同样地,我们在积累知识和进行思考的也要懂得“薄发”,不可贸然行动和张扬,要学会沉着冷静、深思熟虑,尤其是在处理重要的问题时。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和出处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和出处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和出处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是: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这句话出自于:北宋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

这就是“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的道理。

原文节选: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1,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2。

呜呼!吾子其去此3,而务学也哉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5,吾告子止于此矣。

译文: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的是比你早二年考中进士。

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

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

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

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篇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积之于厚,发之于薄。

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

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我们可以这么说,一切名人并非神灵所附,天赋独具。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煌煌伟业,乃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开始的。

不畏琐碎、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随身带个小本本的习惯,每有所感,即记入本本中,有时一天竟记上二十多条。

积累的资料,犹如点点火星,不时触燃起发明创作的“灵感”火花来,著名学者顾炎武,每日读书时都随时记下所感所得。

天长日久,他的读书札记竟积成了浩浩三十二卷《日知录》。

中外文学史上的“厚积”功力,是颇为启迪人思的。

为求得“薄中见厚”,鲁迅“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写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唐代诗人贾岛用功苦吟,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

列夫·托尔斯泰时时注重积累创作素材,写了50多年的日记,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第四天。

为塑造艺术典型的“这一个”,高尔基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有特征的阶级特点、癖性、趣味、动作、信仰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商人、官吏、工人身上。

凡是卓有贡献的名人,都有一种感人的“痴劲”。

王献之见父亲书法技艺高超,便去请教成功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水缸里。

你就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自然就明白了。

”正因为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一切“求知者”,都精于积累,所以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

读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都会对恩格斯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刻的哲学见解留下难忘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言名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些古代的名言名句:古代名言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洪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宋·杨万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吴王事事堪误国,未必西施赛六宫.(唐·陆龟蒙)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