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

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盈余股价回报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了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研究结论显示,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相比,新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显著降低。
标签:新准则;会计稳健性;会计盈余;公允价值1 引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较早定义,是美国学者Bliss提出的:“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Bliss,1924)”。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稳健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会计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会计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会计准则制定当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7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说明》中把稳健性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
但是,由于稳健性产生的本源是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观臆断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弱点逐步暴露出来,近年来人们对这一原则开始了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1997年修订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说明》中,不再将“慎重”列为三大会计政策之一,而是将它作为会计政策可靠性的组成内容,与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并列。
在我国,随着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地位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滥用稳健性来操控应计利润,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资产减值准备。
在此背景下,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虽然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列出,但同时为了为了避免企业过度采用稳健性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财政部也提出了稳健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要求之一,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这四个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2015年1期总第776期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贾少薇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摘要: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项重要质量特征也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会计稳健性,会计信息决定着公司层面的监管治理和投资融资政策,因此,会计信息稳健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类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以及会计实务。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本文系统的总结了会计稳健性是如何影响投资融资政策和公司治理的。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一、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1.契约的影响。
股东和管理层契约方面,由于代理冲突,管理层因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基于有效监督和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的考虑股东会更加倾向于稳健性的原则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peek 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刘凤委、汪洋(2006)研究发现,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使得管理层为了获取更高的会计利润投资高风险项目,这一举措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债务也是引起会计谨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在股利分配政策方面的分歧突出了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地位,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水平,Ahme (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由此可见不管是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还是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契约,各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要求采取稳健性的会计信息,从而有效的避免各种机会主义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2.会计准则的影响。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隐藏的收益难以被发现而高估的资产和收益带来的损失却很容易发现,因此公众期望市场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Watts,1997)。
Ball ,Robin 和Wu 通过研究发现,稳健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各种制度要求公司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
牛建军、岳衡和邱月华(2006)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稳健性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并非真正意义上来自盈余稳健性的改进。
《2024年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的衡量》范文

《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的衡量》篇一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的衡量一、引言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中,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是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
成本粘性关注的是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盈余稳健性则关注的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衡量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并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二、成本粘性的衡量1. 成本粘性的概念成本粘性是指企业在业务量发生变化时,成本并不会随之呈线性变化,而是呈现出一种“粘性”特征。
具体而言,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减少的幅度,这种现象通常在短期内较为明显。
2. 成本粘性的衡量方法(1)采用成本习性分析: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并关注其中固定成本的占比及其随业务量变化的情况。
(2)运用回归分析:通过建立成本与业务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成本粘性。
(3)引入成本粘性系数:通过计算成本变化率与业务量变化率之间的比值,得到成本粘性系数,从而衡量成本粘性的大小。
三、盈余稳健性的衡量1. 盈余稳健性的概念盈余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避免过度乐观的估计。
具体而言,企业在确认收益时应当谨慎,在确认损失时则应当及时和充分。
2. 盈余稳健性的衡量方法(1)采用会计政策选择分析:分析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是否遵循谨慎性原则,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是否合理。
(2)运用盈余指标:通过计算一系列盈余指标,如净利润率、核心利润占比等,观察企业盈余的稳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判断盈余稳健性的高低。
(3)引入盈余反应系数:通过分析市场对企业盈余变化的反应程度,计算盈余反应系数,从而衡量盈余稳健性的市场表现。
四、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1. 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通过衡量成本粘性,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作者:吴一能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2期摘要:稳健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并成为会计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各种传递机制作用于公司层面的监管治理和投融资决策,对各类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地总结出会计稳健性是如何影响公司治理,以及如何影响投融资效用,并根据以往的理论分析探索会计稳健性发挥其他经济效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研究方向一、引言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指企业的会计计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遵循谨慎性的原则,不高估资产或收益,相应地不能低估负债或损失。
会计稳健性最初是作为一项契约性质的手段用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产生的,是债务契约催生了会计稳健性(Watts,1993,2003),之后稳健性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普遍适用的一项会计计量基本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严格恪守这一原则。
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是热门话题,自Basu1997年提出度量稳健性的模型以来,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随着对会计稳健性的形成和影响研究的深化,直至Watts (2003)提出稳健性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焦于研究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分析,稳健性作为会计惯例不可避免地充当着缓解代理人和所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的角色,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要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
Watts(2003)和Ball&Shivakumar(2005)指出,会计稳健性通过优化管理层投资决策、约束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加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等途径能有效地减少代理成本的增加。
后来有学者声称会计稳健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发生矛盾,甚至在美国以F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提出要取消会计稳健性,人们才开始冷静客观地看待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综述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综述此文章为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0azz048。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2003)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与普通产品的质量相似,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质量同样存在着是否让信息使用者满意的问题,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行。
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上市公司在实行了新会计准则后,其盈余质量有没有得到改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本文主要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研究做详细综述。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探讨分析沈烈,张西萍(2007)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会计准则非“因”,盈余管理非“果”;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持久博弈关系。
指出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消极的方面,如资产减值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等。
但新准则也有对盈余管理行为积极的方面如公允价值运用面的拓宽,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增多等。
来华,黄娇丹(2009)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制约与利用的反复博弈过程,针对现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盈余管理科学建设会计准则的相关建议。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立意鲜明,分析透彻。
二、分析新准则中某一具体准则的变化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此类研究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来分析某一准则发生变化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有代表意义的有: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2009)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关注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发现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
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研究述评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述评摘要:会计的稳健性是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和投资效用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探究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会计;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凸现,会计稳健性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会计管理,但会计稳健性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比较大,稳健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一直饱受争议。
二、会计稳健性的概述代理理论认为,一系列要素契约的联结点是企业,而主要的契约方是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他们之间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契约原因是因为要合理分配企业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
调查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可知,稳健性存在的影响因素有:股东诉讼,公司契约中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契约、以及他们与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的有效性,同时,包括会计管制过程中会计管着者的行为。
稳健的财务报告被视为是一种治理机制,它不仅能公司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管理者操控能力和管理者高估业绩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公司的现金价值和流量。
由于会计稳健性对收益采用较高的确认标准,因此,它能让信息环境更加繁荣,给缺乏验证信息的市场提供一个基准,进而保护了契约各方的基本利益,阻止了管理者向其他市场参与者释放信息的动机。
三、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近年来,大量研究会计稳健性形成原因的文献逐步增多,而关于研究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却很少,且出现时间较晚。
我国针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并将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检验,包括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融资效率和企业债务融资效率的影响;其二是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用检验,主要是通过考察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现有投资项目和未来投资项目的影响,从而检验会计稳健性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发现与启示摘要: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衡量一家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探讨了稳健性的定义、原则以及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它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一、稳健性的定义与原则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不利信息持保守态度,即在缺乏充分证据时不予承认预期盈利,但对于预期亏损则要提前进行计提。
稳健性原则强调谨慎态度,根据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称性,确保财务报告表达真实、合理、可靠的信息。
二、稳健性的影响因素1. 企业规模:通常情况下,较大规模的企业更注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因为它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2. 行业特点:某些行业如金融、房地产等风险更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要求更高。
3. 法律法规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会计准则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国家对稳健性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稳健性的重要意义1. 提供可靠信息:稳健性原则保证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投资者和相关利益关系方可以凭借稳健性原则提供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2. 防止财务欺诈:稳健性原则能够防止企业虚构盈余数据、操纵财务报告,有效减少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3. 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才能提供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稳健性的启示1. 加强企业治理: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2. 提高透明度:定期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强市场的有效运作。
3. 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
4.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会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保证会计盈余的准确计算和稳健识别。
结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原则。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管理,加强透明度、监管以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实现稳健健康的财务状况综上所述,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对于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至关重要。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综述_佟玲

&FOREIGNENTREPRENEURS2014年4月刊(总第456期)CHINESE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风险,实施谨慎原则,能够使企业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对其加以防范并化解,可以说,谨慎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使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得以保护,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会计稳健性的内涵与分类首先从定义上看,Bliss(1924)会计师将稳健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
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的时候对可验证性的要求更高,所以稳健性就意味着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即会计人员对于损失(坏消息)要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好消息)直到有充分的证据时才予以确认。
会计实务也一直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例如存货计价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以及资产减值的处理都有着稳健性的烙印。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Sterling(1970)将稳健性作为会计实务中最有影响力的原则之一。
一般而言,稳健性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因为存在着没有确认的商誉)。
在学术界,根据性质的差异将稳健性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
首先非条件稳健性,也称为独立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己经确定了,不会再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
关于非条件稳健性的例子有研究支出的费用化处理,以及大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法,以及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使用历史成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105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洪庆宾(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100076)摘 要:稳健性又称谨慎性,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限制了内部人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
本文主要是围绕在会计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展开的。
在对稳健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四方面对稳健性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最后通过中外研究进行对比,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关键字:稳健性 会计盈余 会计信息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0105—02一、稳健性的定义从时间上看,Bliss (1924)也许是最早完整给出稳健性的定义的,他将稳健性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宁肯低估净收益和资产,而不愿高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于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现已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本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这样定义稳健性的:“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稳健性研究文献回顾纵观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研究;第二,会计盈余稳健性形成动因的研究;第三,会计盈余稳健性计量方法的研究;第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和健全,因此有关美国会计信息存在稳健性广大学者都是普遍认可的。
Kothari (1988)、Basu (1997)通过研究美国稳健性的时间序列发现1967-1975和1984-1990两个时间段的稳健性较强。
Holthausen 和Watts (2001)通过对1927-1993期间的大公司研究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在1966年之前就存在了。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关于稳健性的存在问题针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Ball ,Robin 和Wu (2000)通过对沪深两市1992-1998年间A 股和AB 股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内陆的会计准则的报告数据还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报告数据,都不具有稳健性特征。
Lee ,Cao (2002)通过我国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在1996和1998两年的稳健性较强。
李增泉、卢文彬(2003),李远鹏、李若山(2005)以及陈旭东、黄登仕(2006)也对于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认同稳健性在我国总体上是存在的。
(二)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契约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
Watts (1993)认为会计盈余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契约,包括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稳健性可以做低利润延缓向股东的支付,从而确保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稳健性也延缓了基于盈余的报酬支付,从而保全了股东的利益。
Watts (2003)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将稳健性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
而契约对稳健性的需求,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稳健性的需求。
Ball 和Shivakumar (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公司的会计信息更稳健,该发现意味着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的会计信息。
Ball ,robin 和Sadka (2006)通过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权市场的国家横截面数据关系的研究,发现债权市场规模很好地解释了稳健性在各个国家横截面间的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
Peek ,Cuijpers 和Buijink (2006)认为公司上市前融资方式多为关系性融资,而上市后更多的是公开市场化融资。
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企业比较了解,因而对稳健性的需求不高;而在市场化的融资下,信贷人由于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因而对稳健性需求较高。
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的提高,说明股东与信贷人之间的冲突是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与Ball 和Shivakumar (2005)的观点一致,但却支持了Ball ,robin 和Sadka (2006)的观点。
LaFond (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财务报告更稳健,而所有权集中的财务报告不稳健。
这一结论无疑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尽管上市进行了全流通的股改,但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普遍。
国内不少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106文献考察了债务及所有权对稳健性的影响。
曹宇、李琳、孙铮(2005)发现大股东控制权越强,会计盈余稳健性越弱,而大股东的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则更进一步降低稳健性。
在外部监管和股东诉讼对稳健性的需求方面,Watts (1993,2003),Beaver (1993),Kothari et al.(1998)都认为,当企业的盈余高估时,更容易面临股东诉讼的风险,从而稳健性可以有效减低诉讼成本的现值。
在我国,尚未出现从股东诉讼角度研究稳健性成因的文献,而在管制方面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会计准则上。
赵春光(2004)分析了盈余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在1999-2001年的稳健性有所提高。
朱茶芬(2006)也发现,2001年前后会计盈余稳健性和及时性有了显著提升。
(三)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计量方法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计量方法Watts (2003)将其归纳为三种,包括反向回归、净资产基础计量和应计基础计量。
Basu (1997)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反向回归的方法进行稳健性的计量,从而开启了稳健性实证研究的新纪元,这在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Basu 以股票收益率作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代理变量,稳健性也就意味着对坏消息及时充分地确认,而对好消息就有所保留。
Dietrich ,Muller 和Riedl (2003)最早对反向回归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质疑。
Ball 和Shivakumar (2005)也指出了Basu 计量方面的一些缺陷,同时提出了稳健性计量的另外两种方法,也就是净资产基础计量法和应计基础计量法。
净资产基础计量法是以净资产低估的程度来度量稳健性,而应计基础计量法是以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反转性来度量稳健性。
Pae ,Thornton 和Welker (2005)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概念,并使用期初的权益市场价值/权益账面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表稳健性,发现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与盈余稳健性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刘舒文和汪寿阳(2006)也证实了这一点。
Lev 和Nissim (2004)使用财务报告和税收报告中费用的相对大小作为给定期间盈余下偏的计量,从盈余的偏度方面计量会计盈余稳健性。
(四)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都是出现在Watts (2003)的综述之后。
稳健性的经济后果体现在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和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Ahmed ,Billings ,Morton 和Stanford-Harris (2002)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会计盈余稳健性对于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减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有重要的作用。
Zhang (2004)检验了债务签约过程中会计盈余稳健性的效率收益,分析了稳健性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事前收益和事后收益。
Moerman (2005)使用独特的二级贷款市场的数据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报告质量如何影响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发现差价与更高的信息不对称正相关。
Easley 和O’Hara (2004),O’Hara (2003)以及Leuz 和Verrecchia (2004)发现稳健性可能有助于降低企业系统风险,并因此降低权益成本。
Lara ,Osma 和Penalva 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稳健性,发现稳健性与事前成本显著负相关。
Bushman ,Smith 和Piotroski (2005)从国家横截面数据检验稳健性财务报告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在稳健性的财务报告体制下,企业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的反应较快。
同时该研究发现,在所有权更分散的国家中,稳健性对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较为明显。
国内方面,王亮飞和潘宁(2006)发现,当会计盈余及时性较低时,企业的治理结构会体现为股权更为集中。
但这一结论也许是由前文曹宇、李琳、孙铮(2005)的发现所致,即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大股东更倾向于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了解企业,从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对比与启示通过国内外稳健性研究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Basu (1997)关于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关于稳健性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对于稳健性的研究多是基于此种方法。
但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经济仍处在新兴加转轨时期,在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尤其是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会计盈余稳健性被众多的企业用作利润操纵的工具,使得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尤为必要。
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环境下,股票的价格掺杂着过多的噪音,不能有效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利好消息和利坏坏消息,也就是关于Basu 计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 2003,(2):19-27.[2] 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还是利润操纵?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5,(3):1-56.[3] 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会计研究. 2007,(7):20-28.[4] 孙铮、刘凤委、汪辉.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稳健性.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 2005,(2):112-173.[5] 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还是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研究.2005,(8):30-36.[6] Basu.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3-38.[7] Beaver , W. and S. Ryan.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38). 12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