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

合集下载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介绍:
1. 马克思的“跳跃式”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时经常有意识地跳过一些不重要的章节,直奔主题。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2.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喜欢做读书笔记,并且会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 列宁的批注阅读法:列宁读书时非常认真,会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

4.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主张读书时不要刻意追求记住所有内容,而是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需要时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起。

5.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要“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是指在读书时要做笔记、加注,把书读“厚”;“由厚到薄”是指在理解书的内容后,把书中的要点和精髓总结出来,使书变得“薄”。

6. 鲁迅的“五到”法:鲁迅主张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这意味着读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口读眼看,动手动脑。

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古今名人的读书方法如下:1、诸葛亮:观大略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

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

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如果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雄文《进学解》中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

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

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4、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路上越来越好。

名人的读书八法借摘读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党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

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

这样,可以服、心、手三到,便于理解深刻。

翻选读吴昌硕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插缝读学者顾颉刚陪夫人就诊的时候,也要挟书阅读,若有所得,归来即记在笔记本上。

35年间,他记的笔记竟达l60册之多。

“啃”“悟”读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和“悟”。

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

”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选择读朱光潜说: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

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他认为:“你与其读千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重复读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对有些难懂的书,他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

他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问题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剜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交叉读理论家胡乔木共有136个三米高的大书架,约3万多册的私人藏书。

他没有什么业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如哲学、外国小说、政治、剧本、自然科学类的书,同时交叉着看,以调换脑子,而在调换脑子的同时,又有所得。

“怪”法读台湾作家李敖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

他常把书中重要的资料影印下来,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门别类的“专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华”,等到书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送、卖、扔,他都没有多大意见。

十大名人读书方法

十大名人读书方法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名人读书方法:
1.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2.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 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要专心致志。

4.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强调读书要从多个角度思考。

5. 陈善的“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强调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6.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强调读书要抓住要点和关键。

7. 梁启超的“分类读书法”:“将内容相同或相关的书籍放在一起阅读”,强调读书要有系统性。

8. 鲁迅的“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强调读书要有跳跃性和灵活性。

9. 老舍的“印象法”:“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强调读书要注重感受和体验。

10. 钱钟书的“笔记法”:“读书笔记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这些名人读书方法各有特点,但都强调了读书要有思考、创新、系统、灵活等方面的要求。

名人读书的方法1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1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1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哼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名⼈的读书⽅法有哪些 读书讲究⽅法,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个好的读书⽅法,能使我们快乐阅读,事半功倍,以下是⼩编整理的名⼈读书⽅法,欢迎⼤家阅读。

1.⽑泽东的读书法 ⽑泽东毕⽣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遍书在封⾯划上⼀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遍、三遍的圈记.⽑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特⾊的读书⽅法.⼀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喜爱的⼀门或⼏门,深⼊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事⽆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遍⼀般先读个⼤概,第⼆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不懂,⼜⽆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遍,题⽬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法有独到之处. ⽤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学⾼中内容,先⽤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五六年的时间才⾃学完⾼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作深⼊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本书拿到⼿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刻,然后开始闭⽬推想:这个题⽬如果⾃⼰来做,该怎么做.待⼀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法也很有风格.⼀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动⼿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级英⽂法》,抄过英⽂的《英⽂⼤全》,还抄过《孙⼦兵法》,这本书爱不释⼿,则⼀⼝⽓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览⽆余,胜读⼗遍.⼆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本书的前⼀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何研究三⾓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地学好前⼀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想,算⼀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活中读书的办法 多读⼏遍,看完后总结内容,在⽂章最后写⼀段感受、启发和⼼得,读后感。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

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

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

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

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

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读书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着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

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2、名人读书法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

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杂七杂八法”:“我是学物理的。

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

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

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

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

那的确是一种弥漫,不是扬琴的颗粒状,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

量大如重峦叠嶂,山高水长。

其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兵种齐全,方法现代,周密而充满活力。

他是错位文化的整形大师,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刑侦大师。

先生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然而,即令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的藏书量,也“居然有那么多钱教授不要看的书”(董桥语),可知读书选择的必要和重要。

董桥读书法,则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及斩获。

读书在彼,如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而建设(抽绎、概括)还要超过攻略。

推敲其读书法,但见选择高明,如闻金石声,显系注重知识之再生能力;绿意盎然,大有四季常开,花香不败的意蕴。

是一种“荡漾着优越感”的读书法。

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

其于知识信息、资料之吸收,则不论王子与贫儿、芝兰与败草、琥珀珠钻与牛溲马勃,俱兼收并蓄,来者不拒。

他以写代读,读写一体,资料海堆山垒,然见解每为过剩信息所掩,识之者,初则惊奇,继之也难免乏味。

虽然,其食量亦如拉伯雷《巨人传》一流人物,仍称别开生面。

3、读书经验漫谈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

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一、一目十行。

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

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

二、二分群书。

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

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 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

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三、利用“三余”。

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

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宋代文豪欧阳修对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当然,“三上”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不足为训,仪以此说明抓紧一切时间是何等重要。

四、读书“四到”。

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

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五、贵在“五用”。

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

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

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着,成为读书要诀。

六、学避“六蔽”。

古人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总之是不好的人。

孔夫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七、“七焚七录”。

明代末年有个大学问家叫张溥,他的读书法奇特,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

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

他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八、“八面受敌”。

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

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着。

东坡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辨明九事。

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

他总结为辨明九事:“一日别真伪; 二日识途径;三日明诂训; 四日辨章句;五日考故实; 六日通条理; 七日治经宜知家法; 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 九日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长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

清代学者陆世仪就是用了“十目一行”读书法取得成功的。

百、百家百遍。

韩愈之所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

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千、日记千言。

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

叶奕绳谈到他学习的方法说:“每读一书……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

每天记千把字,是好办法。

”万、万卷万里。

杜甫深有体会地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汉代文史家司马迁总结治学经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读万卷书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

我国地大物博,行万里路可以壮志知情,获得直接经验。

两者结合,才使人的认识升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