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关于地震题材的初中物理知识

关于地震题材的初中物理知识1、地震的等级是由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3、人在地震中受到的伤害方式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是被高处物体落下打伤或打死。
因为高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物体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做功,所以人就受到伤害。
4、被埋在废墟下的人通过喊叫或敲打周围固体,向外面救援人员发出求救信号,使救援人员能准确确定被埋人的位置进行抢救。
这是因为声可以传递信息,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液体和气体的传声效果好。
5、救援人员在寻找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时,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是利用生命探测器寻找。
这生命探测器是通过探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人的位置的。
6、山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汶川地区地处山区,山又高又陡,山上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非常大.地震发生时,山上的石头滚下,或发生山体滑坡,山上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转化为动能做功,给山下的人和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7、汶川地区由于发生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河流被从山上滑下的泥石流堵住,形成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随着湖中的水越来越多,水的深度越来越大,水对堰塞湖坝底的压强也越来越大.当水的压强大于堰塞湖坝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时,就会有决堤的危险.因此要挖渠排水,降低水的深度,减小水对堰塞湖坝的压强,保护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8、地震发生后,许多公路都遭受严重破坏,外面的救援物质只能靠飞机投放.而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有动能,还有重力势能.当飞机匀速飞临投放地点上空投放物质时,由于飞机的质量减小,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飞机空投物质时,要提前投放,才能准确降落到投放位置.因为货物离开飞机时,货物由于惯性要沿着飞机的飞行方向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落下,所以要提前投放,货物才能准确降落的投放位置.(直升机空中静止投放物质除外)9.直升机将推土机从地面起吊上升时,直升机对推土机做了功.直升机水平飞行将推土机运到救援地点时,直升机对推土机没有做功.因为做功的力和距离要在同一方向上.10、空军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于2008年5月31日下午失事,机上19名人员全部遇难,失事原因是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
理解地震的物理学原理及应用

理解地震的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地震是指地球的地壳在地下深处发生的震动。
一般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造成的,每年全世界大约有250,000次的地震发生。
地震的短时间内频繁的震动所带来的灾害是很大的,因此地震防灾和减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那么,地震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地震的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呢?地震的原理地球内部有许多层,其中包括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只有30公里左右。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
当这些板块运动的时候,它们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不断在互相摩擦中积累能量,而地震就是这股积累能量的释放。
一般来说,地震的释放是突然的,能量释放时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有两种,一种是纵波,另一种则是横波。
纵波是沿着地震方向向前传递的波,而横波则是垂直于地震方向向前传递的波。
当然,地震波也可以是由多次反射和折射所形成的非常复杂的波形。
地震的应用地震不仅可以带来各种自然灾害,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受到地壳中地物的密度、弹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地震勘探来研究和探测地球中各种物质的情况。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地质结构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来揭示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一种方法。
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勘探中。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的速度、路径和波形,勘探人员可以确定油藏的位置、大小和石油的密度等信息,从而正确地执行采油方案。
另外,地震勘探也被用于构建地震地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并分析其路径和速度,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灾害的范围。
这项技术在地震灾害应对和预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也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的运动方式。
从这些数据中,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地球的历史等等。
因此,地震勘探还被用于地球科学的学术研究。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1、去年杭州市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明显偏高,科学家认为这是大气中C02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温室效应”。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科学家提出多种方法•其中有人提出将C02通过高压管道,通入深海海底储存,以减少C02的排放,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下列反对意见中,你认为错误的是()A .将C0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会加剧C02的排放B. 几十万年以来.海水的pH保持在8. 2左右,大量C02溶解在海水中,会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C. 将C02储存在海底,会严重影响陆上植物的光合作用D .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深海海底储存的C02会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2、发生地震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A传声B.传热C.导电D .通风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许多人被埋在倒塌的建筑物下面,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救助被埋压人员错误的做法是:()A. 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再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B. 施救救援首先应使头部暴露。
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可用利器快速刨挖;C. 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对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D. 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对于埋压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4、发生地震,如果不幸被埋压,由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应保持镇定并采取自救措施,错误的措施是:()A: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要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起 的 地球 表 层 的振 动 , 是 地 壳运 动 的一 种 它 表 现 形 式 . 地 震 发 生 的 过 程 中 包含 了许 多 在 物理知识 , 了解 和 掌握 它 可 以帮 助 我 们 防 止
灾害 、 免损 失 . 避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8期
‘
物理通报
科 学 ・ 术 ・ 会 技 社
口
地 震 中 的 物 理 知 识 .
励 箭 生
( 化 中 学 浙 江 奉 化 3 50 ) 奉 150
地 震 是 一 种 经 常 发 生 的 自然 现 象 , 当
- --— —
() 果纵 波、 波 以一事 实上 的 角度 3如 横 与 地 面接 触 , 动 情 况 较 为 复 杂 , 其 产 生 震 但 的 原 理 与 以上 两 种 情 况相 同 .
46 - — - - —
维普资讯
20 02年 第 8期
快 点 作 出 防备 .
在 /A D中, 肋 ={A D , XB ・ E 可求
得 E 且 △ O D 中 , E D为直 角 , O D, E O 设 D
前后 左 右 晃 动 . 远 离震 中 的地 区 , 以 认 在 可
为 地震 波是 沿 着 地 面 传播 的 , 波 首 先 到 达 纵 观 测 者 , 时人 会 感 到 前 后 左 右 晃 动 ; 着 此 接
横 波传 来 , 会感到上 下颠簸 . 人
般也 不造成 灾害 . 目前 有 记 录 的 最 深 震 源 震 中 : 源 上 方 正 对 着 的 地 面 称 为 震 震
一
( )浅 源 地 震 发 生 时 ( 般 为 强 烈 地 1 一 震 ) 由于 纵 波 在 地 球 内部 传 播 速 度 大 于横 , 波 , 图 1 示 . 震 源发 出 的地 震 波 中 , 如 所 从 纵 波 首 先 到 达 震 中 , 时震 中 区的 人 会 感 到 上 此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破裂和位移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具体来说,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在构造运动中受到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很多科学原理可以解释,其中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组成,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岩石层被分为若干块状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并不断运动,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是由若干块状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的发生。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为什么经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地区。
2. 地壳运动理论地壳运动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地壳板块不断运动,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拉伸等运动。
地壳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板块的相互运动导致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应力积累,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地壳运动理论解释了地震为什么经常发生在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例如地震带、断裂带等地区。
3.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地震波传播理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理论。
地震波传播理论认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震波传播理论是研究地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地震是地球上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造成的破坏力很大,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的定义、地震的原因、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的共振与滑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表面沿地壳断裂线产生的振动,通常由岩石的破裂和摩擦造成。
地震是地球表面一种极为复杂的物理现象,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周期性、传播性等特点。
二、地震的原因1. 惯性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地壳表面不断运动,而地球的外部层是固体而不是液体,所以地壳不断运动会产生应力。
2.岩石本身的自重:岩石越深处受到的重力越大,因此,即使没有其他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地质构造应力。
3.熔岩的运动:当岩浆在地下运动时,也会给地壳带来振动。
4.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在造山运动、裂谷运动中引起的地震。
5.人为因素:人类采矿、地下水抽取等活动也会引起地震。
三、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发生可能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和研究。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地震云、地震地磁异常、地震电磁异常等。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确定之前,根据地震预警系统的警报发射,提前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向地震既定范围发送信息,以降低地震灾害。
四、地震的共振与滑动地震产生的振动通过地壳和地幔的介质传播,引起了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有横波(s波)、纵波(p波)和面波(l波)三种。
共振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岩层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吻合而引起的振动现象,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地壳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
地震滑动是地震波在地壳岩层中传播时,由于应力的作用,使岩层发生相对滑动的现象,从而产生地震破坏。
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减少地震影响。
2.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提前进行演练和培训。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和移动时产生的自然现象。
地震通常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这些板块以漫长的时间尺度来承受剧烈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岩石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震的震中、震源和震源深度是研究地震的重要参数。
地震的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通常是主震发生地;震源则是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深部;而震源深度是指震源相对于地表的垂直深度。
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横波则是以振动的方式传播。
这些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时,会引起地面的振动,进而造成破坏。
地震的强度和震级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强度主要描述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影响,一般采用烈度表进行评估,烈度表分为12度,从I度到XII度逐渐增强。
而震级则是通过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波数进行测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震级数值越大,地震的能量越大。
例如,里氏震级为7.0的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可能造成严重破坏,而震级为9.0以上的超大地震则可能引发海啸等灾害。
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地震可以引发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塌陷等直接破坏,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滑坡等间接灾害。
此外,地震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失踪和财产损失,危害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人们开展了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灾害防治工作。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观测地震活动和地壳变形等现象,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但通过不断积累观测数据和改进预测模型,人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的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
地震灾害防治是减少地震灾害危害的重要措施。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7、四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深表同情,对于在灾难救援队伍深表敬意。在灾 难救援工作中,医务人员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 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医生用听诊器接听患者心跳和呼吸声音,能升高音调 B、注射时针筒能抽取到药液,是因为药液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 C、喷洒消毒液后,过一会儿病房里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D、夹取消毒棉擦伤口的镊子是省力杠杆
地震与物理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下面从物理学 角度对地震现象进行一下解读。 对地震的起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科学家逐步提出板块大地构 造学说。地球表面岩石圈由几块巨大的板块体构成。这些板块或相互分 离,或碰撞俯冲。板块边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动特别活跃地带。 地壳各板块之间的碰撞将产生振动。 物理学中有一个基本观点——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静止只是相对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感到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是静止的,岂不知,貌 似静止的地球除了绕地轴做自转外,还绕着太阳作公转(开普勒三定律 很好地解释了其运动规律);岂不知,貌似静止的地壳下还存在板块的 运动。 现代科学对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释: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 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机械)振动是物理学中所研究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它具有往 复性、周期性。日常生活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作振动,譬如发声的琴 弦,发声的音叉,发声的声带,发声的喇叭等等。
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 船只等障碍物.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 Hz的次声波可以 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地震或核爆炸所产生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 房屋摧毁。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 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 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燥、耳 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 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次声波对心 脏影响最为严重,最终可导致死亡. 这次在四川发生的强烈地震波及到西安地区时,很多人们感到心脏 难受,就是由于次声波的作用所造成的。 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 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体内脏的振动频 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 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 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 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从地理学上来说,地球是一个大球体,由外至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由一层层各种固体岩石构成的,地震就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时,地壳前后上下振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从力学的角度讲,其实就是地壳各板块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板块的形状。
•机械波的知识(这个是高中内容了),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地震中地壳振动,也会产生声波。
由于频率比较低,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所以大家见到地震前有些动物有反常行为。
•s=vt。
给定横波、纵波速度,给定横波、纵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可以算出震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