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做不做实验? 辑文编译-4027
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吗?

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吗?实验是一个繁杂的过程,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不少医学工作者会问,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吗?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不做实验也是可以发表SCI论文的。
通常来说,不做实验发表论文最常见的就是写meta分析了。
Meta分析是医学工作者常写的文章,具体怎么写?可以八步走。
1、确定主题:选题是meta分析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题不当会导致研究课题缺乏研究价值,造成致命的问题。
所以,作者在确定主题时要十分慎重,满足以下三大要求。
(1)重要性只有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的问题才适合作meta分析。
Meta分析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写一篇高质量的至少也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
如果分析的问题无关紧要,则得不偿失,也难以发表。
(2)争议性一般而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最适合做meta分析。
通过汇总多个研究结果,得到总的更可靠的结论。
怎样才知道哪些具有争议性呢?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自然会对本领域有哪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比较清楚,如果是新手,则可以向该领域的专家请教,或者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知道哪些问题有争议性。
如:欲研究肾移植领域哪些问题有争议性,则可以以“肾移植”,“争议”在CNKI上检索,或以renal transplantation, controversy; dispute等为关键词在PUBMED或其它医学数据库上进行检索,查到相关论文,详细阅读后即可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争议性的。
(3)创新性创新性指的是国内外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meta分析。
同样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来得知是否已经有人作过类似的meta分析。
如打算作进食牛奶是否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则可以以“前列腺癌乳制品 meta分析”或者“prostate cancer dairy product meta-analysis”为关键词在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结果发现国外已经有人做过了,那么这个课题就不太适合再做meta 分析。
关于SCI写作的知识 辑文编译-4027

关于SCI写作的知识随着SCI文章在国内科研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写作SCI文章的科研工作者也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真的清楚:什么是SCI文章?SCI文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投稿和写作呢?关于SCI写作你了解多少呢?一、认识SCI文章不论你在某个研究领域了解多少丰富的知识,也不管你在实验室中成功了多少次的科研试验,如果没有一篇论著将这个过程,这些内容展现给同行乃至世人知晓,那么你将注定默默无闻。
于是SCI文章便成为了迈向成功的契机。
(1)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
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文章。
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physics)主编Harvey专门谈到,少数作者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这在过去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不允许。
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以不同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
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
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
”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
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2)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
部分作者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往往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而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
SCI写作发表先解决三个问题 辑文编译-4027

SCI写作发表先解决三个问题随着SCI写作发表的日渐普遍化,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写作SCI文章。
但写作发表SCI文章与写作发表普通的文章不同,因为SCI文章属于科技类文章,科学性和真实性都十分的重要。
在SCI写作发表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问题?SCI文章包括哪些内容?署名:署名要求真实,这样才可以体现责任,通常包括真名与工作单位。
第一作者必然是文章的全程负责人,而这之后的署名需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序。
其中行政领导人不署名,对SCI论文写作过程有贡献的人员也可以在致谢里体现。
署名中切记完整的署上每个有参与的人员名称,不要忽略了某个人员。
引言:引言要做到引人入胜,行文简练,好的文章通常都有一个发展历程与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
突出文章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及文献。
引言部分在对前者研究内容的评价时要中肯,不可以踩低前人的研究来凸显自己的论文内容,也不可夸大自己的研究内容。
材料和方法:了解所投期刊杂志对此方面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期刊杂志的要求去撰写,这是提高被期刊收录的要素之一。
1.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2.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3.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
讨论:讨论在SCI论文写作中的地位也比较高,但难度也很大。
应从全局下手,找到主要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对实验结果应作出分析与推理,不要重复的叙述实验结果。
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当观点的对立情况,我们在撰写中要适时的给予论述,不可避而不谈。
另需注意文章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
讨论部分一定要把握好假设的提出,不可因过分提出假设而使得论文虚假、不真实。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力求真实可信,不能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但如出现误操作或设备故障这样所得的数据可以不用。
实验结果的行文应简练合理,剔除不适用的数据也可以留做它用。
应注意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如何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

如何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无论是初级的实验还是高级的实验,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流程,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得到启发,或者是基于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兴趣而提出。
明确问题后,可以为实验的设计和流程提供指导。
二、文献综述和背景研究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和背景研究。
这有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空白,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的核心。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指组织实验过程和操作的详细步骤。
在撰写该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尽量避免术语的滥用和错误。
每个实验步骤应该按照实验的逻辑顺序编写,并且要确保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步骤进行实验的重现。
五、数据采集与处理在进行实验时,需要采集并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采集应当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还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和科学结果。
六、实验结果展示和分析撰写SCI科研论文时,实验结果的展示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或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图表,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
同时,还要结合文献和理论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的科学意义,并提出可能的解释和推论。
七、实验讨论和结论在实验讨论部分,可以以讨论的形式逐步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并与已有的文献进行比较和对照。
如何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流程与步骤

如何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流程与步骤科学研究的结果需要通过科研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和传播,而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被广泛认可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之一。
撰写SCI科研论文的实验流程和步骤是确保研究者的实验可重复性、科学性和可验证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撰写SCI科研论文实验流程与步骤的详细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SCI科研论文的开端,它应该清楚地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合理地解释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创新点。
在撰写引言部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简明扼要地描述研究领域的背景,从而将读者引入你的研究主题。
2. 引言应该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3. 对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应该进行适当的综述,展示已有工作在此问题上的局限性,并提出你的研究的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SCI科研论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涉及到研究方法、材料、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在撰写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描述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所要验证的科学假设。
2. 描述用于实验的材料、设备和实验条件。
3. 详细描述实验流程,包括各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设置,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描述实验的样本大小和随机分配方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可信性。
5. 提供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的参考文献,并阐述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
三、数据采集与结果数据采集与结果部分是SCI科研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这部分对整个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数据采集与结果部分的撰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并在文中以表格、图表或者图像的形式进行展示,确保数据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2. 详细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图像处理和模型建立等。
3. 分析实验结果,包括对实验假设的验证、异常数据的处理,以及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和讨论。
SCI论文发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辑文编译-4027

SCI论文发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随着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SCI论文发表越来越成为评定一个科研工作者实力与工作能力的标准。
但是在SCI论文发表之前,一篇SCI论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写作阶段、润色修改阶段以及投稿修改阶段。
一、写作阶段1.文题(Title):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吸引力。
2.引言部分(Introduction):简介你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介绍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可在此部分中提出hypothesis。
3.摘要(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4.材料与方法部分(Materials and Methods):你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都要写出相应方法。
写实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保证别人看了这部分后能够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
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写的,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5.结果部分(Result):这是研究的重要部分,务必做到清楚、明白、准确,因此,应该尽量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表,尽力充分挖掘图表中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图或表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会给文章提供很好的思路。
分析完图表后,寻找试验结果的主要论点(Key point)。
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一说到这个Key point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
合理安排图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6.讨论部分(Discussion):这是一篇论文的精华所在,可以将讨论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但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
而且每一段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也就是下面提到的“逻辑一致性”)。
这四点没做好,SCI论文被拒稿很正常

这四点没做好,SCI论文被拒稿很正常不少科研工作者常常会问,为什么我的SCI论文又被拒稿了?其实,SCI论文被拒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论文质量不过关。
想要论文质量过关,这四点一定要做好。
一、前期实验写好一篇科研SCI论文,大多需要进行科研实验。
科研实验要做好,这四步不能少。
1、做实验和看文献时间各半。
不要以为做实验就是纯粹的做实验,没有看文献只会导致我们的实验难以开展下去。
看文献可以积累到前人的经验、探究别人的思路,边做实验变思考。
利用他人有用的经验,为我们攒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会看得远,实验才会做得更好。
2、准备要做充分。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
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
实验需要我们不断地跟进,不可中间偷懒停滞,不然会给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
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
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说,好记忆不如烂笔杆,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4、两手准备。
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
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
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二、看文献文献阅读,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文献读的好,才能发表好文章。
在发表文章前阅读相应的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写好文章。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3. 集中时间看文献①最好不要看中文的文献。
中文的文献有很多漏洞甚至错误的地方,作为科普读物可能还算合格。
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论文?

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论⽂?[交流] 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论⽂?对⼀些刚接触实验的朋友来说,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是⼀个问题;对做过实验的⼈来说,不做实验也可以发表SCI则是⼀个观点。
那么这个⼤家怎么看待呢?我们会想不做实验,数据怎么来呢?不做实验数据理论⽀撑依据:不做实验意味着“实验数据不是⾃⼰的”,⽤别⼈的数据来分析。
但是数据来源可以在数据库⾥找,在⽹站找,还可以在别⼈⽂章⾥找。
数据有多样性,准确与否还需要判断。
有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以后,就可以开始做模拟,做分析:画图,建模等等,然后写⽂章选定期刊发表论⽂。
接下来看⼀篇⽀持这⼀观点的孙⽼师的博⽂标题:“不做实验发表你的SCI论⽂”全⽂如下:现在,发表SCI论⽂仍是让许多⼈头疼的事情。
实际上,只要我们具备⼀定的科研能⼒和英⽂写作能⼒,发表SCI论⽂并不困难。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时间、经费或设备等原因⽆法开展实验,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有⽼师留⾔说不实验写⽂章是学术混混,或者为了发表⽽发表。
本⼈完全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发表论⽂的⽬的是交流⾃⼰的学术发现,更重要的是交流⾃⼰的学术思想。
不做实验发表的⽂章就更加纯粹地交流学术思想,没有什么不可以,⽽且更应该⿎励。
这⾥给⼤家提供⼀点建议,以实现不做实验发表你的SCI论⽂的⽬的。
对我们普通⼯作者来讲,应该是有三类。
⼀、阅读⾼档杂志上的精品论⽂,发现错误,写letter。
这类⽂章,有的⼈认为不是论⽂,但有的学校也把这类论⽂作为炫耀的资本,经常有某某发表某⾼档杂志的新闻。
(建议有了这样的⽂章千万别声张,以免被⼈耻笑。
这句不要看,黄药师建议删除)我们可把这类⽂章作为⼊门。
⼆、围绕⾃⼰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全⾯阅读相关⽂献,建⽴围绕个⼈兴趣的科研知识体系。
例如关于脑缺⾎,你⼀定要全⾯了解⽬前研究的现状,过去曾经的研究历史,作为你⾃⼰的体系,需要⼴泛阅读。
⽆论是中⽂(综述为主)、英⽂专著,还是最新研究论著。
你肯定能把握这样的情况:关于脑缺⾎,有⼀些能反复发表⽐较⾼质量论⽂的套路,这个套路就是你的⾃⼰的⼩研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写作做不做实验?
在SCI文章写作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科研试验所得的内容才具有发表的价值。
其实并不然,不管是否有实验的支撑,SCI文章的写作最主要的还要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创新?再决定是否具有价值?那么究竟SCI写作要不要做实验呢?
其实很多人会觉得做实验没劲,在导师或者前辈没有给指定方向或研究命题的时候,一直“无目的的看文献”,看一两篇后心里就有不踏实,总是很急,真的能通过看文章写文章吗?这样有意义吗?
不做试验,也能写文章!
文章是一种观点,是创新。
然而创新有大小之分,因此文章有优劣之分。
做实验容易出文章,容易出好文章,因为实践出真知。
许多科研工作者做实验的流程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看文献,看大量的文献;确定方向;找文献;看文献;写文章;投文章。
差别在于“方向”确定的先后次序;第二种是:确定方向;查文献;看文献;写文章;投文章。
做实验要有“大树思想”,最重要的一点是“能查,多看,多写,多投”,没试验,不要紧,有创新,不抄袭就OK!
不做实验意味着“实验数据不是自己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别人的数据来分析。
数据可以在数据库里找,可以在网站找,可以在别人文章里找。
数据有多样性,准确与否还需要判断。
有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以后,就可以开始做模拟,做分析:画图,建模等等。
当然,安全科学与工程是“软硬结合”的,软的方面如事故分析、风险分析、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安全行为分析等等;硬的方面如燃烧、火灾、爆炸、泄漏等等。
当然我的分类方法是不准确的。
不做实验便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文献和资料作为写作的支持,但是如果做实验的话,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记录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可能记住做过的每一步,所以笔记录或者标签是最好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例如实验记录如果不及时写,第二天就会忘记很多,一周之后就完全忘记了。
所以做实验一定要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一要及时,否则就会忘记,最好是随时记录。
二要详细,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可能就是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记下这个细节,实验出问题了就难以找到原因。
例如,做实验用的试剂是哪一瓶,什么时候配的(尤其是容易失效的试剂),如果是用PBST配的5%BSA,加了0.02%的Sodium Azide抑制微生物生长,就应该记录为5%BSA.PBST.N3Na,而不是5%BSA。
三要整洁,如果过于潦草,看起来很不方便,需要找相关信息的时候就难以找到。
配好的试剂做好标签也是一种记录,标签一定要详细:包括试剂名称、配置日期、配置者及其它必要信息。
在配试剂的时候,为了防止忘记贴标签的情况,应该先贴标签,再加试剂。
电子记录有易于检索的优点,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可以记录到电子文档里面。
二、核查
很多时候,实验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仔细核查,例如没有核查果蝇的表型,没有仔细检查试剂的标签,没有核查离心机的转速,没有检查heat block的温度等等。
每一个小小错误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所以一定要养成仔细核查的习惯。
具体来说,在加试剂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核查标签(包括试剂名称、配置日期),
是否有沉淀,颜色是否改变等;使用仪器的时候,要核查设置,例如温度、转速、时间设置等;电泳的时候,要核查是否有气泡冒出;使用实验动物的时候,要核查表型等。
三、分装
谚语说: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同样,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时也不要把所有试剂都放到同一个容器里。
分装有很多好处。
第一,保险。
可以防止因为污染、变质等原因损失全部试剂或者样品。
第二,容易混匀。
结冰的试剂需要全部溶解然后vortex才可以混匀,如果很大体积,有时会等不及全部溶解就开始加样,会导致浓度不均。
一般溶液都是先溶解溶质浓度高的,就像是结冰的汽水一边融化一边喝,一开始很甜,最后几乎没有甜味了,是因为糖份的存在会降低熔点,含糖量高的先溶解了。
分装后,每一管溶液量小,解冻时容易全部溶解。
注意在分装的时候一定要全部溶解并充分混匀。
第三,延长保质期。
很多试剂都要低温保存。
如果不分装,每次使用的时候都全部受热一次,变质就会很快。
分装之后,每次使用只有少量试剂受热,其它的还可以继续保持于低温,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抗体、体积较大的酶、热不稳定的其它试剂等最好分装保存于-20度或者更低的温度。
四、混匀
实验对很多试剂的用量都有明确要求。
要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可重复性,必须保证试剂用量一致。
用量等于体积乘以浓度,如果溶液不混匀的话,浓度就会不同,即使加样体积一样,实际的量也可能不一样。
所以,一定要保证试剂是充分混匀。
结冰的试剂,必须完全溶解才可以使用。
容易沉淀的试剂,使用之前必须充分vortex后再快速离心一下才能使用。
五、顺序
有时候需要给很多试管加不同的试剂。
这么多试管和试剂,一不小心,就会忘记哪一管或者哪一样试剂加了没有。
即使是只有两三个试管,我有时候加了一个样品,忽然就忘记是加了哪一管了。
如果是按字母或者数字顺序加样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清楚是加了哪一管。
具体来说,给试管加样的时候,按照试管的字母顺序,数字顺序排列。
例如做同一个质粒的酶切,用了四种酶,分别是XbaI,KpnI,BamHI,BsteII,就按照从左至右分别为BamHI,BsteII,KpnI,XbaI的顺序排列。
把要加的试
剂写在纸上,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加样。
对于同一个试剂,加一管,就把试管往左、右或者上、下移动一格。
电泳时,不同的泳道顺序为marker、control、实验组。
如果有多个marker或者control,也按照字母或者顺序排列。
收集样品时,按照先时间顺序,后字母、数字顺序排列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