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两首经典诗歌的异文比较
诗人踏春诗兴大发,一首诗词琅琅上口数百年,现在却有另外的意思

诗人踏春诗兴大发,一首诗词琅琅上口数百年,现在却有另外的意思文/访客诗人踏春诗兴大发,一首诗词琅琅上口数百年,现在却有另外的意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名为《游园不值》,相信大家小时候也都学过,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作者名叫叶绍翁,诗中形象生动活泼且整首诗富有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叶绍翁去访友,友人却不在家,叶绍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园外感叹:"是不是园主担心门口可爱的青苔被我的木屐踩坏呢,我轻轻的敲门却一直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怎么能被轻易关住呢,你看,那儿就有一枝红杏将枝桠伸出墙头来呢"。
在世人心中,宋朝应该是出“词”最多的、也是因各类优秀的词作而出名的朝代,但本诗的作者叶绍翁却是位爱好写"诗"的文人。
生于南宋中期的叶绍翁,目前流世诗词总计五十多首,其中半数以上都是“诗”作。
生在"宋词"大受欢迎的时代,不喜作词而爱写诗,在当时也算是很有个性了。
而在叶绍翁这几十首不多的流世诗词中,最为众人知晓的就属这《游园不值》了,一般来说,我们喜欢一首诗,要么就是为作者雄奇的想象所折服,要么就是为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所沉醉,或是因为诗句简单易懂,读来上口,但这首《游园不值》出名的原因却没有这么单纯。
按理说,一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仅仅就是写实的描写了春天一切复苏的美丽春景,非常容易理解。
但因为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红杏"这一词在中国文化当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官方的说,是代指女性,而"红杏出墙"这个词,就演变为暗指女性有外遇。
因此,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所代表的意义就有些微妙了。
其实早在这首《游园不值》之前,北宋宋祁就写了一首名为《玉楼春·春景》的词,其中有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陆游《马上作》叶绍翁《游园不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陆游《马上作》叶绍翁《游园不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马上作
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⑴关于叶诗中“游园不值”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主人不在家,有人认为是主人闭门谢客。
你认为哪种说法较为合理?请讲述理由。
⑵两诗都写早春之景。
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从比较的角度简述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⑴“闭门谢客”较为合理。
如果是外出,门自然会上锁,见“锁”自然不会“小叩”且“久”等(若答主人不在家,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⑵两首诗都用一个“出”字把“红杏”拟人化,但各有特色。
喜欢陆游的理由:由大景到小景,先点“平桥”“小陌”“翠霭”“柳”,然后用“杨柳”的金黄、嫩绿衬托“红杏”的艳丽。
喜欢叶诗的理由:用小景写大景,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
运用拟人手法,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游园不值》《春日》2首古诗整理详解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尤擅shàn七言绝句,属江湖派。
2.词语解释。
①游园不值:前去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因而没能进到园子里。
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
②应怜:应该爱惜。
应,应该。
怜:怜惜。
③屐齿:屐:木底鞋。
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小:轻轻。
扣:敲。
⑤柴扉:用柴草做成的门。
3.翻译古诗。
①句: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②句: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③句: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④句:一枝开得正旺的红色杏花已经伸出了墙外。
4.主题归纳:《游园不值》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说明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一切束缚,蓬勃发展。
5.第一、二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①这两句交代了诗人访友不遇,无法观赏园内景色。
诗人将主人不在家说成是怕“我”踩坏了青苔而拒绝“我”,写得幽默风趣。
②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善解人意和怜春、惜春的情怀。
5.诗人是根据什么判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①诗人是根据长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断定园内春色满园。
②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人、哲学家。
2.词语解释。
①春日:春天。
②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③寻芳:游春,踏青。
④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⑤滨:水边,河边。
⑥光景:风光风景⑦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⑧东风:春风。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
3.翻译古诗。
①句: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河边观花赏草,②句: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③句: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④句:到处都是春天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致。
《游园不值》中国古典诗歌对比读——诗人心情不同笔下景象各异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两首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睛,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两首诗都是写了春的景象,但两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诗中描写的景物和饱含的情感也大不一样。
我们通过对比赏析,可以品出其间的美妙。
一、两种心情:喜悦伤心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与他一块儿去赏花,不料敲了好久的门,也不见有人来开,是主人不在,还是怕踩坏他家中的青苔?进不得园门真扫兴!诗人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他猛地抬头一看,那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怎么关得住呢?园内盛开的一枝娇艳的红杏早已伸出墙外,仿佛向我们展示园内的无限春光。
一枝红杏出墙来,道出了诗人失望之后的惊喜之情。
武元衡《春兴》则流露出浓浓的伤感心境,柳叶绿得发亮,长得茂密,但是雨过天晴,枝头上残花落尽,只听见黄莺在树枝啼叫,这儿的春景将要流逝;可我还在异地他乡,好不伤感!夜晚,让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一定会随着春风回到故乡。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解析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疾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 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 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 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02
《夜书所见》
诗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 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深感孤独。
个人经历
叶绍翁在旅途中看到秋夜萧瑟的 景色,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创 作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思想
文化传承
两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启示现代人要重视文化传承, 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首诗对文学的影响
1 2 3
情感表达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 中情感表达的典范。
意境营造
两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深 远而优美的意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 的启示。
想象手法
诗人通过想象自己身在异 地,而兄弟们在家乡登高 赏菊的场景,表达了自己 的怀旧之情。
04
两首诗的比较分析
主题比较
主题相似性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主题都涉及到离别和思念之情。
主题差异性
《夜书所见》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一些景物引发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地表达了 作者对远方亲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 无奈,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 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牵挂。
05
总结与思考
两首诗对现代人的启示
家庭情感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启示现代人要珍惜家 庭情感,常回家看看,关心家人 的生活和健康。
人生感悟
两首诗都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 悟,启示现代人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境,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孤独之感
1到4年级要五首比较难的古诗
1到4年级要五首比较难的古诗一、《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三、《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五、《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夜书所见 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一、诗文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佳作,全诗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以轻巧、落墨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展现出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创作背景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时值深秋,眼见梧桐叶落,秋寒逼人,诗人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透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诗人情感诗人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同时,通过对儿童挑促织的描绘,透露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四、艺术手法1.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得诗的情感更为深刻和含蓄。
2. 以动衬静:诗人运用“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等动态景物,衬托出秋夜的静谧,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3. 语言简练:诗人用词简练,语言质朴自然,既符合秋夜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口吻。
五、文学价值《夜书所见》是一首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诗歌。
它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而且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首诗也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具有普遍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六、意境营造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萧瑟、清寒的秋夜氛围。
尤其是末句“夜深篱落一灯明”,以明亮的灯火为点睛之笔,赋予画面生命力和温暖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整首诗意境深远、画面感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清寒的秋夜之中。
七、语言特色1. 语言简练:叶绍翁用字简练,下笔成章。
他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秋夜的寂静与凄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修辞巧妙: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为生动形象。
比如“萧萧梧叶送寒声”,以人的感受写风吹叶落的声音,表达出秋意的凄凉。
3. 诗歌韵律:本诗语言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寒”、“声”、“情”、“织”、“明”,都符合诗歌的韵律要求,使得诗歌更具音乐美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秋日游龙井赏析
《秋日游龙井》诗歌赏析叶绍翁的《秋日游龙井》一诗,以其生动而具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游龙井的美妙画卷。
诗人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秀美的自然世界,让人在诗歌的语言之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赏析这首诗。
首先,诗人以“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描绘了一幅自在漫游的画面。
烦双鹤的引道与倩一童的携囊两个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突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也展现了游龙井的清雅之趣。
此处也显露出诗人的心境,即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宁静与自由,不受世俗烦扰,令人艳羡。
接着,“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融入诗中。
竹光杯影里的形象,富有中国文化的意境美感,似在诉说着诗人的清雅与淡泊。
人语水声中,则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声音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和谐且富有生机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然后,“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这两句话更是将秋天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不雨而云常湿,诗人在此表现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与深沉的理解,无霜而叶自红,则突显出秋日的温暖与丰饶。
这里也隐喻着诗人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热情与活力。
最后,“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诗人以问答形式结束全诗,不仅使诗歌结构更为完整,也进一步揭示了诗歌主题。
“我来何所事”,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他并无尘事缠身,仅仅是为了倾听那自然的松风之声。
诗人的答案其实揭示了他内心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生活态度,无疑是在忙碌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向往且追求的。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思考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如何在繁忙中找寻自我。
从艺术手法来看,叶绍翁在《秋日游龙井》中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才。
首先,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感觉丰富的秋日龙井之景。
无论是“烦双鹤”还是“倩一童”,都运用了动物和人物的形象,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了诗人游山玩水的闲适与优雅。
其次,他运用了细腻的景物描写,如“竹光杯影里”,“无霜叶自红”等,将读者引入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秋意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绍翁两首经典诗歌的异文比较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两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但在流传过程中都存在异文。
两诗均出自叶绍翁《靖逸小集》。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有陈起编的《南宋群贤小集》宋代刻本,其中收有《靖逸小集》。
在这一版本中,《游园不值》一诗前两句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略加考察,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前两句在不同版本中存在着异文,例如,明末清初毛晋《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靖逸小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宋末人编《诗家鼎脔》卷上、明代李蓘编《宋艺圃集》卷十四以及清代《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十二均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陈起编《江湖小集?叶绍翁靖逸小集》和宋本基本相同,只是“门”作“扉”;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曹庭栋编《宋百家诗?靖
?靖逸小集》以及清嘉庆六年(1801)读画斋重刊《南宋群贤小集?靖逸小集》则作“应怜屐齿
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从古籍版本学的角度来说,宋本应该是最接近文本原貌的,更何况还有如此多的版本支持。
更重要的是,《靖逸小集》中有一首《赠陈宗之》,诗题中的“陈宗之”即陈起。
由此可见,叶绍翁和陈起颇有交情。
因此,陈起刊刻的《靖逸小集》极有可能就是叶绍翁自
己交付的底本。
倘若是这样,那么,这首诗前两句作者原文很可能就是“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
由于著名的“江湖诗案”,陈起所刻的南宋诗人小集遭到毁板,此后直到清初,很多南宋诗人的集子刻本罕见,人们主要是靠辗转传抄来流传,在传抄过程中,因为形近,“十”讹为“小”;因为音近或其他因素,“九”讹为“久”、“嫌”讹为“怜”、“门”讹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这两句诗叶绍翁先写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在将诗集交付陈起刊刻之后,他修订了诗句,自己将其改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可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因为修订版后出,再加上陈起《江湖小集》由于牵涉诗案而名声大振,陈起刻本受到后世讲版本学者的极度重视,传抄者皆以其为据,这就导致该诗流传史上的大部分版本都是前者,只有极少数是后者。
许学夷《诗源辩体》中所说:“古人为诗不惮改削,故多可
有增损,正由前后窜削不一故,而犹未从改本者,盖彼但见初本,尚未见改本故也。
”虽然讨论的
倘若不从版本学上去追索这两句诗作者的原文是怎样的,仅仅从诗歌艺术表现来衡量,那我们则面临另一问题:到底是“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好,还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好?
“嫌”和“怜”指涉的对象略有不同,“嫌”字侧重在推测主人嫌弃来访者,“怜”字则侧重在推测主人爱怜园中苍苔。
而且,“嫌”字比起“怜”来,情感色彩更浓烈些,显得有些突兀,似乎和整首诗的气氛不那么融洽。
但无论用哪一个字,基本意思都差不多,都能引出下一句,扣上诗题中的“不值”二字。
“门”和“扉”,意思一样,且都是上平声,也说不上用哪个就一定更好。
但到底是“十扣”而“九不开”,还是“小扣”而“久不开”,意思却有很大不同。
倘若是前者,联系后面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十次来游这园子,有九次是不开的,这一次也吃了闭门羹;二是一路走来,所敲园子的门十有八九是不开的,这园子也是关着的。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稍显迂远,在诗意的理解上不是那么贯通、显豁。
如果是后者,呈现的画面就是一个诗人伫立在园门之前轻轻敲门,可敲了很久,园门迟迟不开。
“小扣”二字很好地刻画了诗人温文尔雅的形象,给人不急不躁的感觉。
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抬头一看,有一枝怒放的红杏越过高墙伸到外面来,不禁感叹烂漫的春色毕竟不是那一道紧闭的门所能关得住的。
照这一文本,诗人只来过这一次,也只想游这一个园子,可不巧的是主人不在家,于是诗人就推想主人可能是爱怜苍苔、生怕游人踩踏它们,因此故意不开门。
固然,整首诗最高明的地方主要在于后两句带给读者峰回路转的艺术享受,但这种充
满诗意的猜测读来趣味盎然,也让全诗增色不少。
因此,两种版本比较起来,虽然极有可能叶绍翁的原诗就是“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但从整首诗歌的表达来看,似
乎倒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更好一些。
叶绍翁另一首名作《夜书所见》前两句各版本都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但后两句却也存在异文,宋本、汲古阁影宋钞《靖逸小集》以及文津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百家诗存?靖逸小稿》均作“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而文津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江湖小集?叶绍翁靖逸小集》及《两宋名贤集?靖逸小集》则作“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和“捉”形近易讹,因此在传抄过程中产生异文。
“挑”为上声,“捉”为入声,都是仄声字,用哪一个都不影响平仄,而且意思都能讲通。
但比较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
“挑”字意指拨动、挑弄,比起“捉”来要更为具体。
由于促织喜欢藏在一些浅洞穴里,儿童常常用草梗伸到洞里去撩拨促织,把它赶出来再捉。
《聊斋志异?促织》写成名捉促织时,就说他是“掭以尖草”,即用草轻轻拨动,这可为旁证。
因此,此处用“挑”字更契合实际,给人感觉也更为活泼些,更能刻画出儿童的顽皮,而“捉”字则要显得平淡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