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合集下载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注重艺术技巧,创设意境,善于比喻。

1、意境优美,回味无穷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2、音乐结构完美统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瑕瑜互见,阳春下里相杂。

1、文字灵动,情感纯真沙扬挪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

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2、以丑入诗,情感过度渲泄残破一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也不饶恕我的肢体: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论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节奏 、 平仄 、 、 韵 双声 、 韵等语 言形 式才能 表现 出来 ; 叠 3 只有厚 载情感 的语 言 才能 将诗 歌 内在 的音乐 美表 .
现 出来 。 因此 诗 歌 的 音 乐 美 是 美 的 内 容 和 美 的 形 式
的统一 , 既是诗 歌 总体 美 的不 可分割 的侧 面 , 它 又在
“ 节奏 ” 诗歌具 有音 乐美 的主要音 素 。中 国诗 是 歌 的节奏是依据 汉语 的特点 建立 的 , 首先是音 节与音
节 的组 合 。 汉 语 一 个 字 一 个 音 节 。 有 独 立 意 义 的 单 音 节 、 音 节 或 多 音 节 构 成 一 个 音 组 , 组 后 面 有 或 双 每 长 或 短 的停 顿 叫 音 顿 或 音 组 , 一 多 把 它 叫 做 音 尺 。 闻
收 稿 日期 :0 0— 6— 1 2 1 0 2
作 者 简 介 : 向 兰 ( 9 7 ) 女 , 南 双 峰 人 , 阳 学 院 音 乐 系副 教 授 。 程 16 一 , 湖 邵
91
的节奏。诗歌的音 乐美 还体现 在句 中各字 的读 音 的 高低错落 、 抑扬 顿挫 ( 音调 ) 即平仄 的搭配 上。字 的 , 低音就是平声 ( 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 普通话的第一声
外, 中间的每个 段落都非 常整齐 , 都是 五句 , 中最 后 其

句都是八个 字 , 而且 是分成两段 的。 由于整首诗 比
较整齐 , 看去象一排 建筑 一样 , 这就 是“ 的匀称 ” 节 和 “ 句的均齐” 。这样 的建 筑美 跟音乐美 有很 密切 的关 系, 效果 就在 音律 上 面 。使 你 感 到节 奏 也是 很 整 齐 的 。下面我们再看这首诗 的第一节 :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迷人魅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

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

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

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

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1.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

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

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发情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

比如《呻吟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论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节奏美

论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节奏美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55论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节奏美◎廖玉萍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342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3352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323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3342沙扬娜拉![1] 4这首诗是《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约一九二四年七月作,发表报刊不详,初收一九二五年八月中华书局《志摩的诗》(徐志摩第一本诗集),这首诗最初的规模有十八个小节,一九二八年八月上海新月书店再版《志摩的诗》时,删掉了前面的十七个小节,只留最后一首,题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沙扬娜拉》这首诗是徐志摩跟随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写的,在情趣和文体上,受到了泰翁田园小诗的影响,清新、静穆,充满了东方情调。

《沙扬娜拉》是日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是再见的意思,全诗一共只有五句四十八个字,都是描述性句子,诗虽然短,但是内容十分丰富,节奏鲜明,把女郎鞠躬低头的道别,比喻成不胜凉风、娇羞的水莲花,通过轻柔舒缓的节奏将诗人同那位日本女郎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一、外部的节奏(一)音步音步即音节的停顿。

文中我们已经把《沙扬娜拉》的音步划分了出来,诗中每一行的顿数都不相同,第一行的顿数是342,第二行的顿数是3352,第三行的顿数是3232,第四行的顿数是3342,最后一行是四个音节一个停顿。

这一首诗的第一行是由三个音步构成,第二行、第三行和第四行均由四个音步构成,最后一行是日本女郎道别语言的直接记录,由一个音步构成,这种较长音步与较短音步相的配合,不仅呈现了它长短错落的特点,而且我们读起来还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徐志摩在注意诗行对称的同时,还注意诗行的变化,这种诗行的言语组织,使诗具有一种匀整和流动的节奏,具有一种灵动美。

 (二)语速语速有快速、中速、慢速之分;快速多用于表现兴奋、紧张急迫和愤怒等感情;中速一般在感情起伏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慢速常用于表现庄严、沉思、平静、忧伤等感情,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表现舒展的情怀。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

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

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2、1 绘画外表《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

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美:徐志摩的诗歌富有“诗感”的音乐美。

他遵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

2. 意象美:徐志摩的诗歌充满灵性的瞬间意象,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

这种创造性的突破使他的诗歌意境优美,唯美。

3. 意蕴美:徐志摩的诗歌高度浓缩了意蕴,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成就体现在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创作技巧上,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原创版)
目录
1.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2.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美
3.徐志摩诗歌中的绘画美
4.徐志摩诗歌中的建筑美
5.徐志摩诗歌的实例分析
正文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首先,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美体现在诗歌的音节和押韵上。

他的诗歌节奏鲜明,音节和谐,押韵自然,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

例如,他的名篇《再别康桥》中,韵脚的变化和音节的起伏,都展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

其次,徐志摩诗歌中的绘画美体现在诗歌的视觉形象上。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各种色彩鲜明的形象,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等,这些形象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再别康桥》中,"云彩"和"金柳"等词语,就构建出了一幅美丽的康桥风景画。

再次,徐志摩诗歌中的建筑美体现在诗歌的结构上。

他的诗歌结构严谨,节律整齐,呈现出一种建筑的美感。

例如,在《再别康桥》中,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三美"原则,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且通过这些美的表现,传递出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

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

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

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

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

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出来。

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

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

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

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

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

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

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偶然》一诗的片段。

“……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便是从这时断时续的诗行间,吹来许飘飘渺渺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么坦率直挚,这是发之心底的声音,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口语,可又是那么甜美动听。

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两个音调曲折的上声词,把诗句点化的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经意地变换了句式和语调,节奏自由极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轻读的ao韵上悠然抹去,不留一丝余音,于是把一句话分成了两行,在第四、五行之间留下一个休止,就象一个没有愁云的清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很显然,强烈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已经成为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徐志摩的那种“无孔不入”的感情,不仅是他诗歌内容的基础,也是诗人所以能够痴迷地不懈地探求现代新诗形式美的原动力。

他自谦地说过:“我的笔本来是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严谨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达任何细密的功夫。

”事实上徐志摩不仅在“追随”,而且更在开创。

诗人能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轻而易举地把白话文字中的音乐质素解放出来,让诗情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他不仅常常把口语插入诗中,有时竟全部用口语作诗,同样能创造出浓郁的音乐效果。

请看他的《残诗》: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滑,赶明儿,唉,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顶可怜的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现在,您叫去!就到空院子给你答话!全首以口语缀成,每行作五顿或六顿划分,节奏基本整齐;第七行的后韵脚排列颇似我国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调”,也和西方的所谓“英雄偶韵体”相似;两行换一韵,每行押韵,音韵和谐,富有变化。

特别是大量“儿”化音的运用,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调圆转,读来琅琅上口,字字如珠。

同时,“儿”化音使某些词语的韵母发生变化,从而使语流更富旋律性。

徐志摩有些诗句,是直接借诗中人物之口说出的,有的诗甚至全部以人物道白或对话构成的。

如《叫化活该》、《谁知道》、《太平景象》等等。

采用这种形式,除了更形象、更生动外,当然也更注意到诗句的口语化。

但即使是用最平白的口语,诗人仍十分注重其音乐性表现形式:昨夜我梦见我的儿:叫一声“娘啊——天冷了,天冷了,天冷了,儿的亲娘呀!”“天冷了”三个字,以从高平到曲折再到轻声的音调,构成一个忧怨而下行的短小乐句,并连续反复三次,加以强调和渲染,回转的节奏伴着下滑的旋律一气呼出,真有绕肠百回,凄楚欲绝之感。

试想,如果文字的音响符号不能构成如此具有音乐特征的形式,这种用普通口语组合成的诗句,怎么把梦中的妇人无以复加的悲恸心情,刻画的那样惟妙惟肖呢?徐志摩还有一首用硖石土白写的诗《一条金色的光痕》,这是诗人对方言诗及其在诗歌中为开发方言的音乐质素所进行的大胆尝试;诗中大量运用入声词语和全浊声母的词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吴方言风味。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不少俚语,音韵别具一格,乡土气息极浓。

徐志摩从白话中寻找音乐美的笔触,还直接深入到最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中。

诗人不是音乐家,却天生具有良好的乐感。

一九二四年夏天,诗人住在庐山小天池,。

“每天早上太阳不曾趋散雾气,天地还只暗沉沉的时候,民工们已经开始工作。

”悠扬而悲凉的号子透过浓密的晨雾不断飘过来,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

他断定,这是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它是中国民族“伟大沉默的悲哀”。

诗人用这“灵魂的悲声”记下了这曲《庐山石工歌》:“唉浩!唉浩!”的呼号“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反复低回,深沉悲壮,诗情就在这磅礴的节奏中跌宕起伏,俨然是一阕雄浑的交响音诗。

徐志摩善于通过平白的语言创造诗歌的音乐美,这不仅使他的诗充满了自然生机,也大大扩展了白话新诗的艺术领域;他从口语,特别是从方言和劳动人民生活中发掘诗歌音乐美的探索和尝试,无论是作为新文学的进步诗人,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应当说是大胆的,难能可贵的。

二初读徐志摩的诗,也许很难想到,诗人曾受过十分正统的诗书礼教的熏陶。

他既能按古体诗近体诗的格律出口成诵,又能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的骈俪之文。

不过二十来岁的徐志摩对诗的兴味远不如相对论和民约论。

然而,当“一阵奇异的风”把他吹向文学的时候,他怀里却已经揣满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这便是诗人创作功力的源泉;特别是古代诗文中的声韵技巧,成了他创作白话新诗的借鉴宝库。

徐志摩作诗多用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

他的诗几乎都离不开双生、叠韵词和叠字。

这些词天生就有乐音的音响效果,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或重复,构成语音的回环之美。

因此,历来的诗人喜欢用它们来点缀自己的作品。

《诗经》开篇之首,便是以“关关”这组叠字来描摹水鸟清脆的叫声,三千多年来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统。

徐志摩不仅能大胆借鉴,而且用得多用得好。

如:“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月下雷峰塔影》),连用四组叠字来描写景物,言简意丰,其中不仅有“情”“意”“景”的容量,还有丰富的“音”的容量:四组叠字节奏相同而音色各异,都为平声而分阴阳,有统一也有变化,有连贯也有顿挫,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可以想见,诗人在运用这些动听的词语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他常常把几种不同音响效果的语音糅合在一起,又因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叫你很难看出他刻意求工的痕迹,倒会觉得诗人象个好奇的孩子,为了听些“叮叮咚咚”的溅水声,随处扔了几块精美的小石子。

诗人常常在他特有的想象中逍遥,在艺术的空际里遨游,所以他的诗风也是悠哉游载的: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这种十四行诗原是舶来品,但一到徐志摩手中,却大大改变了“洋”面目: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和叠字,并驱使近声、近韵词加入诗中发挥效用。

“自在”、“云游”、“绵密”、“湖海”这些词声母重复,把节奏敲击得清晰流畅;“轻盈”、“逍遥”、“忧愁”、“飞回”,这些词韵母回环,把旋律撩拨得悠扬动听。

有时,他们闲散各处,有时又象“连环锁”似得套起来显示出不间断向前滚动的节奏感和变幻无穷的旋律性。

例如:第五行中的“卑微”和第六行中的“涧水”押韵;第六行句末的“明艳”和第七行句中的“点染”押韵;第七行句末的“空灵”紧套着第八行句中的“惊醒”,进而连用“倩影”、“抱紧”与之通押。

节奏由缓渐紧层层涌起;旋律由平和到起伏趋向热烈,配合诗意将诗情推向高潮。

实际上,这是我国古典诗文中“顶真格”略加变奏的形式,它以后句前端词语重复前句后端词语为特征,使语流产生明显的连贯性和强烈的运动性,与音乐中连续“切分音”的形式在听觉效果上十分相似。

然而,徐志摩用双声叠韵同声同韵近声近韵词的连接,来代替相同词语的重复,不仅克服了传统“顶真格”的机械感,而且在保持其优点的前提下使诗歌行文更加活泼更加自由;在连接诗句的诸因素中,被强调的是声韵的回环效果,无疑对加强诗歌的歌唱性是极有好处的。

徐志摩喜欢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词语押韵,象《我有一个恋爱》共25行,其中就有“明星”、“晶莹”、“神明”、“黄昏”、“神灵”、“容忍”、“泪零”等双声、叠韵和近韵词作韵脚,并以高亢明亮的平声词为主,构成了十多处双字尾韵。

比起用一般词语来押韵,它们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丰富,音韵更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