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的忧虑1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

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 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的埋怨; 其三,对张生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娶妻,忘情负义的不安。

而这忧虑、埋怨、不安的复杂心理,通过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的方式得以充分的展示。

就第一层面的心理感受而言,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缠绵依恋的,两人刚刚经历相思之苦,订下白首之约,转眼间又要劳燕分飞,崔莺莺对张生自是难舍难分。

在送别之中,崔莺莺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

这离愁别恨首先表现为对张生的忧虑之情。

“长亭送别”中一开头便是一折【端正好】的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这里,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碧云满天,菊花遍地,秋风劲吹,大雁南飞,虽然不着一个“秋”字,但是秋天的冷寂、悲苦、空旷等况味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风紧”带着刺骨逼人的寒冷,扑面而来。

西风,不仅仅是眼前秋天的自然之风,更是一个老夫人拆散张生、莺莺的人情之风。

“紧”字,写出了崔莺莺感怀秋风而内心悲苦的凄凉。

大雁南飞,良人北行,这鲜明的对比更使得崔莺莺内心感触良多。

“北雁南飞”这一场景中,暗藏了一个词语“归”。

大雁都归家了,可是崔莺莺呢?就要在这样的情境下,经历一场痛苦的别离。

对崔莺莺而言,她的家,她的情爱之家、灵魂之家,就是即将与自己离别的也许以后再也见不到的张生。

因此,“北雁南飞”这一情景与崔莺莺的离别情绪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家与无家的对比; 归家与别离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才让所有的情绪寸寸断肠,撕心裂肺,黯然销魂。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浅析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浅析

知识文库 第04期23《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浅析闫乃丹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天下夺魁”的美誉,笑傲文坛七百年而不衰。

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深刻、真实而又血肉丰满的人物塑造。

崔莺莺就是其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

《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这折戏写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词曲,真实表现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刻画了珍视爱情的崔莺莺被迫与张生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虽然她叛逆、敢于反抗礼教束缚,但作为贵族小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女性,她在与张生饯别时的心理显得更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却又不得已而妥协。

崔莺莺不顾父母之命,与张生私下皆为夫妻,虽然她勇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但她作为相国家的小姐,毕竟有着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因而处处体现了处于弱势的女性的无奈。

这一折就表现出了她对“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和“妻妾制”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妥协。

莺莺并不嫌贫爱富,并不在意张生只是一介寒门书生。

然而门第观念深重的老夫人却以家谱为重,不肯顺水推舟,顺从女儿心愿,提出了“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条件,逼令张生进京赶考。

莺莺碍于母女之情,为了家谱的荣耀,无力反抗老夫人的主张,只好选择接受新的痛苦和风险。

后来,当张生金榜题名回到莺莺身边,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划上圆满的句号。

当然,张生再也不是白衣女婿,新科状元的地位使他和相国小姐得以平起平坐。

莺莺是欣慰而又自豪的,不但自己获得了幸福,而且给家谱争得了荣耀,夫“贵”了,妇更“荣”了,比翼双飞不在话下。

所以说,崔莺莺在门第观念上向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退让。

尽管莺莺与张生感情深厚,情深意长,她仍然害怕有朝一日张生会负心于她。

许身张生时,莺莺对张生说的话就表明了她的担忧。

“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

此身皆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古代文学崔莺莺、张生、红娘、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

古代文学崔莺莺、张生、红娘、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

古代⽂学崔莺莺、张⽣、红娘、窦娥的⼈物形象分析《西厢记》⾥的主要⼈物莺莺、张⽣是王实甫精⼼刻画的⼈物形象。

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丰富。

莺莺是⼤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是节奏舒展 ,⾊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作者⽤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把⼀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由的爱情 ,并且⼀直对张⽣抱有好感。

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份的约束 ,⼜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不肯轻易流露乏真情 ,不少⼥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由幸福 ,但⼜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盾的状态中⾏动:⼀会⼉眉⽬传情 ,⼀会⼉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分复杂。

作者就是从其⼈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夫 ,从各⽅⾯体现其性格特点。

⼀、敢于追求婚姻⾃主的幸福爱情⽣活崔莺莺是⼀个情窦初开的少⼥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

她渴望爱情 ,但⼜不肯露真情 ,⼀旦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

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 ,四⽬交投 ,彼此就像磁⽯般互相吸引。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为⼥⼦者 , “⾮礼勿⾔ ,⾮礼勿视 ,⾮礼勿听”。

莺莺竟对张⽣⼀步⼀回头 ,把箴规抛之于脑后。

通过这⼀细微的却是引⼈注⽬的举动 ,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向。

莺莺佛殿奇逢张⽣之后 ,⼼⾥再也没有平静过。

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接近。

她知道那“傻⾓”⽉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 “兰闺久寂寞 ,⽆事度芳春 ,料得⾏吟者 ,应怜长叹⼈。

”道出了⼀个青春少⼥对爱情的渴望。

⽉夜听琴:晓知张⽣对⾃⼰情深意长 ,不禁长叹: “你差怨我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是妾⾝的脱空;若由得我呵 ,乞求得效鸾凤。

崔莺莺

崔莺莺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西厢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西厢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西厢记读书笔记篇1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

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

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

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

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

”“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

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

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

莺莺传文言文翻译

莺莺传文言文翻译

元和四年,崔氏女未笄,有张生者,游于斯。

生始见之,惊为天人。

张生者,文宗之孙,世为豪族。

崔氏女,其父为崔嵬,官至御史大夫。

崔嵬病故,家道中落,崔氏女遂寄居郊外。

一日,崔嵬友赵氏来访,崔嵬不在,崔嵬女随赵氏入内室。

张生窥见,遂生爱慕之心。

自此,张生常至崔氏家,与崔嵬女相会。

崔嵬女亦倾心于张生,然虑张生非良配,故未敢轻易吐露。

崔嵬女有妹,名红娘,聪慧伶俐。

红娘见崔嵬女与张生情投意合,遂从中撮合。

红娘言于崔嵬女:“君宜速决,勿失良缘。

”崔嵬女犹豫未决。

时值端午佳节,崔嵬女家设宴款待宾客。

张生亦被邀。

宴席间,崔嵬女借故离席,与张生私语。

崔嵬女曰:“君诚我意,愿结连理。

”张生喜出望外,欣然允诺。

崔嵬女与张生约定,待崔嵬女及笄之日,两家择吉日成婚。

崔嵬女归家,将此事告知红娘。

红娘喜曰:“君女有福,得良配矣。

”崔嵬女曰:“然吾虑张生非诚心,恐日后生变。

”红娘曰:“君勿忧,吾当为君留意。

”崔嵬女及笄之日,两家择吉日成婚。

崔嵬女身着红衣,头戴凤冠,步履轻盈,宛如仙子。

张生亦着一身红袍,英俊潇洒。

二人在红娘的祝福声中,拜堂成亲。

婚后,崔嵬女与张生情深意浓,如胶似漆。

崔嵬女偶感风寒,张生日夜守候,衣不解带。

崔嵬女康复后,夫妻更加恩爱。

然而,好景不长。

崔嵬女得知张生家道中落,心生忧虑。

张生知崔嵬女担忧,遂向崔嵬女承诺:“吾定当奋发图强,不负君托。

”崔嵬女感动不已。

不久,张生赴京赶考,崔嵬女送至门外。

张生嘱崔嵬女:“吾此去,恐不能及时归来,君宜保重。

”崔嵬女泪眼婆娑,含泪送别。

张生赴京后,努力备考,终于高中进士。

张生归家,告知崔嵬女。

崔嵬女欣喜若狂,认为张生不负她所托。

然而,崔嵬女得知张生在京,与一女子相爱。

崔嵬女心生嫉妒,遂向张生提出离婚。

张生无奈,只得同意。

崔嵬女离婚后,悲痛欲绝。

红娘安慰她:“君宜放下,重新开始。

”崔嵬女默默点头。

崔嵬女在红娘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影。

她决定外出游历,拓宽视野。

在游历过程中,崔嵬女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渐渐充实起来。

《长亭送别》之四美(通用16篇)

《长亭送别》之四美(通用16篇)《长亭送别》之四美篇1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

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

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

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

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

《西厢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8篇)

《西厢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8篇)《西厢记》读书笔记摘抄篇1在《西厢记》这本杂剧里,王实甫的功绩绝不止是将讲唱文学改变成了代言体的戏剧,使崔莺莺与张生的感情故事在崭新的艺术形式里获得了新的生存基地。

王实甫充满创新精神地使崔张故事各方面都趋于完美,贴合大众的审美观点,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一系列歌咏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生命力。

“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仅张君瑞与崔莺莺应当成为夫妇,也不限于《董西厢》里所说的“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是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成为眷属。

莺莺与张生从佛殿初遇时起,就开始了感情的交流,经过月夜联吟、斋堂互视,就更加深了这种感情,由最初的互有好感,发展到倾心爱悦。

张生对莺莺从一开始就爱慕的神魂颠倒,用他自我的话说就是:“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而莺莺说:“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从一开始的一见倾心,到了普救兵乱、白马解围时,这种感情就已经发展到难解难分的程度,莺莺在白马解围后满以为婚事将成,不禁吐露真情:“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

”可如果不能成合,岂不就明明白白地成了:“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难较可”吗?然而,老夫人当下就反对二人的感情:“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并提出要张生进京赶考,如果他不去或者落第就甭想得到莺莺。

封建家长制鄙弃的是感情,可男女主人公所重的是感情,剧作家所肯定的、支持的也是感情。

那么感情是抽象的吗?当然不是。

感情作为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互相吸引的感情,从来都是具体的资料。

张生眼里的莺莺是:“比着那月殿里嫦娥也恁般撑”,“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那语句轻,音律轻,小名儿不枉了唤莺莺”。

而莺莺说张生:“想着*士,旖旎人。

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和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念心儿里印。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1、西厢记读后感【篇一:西厢记读后感】近日,在老大的推荐下,读了元代王实甫所著的古典戏剧《西厢记》。

之前没有完整地读过,只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中学时也学过《长亭送别》这一章节。

如今细细品读之后,被张生和崔莺莺那种超越时代的敢爱敢恨,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深深折服。

剧中,张生和崔莺莺从相遇到相知到私定终身再到终成眷属,两人所见次数并不多,可以说每一次见面都是电光石火般地心灵碰撞,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深层次的对话,每一次见面都折射出了如彩虹般绚烂,华丽,艳美的光芒!第一次见面,是张生前去欣赏普救寺美景,无意中遇见了容貌俏丽的崔莺莺。

纳兰性德有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张生的这惊鸿一瞥,使得他不由惊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正如王菲在传奇中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这就是一见钟情的魅力!于是,张生满心欢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就恳求方丈借宿普救寺,住进了西厢房。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是偶然,那么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就是张生刻意为之。

张生打探到了莺莺会在后花园里烧香,于是偷偷观看。

“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二次见到莺莺,张生只觉“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蝉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

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

”此时的莺莺在张生眼中无疑是完美的,甚至近乎神圣!张生既为表露自己也有试探莺莺之意,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莺莺听罢马上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一唱一和之间,高山流水,琴瑟相合,两人顿生惺惺相惜之情。

莺莺转身回顾,张生笑脸相迎。

此刻,月朦胧,花无影,唯有甜蜜与芬芳在四周升腾,弥漫。

爱情的小火苗已熊熊燃烧,大有燎原之势。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相遇。

冥冥之中,缘分早已天定。

张生对莺莺爱的炽烈,恰逢崔老夫人许下退敌者可与莺莺共结连理的承诺。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作文(10篇)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作文(10篇)西厢记读后感800字作文篇1我从西厢走过,扑鼻一阵爱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钟楼,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飞檐崔嵬。

佛院的第一缕晨光通晓,钟声咚咚响起。

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在此静心休斋,偶遇赴京赶考的穷书生张珙,双方一见倾心。

恰此时,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张生挺而出身,解决了一切危难。

一段难舍的爱恋便展开了。

吟诗赋诵,醉酒赏花,在婢女的帮助下,两人不顾封建礼俗,结为夫妻。

两个人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充满了爱的芬芳。

我又从西厢走过,满怀愤恨这旧社会。

当这对痴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涡中时,却被崔母察觉。

在门第高耸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权力对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让诸公、贵胄子弟尽享人间艳福;权势对于爱情又是极为吝啬的,它常使真心相爱的恋人陷入山险水恶的逆境。

崔母的等级观念是相当顽固的,她是不会允许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的,尽管这个穷书生还是她的亲戚。

于是便有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悲哀。

面对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情感纠葛,一对心心相息的比翼鸟便在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十里长亭外分别了。

封建等级的压迫,功名利禄的诱惑,将无数段曾今的真爱湮没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从西厢走过,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长亭一别后,莺莺日夜苦思张生的归来,张生也魂牵梦萦着自己的爱妻,努力苦读,终于高中状元。

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赶回,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两人彼此坚定真爱的信念,不畏外界给予的压力,才赢得了爱情。

尤其是莺莺,身为官宦小姐的她,表现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多情钟情女子。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俗的束缚,对虚名微利表现出极大的蔑视与痛恨。

作者对她形象的描写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过西厢,我看见王实甫在寨前紧皱眉头。

他是在愤斥那些烦扰禁锢人们的封建礼教吗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

我从他手里接过《西厢记》,我发现那既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篇辉煌的文学巨著。

我感受到了他的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莺莺的忧虑
【摘要】长亭送别,从“晓来谁染霜林醉”,到“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张生在不舍中留下了一个离别的背影。

而痛在身心的,是我们的主人公莺莺小姐,她到底有哪些忧虑于心中抛舍不下呢?
【关键词】人物分析西厢记忧虑
莺莺是《西厢记》的主人公,是这个戏曲中最光辉的人物形象,她至真至纯,做事完全取决于少女的天然的本性,对春的感伤有“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这样哀怨。

正是如此春景唤醒了她内心的思春之情,恰在这时遇到了风流才子张生,临去的一瞥就让张生读懂了少女的情怀,才有了下面发生的待月西厢的一段故事。

莺莺让红娘送信,张生为了炫耀自己的解谜的才华对红娘说破了谜底,让莺莺这位相国千金陷入尴尬。

当老夫人不允婚事时,张生长吁短叹,唯思自尽,涕泗横流。

老夫人提出让张生赶考,也许只是权宜之计,先打发走张生再解决别的问题。

张生欣然前往,视赶考如探囊取物。

因此在送别的长亭外,漫漫的古道边,,莺莺的烦恼就像那绵绵的思绪,浓得化不开。

况值那暮秋天气,故早是离人伤感。

莺莺究竟在忧虑什么,我们设身处地来替莺莺考虑考虑吧。

首先可能担心被弃。

穷文人金榜题名中状元,因富易妻的故事太多了,在社会上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必须承认“花间词人”王实甫是有点过于喜爱自己所塑造的女主人公了。

莺莺的故事在先前已有原型存在,元缜的《莺莺传》中,就是始乱终弃的结局,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的结局也不如人意,所以张生的离开让莺莺这种担心无时不在,会不会西厢的温柔成为永远的回忆,富贵的张生会不会停妻再娶?因此离别的途中莺莺殷殷叮嘱:“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她在用自己的柔情与焦虑结成绳索,唤回远去游子的心。

其次可能担心张生在陷入另一段真情之中。

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这毕竟没有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来得可靠,张生是惊于莺莺的美貌才生“好逑”
之心的。

世上美丽的女子何止千万!张生一路赶考会不会再有美丽的邂逅?莺莺担心的是自己的情郎成为与别人的共有财产。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与嘱咐郎君“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女子是生气相通的。

可怜天下多情女,可恨天下薄情郎。

再次莺莺也许会担心张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张生得到老夫人的拒绝后不去想办法,因病等死。

要靠莺莺自身的主动,分别时“阁泪汪汪不敢垂”,对老夫人的安排言听计从。

自负的张生认为“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一旦考试失败怎么办?张生会不会羞于回来,张生会不会苦等中举呢?无论哪种选择,都让“想夫妻长相守”的莺莺失望。

在莺莺看来,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已。

张生临别一句“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更让莺莺牵挂与烦恼。

从晓染霜林到一鞭残照,莺莺与张生依依不舍,此情此景,怎不让我们读者跟着一起叹惋。

莺莺在这样的忧虑中看着张生的身影渐渐远去,无限惆怅地站在分别的路上,听着马嘶之声,想着马上之人。

莺莺的心真是要担起难以承受的分别之痛啊。

读到此,我们跟着不免也会流下两行清泪,合什双手,与作者王实甫一起祈祷“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王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