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唐诗歌“诡谲技法”形成与李贺诗歌“内化”意义
艳丽与诡异并存渴望与反抗共生——品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关。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教师恰恰忽略了诗歌词语里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至少没有好好研究“随”“亦”“忽”“自”等文字与诗人心灵的关系。
诗歌解读的套板反应使师生在文本阅读之前就有了“阐释定见”。
用惯有的思路去“套”,想当然地认为凡与隐居有关的诗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带来的强烈愤慨和不甘,没有分离出潜藏在文字里面的诗人的真正意图,做出了主观的贴标签式解读,脱离了教学初衷,背叛了作者和文本。
授课教师不善于倾听,或者根本静不下心来倾听,只想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解读上来,错失了生成时纠错的机会。
例如学生在尾联的解读中认为“我觉得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最终认知”,锁定了暗示性极强的“自”字,如果老师能追问“最终认知”的含义,“自”暗示了什么,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就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差,错误就能得到及时纠正。
北京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说过,以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引领课堂教学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探究性行为。
教师对学生体验的冷漠,把学生的解读作为展示教师解读的跳板,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视。
★作者通联:贵州铜仁第一中学。
——品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画杨昌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选文欣赏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是一首拥有独特韵味的诗歌,他不同于我们之前学习的唐宋诗人笔下的大气华丽、沉稳孤傲、乐观旷达,李贺的诗自成一派,他的诗立意新奇诡异,用词瑰丽奇绝。
李贺“奇诡”诗风形成探因

Research on Reasons for Style of "Strangeness" in
Poems by Li He
作者: 张国荣
作者机构: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教务处,广西百色5330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李贺 诗歌评论 诗风 心态 审美
摘要:李贺是我国中唐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气质、心理和艺术才华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奇丽诡怪,"虚荒诞幻",呈现出"奇诡"的艺术风格.在探讨李贺"奇诡"诗风成因时,古今不少论者大都从文学艺术承传的角度加以论析,这是欠全面的.形成李贺"奇诡"诗风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心态和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那一系列与众迥异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以奇异的用字、夸张的修辞和浓郁的意象闻名于世。
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李贺个人的性格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李贺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想象力,他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直接体现了他的天性和文学追求。
他早年由于受到无数的打击和屈辱,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释怀的愤怒、压抑和悲伤。
在这些情感的激发下,李贺开始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激情,色彩丰富,既热情奔放,又富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唐代是一个具有繁荣文化、开放宽容的时代,这为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时代,汉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李贺独具匠心的表现方式得以化繁为简、与众不同,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也得益于古代诗歌传统的积淀。
李贺是一个读书人,对古代经典诗歌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他的诗歌往往运用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但又运用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诗歌风格备受推崇。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个人天性、当时文化背景和古代诗歌传统的深厚积淀。
他的天马行空的创作模式、奇妙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使得他的诗歌能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类内心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待,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不可估量。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约公元8世纪)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神”,因其诗歌艺术风格独特而备受后世推崇。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得益于其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就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简要的分析。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受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据传记记载,李贺少年时代生活在长安城,这座唐代最繁华的都城给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在长安,他经常游走于市井之间,观察人们的生活、品味各类艺术,感受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同时也深刻领悟了世界的变幻无常。
这些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的诗歌表现更为生动、深刻、真实。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
李贺在长安时代曾经受到《汉书》、《史记》、《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熏陶,同时还涉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学习了佛教的慈悲和超脱,领悟到了人生苦短和世事无常的道理。
他还受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与其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李贺性情放达,豪放不羁,个人主张和情感倾向都富有独特个性。
他反对官方主义,嘲讽权贵,倡导自由奔放的诗歌风格,因而其诗歌多表现为大胆、豪放、奔放、随兴,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他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在诗歌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反而追求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并力求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风格。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个性特点。
李贺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意境和音韵美,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浅析李贺诗歌艺术

失落者的苦吟——浅析李贺诗歌艺术中唐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冷静思考,并在短期内呈现出唐代诗歌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这一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
然而青年诗人李贺,其诗歌形象怪诞,想象奇特,在唐诗乃至中国诗史中都独具特色。
李贺,史称“诗鬼”,其诗歌艺术独特,色彩瑰丽,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因此,可以说李贺的诗歌,无疑是时代折射中失落者无奈的苦吟。
首先,李贺虽出身官府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父亲名讳之故,失去了考取进士的机会,因而在他的一生中充满着报效家国的理想与难以被重用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出的便只有无尽的苦闷。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挈玉龙为君死”,一方面是对战士精忠报国的嘉奖,也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理想的呈现;但另一方面,诗人仕途无望,报国无门,剩下的便只有“而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无尽惆怅与苦闷、失望之感。
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人家假想无知的铜人在离开故国时尚有无限的悲伤,富有感情的人类更何胜愁苦,从中寄托了诗人辞奉礼部郎离开京城赴洛阳时的去国之情。
而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将那种失落之痛、悲凉和无奈跃然纸上。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其诗作中的一点,然而却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得出李贺诗歌中的悲吟,与自己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
其次,李贺的诗歌,色彩瑰丽,有沉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但在唯美掩饰之下的,仍是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中的无限悲凉。
李贺诗歌,一浓一淡,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更增添了其意境中的愁绪。
他善于捕捉瞬息感受的直观形象,描摹主观精神中的幻境,而这些浓郁的色彩却恰好与其黯淡的人生形成了巨大反差,流露出诗人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些明写了战争形势的险恶、悲壮,但无疑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
在封建的伦理中,王权的压制下的诗人亦即将崩溃,别人可以以死报国,而他连战死疆场也难以成全,这些自然成为其无限苦吟的暗露。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诗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受神异主义影响
李贺的诗歌中充满了神秘主义、超自然主义和神话色彩,这和他受到神异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李贺自幼就喜爱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杂志,其中大量刊载了鬼怪、神仙等奇异故事。
这些故事启发了李贺对神秘世界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二、受骚体诗歌传统影响
李贺还受到骚体诗歌传统的影响。
骚体是古代中国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主要以晋楚文化为基础,骚体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高度独立性和个性化表达。
李贺在骚体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其个性,自成风格。
他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富有变化,诗句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语言美,给人以强烈的感触和想象空间。
三、个性化的风格
李贺的诗歌艺术还彰显出其独具个性的风格。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规范,而是敢于突破传统,大胆使用各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语言表达方面,他独具匠心,常常使用奇妙的比喻、比兴,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形象感。
而在诗歌意境和主题方面,他更是以绮思幻想、神怪唯美为主要特点。
诸如《长干行》、《将进酒》等都是李贺诗歌风格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它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具有极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性,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灿烂的明珠。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范本模板】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内容摘要:李贺在唐代诗坛上被誉为“诗鬼”,也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三李”。
李贺的诗歌风格瑰丽荒诞,创作方式独特,诗歌内涵丰富,这些都是他的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来源。
李贺身为中唐时期的一名重要诗人,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李贺诗歌风格诗歌内涵安史之乱后,盛唐衰落,经历了短暂的大历诗风时期,进入了中唐时期。
中唐时期除了孟郊、韩愈,还有一位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的诗人,他便是李贺。
李贺一生短暂,即使早早成名并获得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的举荐,却因进士考试的“进"与其父李晋肃的“晋”同音,为避讳便没有参见科举考试。
虽因是没落的唐宗氏后裔,做了个从九品的小官,终是托疾辞归,27岁时卒于故里。
纵观李贺一生的诗歌创作,这些遭遇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李贺的诗歌风格,也是这些遭遇使李贺对人生和生活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怪诞想象,幽凄意象李贺诗歌多是写情写心、想象成篇的作品,或写鬼魅之世界,或写人生之忧嗟,或抒内心之愁苦,均摆落世事,直指内心.①这些抒写内心世界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李贺的想象世界又是丰富怪异的,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标志:怪诞想象,幽凄意象,语言艰涩。
李贺诗歌中丰富的想象与他的人生境遇是脱不了关系的。
李贺性情孤僻,一生短暂,阅历不广致使缺乏对现实深刻的认识,却因才气高,天资聪颖,使他即使缺乏游历经验仍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惊叹的诗篇。
有一部分天资超人的诗人往往也会自视甚高,不愿重复其他诗人,李贺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自视甚高,但又缺乏人生阅历,李贺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来作诗。
虽然是以想象来作诗,但李贺想象怪诞离奇,也使他的诗歌富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诗中运用了华丽的辞藻来浓烈的色彩来表现战争的悲壮,李贺使用了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黄金台等词语,这些用词无一不是艳丽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
一般来说,描写战争的色彩大多比较沉重不宜使用艳丽的色彩,但李贺运用自己的想象给战争粉刷上了一层新奇又浓重的色彩,与他人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让人一看便知,这种大胆的措辞用色只可能是李贺所为。
李贺诡谲诗风浅探

李贺诡谲诗风及其原因浅探[摘要]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人当中,李贺当不愧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艺苑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
他在有生短短的二十七个年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幽艳奇幻的诗歌王国,开创了中唐一代“尚奇”“尚怪”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诡谲;原因;诗风一、诗风探源就如世人所称“鬼才”,李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描绘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奇异国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钟情于这诡谲的诗风呢?总的说来,有以下原因:1、诡谲诗风的文学渊源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与他吸收和借鉴了楚文化及诸多诗人创作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李贺的创作风格中,可以看到楚文化的渗透。
楚文化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南国文化,其想象的丰富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及的。
李贺便深受这独特的想象的影响。
杜牧在《李长吉诗歌序》中指出李贺的诗是“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附注中言“长吉诗约楚骚,而意取幽奥,辞取魂奇。
”这些都指出李贺与楚文化之间的文学渊源。
他经常把“楚辞系肘后”,随时“咽咽学楚吟”,“坐泛秦楚吟”,可见他对于楚文化是怀有深深的喜爱的。
有如《梦天》中扑朔迷离的月宫,《山鬼》般凄美艳丽的《苏小小墓》,《天上谣》、《仙人》中虚幻奇诡的仙境、神仙,《南山田中行》中凄冷阴森的鬼蜮图等,这些都植入了楚文化虚幻怪诞的绚丽想象。
其次,李贺独特的创作与他向唐代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学习分不开。
《文献通考》中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他是继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岁寒堂诗话》中:“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表现出太白诗对李贺诗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完成幻想之词:“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李贺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此诗借梦境写仙境的作法可以说与李白同一机杼,其渊源关系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