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合集下载

【赏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文学考研

【赏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文学考研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

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

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第9期《人民文学》上发表。

作品描写了某区委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林震,他了解到组织部长刘世吾和工厂建党组长刘新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敏感,对工作不讲原则,对人民失去了责任感,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林震尖锐地批评了机关工作中的消极因素。

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刘世这个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部描写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有着固定秩序,传统习俗和价值约束的世界后与这些“规矩”发生摩擦的故事。

闯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

这部小说则有不同。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说明作者也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林震无疑代表着理想的一面,但从小说叙述的角度来看,他更像一只“眼睛”,小说的基本情节便是根据他的见闻和感受展开的,我们也从这只“眼睛”中看到了现实中诸多难尽人意之处,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政权中旧官场的种种陋习。

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刘世吾这个形象。

他堪称组织部的灵魂,是现实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他参加革命多年,经验丰富,精明强干而且多才多艺。

他对王清泉的处理很难说不恰当,对赵惠文的劝说也很难说不合情,但为什么在林震和赵惠文的眼中他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呢?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官场的一些不为人所察觉而又与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

林震代表着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想法,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批判的态度,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这是年轻人性格中最宝贵的因素,也是改变常规的新鲜力量。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变革的可能。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摘要文学总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自身感情杂糅而成,我们从作品里既可以看出时代的烙印,也可以看到作者自己表达的思想,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就是在“百花齐放,百鸡争鸣”(1)的方针下所孕育出来的作品,不过文学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的情况下,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实在是不得不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踹”(3)来形容.本文所探讨的即是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发展来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根据阅读之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来到陌生地方年轻人从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但是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斗争的事,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理想,但是我们要看清现实。

然后从整个文章的发展来看文学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不是被政治束缚所能表现出来的作品,我们需要御用文学,但是我们更需要真实出自真情的文章。

关键词:现实,理想,文学评判,人物形象,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塑造人物性格的特色及其作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通过对比,塑造了刘世吾、韩常新、林震三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刘世吾性格比较复杂。

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却不主动去抓工作。

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漠然置之,麻木不仁。

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的“职业病”。

他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

他一再说“就是那么回事”,这句口头禅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淡,革命意志严重衰退。

小说还深刻揭露了他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就是用这些来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

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

韩常新是另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是“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边上,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典型。

林震是与刘世吾、韩常新对立的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中心人物。

第七讲 王蒙及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第七讲  王蒙及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人物形象分析
❖ 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 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基层的 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 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他 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 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 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 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 “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 争。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 解决问题。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 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
❖ 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 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想主义的陶 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 谐性。
❖ 当然,从小说在当时客观效果看,人们从一开始就看重其 对社会生活阴暗面的揭露。实际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也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下,作家积 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一个尝试,是现实 战斗精神的一种体现。可是不久之后,小说却被认为是 “向党猖狂进攻”的毒草,作者也因此被划为右派,直到 二十多年之后,小说才成为“重放的鲜花”,受到应有的 肯定。
一、作家简介 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评 析
1、主题思想: 通过揭露和批判滋生于新体制 中的官僚主义和由此衍生的人性 中的惰性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人的成长的不无痛苦的心路历程。
2、刘世吾——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A、“新式官僚主义”说 B、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 3、林震——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展示其 心路历程
❖ 面对同样有着激情和理想,不甘心在日常琐 事中逐渐沉沦却又无从倾诉的赵慧文,他虽 未表现出悲哀与失望,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 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 的思考。后来,由于市委和报纸的介入,使 麻袋厂问题得以解决。在总结会上,林震提 出了应防微杜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 主张,却又一次受到责难。几经思考,他终 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 法……。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他由单纯、幼稚 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显现出年轻一代的成长 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解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1.分析:&、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1、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总题)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他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 (见“蝴蝶”条。

)内容概要三月,当天空中飘洒着似雨似雪的东西时,林震来区委组织部报到上班,在这里他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她早已调来做秘书工作。

林震很高兴,新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位亲切的大姐姐。

带着这种心情,他走进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的办公室,副部长很得体的接待了他,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给他分配了工作,随即又用一种很随意的神情借走了他口袋里的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天已经放晴,太阳照亮了区委大院。

在组织部的大办公室里,林震见到了指导自己工作的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韩常新的风度与刘世吾迥然不同,他身材高大,衣着整洁,说话时不时的发出豪放的笑声,并且很能迅速地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指示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

林震对其很钦佩,不过他也感觉到赵慧文对其很反感。

林震是1953年秋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区中心小学当教师的,第2年寒假因教学有成绩受到教育局的奖励。

调到组织部时,他刚刚22岁,怀着对党的工作者生活的神圣憧憬走进了区委的大门。

但看到来往的文件,听着高深的分析,心里又有点怯。

到区委会的第4天,他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党员发展情况,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5分钟就用完了,这使他很窘。

但是,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这个厂的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情况。

他鼓励魏向上反映,可魏说已给老韩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为不尊重领导。

林震感到他的工作第一步就碰到了困难。

吃过午饭,林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韩常新,韩不以为然,反倒告诫他不要陷进去。

第2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了解情况,目的是让林震见习见习。

结果林震发现韩常新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

回来以后,林震看了韩写的“简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竟是些虚假的套话。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十七年文学——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摘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写于1956年,创作背景为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

王蒙用他身为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期间,党组织的干部的状态,讽刺了当时很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至今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王蒙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发表一些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说这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

小说写于1956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开展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运动。

将中国卷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当时的人们也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的希冀。

年轻的王蒙在那样的社会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文学的创作激情。

年轻的他,肩负起了一个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

理智地审视着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他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正在经历的新生活,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丑陋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这篇小说的创作的基本背景。

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里,王蒙以对生活的细致贯彻深入思考,以充满热情的语言,怀揣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希望,写出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鞭挞了官场早期的丑陋的工作作风,抨击了为官者的官僚主义。

这部作品可谓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写照,因此它充满了现实意义的内涵。

这篇小说的生活基础十分浓厚,文学对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十分的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价值与延伸意义: 作品提出了 一 个 特 殊 的 主 体———被 青 春 激 情 与 革 命 精神激励着的“年轻人”, 在 复 杂 的 社 会 中, 其精神如何“成长”的现象学问题。 即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小说 的结尾部分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 喻———春天, 象征着青春 、 朝 气 、 活 力 。 “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 包含有林 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 从 隐 喻 的 层 面 上, 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 正的”进入组织部, 步入“真正的生活” 的开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生活, 正如作家的心灵: 生活是美好的! 特别 是 21 世纪的年轻人, 我 们 像 作 品 中 的 林 震、刘世吾等人一样有激情, 但刘世吾 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增长, 热情逐渐递减的生活态度是要受到批判 的,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积极向上, 勇于 拼搏。综
林震的性格特征及作用: 林震是一 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 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 社会,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 他感到困惑, 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正面典型林震与反面典型刘世吾发生冲 突与对话, 然后是审视与自审, 将情节
展开, 进行正反对照。范围扩大一点, 小说是围绕一个二元对立的冲突结构, 即两组人物及其相关意象展开的: 林震、 赵惠文、娜斯嘉、《意大利随想曲》为 一方, 代表着青春、热情、理想与继续 革命, 容不下任何缺点与错误; 以刘世 吾、韩常新为另一方, 代表了权威、体 制 、 一 种 “ 成 年 人 的 世 界 ”, 冷 静 、 世 故、麻木是其精神状态, 维护现状则是 他们基本的处世准则。林震在作品中还 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 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 索的; 是以他为视角, 通过他的眼光, 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 尤其是塑造 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宋晖, 教师, 现居湖北阳新。
综合天地 2007 .0 6
102
作家作品
作品发表以后, 尽管存在着肯定的 与批评的两种评价倾向, 但基本都是从 “ 干 预 生 活 ”、 揭 露 生 活 中 的 矛 盾 的 角 度 进行立论的; 作品被关注的焦点是刘世 吾、韩常新等“官僚主义者”, 林 震 在 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地位、意义及这一形象的特质未 得到充分的重视。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 题的作品, 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 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 有突破“禁区” 的意义。小说大胆干预生活, 对“官僚 主义、保守主义、思想僵化”大胆地敲 起了警钟, 在当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 区委的领导, 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 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 因而在文 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 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他有一定的 革命经历, 工作能力很强, “一下决心, 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 是 , 他 对 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 却麻 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 回 事 ”, 表 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 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 还在于 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 随着 年龄的增长, 涉世的深入, 阅历、经验 的丰富, 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 热情、朝气, 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 面的典型意义, 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 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