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设计思路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传统的村寨踏歌,它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赶圩的场景和心情。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村寨踏歌的特点和起源,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表达出赶圩的场景和心情;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2. 村寨踏歌的特点和起源;3. 赶圩的场景和心情。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教学法: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感受其中的旋律和情感;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互相学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赶圩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赶圩的兴趣,并提问:“你们了解赶圩吗?它在什么时候进行?有什么特点?”2. 学习歌曲: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含义。
然后,分段教学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反复听、跟唱,掌握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演唱技巧。
3. 合唱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学唱一段歌词和旋律,通过合作练习和互相学习,争取熟练掌握整首歌曲。
4. 情感体验:请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请求他们表达出赶圩时的场景和心情,如:“我们劳作一整年,终于有了收获,赶圩归来,我们笑逐颜开!”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听歌学习和合唱中的参与程度,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2. 学唱水平评价: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水平;3. 情感体验评价:学生能否通过演唱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赶圩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表达。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村寨踏歌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民间歌曲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合唱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 上下承接: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意义和表达。
2. 合唱技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合唱排练。
3. 表演技巧: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动作和神态配合歌曲表达。
教学难点:1. 表达情感:教学如何让学生感情真挚地表达歌曲意境。
2. 合唱协调:如何让学生在合唱时保持音调、节奏的一致性。
教学准备:1. 整理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材料和资料。
2. 准备音乐播放器和音箱。
3. 安排合唱排练场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初步了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村寨踏歌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表达主题。
2. 分析歌词: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境。
3. 听歌学习: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歌曲的情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歌曲的情感和歌词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
第二课时:1. 合唱排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合唱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合唱的节奏和音调。
2. 表演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动作表演,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3. 实际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排练和表演动作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合唱表演:学生进行合唱表演,教师和同学互相鼓励和欣赏。
2. 课堂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合唱表演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优点和不足之处。
3. 情感表达: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歌曲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明确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4. 总结讨论: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意识到民间歌曲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理解了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内容和意义,提高了合唱能力和表演技巧。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标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歌曲音乐性的感知能力,以及表现力。
2.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利用学习过的音乐知识,进行歌曲的创编。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创编与活动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的创编。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歌谱。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1 师生交流,老师给同学们欣赏陶笛独奏《彝家欢庆火把节》。
2 ①.认识陶笛这件乐器。
②.了解乐曲是哪个民族的。
③.复习已学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复习《赶圩归来啊哩哩》 1 重温一下这首歌曲的前两段,静静地聆听。
2 演唱歌曲的前两段。
3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学生实际演唱,进行纠正与补充。
4 老师清唱,分析老师范唱的情感表达。
5 分析歌曲的强弱变化带给大家的不同感受,处理表现歌曲的优1 / 6势凸显。
6 再次演唱,加深同学们对歌曲的理解。
同时提高同学们的演唱水平。
用即时 MTV 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一边观看《火把节》的动画片段,一边聆听彝族乐曲,对彝族歌曲产生联想,从而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
具有针对性的聆听,在聆听歌曲前,提出明确的要求。
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请学生对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价,从而进行歌曲处理。
(三)歌曲创编 1 刚才同学们演唱了童声合唱版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再来欣赏三种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①.根据不同版本,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通俗、摇滚三种唱法。
②.分析三种版本分别带给大家的感受。
(抒情;快乐;激昂) 2 同样一首歌,歌手根据自己对它的理解,创作出来了不同的版本,让我们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了。
五年级《赶圩归来阿哩哩》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顾茜课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和音乐鉴赏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教材简析: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蜷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学习音乐积极性挺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音乐技巧掌握和识谱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民歌,由于接触的少,学生可能会不大了解,所以我就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好好的感受彝族的音乐风格,体验彝族人们的幸福生活,彝族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能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最后再通过让学生感受和改编多种不同风格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拓展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设计理念: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直观感受、激趣引入,学唱歌曲、体验情感,创编节奏、注重实践,拓展延伸、多元感受,表演歌曲、释放情感等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歌曲学唱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走进彝家看一看(了解彝族风情民俗文化)1、欣赏《爱我中华》师:对呀,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妈妈的怀抱里,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阿里里》教案【教材简析】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蜷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设计理念】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直观感受、激趣引入,学唱歌曲、体验情感,创编节奏、注重实践,拓展延伸、多元感受,表演歌曲、释放情感等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二、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三、创编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歌曲的学唱和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竖笛、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1.互动交流2.问好二、新课教学:1.导课:直接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2.初听感受:3.学习曲谱:a)用手或身边的音源的试着打歌曲的节奏b)老师找出难点,老师唱旋律学生打节奏。
c )老师弹琴学生打节奏。
d ) 随琴慢速的视唱曲谱e ) 解决波音f ) 学生自己练习视唱曲谱.(可以借助于竖笛进行练习)g ) 随琴稍快速度的再唱曲谱4.学唱歌词1)随范唱音乐一起轻声的跟唱歌词2)让学生说出唱词的难点3)强调波音记号4)处理衬词“啊哩哩”5)完整的随音乐演唱5.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1)分角色学习这三种打击乐器2)为歌曲伴奏3)创编伴奏三、教学延伸——感受其它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四、小结(完整的表演歌曲)【板书】课件。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古老的江南民谣,词语轻巧,音调悠扬,曲调优美动听。
这首歌描绘了一个农民工赶回家参加圩市的情景,歌词中融入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劳动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家和家乡的温暖。
教学目标:1.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和歌曲内涵。
2.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能够正确理解歌词。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家乡的温暖和对劳动的热爱。
4.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劳动的情感。
教学准备:1.录制《赶圩归来啊哩哩》音频。
2.PPT或黑板准备歌词。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了解歌曲的基本内容。
第二步:引导学唱(15分钟)1.教师用PPT或黑板展示歌词,呈现每句歌词的拼音和汉字。
边展示边唱,使学生能够对歌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读,重复多次让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音调。
3.教师指导学生唱整首歌,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逐句练唱。
第三步:分析歌词(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描述的场景和人物。
2.教师解释歌词中的一些生词和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家乡和劳动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家乡和劳动的感受。
3.教师组织学生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在合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达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和劳动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悟。
3.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家乡和劳动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通过《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古老的江南民谣,感受家乡的温暖和对劳动的热爱。
通过唱歌和讨论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劳动的情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和劳动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和劳动故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新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2)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2)《赶圩归来阿里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民族风格,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
2.采用聆听、演唱、表演、伴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
3.帮助学生掌握××××、×××、×××等节奏,并用打击乐合奏。
教学重难点1.学生用欢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教学方法听唱法、提纲式学习法、启发引导式、小组合作……教学准备手风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养成教育训练点引导学生在互评时能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歌舞都有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2.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
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 (播放歌曲)3、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对,彝族。
师: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4、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唱啊,跳呀。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播放歌曲师:仔细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使用什么情绪演唱的,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生回答(欢快、活泼的情绪。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设计思路
赶圩归来啊哩哩设计思路
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彝族民歌的音调,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通过学习《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歌曲来体验彝族的风土人情。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学会歌曲、感悟歌曲,使学生的思想在体验中进一步得到升华,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火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种思想,本课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第一,突出音乐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视频、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虽然《赶圩归来阿哩哩》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歌曲,但由于跨民族、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陌生、不能深入了解,我就设计开始部分给学生一个惊喜,教师穿上彝族的服饰让孩子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设计这节课。
第三,我把这首歌分两乐段学习,在学生了解彝族的音乐风格情及其风土人的基础上,以聆听为主,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表现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多次聆听和歌唱、巩固、创编、
拓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努力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经典的苗族民歌,以描绘苗族少年少女在集市上归来的场景为主题,歌词简洁明了,曲调优美动人,催人奋发向上。
本教学案例以第一课时《奔向集市》为例,分析该歌曲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了解苗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通过学习苗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能力。
3.通过学唱苗族民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学会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
2.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苗族民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2.掌握苗族语言的发音和歌词的韵律。
四、教学方法1.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歌赏析,感受音乐的美妙和节奏的变化。
3.师生合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情感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苗族的特色和川陕苗族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苗族民歌的兴趣。
2.听歌赏析教师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给学生听,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3.分析歌曲的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背景和意义,解释苗族语言的含义,增加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教唱歌曲教师逐字逐句教唱歌曲,并与学生一起反复练习。
5.师生合唱教师分段领唱,学生跟随合唱,注意掌握节奏和声部的变化。
6.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唱一段歌词,通过小组合作演唱歌曲。
7.合唱表演各小组合起来演唱歌曲的完整版,展示给全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苗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苗族民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们在师生合唱和小组合作演唱中,培养了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但同时也发现,苗族语言的发音和韵律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较难掌握,需要后续练习和指导。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极具南方风情的歌曲,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邓建栋创作的作品。
歌曲生动描绘了中国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情感,深受广大乡村群众的喜爱。
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南方乡村生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内涵。
本文将围绕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以期引导学生融入到这首歌曲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
一、教学目标1.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南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了解,促进学生对乡村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3.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3.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在教学开始阶段,可以通过PPT介绍《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可以介绍邓建栋这位著名音乐家,以及他创作这首歌曲的初衷和灵感来源,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起源和创作背景。
也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曲调优美、旋律动听、节奏欢快等特点,为学生欣赏这首歌曲做好铺垫。
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学生对《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可以通过分段解析歌词的方式,让学生逐句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比如“赶圩归来啊哩哩,揽一车柿子兴头也美美”,这句歌词表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满足,让学生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和农民的辛勤付出;再比如“曲曲小道亲友相逢心里也美美”,这句歌词表达了农民乡村生活中的淳朴情感和人情味,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馨和真挚。
通过分析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深入品味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赶圩归来啊哩哩设计思路
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彝族民歌的音调,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通过学习《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歌曲来体验彝族的风土人情。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学会歌曲、感悟歌曲,使学生的思想在体验中进一步得到升华,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火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种思想,本课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第一,突出音乐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视频、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虽然《赶圩归来阿哩哩》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歌曲,但由于跨民族、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陌生、不能深入了解,我就设计开始部分给学生一个惊喜,教师穿上彝族的服饰让孩子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设计这节课。
第三,我把这首歌分两乐段学习,在学生了解彝族的音乐风格情及其风土人的基础上,以聆听为主,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表现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多次聆听和歌唱、巩固、创编、
拓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努力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