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

合集下载

瑞芬太尼和七氟烷对老年人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和氧代谢的影响

瑞芬太尼和七氟烷对老年人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和氧代谢的影响
tei w s n u e i t ie o belm ne dbo ci b ( - L h s a d cdr h— ddd u l— e n orn ha t e R D T)w sit a doa y h na etei a i g s u lu a u t rl .T e n s s n b e l h a
t ns Y A i G O C a gcu , I a — e, U NGsi DA nb ,T OMi — e i t U Nj g, U h n — n L nw i K A , I O We—o A n z .T OMi — e e n h H u gh A n z gh
n r h n u n n — n e t a in f r s n l ain s M e h d :F ny s nl a in s w t s p a e lc n e a y s u td r g o e l g v n i t o e i p t t i u l o e e . t o s 0 e i p t t i eo h g a a c r e e h
w r rn o ydv e t rm f tnl ru ( ru n= 0 n eo uae( ru : ee a dml ii di o e i na igop go pR: 2 )a dsvf rn gopS n=2 ) d n e l 0 .Wh na e. e n s
谢 的变化 情 况。 方 法 :将 4 0例 老 年 食 道 癌 患 者 随机 分 为 瑞 芬 太 尼 组 ( 组 ) 和 七 氟烷 组 ( R S
组)各 2 例。经全身麻醉诱导后行右双腔支气管插管。在麻醉维持 中持 续靶控输注丙泊酚 ( O 靶
控 浓度 )2— / ,R组持 续静 脉输 注瑞芬 太尼 0 1 0 1 g ( g・ i ) 6mg L . ~ . 5 / k m n ,s组持 续 吸入 2 %

肺叶手术的麻醉汇总

肺叶手术的麻醉汇总

• 巴比妥类,阿芬太尼 硝酸甘油 硝普钠 抑制
• 2.潮气量 10-12ml/kg,超过10ml/kg,不会发 生肺不张 . 影响小 大于15ml,分流增加
• 3.合适的PEEP,5-10cmH2O.
• 4.肺非通气侧采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 主张用5cmH2O.
• 5.实验表明肺非通气侧采用持续正压通气 (CPAP),主张用10cmH2O.下肺合适的 PEEP5cmH2O,是最佳通气方式。
• 6.非通气侧给氧1-2ml/min。
• 7.健侧肺高频通气(HFV),增加HPV
• 8.钳夹肺动脉
• 9.阿米三嗪 增强HPV,
• 10.间断双肺通气
气管切除术
适应征: 1.气管肿瘤,引起气管堵塞
2.气管创伤史(长时间气管插管引起的气管 狭窄) • 3.气管先天异常 • 注意:动脉穿刺 选择左侧桡动脉。
肺叶手术的麻醉
一、肺隔离麻醉
绝对指征:大咯血 支气管胸膜瘘 单侧支气管肺灌洗
相对指征:全肺切除、肺叶切除 肺楔形切除 支气管手术 食管手术
方法
• 双腔气管导管 • Univent支气管堵塞器 • 单腔支气管插管
• Univent插管方法:与普通双腔气管插管相 同,左侧堵塞时将导管逆时针旋转90°, 右侧堵塞时将导管顺时针旋转90°,导管 深度与普通导管相同。确认双肺呼吸音后 插入支气管镜,在支气管镜帮助下将堵塞 器送入支气管内,套囊充气后确定堵塞效 果。堵法
• 1.气管导管直接通过病变区 病变出血 • 2.双气管导管 • 3.高频喷射通气 无气囊 呼气受阻 • 4.高频正压通气 相对好的术野 • 5.体外循环 肝素化
高位气管病变
低位气管病变
通气侧肺vA/vQ比值异常 肺非通气侧肺萎陷,肺内分流增加

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

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

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单肺通气是一种特殊的肺通气方法,通常在胸外科手术、心脏手术、肺癌切除或肺移植等手术中使用。

单肺通气可通过使一个肺受到通气而另一个肺则不受气体流动的控制,以提供充足的可视及操作场。

然而,单肺通气需要麻醉医师采用适当的麻醉管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单肺通气的选择单肺通气可改善可视场,因为手术部位通常与一个肺更为相关。

例如,在肺癌切除手术中,必须切除整个肿瘤及患侧肺叶,另一侧肺则应仍可通气。

选择单肺通气有两种方法:分流通气和封闭通气。

分流通气是使气体流入患侧肺,但也会流入健侧肺部分;而封闭通气则是使一肺完全阻塞,使患者只能靠另一肺呼吸。

麻醉管理单肺通气需要引导和控制气道通畅,以最小化呼吸运动对手术中的动员和手术区域的干扰。

因此,在单肺通气期间应用的麻醉管理策略应专注于维持气道状况稳定、呼吸充分、心率正常和血压稳定。

预先准备对单肺通气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哨准备,麻醉医师应准确估算手术的时间,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用药程序,并明确患者特殊病史或药物对其身体的影响。

气道管理对于单肺通气期间气道管理的优化,应采用稳定可靠的方法来确保气道的通畅,包括使用相对较小的气管插管、使用气管导管保护支气管、使用胸腔镜或纤维支气管镜、使用低压通气等。

呼吸治疗麻醉医师应注意呼吸保护和充分通气。

在单肺通气时,患者只有单侧肺部分接受通气,因此应确保该侧肺部得到充分通气,并保护对侧肺部免受过度充气或压迫。

心血管管理单肺通气会导致氧合不足,因此需要补充氧气。

但是,麻醉医师应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以防止在单侧通气时发生低血氧血症或心动过缓等心血管并发症。

在单肺通气时,肺容积受限,可能会导致肺内分流增加或肺动脉高压。

总之,单肺通气是一种特殊的肺通气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更好的可视场,同时,正确的麻醉管理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管理策略,以确保在单肺通气期间保证气道畅通、呼吸充分、心率正常和血压稳定。

探讨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的影响

探讨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的影响
2 1 NO 02 24
i _ IN M DC LT ET E T 石 E E IA RA M N G
药 物 与 临 床
探讨七氟醚 复合异丙酚麻 醉对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患者 的影响
赵 细 娥
湖南 师范 大 学 附 属 湘 东 医院 , 洲 醴 陵 株
42 0 12 0
【 要】目的 探讨七 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在胸外科手术 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七氟 醚复合 异丙 酚麻 醉 的 10 摘 2
静 脉 血 氧 饱 和 度 (v :、 脉 二 氧 化 碳 分 压 (a O ) p 稳 态 , SO )动 P C 2及 H
血 症 的一 种有效保 护机制[ 能通过 减少 肺 内分 流(sQ)维持 2 1 , Q/ t ,
正 常 的 动 脉 血 氧 分 压(a 2 脉 搏 血 氧 饱 和 度 (a 2 达 到调 整 P 0) 及 SO) 而
并 计 算 肺 内 分 流 率( sQ) Q / t 。
14 统 计 方 法 .
所 有 数 据 使 用 S S 1 . 件 包 处 理 , 量 资 料 以均 值 ± 准 PS2 0软 计 标 差 ± ) s表示 , 用 t 验 。 采 检
2 结 果
T~ 4 的 Q / t 较 T 时 增 加 (< . )T 时 的 Q / t 2T 时 sQ 值 。 P 0 5,3 0 sQ 值
胸 外 科 手 术 时 为 了手 术 操 作 的 方 便 , 常 要 求 手 术 侧 肺 萎 通 陷 , 手 术 侧 单 肺 通 气 ( L , 目的 是 防止 手 术 侧 的 污 染 物 进 非 O V) 其 入健 侧 肺 , 确 保 气 道 通 畅 , 时 还 可 避 免 交 叉 感 染 。但 O V时 以 同 L 非 通 气 肺 萎 陷 引 起 的肺 内分 流 极 易 导 致 低 氧 血 症 。 缺 氧 性 肺 血 管 收 缩 反 应 ( V , 预 防 低 氧 血 症 的 重 要 机 制 , 此 手 术 麻 醉 HP ) 是 因 时 应 尽量 减 少 对 H V 的抑 制[ P 4 1 。 七 氟 醚 是 常 用 的挥 发 性 吸 入 麻 醉 药 , 有 刺 激 性 小 、 醉 性 具 麻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三(精选)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三(精选)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三(精选)[单选题]1.复苏的首要问题是争取时间,时间是成功的关键,以下在复苏中应努力做到的(江南博哥)是A.在心搏停止1分钟内开始复苏,3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B.在心搏停止1分钟内开始复苏,85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C.在心搏停止4分钟内开始复苏,8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D.在心搏停止3分钟内开始复苏,8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E.在心搏停止4分钟内开始复苏,12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复苏的首要问题是争取在心搏停止4分钟内开始复苏,8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

[单选题]2.经鼻气管内插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辅助应用收缩黏膜血管的药物B.插管前应对患者鼻腔通气状况进行检查C.由于经鼻径路较窄,成人导管宜选用ID7.0、导管前1/3应涂润滑剂D.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禁忌鼻腔插管E.咽后壁脓肿不影响经鼻气管插管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咽后壁脓肿不宜行经鼻气管内插管。

[单选题]3.肺水肿发生的机制A.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B.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不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肺淋巴循环增加E.肺间质晶体渗透压降低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肺水肿的发生机制为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循环障碍;组织间隔负压增高;其他复合性因素。

[单选题]4.“吸入麻醉药的一次革命”是应用A.乙醚B.氧化亚氮C.氟烷D.七氟烷E.甲氧氟烷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氟烷的应用是“吸入麻醉药的一次革命”。

[单选题]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降压药B.5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C.解痉药D.利尿药E.镇静药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解痉药硫酸镁。

[单选题]6.患者,男性,50岁,因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症,经常感染、咯血,准备行左肺下叶切除术。

施行全身麻醉时,最适合的插管方法应选择A.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B.左侧支气管内封堵管插管全身麻醉C.右侧支气管内封堵管插管全身麻醉D.双腔导管(Left)支气管内插管全麻E.双腔导管(Right)支气管内插管全麻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咯血是双腔导管支气管内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适应证,可以使两侧肺隔离,防止倒灌,确保有效通气。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5含答案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5含答案

麻醉学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模拟题5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述血气参数中,最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是A.动脉CO2分压B.动脉O2分压C.氧饱和度D.CO2结合力E.碱剩余答案:A[解答] 由于PaCO2是肺通气功能与CO2产生量平衡的结果,而且CO2脂溶性高,弥散能力强,PaCO2能很快与肺泡气中CO2平衡。

因此,PaCO2最能反映肺通气状况。

2.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行IPPV通气时,突然出现发绀、SpO2下降、双侧胸廓运动不佳、听诊一侧呼吸音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A.导管过深B.气胸C.皮下气肿D.肺血管栓塞E.ARDS答案:B[解答]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部顺应性较差,间歇正压通气时容易引起气压伤,产生气胸。

3. ARDS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肺血管内静水压升高B.肺血管阻力增加致肺动脉高压C.肺淋巴回流障碍D.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E.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答案:E[解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发生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害,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加或扩大,液体和蛋白质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膜的速度加快而引起肺水肿。

4. 长期大量使用血管收缩药加重休克的主要原因是A.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B.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C.体内儿茶酚胺耗竭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E.机体丧失应激反应能力答案:D[解答] 休克的原因不是低血压,实质是组织灌注不足,当长期使用血管收缩药时虽然提高了灌注压,但同时的血管剧烈收缩使组织仍然得不到充足的灌注。

所以治疗休克应在血压稳定后应用血管扩张药。

5. 下列5项指标最能反映左心前负荷是A.心排血量(CO)B.中心静脉压(CVP)C.肺小动脉楔压(PAWP)D.左心室收缩压(LVPs)E.平均动脉压(MAP)答案:C[解答] 肺小动脉楔压(PAWP)是漂浮导管在肺小动脉的楔入部位所测得的压力,所以能反映左心前负荷。

6. 下列病情禁用N2O的是A.贫血B.支气管哮喘C.嗜铬细胞瘤D.低血糖E.肠梗阻答案:E[解答] N2O的不良反应之一为使闭合空腔增大。

七氟醚吸入麻醉临床应用讲解


30
20
*
10
0
. J 1997;78:356.
(51) (51)
** * p<0.01 ** 0.03
. 2000.
六、七氟烷具有更强的肌松作用
.
• 肌松作用 氟烷麻醉下使用潘库溴铵用量为1

七氟烷麻醉为0.6
• 各种吸入麻醉药物对加强维库溴铵作用的次序
• 七氟烷>安氟烷>异氟烷>氟烷
.
.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
七氟醚吸入麻醉临床应用讲解
七氟醚的开展历史
• 1968-七氟醚首次合成 • 1975-完成动物试验 • 1981-完成人体试验 • 1990-首先在日本上市 • 1995-在欧洲和美国上市 • 2005-在中国上市
七氟烷 ,七氟醚,
• 药理作用 • 为1.71%,血气分配系数为,诱导
快、清醒快。组织溶解性较低,在 体内的代谢程度相应也低;
(149) (97)
12
10
8
*
*
6
4
2
0 Eye Opening
* p<0.05 . 1996;83:314.
:
≥ 8: 95% 81% (0.004) (0.001)
*
(0.003)
Orientation
:
40
1.25
20
18
11
0
2
4
6
8
21
13
2
4
6
8
. . 1998;86:414.
()
• (2)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与氯胺酮做根底麻 醉时无显著性区别
• (3)明显减少根底麻醉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进 步了麻醉平安性,尤其是在患儿术前未使用 抗胆碱能药物的情况下不引起分泌物的异 常增加

低流量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


及混合静脉 血血气分析 , 记录p H、 P a c 0 : 、 P a O : , 计 算肺 内分 流量 ( Q s / Q t ) 。 结果 : 两组 患者单肺通 气各时点较 双肺 通 气时 Q s / Q t 增加、 P a O 下降, 差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P<0 . 叭) ; 两组 间 Q s / Q t 、 P a O 差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 。结论 : 低流 量单肺通 气对肺 内分流和动脉氧 分压无 明显影 响。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Y E F e n g - q i n g E — m a i l : y e f e n g q i n g 0 7 7 1 @1 2 6 . c o n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l o w f l o w o n e - l u n g v e n t i l a t i o n o n i n t r a p u l m o n a r y s h u n t
y a h , Q mD a n — d a n , Y EF e n g - q i n g , HU A N GZ h o n g - h u a , L I i r n g , Z H AN GX u e — g ng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 t h e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fG o u a n g x i Z h u a n gA u t o n o mo u s R e g i o n , N nn a i n g5 3 0 0 2 1 , C h i n a

七氟烷和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


i t a um n r h n u i g i n —u g v n ia i n (L )a h i i a n s h s a d p h w t h i n r p l o a y s u t d r n n o el n e t l t o O V t t e sm l r a e t e i e t , i h t e r a m n s r t o o m i t i i p c r l i d x ( I )v l e e w e 0 a d 6 . e h d : i h y p t e t di itaint a nan bseta ne B S a usbten 4 n 0 M to s E gt a ins
期 间患者肺 内分流和氧合 的影 响。方法:8 例作肺叶 切除术的 惠者 ,随机分为七氟烷 组 ( o S组)和异丙酚
组 ( P组 ) 两组 患者 均 采 用 全 麻 复合 连 续硬 膜 外 麻 醉 ,全 麻诱 导 方 法 相 同 ,插 入双 腔 管后 s组 以 七 氟烷 维 。 持 ,P组 以 异 丙 酚 维持 。 在 O V前 的 双 肺 通 气 ( L )阶段 和 0 V阶段 前 4 i L TV L 0 m n内取 9个 时 间 点 采 集 动脉
第 40卷 第 3期 2 0年 5月 01







V0 _ 0 NO. l4 3
J ur lo e z o e c lCo l g o na fW n h u M di a le e
Ma 2 0 v. 01
I l
七氟烷和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肺 内分流和氧合 的影响
s e l f r l be o ch du ed o a o ct my, re iv ng n pi r a mi st at 0n f ce i a e du al d ni r i o ro v ai pi ac ne, we e r ra o y nnn ew t eo lr e rG opP ( itnnew t r pf1 .T o ie s in dt ru m nea c ihsvf ua )o ru m nea c ihpoo o ) ok nn a n a

新型吸入麻醉剂七氟烷综述论文

新型吸入麻醉剂七氟烷综述【摘要】七氟烷(sevoflurane)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剂,全麻诱导迅速、苏醒快、对循环影响小、对呼吸道无刺激。

同时,七氟烷具有用药方便、疗效好、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并在某些方面显现出特有的优势。

本文就七氟烷的特性以及在临床上的麻醉诱导进行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七氟烷;吸入麻醉剂;临床应用随着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和吸入麻醉技术的飞速发展,吸入麻醉药从最初的乙醚、氟烷、异氟烷、安氟烷,再到现在的地氟烷、七氟烷,吸入麻醉药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

而七氟烷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由于其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溴味好诱导期短、苏醒快等诸多吸入麻醉剂的理想特性,被誉为现代吸入麻醉药。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现对七氟烷进行了简单介绍,对比了七氟烷与其他麻醉药的异同,并分别从新生儿、小儿、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四个方面概括分析了七氟烷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七氟烷作为新型吸入性麻醉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1 七氟烷的简介1.1 七氟烷的发展七氟烷于1968年由regan合成,于1971年wallin等最先报道,1990年日本正式批准临床应用,1995年经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1]。

七氟烷化学名为氟甲基-六氟-异丙基醚,无色透明、芳香无刺激液体;化学性质不稳定,与碱石灰接触可产生五种分解产物;血/气分配系数为0.63。

所谓吸入性麻醉剂是麻醉剂指主要以气体形式通过呼吸道经血液循环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麻醉效应。

七氟烷是一种最新型的吸入麻醉剂,现临床适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尤其是癫痫、颅高压、糖尿病及支气管哮喘等患者。

据统计七氟烷2003年全球销售额为5亿美元,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1.2 七氟烷与其他麻醉药的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安氟烷、地氟烷均属于卤族吸入麻醉药,他们与氟烷有着相似的体内代谢过程,而氟烷是“肝毒性”问题最典型的药物卤族吸入麻醉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219[作者简介]彭姣珍(1978),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工作,p e n g j i a o z h e n jl @126.c o m ㊂[引著格式]彭姣珍.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4):64~66.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彭姣珍(监利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监利433300)[摘要]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O L V )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㊂方法:67例O L V 患者分为2组,A 组(33例)采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后行O L V 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至术毕;B 组(34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㊂观察两组O L V 患者在双肺通气(T L V )平卧位(T 1)及侧卧位(T 2),以及O L V30(T 3)㊁60(T 4)㊁90m i n (T 5)及术毕(T 6)时P a O 2㊁P a C O 2㊁H R ㊁MA P 及Q s /Q t 变化㊂结果:两组O L V 患者在性别㊁年龄㊁体重㊁F E V 1㊁O L V 时间㊁手术时间及术前动脉氧分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O L V 患者T 3㊁T 4㊁T 5时P a O 2明显低于T 1㊁T 2时(P <0.05),而Q s /Q t 明显高于T 1㊁T 2时(P <0.05),且A 组T 3㊁T 4㊁T 5时Q s /Q t 明显低于B 组(P <0.05),T 6时两组O L V 患者Q s /Q t ㊁P a O 2与T 1㊁T 2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㊂结论: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对O L V 患者肺内分流影响较小,而对P a O 2影响无明显差异㊂[关键词]七氟烷;单肺通气;肺内分流;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 61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24006403单肺通气(o n e l u n g ve n t i l a t i o n ,O L V )是常用于胸外科手术的通气作用方式,其可导致肺组织通气/血流比值平衡紊乱,还可诱发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1]㊂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 y p o x i c p u l m o n a r yv a s o c o n s t r i c t i o n ,H P V )是肺组织血流自身调节作用的重要生理机制㊂麻醉药物吸入后可不同程度抑制H P V ,使得O L V 时肺内分流率(Q s /Q t )明显增加,而动脉氧分压(P a O 2)则明显降低[2]㊂近些年相关药物研究证实,七氟烷吸入后达到最小MA C 值时,不会对H P V 产生严重影响作用[3],且可抑制炎症介质因子的释放而缓解O V L 所致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4],从而起到有效保护肺组织的药理作用㊂因此本研究拟观察七氟烷预先吸入对O L V 患者肺内分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㊂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67例O L V 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已除外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组织㊁严重低蛋白血症及其他系统性疾病者㊂上述患者根据治疗意愿分为2组,A 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7ʃ7.8)岁,平均体重(61.2ʃ8.5)k g,A S AⅡ级23例,A S A Ⅲ级10例;B 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4ʃ7.7)岁,平均体重(60.5ʃ8.7)k g ,A S AⅡ级21例,A S A Ⅲ级13例㊂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㊂1.2 麻醉处理方法1)麻醉诱导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均需禁食禁水24h,并密切监测心率㊁血压㊁呼吸㊁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㊂在持续吸氧状态下,采用舒芬太尼(0.4g /k g)㊁维库溴铵(0.1m g /k g )㊁丙泊酚(2.0m g /k g )㊁咪达唑仑(0.05m g /k g)等麻醉药物予以诱导处理,可㊃46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8月第12卷第24期(医学下旬刊)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A u g .2015,V o l .12N o .24根据生命体征变化对上述药物予以调节㊂机械通气设置相关参数为:潮气量8~10m l /k g,呼吸频率12~16m i n ,吸呼频率比值1ʒ2,P E T C O 235~45mmH g ㊂麻醉诱导处理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则置管在右心房处㊂2)麻醉维持方法 A 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使用七氟烷吸入0.5h ,吸入结束后行O L V ,靶控静脉滴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至手术治疗结束㊂七氟烷预先吸入浓度维持的收缩压需高于术前20%收缩压;B 组: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途径进行麻醉㊂所有患者均需间隔0.5h 静推0.05m g /k g 剂量的阿曲库胺维持肌松㊂治疗期间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状态㊂3)临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处理后在双肺通气(T L V )平卧位(T 1)及侧卧位(T 2),以及O L V30(T 3)㊁60(T 4)㊁90m i n (T 5)及术毕(T 6)等不同时间点,详细记录P a O 2㊁P a C O 2㊁HR ㊁MA P 及Q s /Q t 等血流动力学及相关指标㊂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 P S S 13.0统计软件予以分析和处理,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采用单因数方差分析㊂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O L V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O L V 患者在性别㊁年龄㊁体重㊁F E V 1㊁O L V 时间㊁手术时间及术前动脉氧分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㊂表1 两组O L V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病例数性别(男/女)/例年龄/岁体重/k gF E V 1/%O L V 时间/m i n 手术时间/m i n 术前动脉氧分压/mmH g A 组3320/1355.7ʃ7.861.2ʃ8.577.3ʃ7.5102.2ʃ50.4114.0ʃ47.281.2ʃ13.4B 组3422/1256.4ʃ7.760.5ʃ8.780.2ʃ8.1104.1ʃ53.7118.2ʃ49.583.1ʃ12.82.2 两组O L V 患者肺内分流率㊁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O L V 患者T 3㊁T 4㊁T 5时P a O 2明显低于T 1㊁T 2时(P <0.05),而Q s /Q t 明显高于T 1㊁T 2时(P <0.05),且A 组T 3㊁T 4㊁T 5时Q s /Q t 明显低于B 组(P <0.05),T 6时两组O L V 患者Q s /Q t ㊁P a O 2与T 1㊁T 2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2㊂表2 两组O L V 患者肺内分流率㊁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组别时间点P a O 2/mmH g P a C O 2/mmH g H R/(次㊃m i n -1)MA P /mmH g Q s /Q t /%A 组T 1494.4ʃ43.849.5ʃ7.485.3ʃ11.287.0ʃ12.615.8ʃ5.7T 2468.7ʃ42.147.1ʃ5.782.7ʃ14.989.1ʃ11.816.2ʃ8.1T 3170.5ʃ36.5*#42.8ʃ6.380.1ʃ11.390.1ʃ10.328.7ʃ12.5*#ΔT 4181.1ʃ32.4*#40.4ʃ6.178.8ʃ5.792.3ʃ5.525.1ʃ7.8*#ΔT 5218.7ʃ31.4*#42.1ʃ10.180.2ʃ8.088.7ʃ8.122.8ʃ8.7*#ΔT 6492.2ʃ37.750.2ʃ9.581.8ʃ10.691.1ʃ9.711.7ʃ3.3B 组T 1511.2ʃ38.747.8ʃ5.884.5ʃ13.884.1ʃ11.712.7ʃ5.4T 2472.6ʃ47.545.2ʃ4.980.2ʃ15.785.7ʃ12.214.9ʃ8.3T 3163.4ʃ41.1*#40.9ʃ4.777.7ʃ12.291.2ʃ8.936.5ʃ9.6*#T 4187.0ʃ46.9*#39.6ʃ5.879.4ʃ6.394.0ʃ6.732.6ʃ11.3*#T 5197.4ʃ36.2*#39.7ʃ8.982.1ʃ10.790.2ʃ10.829.5ʃ10.2*#T 6484.7ʃ46.649.1ʃ8.778.4ʃ12.189.3ʃ11.213.5ʃ4.0注:与T 1比较,*P <0.05;与T 2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ΔP <0.05㊂3 讨论目前相关研究证实,H P V 是由低氧直接作用于肺组织血管和间接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等因素共同作㊃56㊃第12卷第24期彭姣珍: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㊃66㊃医学下旬刊*临床医学实践与研究2015年8月用所致[5]㊂其中O L V前七氟烷预先吸入处理可明显影响前列腺素㊁内皮素㊁组胺㊁血小板激活因子㊁白三烯等介导H P V反应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过程,从而间接调节和控制对H P V的影响和作用,最终降低肺内分流率[6,7]㊂当行O L V治疗时,H P V是明显降低肺内分流㊁预防低氧血症的重要作用机制㊂相关研究证实:当肺组织萎陷导致机体严重缺氧时,H P V可在15m i n时发挥效应,直至1h时作用可达到最高峰,而在随后缺氧4h内未出现显著性改变,肺内分流和P a O2会随着O L V延长而逐渐得到改善[8,9]㊂P a O2与Q s/Q t变化趋势相一致,而方向则明显相反,随着Q s/Q t降低而P a O2逐渐升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O L V患者T3㊁T4㊁T5时Q s/Q t均明显高于T1㊁T2时,而A组Q s/Q t明显低于B组,此结果提示七氟烷预先吸入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方式可明显减轻肺内分流㊂分析原因可能为[10,11]:①本研究中七氟烷吸入浓度在1MA C内,预先吸入作用时间为0.5h,此种情况下七氟烷不会对H P V造成明显的影响作用;②七氟烷预先吸入可在某种程度上扩张肺组织血管,行O L V后患侧H P V所致肺组织内血流重新进行分布时,通气治疗一侧肺组织血管出现明显扩张,进而接受重新分布的额外血液,最终明显改善肺组织内通气/血流比的平衡紊乱状态;③七氟烷预先吸入可明显改善O V L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肺组织㊂综上所述,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方式比较,七氟烷预先吸入对O L V患者肺内分流影响较小,而对P a O2影响无明显差异性,具体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㊂[参考文献][1]K a r z a i W,S c h w a r z k o p fK.H y p o x e m i ad u r i n g o n e-l u n g v e n t i l a t i o n:p r e d i c t i o n,p r e v e n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J].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2009,110(6):1402~1411.[2]曹子平,陈兵,张玉龙,等.不同剂量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4,25(10): 1124~1125.[3]S c h w a r z k o p fK,S c h r e i b e rT,P r e u s s l e rNP,e t a l.L u n gp e r f u s i o n,s h u n t f r a c t i o n,a n do x y g e n a t i o nd u r i n g o n e-l u n g v e n t i l a t i o n i n p i g s:t h e e f f e c t s o f d e s f l u r a n e,i s o f l u r a n e,a n d p r o p o f o l[J].JC a r d i o t h o r a cV a s cA n e s t h,2003,17(1):73~75.[4]D e-C o n n o E,S t e u r e r M P,W i t t l i n g e r M,e ta l.A n e s t h e t i c-i n d u c e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i n f l a m m a t o r y r e s p o n s et oo n e-l u n g v e n t i l a t i o n[J].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2009,110(6):1316~1326.[5]黄冰.单肺通气期间肺损伤的机制及形态学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4):868~870.[6]金晶星,李元海,陈珂,等.七氟烷对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4):446~449.[7]胡泉清,孙立新.单肺通气方式对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3):323~324.[8]柴军,陈卫民,韩宁.七氟烷预先给药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5): 612~614.[9]赵双平,邬娇,郭曲练,等.不同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5(9):921~927.[10]倪剑武,杨涛,张学政,等.七氟烷和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3):273~275.[11]N g A,S w a n e v e l d e rJ.H y p o x a e m i a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o n e-l u n g a n a e s t h e s i a:n e w d i s c o v e r i e s i nv e n t i l a t i o na n d p e r f u s i o n[J].B rJA n a e s t h,2011,106(6):761~763.[编辑]一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