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集训冲关: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散文阅读 4 技巧赏析类——明确技巧类型,指向形象及情感

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
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 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 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描写磨的时候,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平素里,磨又似一个长睡不醒的人,任你在它周遭雀跃嬉戏,它就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无论太阳月亮在身边如何穿梭,它都是一副呆样子,寂然地蹲在堂屋角落。
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用的,推磨虽不 是重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搬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 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 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 好像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多少圈,每 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答案:①要沉默低调,不求回报,乐于奉献;②要能够忍耐生活中看似原地踏步、永 无起色的日子;③人不可能永远强硬,要善于消除、磨平人与人之间的沟壑与仇恨;④要 铭记追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事物。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含讲义例题答案)

专题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强化训练13 品味语言赏析技巧——读美散文

专题强化训练(十三)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赏析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流浪的名著蒋新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
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
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
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放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
捡起。
端看。
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一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
主编:陈映真。
获奖年度:1966年。
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德国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
”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
地上那些落了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
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
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
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的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
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
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
专题13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原卷版)

考点十三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突破高考第6-9题(原卷版)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芹小道风景谈史宁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
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
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
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
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
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
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
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
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
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
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
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
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
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
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
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
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
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短板快攻点鉴赏散文语言及表达技巧要精准练习(含解析)

鉴赏散文语言及表达技巧要精准精准分析诊断鉴赏散文语言、表达技巧是高考常考试题,涵盖范围比较广。
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基本建立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答题的两个环节,即指出所用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
因此二轮复习中,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记忆有关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知识清单,另一方面要在审题答题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训练,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欣赏水平,力争高考中拿到满分。
(2018·石家庄质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神垕①王剑冰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
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
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垕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
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
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
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
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
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
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
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
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
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
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鉴赏艺术技巧一、掌握散文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二、掌握散文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之赏析语言,品味词句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之赏析语言,品味词句答题技巧:1、审清题意,看清分值2、选准赏析角度3、牢记语境意识、整体意识,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反复品读,圈划关键点5、思考周全,表述准确规范表述:赏析角度+ 作用+ 内容+ 蕴含情感、哲理等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内容:对象的特点、事情的表现力、人物的性格、品质等鉴赏角度:1、常用修辞及表达效果(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也可使行文亲切可感。
(3)夸张:夸大特点,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调情感,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突出重点,凸显层次,抒发强烈的感情,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7)引用:增添文采,具有文学色彩。
(8)对比: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更好地表现主题。
(9)双关:使语言含蓄、委婉,或风趣、幽默,加深语句的寓意,或留有无尽的余味,给人深刻的印象。
(10)反语:含蓄幽默,耐人寻味;或辛辣的讽刺、强烈的否定。
(11)通感:突破语言的局限,使造句新奇,丰富审美情趣,增加文采。
(12)互文:使语言简洁凝练,表意丰富,别有韵致。
(13)顶真: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严谨,语意连贯,音韵流畅。
例1:赏析《春》的最后三段的表达效果。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专题13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点13 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突破高考第6-9题散文考什么“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
《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
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查。
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
散文怎么考【思维导图】命题特点①能力点: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考查范围: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题型: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山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6.本文是如何描写xx的?审题思路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
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
“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
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
“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
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手法。
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
第二步,分析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训冲关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都江堰余秋雨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二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
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
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横、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四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
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
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
一看之下,先是惊叹。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
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
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
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
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
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略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B.文章第一部分将长城代表的文明和都江堰代表的文明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
C.文章实际上并没有过多描写都江堰的实际情貌,而是将重点放在对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和历史有机地混融在一起。
D.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
解析:选B B项,“在作者看来,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错,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
2.文章以看傩戏来结尾,有何作用?请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表现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范围之广;(2分)②表现人民对李冰的纪念及美好愿望;(2分)③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文章主题。
(2分) ★3.(赏析表达技巧)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对文化思考见长,描写自然景观不多,但极富特色,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二部分写景内容进行鉴赏。
(6分)答:参考答案:①烘托,以声音来烘托水之气势;②夸张,以大地震颤来突出水势惊天动地;③对比,通过和大海的对比,突出都江堰的水极富力量和生命力;④比喻,把都江堰的水比作马拉松健儿,突出都江堰的水既强悍又有规矩的特点。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每点艺术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水在滴苏沧桑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
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
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
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
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
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
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
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
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
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
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
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
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
“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
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
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
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
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
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
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⑭“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
”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
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
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
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
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