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论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父,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各在口给。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夫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伤寒杂病论原序

伤寒杂病论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劳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搓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受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庸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伤寒论》序可是中医经典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呢。原文读起来就像是在跟一位特别有经验的老中医聊天,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原文里有好多话,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世界的大门。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医学的敬重和对世人健康的担忧。那些句子啊,像是古老的歌谣,讲述着疾病的可怕和医学的神圣。 咱们来看看翻译译文吧。这译文就像是一把钥匙,能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通过译文,我们能知道原来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伤寒这种病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就好比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古人已经点亮了一盏灯,而这译文就是让我们能看到这盏灯光芒的放大镜。 在《伤寒论》序的原文里,作者描述了当时疾病流行的惨状,那感觉就像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村庄,大家都在病痛中挣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况。从这里就能看出医学的重要性,它就像守护村庄的卫士,没有它,大家只能在病痛的黑暗里摸爬滚打。 再看译文对这些描述的转化,它把那些艰涩的古文字变得通俗易懂。就像是把一块坚硬的石头打磨成了圆润的珠子,我们拿起来就能轻松把玩。有了译文,我们就能知道古人在面对这些疾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就好比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 《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像是一对好朋友,原文有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韵味,译文则有着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它们共同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医学的风貌。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大了去了。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在古代,但是它的枝叶却能荫蔽到现在。古代的医学智慧通过这些文字传承下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应对现在的健康问题。这就好比我们的祖辈留下了一个装满宝贝的箱子,而《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是打开这个箱子的密码。 从原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那种迫切想要解决疾病问题的心情,就像在沙漠里渴望找到水源一样。译文呢,则是把这种渴望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两者的结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伤寒论》这部伟大著作诞生的背景。 而且啊,通过仔细研读原文和译文,我们还能发现古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疾病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就像看一幅画,不仅看表面,还看背后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在的医学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启发。这难道不像是在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宝藏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了传统医学的价值。可是《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像是一阵清风,吹醒了我们。它让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人类的健康努力奋斗着。我们怎么能不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呢? 所以啊,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去品味。这就像品尝一杯美酒,越品越香。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在岁月的长河里被遗忘,而要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就是我对《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的看法,它们是中医文化里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施利亚耶夫 概率论 序

施利亚耶夫概率论序
施利亚耶夫概率论是一本关于概率论的经典著作,由苏联数学家
施利亚耶夫于1937年出版。
该书主要探讨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
变量、概率分布、独立性、极限定理等内容,并提供了大量的示例和
习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概率论的理解。
该书较早地提出了概率论的测度论方法,强调了概率空间、事件、随机变量的测度性质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其它概率论著作相比较
为系统且形式化。
同时,该书也对随机过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随机过程的概念、随机过程的独立性、Markov性质等。
施利亚耶夫概率论已经成为了概率论领域的经典之作,不仅对学
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应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在信号处理、统计模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尽管该书的出版年代较早,但其
知识体系和主要思想仍然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译文:孔子至曾参的圣学传承,到孟子便中断了。
经过一千五百多年,周敦颐、程颢等人才重新开始寻找圣学的源头。
自此以后,对于文辞的辨析日益详尽,然而圣学也就日益支离破碎,很快就又埋没了。
我曾经深切地探求其缘故,认为大概是世俗的儒者贪务文辞所以扰乱了圣学吧。
我早年从事科举事业,沉溺辞藻之学,慢慢想要从事正道学问了,却又苦于众说纷纭,找不到入口,求之于佛、道两家学说,欣然有所领悟,认为圣人的学问就在于此!然而佛、道之学却与孔子的学说有所出入,将其用于平日生活,往往有所缺漏,几次比较参详下来,便将信将疑了。
后来我被贬谪到龙场,身处蛮夷困境之地,动心忍性之余,恍然若有所悟,慢慢体会探求,又过了一年,在《五经》《四书》中寻找印证,一下子像是江河汇入大海一般豁然贯通了。
然后才感慨圣人的大道就像大路一样平坦,世俗的儒者却妄自另辟蹊径,步入荆棘,堕入深坑,考究他们的学说,反而不如佛、道两家。
难怪世上高明的人都厌恶儒学而去投向佛、道了!这难道是佛、道的过错吗?其间我曾和同道们说起这番道理,而那些听闻的人争相非议我的学说,认为这是为了标新立异。
虽然我每次都深感痛苦,自己务求革除自己的不足,但这一观点却愈发精确明白,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只是与朱子之学相抵牾,一直有愧于心,心想像朱子这般贤明的人,怎会对此没有觉察呢?等到我去南京做官的时候,再次拿朱子的书来看,才知道朱子在晚年的时候已经明白自己以前的学说有误,痛苦悔恨到了极点,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罪过,无法弥补。
世间所流传的《四书集注》《大学或问》等,都是朱子中年还未确定的学说,朱子将之归咎于旧本的脱误,想要改正却为时太晚;《朱子语类》等文字,又是他的弟子裹挟着争强好胜之心附会自己的意思,固然就与朱子平日的说法大相径庭。
然而世俗的儒者局限于所见所闻,不过是持守依循讲习这些朱子还未确定的学说,对于朱子悔悟之后的观点,大概并未听说过。
既然这样,那么我所说的话没有人相信,朱子无法将自己的心迹昭示后世,又有什么奇怪呢?我既为自己的学说不与朱子抵牾而感到幸运,又高兴朱子能够在我之前便明白这些道理,然而也感慨世俗的学者只守着朱子中年还未确定的学说,不知道探求其晚年悔悟的学说,争来吵去,扰乱正学,却不知已堕入异端了。
序数效用论的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论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序数效用论不?序数效用论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来研究消费者如何在不同商品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理论。
比如说哈,你去超市买零食,面对一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你会怎么选呢?序数效用论就是要搞清楚你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
它不关注你具体从每种商品中获得了多少效用,而是更关心你对这些商品的偏好顺序。
就好像一场比赛,谁拿第一、第二、第三,而不是具体每个人跑了多少秒。
咱买东西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嘛,咱会给不同的商品排个序,哪个更喜欢,哪个其次,依次排下去。
再打个比方,你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选片,你可能会说这部电影我更想看,那部其次,这不就是在给电影排个序嘛。
序数效用论就是研究这种排序的规律和原因。
它强调的是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选择顺序,而不是具体的数量。
哎呀,你想想,生活中我们不经常这样嘛,在很多东西面前做选择,然后心里有个先后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于理解消费者行为真的超级重要呢!它能帮助商家更好地了解我们消费者的心思,推出更符合我们喜好的商品。
对我们消费者自己来说,也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消费偏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呀。
总之,序数效用论就是这么个有趣又实用的理论,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这件事儿。
你现在是不是对它有更清楚的认识啦?。
序数效用论偏好的三个假定

序数效用论偏好的三个假定
1. 完备性假定:个体的偏好是完全有序的,即对于任意两个可供选择的选项之间,个体能够准确地做出偏好判断。
这意味着个体可以比较和排名不同选项,即使这些差异非常微小。
2. 传递性假定:个体的偏好关系是传递的,即如果个体更喜欢选项A而不是选项B,且更喜欢选项B而不是选项C,那么个体应该更喜欢选项A而不是选项C。
这意味着个体的偏好不会出现循环或矛盾。
3. 非饱和性假定:个体的偏好是非饱和的,即个体总是更喜欢更多的东西。
换句话说,如果给个体更多的某个好处而没有任何其他损失,那么个体应该更喜欢这种情况。
这一假定反映了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利性特征。
这些假定是序数效用论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偏好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
尽管序数效用论简化了复杂的人类行为,但在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和解释能力。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伤寒杂病论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经典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序》的原文、译文及注释进行详细探讨。
一、原文《伤寒杂病论序》的原文如下:夫病有所始,有所终,有所生,有所死,始之者谓之本病,终之者谓之标病,生之者谓之先病,死之者谓之后病。
本病未去,标病不起,先病已见,后病犹随,故曰: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
是故治未病者,先治其先,治已病者,先治其本,本已去而标未清者,先治其标,标已去而后未宁者,先治其后。
故曰:先本而后标,先标而后后,后病不治,治之无功。
故曰:要病,须要治标本先后之序。
二、译文疾病有起始、终止、发生、死亡的过程,起始者称为本病,终止者称为标病,发生者称为先病,死亡者称为后病。
本病未去,标病不会出现;先病已经出现,后病仍会随之而来,因此称之为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
因此,治疗未病者,应先治其先病;治疗已病者,应先治其本病;本病已经消失,而标病仍未清除,应先治其标病;标病已经消失,而后病仍未痊愈,应先治其后病。
因此,治疗疾病,必须遵循标本先后的顺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注释1. 本病、标病、先病、后病本病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标病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先病指疾病的早期症状,后病指疾病的晚期症状。
2. 本病标本,先病标先,后病标后本病标本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本病,标病不会出现;先病标先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早期症状,后病仍会随之而来;后病标后指治疗疾病必须先治疗晚期症状,否则治疗无功。
3. 要病,须要治标本先后之序要病指治疗疾病必须遵循标本先后的顺序,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分析《伤寒杂病论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它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医学体系。
本文对其原文、译文及注释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可以看出其中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本病、标病、先病、后病是疾病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法学概论》的性质
《法学概论》是阐释法学及其分支学科(部门法) 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到一门课程。p3
它兼有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特点。
传统《法学概论》的内容包括“八法一例”,即,法理 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婚 姻和继承法、诉讼法学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现为处罚 法)。--既包括理论法学的内容,又包括应用法学的内 容。
学法 知法 社会是规则的体系,知晓法律规则是基本的生 存要求。
崇尚法律 摒弃“守法无用、违法英雄”的错误观念。
(二)学习法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履行法律义务 不违反禁止性规定 知晓法律纠纷的救济途径
(三)学习法学进一步深化社会科学知识
法学的究方法深化了一般理论研究的方法
序
一、《法学概论》的性质
二、学习《法学概论》的意义
一、《法学概论》的性质
(一)法学学科概况
(二)《法学概论》的性质
(一)法学学科概况
1、法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法学的学科体系 3、法学的根本任务
1、法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 (science of law),是指以
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立 法 法 解 律 制 法 释 度 学 学 史
宪 法 学
刑 法 学
民 法 学
商 法 学
行 政 法 学
诉 讼 法 学
3、法学的根本任务
法学的任务 在于研究和把握法律现象的规律性, 包括法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
如: 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立法的技术规律 、法 律适用的规律 、法律责任轻重与社会成员遵守社 会秩序的关系等。
如:将认识论具体化; 对于事物规范化的定义方法; 推理、演绎在法学中的应用。
文法学院《法学概论》的内多。
限于学时,文法学院《法学概论》集中讲 授法理学、刑法学、民法学,是中等水平 的普法,力求体现法学知识的系统性。
二、学习法学的意义
(一)学习法学做守法的公民
(二)学习法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学习法学进一步深化社会科学知识
(一)学习法学做守法的公民
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现象 具体研究范围包括: 法律条文、法的本体问题;法的各种类别 ;法运 行过程中的法律现象 ;法律意识;法与其他社会现 象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 。
2、 法学的学科体系
理论法学
法 理 学 法 社 会 学
应用法学
法 律 思 想 史 部 门 法 学 国 际 法 学
边 缘 技 术 法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