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散文笔法的运用
浅议新闻的散文式写法

2024.04融媒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聚合化的特点,面对新闻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局面,传统媒体在制作新闻时,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眼球、引起广泛关注,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具备新闻敏感性,第一时间抓到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二是擦亮“新闻眼”,制作出“抓人”的标题,促使受众产生阅读兴趣;三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采用最灵活的写法,让新闻更具可读性,吸引人读下去。
新闻的散文式写法,是让新闻更具可读性的办法之一。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种写法对记者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也就造成擅长这种写法的记者辨识度很高,相熟的读者往往读一个开头,就知道写作的记者是谁,“散文式写法”成了一些记者与众不同的标签。
一、新闻散文式写法的优点散文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二是意境深邃,情感丰富;三是语言优美。
顾名思义,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散文式写法,写出来的文章在立足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同样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1.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个“美”也可以体现在文字上,优美的文字一样可以从整版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目光。
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新闻语言可多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铺垫、借代、引用、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力图给读者留下真切而鲜明的印象,还可以信手拈来诗句、名言,以此增加报道的文采。
作为纸媒工作者,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很多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他们的散文笔触让笔下的新闻语言十分优美,新闻报道可读性极强。
在一篇题为《秀水河畔》的图片新闻配文中,记者写道:秀水河畔的小镇,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唐时黑风关、明代大铁厂堡,都在这片土地上留有遗迹。
金戈铁马、冷刃寒芒,加上那一盔清嘉庆年间石头砌成的总兵坟,萧索的旧村、枯瘦的野树、无数的寒鸦,秀水河畔的田家坟到处写着荒凉……历史在记者笔下呈现出厚重、苍凉的色彩。
随后,记者笔锋一转:“新中国成立,让秀水河畔迎来了曙光,改革开放,让田家小镇走向富强……党的富民政策,让低矮的平房变成林立的高楼、让逼仄的小巷变成宽敞的马路、让荒凉的大堡子变成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里到处雀跃着喜庆和繁荣:在街道两边闪着光的金榆和芙蓉树上、在休闲广场锃亮的健身器材上、在乡村小学宽敞而明亮的教室里、在辐射方圆百里的买卖兴隆的大集市上、在黄发垂髫发自心底的微笑里,我们读到一首从贫困走向富强的长诗……”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记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盘锦小镇美好的今天。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散文是新闻的一种,它通过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印象,表达作者某种情绪和思想。
它不像新闻那么严谨、真实,因此,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借景抒情写法景物描写,是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我们读过的很多新闻,都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痕迹,例如:刘翔跨栏夺冠的消息中,就有大量关于奥运场馆、交通线路、比赛路线的报道,几乎每一个相关段落都有景物描写的内容。
而且,大量的自然风光报道中也渗透着这一写作手法。
小小年纪,长得又白又胖,很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名字叫张悦然。
近日,张悦然受邀为青岛市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歌唱北京”谱曲,并拍摄mv。
13日晚上8点半,刚满9岁的她走进青岛某学校,接受了媒体采访。
她很乖巧地说:“妈妈,请你告诉我,张悦然是谁?”采访结束后,母女俩跟记者挥手告别,甜美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听完这个温馨的小故事,你会惊叹于张悦然的聪明伶俐,她已经懂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了。
同样都是回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本文所述张悦然的事例一对比,立刻凸显出差距。
还有一篇文章,讲述一位五年级男生为父亲在雪夜推车的故事,其中同样用到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作者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向读者展示了孩子们的现场描述:夜幕下的农村公路空无一人,冷冷清清。
马路上结着冰,深浅不一,还残留着凌晨露水。
小作者并没有描写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却用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让人心惊胆战的雪夜图画。
最后再写到“为了帮助他,家里买了一辆电动车,我总能在路上遇到爸爸”时,引出下文。
三、借物喻理,妙用修辞1.托物言志。
王维曾写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的意境很美,用来描写松树也合适。
松树虽然高大,却没有凌云壮志,只求活着,于是平凡朴素;大海波涛汹涌,有万丈豪情,却总会归于平静,于是归于平淡。
新闻报道中,类似的写作手法还有不少,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议论或叙述为主,即便使用这一手法,作者也并非像诗人那样完全被文字牵着鼻子走,更多时候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散文笔法 让新闻魅力倍增

文的笔法 ,使之更为深刻 、感人 、富有文采 ,实现
思 想 性 和 艺 术性 的有 机 统 … 一 ,从 而达 到 所 期 望 的效
果。
传统 的新 闻,因其传播信息 、表达舆论 等基本 的功能 ,它的体裁形式和写作特点相对稳定。但 由
于新闻又是事物运动状态的表达 ,所 以它的具体写
作应该是富有变化的。从渎者 的角度讲 ,新 闻作 品 采写并刊登出来 ,是给人看的。读者在阅读时 ,当 遇到 味同嚼蜡 干瘪枯燥 的文字时 ,肯定选择 放弃 。 这样 ,新闻的引导 、传播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出 来 ,造成了新 闻资源的浪费。新 闻如果失去了可读 性 ,不管其主题有多深刻 ,新 闻价值有多高 ,都不 可称其为上等的好产品。所 以,呆板枯燥 、干篇 - - 一 律 、缺乏新意等等 ,都是新闻写作 的大忌 。而立 意
语 占 ,除 精
确 达 崽 , 还 要 准 确 地 绘
形 传神 。无
论 是 写 人 和
事 ,还 是 状
景 和物 ,恰 当 、得 体 的
语 言 ,能 让
伞 文 生辉 ,
… 。 ≯ 一 …l l
好 ,语言优美得体 ,行文轻松 自如的文章 ,给人 以 美感 ,能使读者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这就是散文式
・
内容 ,做到言简意深 ,言尽意无穷 ,产生 “ 余音绕 梁”的效果 。笔瞢采写的 《 信步常家》一文 ,描写 的是远方游客参观榆次常家庄 园时的情景 ,以此展 现榆次深入挖掘 人文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新
闻 事 实 全 文共 3 0 0字 ,3个 自然 段 。文 巾第 二 自
32・
一
与 读 者 共
鸣 ,达 到 事
半 功倍 的效
散文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分析

散文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分析2012年9月,松原日报连续刊发《葡萄甜透列字村》《四世同堂一家亲》《铁面书记不认亲》《小村民的大境界》等走基层系列报道,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系列走基层报道不仅反映主题重大,而且写法创新,是松原日报社落实走转改取得的又一成果。
记者们采写的稿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在写法上大胆尝试了散文化的写法,文章清新自然,备受读者好评,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一、新闻语言优而美自从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以来,我就琢磨用怎样的写法能写出具有灵性和灵动的稿子,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焕发新闻的魅力。
2008年,在查干湖畔遇到著名诗人牛汉时,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写出美的新闻,如何才能写出诗人对美丽松原的定位。
我用散文化的手法成就了《著名诗人牛汉回家了》。
新闻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
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
就平面媒体而言,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走基层报道探索性地走进了散文化写法,从语言运用上看,朴素、自然、流畅,但形散而神不散,无论选用怎样的语言,中心思想都在老百姓的话语中得到一步步升华和再现。
乾安县余字乡列字村的安影文:抿了一口小酒,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种葡萄大户赵艳波:使劲地把一大把柴禾塞进灶膛里这几段文字的描写,没有作者本人的语言加工,全是用白描的手法再现老百姓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作者有思想地进行剪裁,用有用的话语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既写意又写实。
清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场景和画面。
语言具有散文特征,文章读起来亲近自然。
二、散文化的新闻会讲故事从新闻诞生至今,无数新闻从业者力求在写法创新上有突破,写出让受众喜读爱看的文章。
穆青曾在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
谈谈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的有益尝试

谈谈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的有益尝试——以《三城雨》为例文无定法,尝试新闻写作的笔法可以多样化,散文式笔法写新闻就可以是其中一种。
新闻写作的散文化要想成功,首先就得熟悉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一篇散文似乎漫不经心地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从一个故事想到另外一个故事,空间上可以从地球说到月亮,时间可以跨越亿万光年,但无论再怎么跨越,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故事与故事之间总有一个相同相通的点存在,好比一根线把珍珠串了起来,这个相同相通的点把看似不同的故事串了起来,这就形成了整篇散文的神。
所以,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首先就得找到一根能把整篇文章串起来的线。
把《三城雨》串起来的线,就是“雨”,不同城市的雨,山西晋城的微风细雨,山东青岛迟来的雨季,以及广东珠海铺天盖地的暴雨。
人物的故事就是在不同的雨中展开。
到了最后,以为什么珠海的雨比其他两个城市的雨来得更猛烈的原因收尾,整篇文章的神由此而立起。
看起来是在漫不经心地对比三个城市的天气,实际上说的是人物的精神。
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相对而言的文笔优美。
相比严肃的新闻,在散文的范畴内,写作者发挥的余地较大,可以把新闻写得更优美。
使新闻更优美的方法是,写故事的过程中不妨夹带写点景。
景也不是随便写,要做到景色里蕴含着某中情,情景交融。
就像《三城雨》中的雨景,晋城的微风细雨与主人公童年的憧憬是想通的,珠海暴雨滂沱的气势与南海4000米水深的魅力以及我们开发南海的壮志是相通的……尝试散文式笔法写新闻要注意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界限。
真实是新闻的特质,文学可以想象,为了特定的主题可以捏造故事,新闻不能;跨越这个界限,新闻就会成为假话,被人唾弃。
附:三城雨5月8日,珠海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电闪雷鸣中,暴雨铺天盖地敲打着珠海千家万户的屋顶,一片瓦吟哦,千万片瓦相和。
珠海的雨季总会让卫旭敏情不自禁地想起山西晋城,想起山东青岛。
卫旭敏是海油工程珠海公司设计部的结构工程师,从小长在山西晋城,2007年大学毕业,在保定一家研究所短暂工作后加盟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四年后,卫旭敏从青岛来到珠海,支援珠海场地建设。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散文笔法博取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它给新闻报道准确性和生动性带来了令人惊叹的佳作,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与新闻之间的距离,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多感性元素,使读者感受更加饱满。
与传统新闻写作手法相比,散文笔法更加强调故事本身,文章不仅具有更深刻的诉求,还贴合新闻真实性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传播力。
例如,每次新闻发生时,都可以尝试用散文笔法进行报道,让读者感受到事件中的真实感和氛围,从而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此外,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有它独特的运用价值。
首先,它强调把握重点,可以把新闻内容快速深刻地表达出来。
其次,它强调突出事件的感性元素,使新闻报道的具体性更强,而且更有吸引力。
虽然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使用散文笔法能够显著提高新闻品质,从而在把控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将文章内容渲染得更加深情动人。
新闻导语如何运用散文笔法

新闻导语如何运用散文笔法?过去有人认为,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不然。
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写作手法上应朝散文化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力求运用散文笔法,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
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眼球。
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变换人称等,使导语更加好看。
其实,从导语的优或劣、生动或枯燥、形象或呆板,也大致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文字功底与才情。
然而,翻开当今我国的各种纸质媒体,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别具一格的、有一定文采的导语,有如凤毛麟角,倒是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
这些导语,有的像数学公式的演绎,有的则如铸造模具的翻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概念化、一般化、公式化是其致命伤。
而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
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散文化的笔调紧紧抓住读者,使你欲罢不能。
我们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科马内奇仍然是奥运会的宠儿》的导语是这样的:“娜地拉·科马内奇仍然是奥运会上最惹人喜爱的角色。
这位罗马尼亚的运动员,是走到奥林匹克村门外就能造成交通阻塞的唯一的人。
”《中国拥有也许是世界最高的篮球选手》的导语是这样的:“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这两则描写式导语新鲜、生动、有趣,别出心裁。
再看看《福特总统遇刺幸而无恙》的导语:“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导语简直像小说的开头,与消息标题相呼应,留下悬念,非让你一口气读下去不可。
浅谈散文化笔法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

浅谈散文化笔法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作者:安雅心来源:《活力》2016年第09期[关键词]散文化笔法;消息写作;运用一提到散文,人们想到的就是那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字,消息写作中,如能恰当运用散文化笔法,更能增加表现力,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那么,如何将散文化笔法运用到消息写作中去呢?一、可以尝试“散文式”标题,吸人眼球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以《清明追思》(1985年4月5日《解放军报》一版)为例,初看以为是篇散文的标题,细看副题“首都三千少先队员向女战士、烈士郭榕榕致敬”,方知是篇新闻的标题,仅仅4个字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非去“追思”不可。
人们常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而散文式的标题则是带有感情的,这样再经过编辑对版面的“打扮”,则更撩人,更能引发受众的好奇心、阅读欲。
二、新闻导语中适当应用“散文化笔法”提升效果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文字简练,主题明确,可读性强。
“散文式”导语,能诱发读者的求知欲,增强可读性。
如《清明追思》的开头:“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简妮报道: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
42岁的中央乐团作曲家郭成志今天把一首怀念曲献给妹妹---共产党员、某部电影组长郭榕榕。
那一年,她参加了自卫还击战……”这则导语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没有直接记时写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带着情感与读者见面,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运用散文式的手段,通过拟人化手法,能使新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1979年12月9日《参考消息》刊登的《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就是一篇典型的拟人化消息:“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 ,只有深入调查研究 ,才能清楚 了解新 闻故事 的来 龙
去脉 ,准确 把握故事 、传递新 闻的道德力量。有位 老媒体
人 说 :“ 记 者 讲 故 事是 本职 ,讲 好 故 事 是 本 事 。 ”要 想让 人
【 关键词 】新 闻散 文化 ;新闻故事 ;注意力经济;感染力 ;含蓄 关
盎 [ 闻散 文化 是 1 9 6 3 年 穆青提 出的一个观点 。新 闻散 文
刁 I 化 ,是在新 闻写作 中融入散 文笔法和 风格 ,使文章 变得鲜活生动 、文采 清新而又耐人寻 味、意境深邃。 笔者
戎等一个 个生动、鲜活 的人 物事迹 ,信息 真实亲切、有可 读性 ,最 大限度地实现 了注 意力经济 ,再 现了北大荒可歌 可泣 的拓荒 史 ,赞美 了北 大荒精神 的可贵 和崇高 ,大气磅 礴 、饱含 深情 ,让人读 之感 动 ,以至 潸然 泪下 ,达到 了激
上传 播信 息 、追 求适 当的散 文化 写作 ,不仅 改 变 了从前报 纸的枯 燥无味 ,使新 闻作品 变得 生动鲜活 、文采 清新 、意境深
邃 ,还 使 新 闻 宣 传报 道 的 作 用 和 价 值 得 以 最 大 程 度 地 发 挥 和 实现 ,大 大 增 强 了新 闻 的 可读 性 。
景 ,景 中含情 ,让 人读后 感 同身受 ,成 为一 种启发 智慧 、
激发情感 的超能力。 散 文讲究形象性 ,新 闻写作 中如 果运用散文 形象化的 手 法来 表现 内容 ,可使读 者 透过 文 字描 述获 得立体 的形 象 ,会使新 闻故事 更鲜活 ,读者也 能从丰富 的联 想中获得 亲切 真 实的感觉 。如 ,《 仰 视你 ,北大荒 》 中刻 画徐 一戎
新 闻故 事是 深入报道 广大群 众普遍 关心 的社 会热 点、 难点 问题 ,以及 与群 众生活息息相 关的新闻。怎样才能讲
好 一 个 新 闻故 事 ? 笔 者 认 为 ,用 心 观 察 , 大 量 生 动 、 质
朴 、感人 的好故 事就会被发现 ,如 果再 运用不 同的写作 手
法 ,就会让新 闻故事 给人留下截然不 同的印象和思 索。
发 受 众 形 成 思 想 共 振 和 情 感 共 鸣 的 目的 。
原为 《 北 大荒 文学 》杂 志社 编辑 ,后 在北 大荒 日报社 工
作 ,由纯文学 编辑转 型为报纸 新 闻版 编辑 ,角色 的转变 、 思路的不断拓 宽 ,使 自己对散 文化 新闻写作有一 些切 身的
体会。
( 二 )把故 事讲活 。散文 化的新 闻讲 出来 的故 事会 收 到 意想 不到 的效 果 ,由于 人们 的理 解 力 、表达 力 存在 差
臣固
N 新 e w 闻 s m i n
新 闻写作中散文笔法 的运用
何洪 艳 ( 北 大 荒 日报 黑 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9 0 )
【 摘要 】新 闻散 文化是报 纸 宣传报 道创新 的一个热 点 ,是新 闻写作的趋 势和潮流 。新 闻在 坚持 真 实性 、 时效性 的基础
感去 吸引读者 、征服读 者呢?这就不外 乎要 以情感人 ,在
报 道 人 物 或 事 件 时 ,字 里 行 间 注 意 真 情 的 流 露 , 融 情 于
认真倾 听你 的故事 ,要 求讲故 事的人要针对受众 关切 的话 题娓娓 道来 ,与受众平等对话 、贴心交流 ,坚决摒 弃脱离 实际 的拔高 。就如 1 9 6 8 年 在北 大荒插 队 ,后任 黑龙江 省 作 家协 会主席、黑龙江省 文化厅厅长、黑龙江 日报报业集
兄 弟都过硬》一 文的结尾 :当记 者向姚大妈要一 张 “ 全家 福 ” 时 ,她 不 无遗 憾 地 说 :“ 这 4个 孩 子 在 部 队 上工 作 忙 ,很 少回家 ,1 0 多年 了也没 照成 一张 团圆照 。 ”这里体 现的就是藏 的艺术 ,起到 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 者可 以从 这件小 事 中品 出新 闻背后 更深 刻的东西—
异 ,如 何 把 故 事 讲 活 可谓 仁 者 见 仁 、 智 者 见 智 ,但 有 经 验
文学 与新闻的素材都来源于 生活 ,但二者又 有明显的 区别 :文学讲 究语言艺术 ,通 常用形象表现作 家的思想感
的记者 在 这里会 运 用藏 的艺 术 ,把思 想藏 在 新 闻事 实 当 中,通 过立体 的背景信 息 ,让读者 自己悟出思想 ,更加深
大家。
文学 的轻骑队》中这样 写道 :“ 散 文是一切 文学样式 中
最 自由活泼 ,最没有 约束的。 ”借鉴 了散 文化笔法 的新 闻 ,
不但可 以增强新 闻稿件 的知识性、可读性和 趣味性 ,且散 文形散 神聚 、意境深邃 、优 美凝练 ,而 富于 文采的语言等
鲜 明的特点使新 闻稿 不拘 一格 ,更加清 新 自然 ,备受读者 好评 ,这种写法也因此被广大新闻工作者欣赏和青 睐。 一Biblioteka 4个儿 子的思 、
散文化的新 闻会讲故事 ,能激 发受众情感
想境界高 ,为了祖 国和人 民的幸福、平安 ,他们 舍小 家顾 二、散文化 的新 闻有感染力 ,可构造 深邃 意境 散 文化 的新 闻一般 以情 感 为线 索 ,讲 究用词 、 用句 式、修辞 的变化和表达 方式的变换 ,行 文 自如 ,读者 可在 阅读 过程 中获得 美感 和精 神上 的愉悦 ,大 大提 高 阅读 兴 趣。 自居 易说 :“ 感 人心者 ,莫 先乎情。 ”在文章 中,情 感 的重 要性 不言而喻 。那 么在散文化新 闻的写作 中怎样 用情
情和审 美情 趣 ;新 闻讲究真 实性和 客观性 ,主要 目的是 以
客观公正 的角度 报道 新闻事实。1 9 6 1 年 ,柯 灵曾在 《 散文
— —
了受众 对故 事 的理解 和 关注 。如 ,1 9 9 3年 8月 3 1日 《 解 放军 报》发表 的 《 j L - T - 全 当兵姚妈妈 好光荣 陆海 空武警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