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平 凹 的 散 文 艺 术
13风雨

共赏风雨奇
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 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丰富的想象。 ②恰当的修辞。 ③ 精准的动词。 ④ 精细入微的描写。 ……
细读课文,体会主旨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 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表明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由室外到室内,由纷杂到安 静平和,令人紧张的风雨以温暖 的画面结束。文末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 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 在。
凹 wā
(在陕西)。另有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凹(wā)”字也取自此音。
《风雨》
作者: 贾平凹 原名: 贾平娃 籍贯: 陕西丹凤人 长篇小说:《商州》、《白夜》 等。 《我是农民》 自传体长篇 《腊月·正月》 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废都》 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2、选择文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发挥 想象进行扩写,尝试运用修辞手法。 Nhomakorabea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 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方 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 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 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 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 情的讴歌和赞美。
作业超市:(二选一写在读书 札记上)
1、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 一段关于天气或自然现象的文字。
13风雨
贾平凹 (Wā)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 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 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我的小传》
●凹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冲突--论贾平凹《高老庄》人物形象

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 都》,引起争议
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古 炉》,再次引起关注
《高老庄》的背景与主题
背景:贾平凹在 20世纪80年代创 作
主题:探讨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学 的冲突
人物形象:高老 庄、西夏、东夏 等
故事情节:以高老 庄为主线,展现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学 的冲突和融合
第二章
传统文化在《高老庄》 中的体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他在作品中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学如何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现 代社会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学融合的可能性和挑战,以及如 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文化融合。
第六章
结语
贾平凹在《高老庄》中的创作成就
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矛盾和冲突 语言生动,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乡土风情的描绘
乡村生活:描绘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自然景观:展现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季节变化 民间艺术:介绍了农村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 家族观念: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
民间信仰的呈现
神仙信仰: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神仙形象,如土地爷、灶王爷等 鬼魂信仰:作品中描述了鬼魂的存在,如阎王、小鬼等 风水信仰:作品中提到了风水的重要性,如房屋朝向、墓地选址等 祭祀信仰:作品中描述了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祖、祭神等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启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融合。 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 现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思和批判,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冲突和融合,可以促进文学的多元化和繁荣。
《秦腔》——贾平凹

四、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人物关系
夏家
夏天仁 (去世)
夏天义
夏天礼
夏天智
夏君亭
(妻) 麻巧
夏庆金
夏 夏雷庆
夏风
(妻) 白雪
夏雨
• 张引生 • 夏天义
人物介绍
主要内容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 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 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一 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 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 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 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 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 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 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 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 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 斗争。
——
秦
贾腔
平 凹
贾平凹和《秦腔》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是 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创 作最为活跃的作家之一。
《秦腔》发表于2003年, 标志着贾平凹的创作走向了 对乡土的更高层次回归。于 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历程
贾平凹对秦腔钟情是从很 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 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 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 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 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 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 督的脚瑞还不动弹。从秦腔 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 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 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 子祝英台的痴情。
主题
• 一、为苍凉的农村现实哀叹 • 二、为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咏叹 • 三、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凭吊
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的疯子“引生”的叙事视角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社会批判
贾平凹的作品常常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揭示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贾平凹的作品主题常常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
文化反思
贾平凹的作品 常常通过对传 统文化的反思, 揭示社会现实 的矛盾和问题。
贾平凹认为写作 是一种责任,不 仅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对社会负责, 对读者负责。
第六章
贾平凹的创作前景与 展望
当前文学环境对贾平凹的影响
当前文学环境的变化趋势 贾平凹作品在文学市场中的地位 贾平凹的创作风格与文学环境的关系 贾平凹如何应对文学环境的变化
贾平凹未来的创作方向与展望
继续深入挖掘 陕西地区的文 化特色和历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背景:农民家庭,父母务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长与创作关系:贫困和艰苦的环 境促使他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成为创作的源泉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
早期作品:《商州三录》、 《浮躁》等,以细腻的笔 触描绘了商州地区的风土 人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深 厚情感。
中期作品:《废都》、 《秦腔》等,通过对都市 与乡村的对比描写,反映 了当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性 的挣扎。
贾平凹善于运用 乡土文学的写作 手法,通过对故 乡风土人情的描 绘,反思现代文 明与传统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贾平凹的作品中 经常出现对历史 文化的思考,探 究传统文化对现 代社会的影响和
价值。
贾平凹的作品 主题丰富多样,
包括对人性、 道德、家庭等 方面的深刻反 思,引人深思。
第四章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价 值与影响
震天撼地的秦地风雨荡气回肠的流动力量——贾平凹《风雨》赏析

跑 出来 , 四蹄 在 撑 着 , 忽 地 撞 在 一 圈 , 我 们 就 会 与 西 北 联 系 在 一 起 ;
棵树 上 , 又 直撑 了四蹄 滑行 , 未 了 “ 牛 背 上 牧 童 的短 笛 , 这 时 候 也 成 水 起 落 , 鱼 上 了岸 。 还是 跌倒 在 一 个粪 堆 旁 , 失 去 了 白 天 嘹 亮 地 响 着 ” , 则说明“ 牧 童 吹 笛
飘忽 图” “ 池 水 凸起 图 ” “ 风雨/ J \ 屋 风 ,猛 :朱 自 清 笔 下 的 风 是 春 风 , 女 孩 牵 羊 进 不 了 家 门。
图” 等 , 形 成 了 一 个 整 体 上 和 谐 的 柔 。 但 这 是 不 是 就 是 两 者 有 如 此 大
第 4段 : 葡 萄 蔓脱 落 , 苍 蝇 集
和 不 同 的 角 度 再 现 了 风 狂 雨 猛 的 来 写 , 但 读 之 给 人 的 感 觉 却 截 然 不 叶 千 万 次 变 着 模 样 , 芦 苇 倒 伏 破 裂 情形 : “ 树木 鼓 陷 图” “ 杨 柳 聚散 图 ” 同 。这 是 为 什 么 呢 ?原 因 之 一 是 季 出 声 “ 少女救 羊 图 ” “ 鸟 巢滚 散 图 ” “ 废 纸 节 不 同— — 贾 q , z凹 笔 下 的 风 是 秋 第 3段 : 羊站 不住 , 直至跌 倒 ,
第 8段 : 小屋 木 架响 . 油 灯 点
的颜 色。 一 个 穿 红 衫 子 的 女 孩 冲 出 图 ” 表 现 的 是 江 南 风 景 。这 是 因 为 , 不着, 老头捶 腿 , 孩子 们 叠纸船 。 以 农耕 为 主 , 不 会 门去 牵羊 , 又 立 即要 返 回 , 却 不 可 江 南 地 形 平 坦 , 短短 的一 篇 文章 , 涉 及 了 很 多
人物介绍——贾平凹

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给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敏感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谢谢!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
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与80年代_改革文学_重读贾平凹_改革三部曲_黄平

一 、成名之后的 “规训 ”
众所周知 , 贾平凹是以获得了 1978年第一 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 《 满月儿 》 而走上文 坛 。 当下重读 《 满月儿 》,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 与当时的 “ 文学成规 ” 的 “ 共谋 ” 关系 。 同样是对 当时流行的文学思潮的迎合 ,《 满月儿 》 高明之 处在于 , 没有简单地模仿一个乡村版的 《 伤痕 》, 而是给出了一个 “ 反伤痕 ” 的 “ 伤痕 ” 故事 。 一方 面 , 缺乏 “ 上山下乡 ” 的体验 ( 贾平凹自嘲自己是 “ 回乡知青 ” ), 贾平凹当时的文学资源无法支
〔7〕
凹个人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 ” 〔4〕(30-31) 当时会议的组织者胡采 , 曾指出贾平凹的 “ 两个局限 ”: 第一 , 是经历较少 , 生活底子不厚 , 影响了 平凹对生活的理解 , 他的生活表现生活的幅度 受到限制 。 他写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依据 , 但典 型化的意义显得不足 …… 要补救这一点 , 只有 一个办法 : 深入到生活里面去 。 第二 , 是政治思想的修养 , 观察问题的角 度 。 要从生活中得到真知灼见 , 必须运用马列主 义去分析问题 , 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 。
① 许 子 东 曾 指 出 ,“‘ 文 革 ’ 一 代 青 年 作 家 在 ‘ 文 革 ’ 刚 结
束 后 的 作 品 出 版 尺 度 限 制 下 , 不 得 不 先 ‘ 变 声 ’( 作 天 真 状 ) 以 求发言权 。 难怪一旦作品获奖作家出名 , 贾平凹的 ‘ 浮躁 ’ 便立 刻 向 另 一 极 端 倾 泄— —— 于 是 便 有 了 《 晚 唱 》、《 厦 屋 婆 悼 文 》、 《 好了歌 》、《 二月杏 》 等色彩灰暗的作品 。 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二 个阶段 。 ” 见 《 当代文学阅读笔记 》, 第 96 页 , 上海 : 华东师范 大 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

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一、长篇小说7种1、《商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2、《浮躁》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3、《妊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4、《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5、《白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6、《土门》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7、《高老庄》西安大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二、中短篇小说集34种8、《兵娃》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7年9、《姊妹本纪》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早晨的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1、《山地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2、《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13、《野火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4、《腊月,正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15、《小月前本》广东花城出版社1985年16、《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17、《天狗》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18、《故里》河甫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19、《冰炭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0、《太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21、《贾平凹获奖小说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22、《晚雨,贾乎凹民俗小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3、《贾平凹早期小说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24、《晚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25、《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26、《妊娠、逛山》(贾平凹自选集之二)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7、《黑氏》(贾平凹自选集之三)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8、《佛关》(贾平凹自选集之四)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9、《油月亮》(贾平凹自选集之五)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30、《龙卷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1、《逛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2、《人极》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3、《商州说不完的故事》(四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34、《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大系之三贾平凹卷》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35、《贾平凹文集》《八卷本,雷达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36、《中国当代才子书贾平凹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37、《贾平凹文集》(十四卷本王永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8、《贾平凹小说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39、《制造声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0、《喝酒》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41、《下棋》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三、散文集24种42、《月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43、《爱的踪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4、《心迹》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45、《平凹游记选》陕西美术出版社1986年46、《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47、《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88年48、《人迹》广东旅游出版社1990年49、《抱散巢》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50、《守顽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51、《闲人》(贾平凹自选集之六)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52、《贾年凹散文大系》(三卷)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53、《贾平凹散文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4、《贾平凹游品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5、《坐佛》大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56、《说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7、《红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58、《四十岁说》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59、《树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0、《小石头记》广东花城出版社1996年61、《如语堂》北京工人出版社1996年62、《走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63、《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4、《世界华人散文精品丛书贾平凹卷》广州出版社1997年65、《敲门》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四、诗集1种66、《空白》广东花城出版社1986年五、文论集3种67、《平凹文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8、《静虚村散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9、《平凹之路》(与穆涛合作)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六、港台及海外版22种70、《贾平凹小说选》(法文) 外文出版社1988年71、《中国现代文学选集之一贾平凹卷》(小说集日文)日本德间书店1988年72、《废都》(港版)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73、《浮躁》(港版)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89年74、《浮躁》(英文)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出版社1990年75、《中国新文学大系之一天狗》(小说集)柏杨主编台湾林白出版社1989年76、《废都》(韩文) 甫韩汉城文化社1994年77、《废都》(日文) 日本中央公论社1994年78、《废都》(台版) 台湾风云出版公司1994年79、《废都》(法文) 法国司托克出版社1997年80、《古堡》(英文小说集) 加拿大多伦出版社1997年81、《逛山》(法文小说集) 1997年82、《贾平凹集》(越南文,小说散文集) 河内出版社1998年83、《土门》(日文) 日本中央公论社1997年84、《土门》(港版) 天地图书公司1997年85、《白夜》(港版) 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86、《坐佛》(港版散文集) 大地图书公司1996年87、《抱散集》(港版散文集) 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88、《黄土高原》(台版,散文集) 台湾幼狮出版社1994年89、《贾平凹小说精选》(2卷)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90、《贾平凹散文精选》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91、《贾平凹散文大系》(3卷) 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七、书画集一种92、《贾平凹书画集》陕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内容摘要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
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
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
”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
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
贾平凹曾经说过:“只是感受来了,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旋转着向一点探深而去了。
”我觉得,这是深入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深刻的思想他有不少散文,真可谓小巧玲珑,但决不是指可供摩挲的小摆设,轻盈的躯体中照样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况味的咀嚼。
举个例子: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丑石”,可说是一件很显眼甚至招人讨厌的物事,造墙铺台阶没有,刻花、捶布也不行,一般人都嫌他碍眼挡路,可是天文学家却从它的丑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美,这块丑石原来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你看,作者多么善于从别人不经心的地方捕捉美,又多么善于从这种美的发现中揭示容易为人忽略的生活底蕴:“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这些小玩意儿,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1]用平庸的、保守的、缺乏知识的眼光,就不能发现新鲜的、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美和价值,这个在生活变革时期尤为发人深省的思想,竟是从《丑石》上开放的花朵哩!再举个例子:中午的河滩沙地里,远远望去光华闪烁,前去把光亮捡回,却只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贾平凹从这个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
”[2]而且他还由物及人,抒发出精警的议论;百人百貌,百人百性,应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人各尽其才,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这就是《观沙砾记》。
你看,沙砾虽小,照样映出大千世界。
看来,贾平凹颇喜写这类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散文,除上述两篇而外,其他如《泉》、《地平线》等等。
综观他这些哲理性的小品,大致有两种格局。
一种是作者着意布臵一种引人思索的生活画面,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如《丑石》、《泉》等即是。
另一种是作者先推出一个生活画面,然后再略加抒情议论,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象《观沙砾记》、《地平线》等属此。
这两种写法,只要构思谨慎了,安排妥贴,行文自然,都各有所长,不必妄加褒贬。
不过,我个人则是更喜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式的写法,因为这更能调动读者参与艺术创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的哲理性小品所呈现的思想境界也有两中类型。
一种如《泉》、《地平线》等等,虽然也能以小见大,从日常景象中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与那般就事论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他们阐述的道理都有点“似曾相识”,或是凭一般人的眼力也不难见到。
另一种《丑石》、《观沙砾记》这些作品,能见别人之未见,发别人之未发,因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同一般。
不言而喻,二者相权,当以后者为上乘。
散文特别是带有哲理色彩的小品的思想境界,应力争做到“新”、“奇”、“深”三个字。
新,就是别人没有讲过的;奇,就是不同凡响的;深,就是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
陈旧的、一般化的、平庸浅薄的见解,对于散文尤其是哲理性小品的思想境界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因为它阻碍甚至会破坏散文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惟陈言之务去”。
[3]陈旧的固然不行,半新半旧的也不行,须要全力以赴地、孜孜以求地表现独到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丰富人们对生活真理的感受和认识,恐怕这不但对于贾平凹同志,就是对于其他散文家,在创造思想境界上都是值得留心的一个问题。
二、鲜明的个性贾平凹写了不少游记,诸如《入川小记》、《陈炉》、《延安街市》、《雨花台拣石记》、《紫荆城记》等。
他的游记一般来说,都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足迹认识祖国的山川城乡之美。
他这些游记体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形象。
就以《清涧的石板》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这篇游记抓住盛产石板这个特征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从而写出了陕北清涧县的独特风貌。
虽然通篇不离石板,却写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品先是用对比的写法,把清涧同陕北其他地方鲜明地区别开来:“如果整个陕北是个秃头褶皱的老人,这里该就是个灵光透气的女子了,如果黄土高原是光面羊皮大袄,清涧该是大袄上一枚晶亮的玉扣了。
”[4]这样,一下子便引起读者对清涧特殊风貌的兴趣。
接着作品层层渲染,从各方面表现了石板在清涧县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重要作用。
石山、石川、石窑、石城,这座县城的“那一边建筑,似乎从来没有了砖和瓦的概念”[5],甚至使游人发生这样的遐想:“夜空青蓝蓝的,那也是一张大石板吗?那星星就是石板上的银钉吗?[6]”作品不仅写物,更着意于写人;不仅写静态的画面,更着力写动态的画面。
你瞧在那撬运石板的毛驴车上,“老头仰八叉睡在石板上吸烟,小儿却坐在车辕杆上赶驴,驴是不消赶的,他只是在车帮上吊一串小石板,用木棍敲着,音远而韵远” [7]。
你看看友人从小巷深处走来,“满街一片响声,放开喉咙歌唱一阵,音嗡嗡而有的,久久不散[8]”。
这里的人民,就是在石板劳作着、活动着、欢笑着,建设自己的新生活。
尤为重要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清涧人的外在生活,更着力于揭示清涧人的内在精神。
通过雕刻石碑的老石匠的口,我们了解到当年陕北闹红的时候,清涧的石匠们都参加了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同敌人作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作品最后还领我们走进河对面山上的墓地,看到那由刻字的石碑所形成的一片石板林,终于使我们领悟到:“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9]。
”这是全篇的终结,也是作品的题旨:清涧人那象石板一样朴实而强硬的灵魂,正是清涧城的一切外在特征的内在精神所在。
由此可以想到:山貌水性有异,民情风俗有别,游记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特征,才能写出各地独特的性格。
但是,如果把眼光停留于表面的特征,而不深入探求内在的深邃,只见物而不见人,恐怕也不易写出意味深长的游记。
抓住“神”才能有力地写好“形”,才能在游记体散文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贾平凹提供的这个艺术经验值得注意。
三、诗样的气质贾平凹说过:“我喜欢诗,想以诗写小说,每一篇都想有个诗的意境。
给人一种美[10]。
”不只小说,他在散文创作中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
他有不少散文,幽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
《空谷箫人》和《钓者》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这两篇散文有个简单的故事,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以情节取胜,而是为倾吐某种特定的情思创作适宜的外在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散文,它们的总体构思都是以对比作为基础的。
《空谷箫人》写满腹烦闷的“我”,携着箫儿走进山里,而对着满山的翠竹,在黄昏的幽谷,吹起箫儿排遗自己的苦闷:不料此时却碰到从山腰深处出来砍竹制箫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的暖流渐渐融化了“我”心底的冰块,象一阵欢乐的旋风吹散了“我”的一腔哀愁。
作品便是以姑娘那开朗的笑声与“我”的郁郁寡欢构成对比,从而为充分抒写“我”的感情波澜提供了契机。
《钓者》也是如此,不过它是以那个作家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钓“愁”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又重回小山村钓“文章”构成对比,从而为作家友人的“我”展开心灵涟漪提供了触媒。
这两篇散文不仅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而且在具体描写中也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它们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你看,作品这样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11]。
”这是那个作家在钓“文章”。
你再看人物的语言:“这竹子从土里一长出来,就是一株歌子,它从地里吸收七个音儿,就长出一个节来,随便砍一截儿来做个箫儿吹吹,就发出无穷无尽的音乐的[12]。
”这是那位制箫姑娘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写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我似乎想着什么,但似乎又没有想着什么,我极想再吹出一首吹熟了的幽曲儿,但我害怕吹不响,那嘴唇儿哩,箫儿里,全储藏了她那咯咯的笑声了哩[13]”这是满腹牢骚的“我”在那位快乐的制萧姑娘的感染下所发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种饱蘸热情的笔致,使作品充满美妙的诗意,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看来,贾平凹这类散文,不仅在艺术描写上不注重表面的“如实”,而且在通过艺术境界所表达的题旨上也是不“实”的。
它们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去思考一点什么。
像从制萧姑娘的“喜”同“我”的“忧”的对照中,启发我们去考虑每个人如何把自己放在生活中适当的地位上,这里面包含着极富于教益的人生哲理;而通过那位作家钓“愁”与钓“文章”的相比,则是促进了我们对历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