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散文有哪些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是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赏析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赏析贾平凹在其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里说:“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
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
”贾平凹以自身体验,讲解读书真谛。
可那时我并没有完全懂他的意思,怎么能把书拉到脚下来呢?后来明白,没那个经历、没那个积累,你是没有力量把书拉到脚下来的。
书,还是要老老实实去读,功到自然成,看轻一本书的时候,思想就升华了。
过去总一个劲地为书里的内容动情不已,不知不觉中,自己跟着书飘远了,读得再多,还是忘记了自己。
现在读到某句话、某个观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感觉,甚至会思谋,我来写一遍,怎样布局、如何铺陈,觉得兴许立意还要高一点。
夜里寒凉,读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常常周身发热。
多尔衮的《与史可法书》是别人捉刀之作,引用《春秋》微言,文压武欺,步步诱降。
史可法面对清军压境,从容镇静,同样以《春秋》大义,层层驳斥,正义凛然,如一支绑着应战书的响箭。
史可法是进士出身,携笔从戎,手不释卷,他把书读活了,胸填山河,睥睨万军。
读书应该这样,阅卷越多,越要有傲骨,敢于轻视万物;如果力量不够,就不妨心静一点,从容一些,不为一卷所累。
我又想起一本书来。
一起写字的朋友万兄,曾经得到贾平凹的签名钤章散文集,我兴奋不已,借阅后没有归还,辗转带在身边二十多年,前不久偶然翻出,直笑自己当年的痴迷。
我给他发去微信图片,说要退还,哪知他说:这算什么,送给你了兄弟!我想不到他变化会这么大,应是悟得读书之味了。
世间的一切繁华都在书里,一本书是可以看轻的。
人生如无字之书,不一定要去翻哪本书了,咀嚼过去,也是一种味道。
慢慢地,我也开始给朋友们送书了。
我觉得,书送给人比卖给人有味道,不但轻松了,还有一份温情。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其中,贾平凹散文所营造出来的意象之美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或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所营造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之美自然景色是贾平凹散文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他的笔下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例如在《白银时代》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六盘山的雾气、绿树、山峰,这些细节描写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心醉神迷之感。
另外,在《北去》这篇散文中,贾平凹描写了一场雪的降临,他的笔触仿佛给雪赋予了生命,它们在书中跃然纸上,被读者所感知。
这些自然意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神秘和宁静,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美好情感。
二、物象意象之美另一个常见的意象类型是物象意象,这些意象常源于具体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贾平凹在《河岸寺》中,通过猴子的形象,表现出了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而在《胡同里奔跑》中,则通过对石头、老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这些物象意象的构建,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情感,感受到身边真实生活的细节和光影,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人物意象之美人物意象则是表现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意象类型。
贾平凹的散文中,人物意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例如他笔下的“老奶奶”形象,既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而江小白这个草根歌手,则体现出了坚持梦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特征。
这些人物意象,常常能够通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了对自然、物象和人物等多个层面的刻画与把握上。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课文原文: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
我们就在院子里盼着它下来。
“奶奶,月亮是什么样的呀?”我问。
“月亮吗?就像个大银盘。
”奶奶说。
我和弟弟就看着那个大银盘,等它下来。
“快看,月亮在那棵树上呢!”弟弟忽然叫起来。
我们赶忙跑过去,果然看到月亮挂在树梢上,亮晶晶的,真像一个大银盘。
“月亮怎么会在树上呢?”我问。
“是啊,月亮怎么会下来呢?”弟弟也奇怪。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月亮是不会下来的。
你们看,那不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
”我们抬头看天空,月亮还在那里,静静地照着我们。
“可是,我还是想摸一摸月亮。
”我说。
“我也是。
”弟弟说。
奶奶想了想,说:“那咱们就去找月亮吧。
”于是,我们就在院子里、在巷子里、在河边、在山上,到处找月亮。
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欢呼一声:“找到了,月亮在这里!”最后,我们在水盆里看到了月亮。
月亮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圆圆的镜子。
“这就是月亮吗?”我问。
“是的,这就是月亮。
”奶奶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
”以下是对课文的赏析:《月迹》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索,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文章通过祖孙三代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中,奶奶的形象智慧而慈祥,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疑问,同时也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好奇心也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此外,《月迹》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奶奶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寓意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努力。
总的来说,《月迹》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寓意,成为了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佳作。
浅谈贾平凹散文(2)

浅谈贾平凹散文(2)二、朴素中蕴哲理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
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
”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
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

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贾平凹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创作更为他带来了广泛的赞誉。
贾平凹的散文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创出了自己新奇的风格,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欢迎阅读!《风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小桃树,大梦想——浅析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I教师手记小桃树,大梦想----淺析贾平凹《一棵小桃树》◎陈芳贾平凹是我国文坛的奇才。
他的散文有赤子般的清纯 透明,有美酒般的醇厚绵长,用清淡的笔墨,再现着生活中 常见而易被我们忽视的事物,闪烁着灼目的智慧。
他的作品 《一棵小桃树》(人选部编新教材七下第五单元)集中体现了 贾平凹散文的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赏析此文。
一、“我的小桃树"这个称呼“我的小桃树”在文中出现了8次,多次用到这个称 呼,是因为这个称呼中蕴含着作者对这棵小桃树的特殊感情。
“我的小桃树”首先出现在文章开头—“我常常想 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
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小桃 树的爱怜,抒写对小桃树的忏悔,决定为小桃树写点什么。
第二处,“我的小桃树”在风雨中哆嗦,它枝条慌乱,花儿 凋落,其实是作者的心在慌乱。
第三、四处,作者看到当年 长在院子角落的小桃树,“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 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慢,样子也极猥琐,但作者却高 兴,因为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
第四、六处是奶奶去世 后,作者连夜回老家看见“我的小桃树”竟还弯着身子、努 力撑着长,作者深感对不起护着小桃树和给它浇水的奶奶,也为常年在外忘却小桃树而懊丧。
第七处作者看到“我的 小桃树”开着白而淡的花,像重病少女的苍白的脸,感到 忧伤。
第八处写作者看到雨中“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身挣 扎,竟在树顶端还有一个嫩黄而红的待放花苞,心里略有安 慰。
文章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不仅因为小桃树是作者 种的,更因为奶奶的一句话,“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小桃树寄托着贾平凹的梦,他把小桃树当作自己的“梦种 儿”。
写小桃树时,他的心情随小桃树不断变化着。
可见,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 我和“小桃树”的经历文中写因奶奶的一句话,作者含了桃核却没有睡着,他 “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它长在院子角落,很弯且黄 瘦,奶奶也说它是没出息的桃树,只能结些毛果子,喜欢服 侍花的爷爷从不理会它。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 的散文 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浅谈贾 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 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 从取材、 手法、 语言、 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 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 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重要因素。
贾平凹的不少散文在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小说色彩――情节化。
如他的散文 《摸鱼捉鳖的人》,开头先写这个“摸鱼捉鳖的人”的相貌丑“眼睛小小的,甚 至给人一种错觉:那不是先天生的,是生后他的父母用指甲抠成的”,再写他的 捉鳖的动作和言行, 这一切都看是平淡无奇, 但文中一个细节始终吸引着读者的 眼球,就是这个“摸鱼捉鳖的人”每天都向河里扔一个酒瓶。
在结尾,读者方知 道, 这个丑人每天向河里扔的是一封求爱信, 目的是希望能被游客或者村民看到。
求爱信写道:“我能养活你的,我不会打你,你来我们村落户也成,我也可以招 过门去,生下孩子姓你的姓也行。
我等着你的信。
”这篇散文讲究情节的完整和 曲折,悬念的设置,这应该算是贾平凹散文写作小说化的一个代表。
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倾向还体现在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对人物性格进 行高度集中、概括和提炼,让读者感到文中的人物面熟,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 的写法,让他的散文有了许多类似小说的元素。
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 “闲人”形象,既带有鲁迅 小说中“阿 Q”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反映了中国当代社 会转型期生活中特有的人物形象:“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喝,勇武有力,敢 “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没有贵贱老幼之分;“闲 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与嘲笑一切,甚至把名人签名 的纸拿去让别人上厕所用;“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 知”。
以简略的笔法,勾画了社会转型期一类人的形象,这类人集社会百态、人 间百态于一身,性格特征十分典型。
三、语言简朴、幽默 贾平凹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不以华丽见长,简朴是他 的重要特色。
他的散文中, 很多处运用了质朴的语言。
如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 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那爬得高了”此处用了一个 “长了腿”和“爬”字,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变化的悄无声息,情境优美,语言平 实。
他的散文, 还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去展现真实的生活, 让读者在笑声中去体会 散文的美。
如《秦腔》中的一段描写“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 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让读者在轻松而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特有的 幽默。
再如“一孩子在家做作业,解释‘孔子曰……而已’,遂去问爹:‘而已 是什么?’爹下棋输了,一挥手说:‘你娘的脚!’孩子就在作业本上写:‘孔 子曰……你娘的脚!’”这段幽默的语言,把一个输棋农民描写的活灵活现。
四、地域特色明显
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 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 尤其 是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典型代 表。
如“最可贵的是那老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 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写出 了村民对秦腔的钟爱。
“吹,拉,弹,奏,翻,打,念,唱”勾勒出秦腔的特点, 而“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 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则点出了秦腔是劳苦农民的精神食 粮。
有人说贾平凹的散文像小说, 他的散文舒畅自然, 柔美质朴, 是真正的美文。
参考文献: [1]范培松.贾平凹散文选集[J].百花文艺出版社,004. [2]王玉强.时文选粹――秦腔[M].南方出版社,2007. [3]洪宗礼.语文教师教学用书[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邓星雨.中国当代散文史[M].山: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5]孙见喜.贾平凹平传[J].文艺出版社,1993. [6]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