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散文《秦腔》的时代新质

合集下载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AbstractJia Pingwa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Since the novel 《Shanxi Opera》is Shanxi in Qingfeng street daily life description,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farm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state and the “Shanxi opera”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dden works the thick“Qin”complex and lonely always adhere to the folk standpoint. In views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image of opera”and “seven ditch”,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ountryside village peopl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of rural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new century, the colli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uthor in the face of a show.Key Word:Jia Pingwa;Shanxi Opera;Seven Mile Gully;Cultural Connotation;Be thoughtful with anxiety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1(一)“秦腔”意象解读1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1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2(二)“七里沟”意象内蕴5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5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6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8(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8(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3篇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3篇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3篇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1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

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

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

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

”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

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

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

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

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

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

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

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

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描写了一个具有典型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小村庄,但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正逐渐流失。

通过小说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度思考和关注。

首先,小说中通过对村庄传统戏剧秦腔的描述,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怀念。

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意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秦腔的表演、传承和受众数量都遭受了影响,其流传程度越来越小。

在小说中,村民们为了保留秦腔,不断地排练演出,但有关部门却要求他们换成现代流行歌曲,这一规定让村民感到无奈和痛心。

其次,小说中不断强调了乡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在小说中,被城市和现代化冲击的小村庄,村民们采取种种努力去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经济和文化的二元格局使村民们难以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的社会。

特别是,在外面工作的年轻人们面临着文化上的不适应,被迫放弃了自己传统文化背景,接受了高速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最后,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呼吁。

通过小说,作者呼吁人们保留和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描写秦腔的历史、现状和努力,鼓励读者们要好好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

“意象叙事”理论的现代构想——兼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意象叙事”理论的现代构想——兼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的 发 送 。 [ ]
最 能说 明 “ 象 ” 表 象 与 意 义 的双 构 性 和 意 意 是 象 自主性 的 是 杨 义 在 《 国叙 事 学 》 书 中对 意 象 中 一
叙 事 的总 结 :
… …
上 述对 于创 意 写作 的叙 述和 意象 的意 义关 联起

4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 联点 , 这些 关 联 实 际 上 都 是 在 表 象 和 意 义 的 而 双构 性 , 以及 意象 自主性 的基 础 上进行 的 。
奇特 的保 育 室里 。6 假 如 存在任 何 意 义上 的创 意写 、 作的话, 它是 收件人 姓 名 、 地址 都极 其 不确定 的 紧急
关键词 :意 象叙事 ; 自主性 ;他 者性
中图分类号 :Io. 2 7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62 (0 0 1 0 4 0 1x 2 1 )0— 04~ 4
“ 意象 ” 中国文论 中的一 个 重 要概 念 , 确 理 是 准 解 和把握其 内在 含义对 我们 理解文 学本 身具 有 十分
自主成分和他者成分, 从而建立 内在结 构的 意象观 。以这种 内在 结构 意 象观 来探讨叙 事文本 中的意 象叙 事 的性
质 , 了意 象叙事的开放 性V.“ 确立 X .反叙事” 2 x 的特性 , 并且 结合 贾平 凹的长篇 小说 《 腔> 秦 的意 象做 了具体 的分析 , 试图以 内在 结构意象观 来超越传 统的融合论 意象观 。

“ 象" 自主性和他者性 意 的
“ 意象 ” 一词 的渊 源应该 追 溯到 古代 的“ 鼎象 铸
使得我们在对“ 意象” 进行分类时 , 往往偏离其 自身 物” , 说 即象物与主观心灵 、 意念的表达相互结合 的 所孕育的文学意义 和内在规定 , 而更多 的打上 了文 意思 。在 中国的语言发展史上 , 应该是萌芽 于先秦, 化 学 的含 义 。 比如 , 国古 典 文论 常把 意 象 分 为 自 中 成词 于汉 代 , 朝 用 于 文 学 , 六 唐宋 沿 用 , 明清 泛 化 。 然意象、 社会意象、 民俗意象、 神话意象等等, 但是当 汉代王充在 《 衡》 论 中最先把 “ ” “ ” 意 与 象 组合成 进入“ 意象” 本身的内部结构时, 这种分类方法就显 词 :礼贵意象, “ 示义取名。 实际上是把表象和意义 ” 得模糊不清 了。当我们从“ 什么是文学 ” 什么是 结合 起来 , 示 仪 式 表 象 后 面有 丰 富 的 文 化 含 义 。 和“ 表 文学性 ” 的内在 角 度 审 视 “ 象 ” 时候 , 助 于 自 意 的 借 “ 象” 词 , 意 一 组合成 词 时 即具 有表 象 与意 义 的双 构 主/ 他者 的言 说 结 构 , 以 把 “ 象 ” 为 意 象 的 自 可 意 分 性 。此后 的言 象意 说 、 勰 的 意象 谋 篇论 都 没 有 脱 刘 主性 成分 和意 象他 者 性成 分 , 种 从 存 在 论 上进 行 离这 一表 象与 意义 的双构 性 。 这 的分类 恰 当地 解 决 了 “ 象 ” 身 的 自主 性 及 其 自 意 本 长 期 以来 , 意象 ” “ 一词 是 在诗 论 的环 境 中发 展 身 的开 放性 的特 性 , 内在 结构 上 确 定 了 “ 从 意象 ” 的 起来 的 。从 中 国诗论 的角 度 , “ 象 ” 词 和 “ 把 意 一 物 构成 因子 , 而超 越 了“ ” “ ” 项 的 简 单 叠加 , 意 与 象 两 象 ” “ 象 ” “ 象 ” “ 境 ” “ 象 ” “ 象 ” 、兴 、形 、意 、气 、景 、 以及文 化概 念式 分类带来 的模 糊不 清 。 “ 境象 ” “ 、 象外 之 象 ” 等做 比较 , 以 中 国诗 论 上 长 加 本 文 旨在 阐释“ 意象 ” 内在 构成 , 且 就 意象 期 以来 “ 的 并 诗缘 情 ” “ 言 志 ” “ 景 交 融 ” 文 学 、诗 及 情 等 叙 事的开 放性 和 “ 反叙 事 ” 的两个 特 点进 行 阐述 , 传统观念的渗透 , 性 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语之 间有许多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现代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

其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力量和细腻的笔触,成为文坛上备受赞誉的佳作。

本文将从贾平凹的秦腔作品中,探索他对现代散文的贡献与创新。

一、艺术表达的独特风格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他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

秦腔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节奏、音调和情感表达方式。

贾平凹巧妙地融入了秦腔的元素,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创作散文作品。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腔的音律和韵味。

他的文字如同唱腔一般流畅起伏,有着独特的节奏感。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展现了秦腔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二、人物与背景的交融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交融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巧妙地将秦腔的舞台背景融入到散文中,创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的叙事方式。

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常常相互映衬。

他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将人物与背景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融合使得作品更加丰满,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富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存在着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和场景,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他呈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和多样。

同时,贾平凹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文学的方式传达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索。

结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表达方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入的情感触动了许多读者。

浅析贾平凹的《秦腔》

浅析贾平凹的《秦腔》

贾平凹《秦腔》研究——一曲乡土挽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这是一个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国家。

乡土文学是作家始终关注的重要题材,也是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1]作为出身于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的作家,贾平凹无疑对乡土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变,而农村在时代改革的大潮流中却深受着冲击,乡土社会在走向脱贫苦致富的历史进程中遇到了种种困境。

贾平凹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以独到的眼界、灵敏的触角立体再现了当前农村一步一走向衰败的真是画卷。

贾平凹说“他要用《秦腔》这部作品为故乡棣花街树一个碑。

”[2]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乡村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困惑与眷恋,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共同经历一次寻根之旅,感受一曲乡土挽歌。

关键词:秦腔故乡迷茫衰败寻根《秦腔》写了商州村镇清风街半个世纪的故事,以村中夏、白两家的恩怨为经,共和国的政经变迁为纬,贯穿其间的则是秦腔由流行到衰亡的过程。

贾平凹在此书《后记》中点明清风街的原型就是自己的故乡棣花村。

离乡三十年,棣花村固然令他魂牵梦萦,但这个村落的急速变化也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伤感。

[3]当他面对以往熟悉的故土时,他竟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而是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 这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正如贾平凹所说: “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 , 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 , 失去根的哀叹 , 确实是一次寻根的过程。

”[4]一、苍凉的农村现状,迷茫的未来。

《秦腔》写的是极为琐碎、密实、日常化的当代生活,却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的时代情绪。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是农民的生命之根,生存之道,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成为了无根的浮萍。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地域色彩论文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地域色彩论文

毕业论文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地域色彩摘要: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广受文学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一位优秀的地域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秦腔》就是一部优秀的乡土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对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秦腔》是中国当代乡村变革的真实记录和传统文化的挽歌,虽然整部小说都透着悲凉、伤感和作家对于乡村发展的忧虑,但作品中依然寄托着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

本文以小说《秦腔》中所展现的地域文化特征为论述对象,分析了小说地域色彩浓郁的原因,从小说的中心线索秦腔、陕西民俗风情的展现、方言土语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几个方面解读了小说浓郁的地域色彩,并肯定了其地域色彩浓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秦腔地域色彩乡土小说意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的文学大家,被称作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性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位地域性作家。

贾平凹从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写作,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和诗歌等多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大奖并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准确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中真实地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风格自然清新,文笔纯朴厚重。

在通俗之中表达真情,在平淡之中寄托深远。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乡土小说作家,乡土情结已经成为贯穿其三十多年小说创作生涯的重要精神线索,这也使得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小说《秦腔》就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又一力作,为我们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地域风情。

一、《秦腔》——充满地域色彩的小说长篇小说《秦腔》是贾平凹的代表作品。

它以陕南一个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笔触凝重,被称作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1. 引言1.1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小说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细腻和真实,将乡土文化中的人情味、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

贾平凹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乡、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他试图通过作品来呼吁人们重视和珍惜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乡土文化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深厚的情感,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贾平凹尤其擅长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来展现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他的小说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国情怀和生活哲理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的深思和回味。

贾平凹通过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视角,使乡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 小说《秦腔》的主题小说《秦腔》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中国乡土文化的流失展开。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关切和担忧。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秦岭深处一个叫“白鸽村”的小山村,展现了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的过程。

这个村庄原本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逐渐被摧毁。

《秦腔》一书在讲述乡土文化流失的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发展矛盾。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反转和冲突,表达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珍视和怀念。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土文化之间摇摆不定,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这种文化冲突的影响。

贾平凹通过《秦腔》这部小说,呈现了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思考与关注。

2. 正文2.1 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贾平凹散文《秦腔》的时代新质《秦腔》无疑是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一篇力作,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秦腔》这部作品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但却已表现出远不同于此前的自“五四”以来当代散文的许多时代新质。

诸如:开放的审美观照、深切的人文关怀、厚重的文化意蕴、恢宏的笔调情致,故而读《秦腔》就如同作品所描写的秦人喝“‘西风’白酒”、吃“长线辣子”、抽“大叶卷烟”、嚼“牛肉泡馍”,给人以味甘而醇美的艺术享受。

走进贾平凹的散文世界,你会觉得仿佛走进了曲折幽深、峰峦兀立的艺术大观园。

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哲理化感觉、诗化情绪、地域化色彩造化出一个个风姿独具、魂魄健旺的艺术精品,于平凡平淡中透发出醇而厚、清而丽的绵长韵味。

贾平凹的散文世界有一部分在貌似平凡平淡的云雾背后,隐藏着一些迥异于一般散文的东西,隐藏着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东西,传统的批评眼光似乎难以触及和透视。

须得调换一种眼光,才能发现贾平凹独特的感应和表现世界的思维角度,把握他所追求的“新的叙述方式、结构方式”,才能领略他的散文之“奇”。

《秦腔》就是这样一篇有创新意义的散文。

不知起于何时,散文界笼罩着这样一种观念:散文是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样式,抒发主体的主观情感,展示主体的内心生活是散文的宗旨。

散文不必也无力以表现客观世界为己任,那是小说戏剧的事。

这种观念,实质上是与明清以来几百年在“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下形成的只关注自我,展示内心的内视点散文一脉相承的,是这种已积淀为超稳形态的散文本体结构的延续。

我们当然不应否认这种结构在表现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上的巨大历史作用,也不应否认它至今仍有着类似的巨大作用。

不过一种古老的结构模式延续几百年而至今竟成一统天下,却未免令人生厌。

当“五四”作家们高擎起独抒性灵、表现个性的旗帜来进行反封建的思想斗争时,他们在散文艺术形式上却陷入了明清抒情小品的窠臼,而缺乏象新诗那样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

《秦腔》这部作品有创新,其主要特色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是作品独特的表现角度。

如作品一开篇便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从起首处看,作品似乎只是写陕西那方天地水土所孕育的地方戏曲——秦腔,但随着作者行文的曲折和情绪的延宕,作品的表现重心已悄然移到了和秦腔的产生有关的对于秦地山川地貌、风情民俗、秦人生存状态和人格精神的展示上。

也就是说,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

因此,相对于那种只是就戏曲谈戏曲,或者由此揭示一点儿文化风俗,引出某些历史掌故的散文来,这篇作品的表现角度显然要独特得多,思想层面也高迈得多!像紧承上文,作品开始论及秦腔的“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的风格,在这方面,正如文中写道:人们评论秦腔,说得婉转些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些是“大喊大叫”,于是便形成了“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那么,秦腔几百年来却始终没有被淘汰、被湮没的原因在哪儿呢?而且它不像其他地方戏曲如越剧、豫剧、黄梅等那样能走出地方、走向全国,它始终是在潼关以西的这片厚土上打转转,这中间又有哪些引人深思的隐秘呢?随着作者这一叙述视角的转出和展开,自然就更引起了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厚的阅读兴趣,因此循着作者的独特思路,作品对于秦腔与秦地之粗犷的山水、“二愣”的民众、沥血的劳作与情感的宣泄等复杂对应关系的深入考证和叙写,对于秦人由衷喜爱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以至于人人会唱秦腔、人人需要秦腔,看秦腔如同节日狂欢、敬秦腔如同敬奉圣明的深层原因的揭示,便在作品的整个叙写层面上依次带出、顺理成章了。

特别是作品结尾富有总结性的精彩“点题”:“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不仅使作品的意蕴升华、含藏深厚,而且也使作品的上述独特表现在此构成了艺术表达上的完整,给人一咱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的痛快淋漓的审美愉悦和无穷启示!其次,作品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秦腔》格外为人看重的显著特色。

这篇散文与以往多数散文不同,主要还在于它一反传统散文。

为了旨在表达作者情思,而将外在景物仅仅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相反却是以阔大的视野,不但把一定审美距离下的客观外在世界作为作品全力表抒的对象,同时还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与高度,以创作主体智性的渗透,去深入挖掘所写对象本身所内蕴的丰富的文化含藏,充分展示其背后的文化深沉,因此散文这种被人们普遍看作是主情的并且最能真挚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怀的艺术,在贾平凹的笔下,同时也空前地承载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了散文自身的美学品位。

而这一点,也恰是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并且倍感其分量厚重的原因。

例如在作品中,作者不厌其细地写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不厌其烦地写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但实际上作者在写这些传统风俗时,主要还是为了以此来展示那种有着深厚、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秦地人其潜藏于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他们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展示他们的地域文化、生命意志和精神追求以及在此背景下秦腔之所以能够诞生并永葆其顽强生命力的复杂因由。

作品揭示的秦腔产生的生活基础,因为生命的困乏需要秦腔的滋润;还有,当看到作品充满深情所绘:秦川“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梀,紫槐”、粗笨而庄重的“土屋”,特别是世代生息在这里的那些犹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的秦人时,读者自然就会马上联想到秦腔的唱念做打的风格为什么会如此让人心灵震撼的原因——它实在是秦地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此外,作品还写:秦地人“有吃不完的粮食”,可“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似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因此“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使读者读到这里由衷会感到:那实际上正是他们生命的交响,精神意志的直抒!所以,正像有的评论所指出的:作品写秦腔,实际上为的是“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呈现“一个充满生气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

那么,读着这样的“世界”,你不由会觉得: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存史、发展史和精神史不也正是浓缩在其中了吗?在浩如烟海的审视内心与诉说自我的散文领域中,可以清晰地感到这是属于不多一些具有表现客观世界的明确意识与从外部观照对象的阔大视野的散文。

作者选择秦腔这样阔大深厚的客观对象作为表现内容,在选材上就已见出雕龙气概。

作者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外视点,使自己与表现对象之间拉开相当一段审美距离,从外部给对象以观照。

这种观照使作为审美对象的秦腔摆脱了一般散文外部世界只是内部世界的载体和象征的附属地位,而同时作为被观照的对象和被表现的目的,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本体意义,居于作品的中心地位。

不管是对黄土高原地貌习俗的风情描绘,还是对八百里秦川人们魂系秦腔的心态展示,作品的重心在于对蕴藏于对象之中的深沉之美和深刻内涵的发掘和显现,而非自我的诉说。

由此一种特定地域人们生存状态的历史真实感便沛然而生,避免了一般散文中常见的虚飘无根的感觉。

这种外视点的采用既可以说它并未割断传统,而和比明清时代久远得多的秦汉历史散文续接上了渊源。

先秦两汉历史散文那种拥抱世界、表现历史的宏大气魄和“史笔”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秦腔》是继承了一种更为久远的散文传统并得到其滋养。

第三,作品恢宏的语言风格,使《秦腔》在艺术上更走向了精致。

由于《秦腔》所追求的独特表现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就使作品在语言的调遣、运用以及整个作品的行文上都内在地呈现出一种平静而又崇高、洒脱而又大气的风范气度,读来颇具史诗意味且含义深长。

“一种硬的涩的冲撞逼使我们完成社会的进步和创作上的突破”①即是贾平凹创新意识的自白。

视点外移,终究还只能说是给他选择观照的视觉区域带来创新的可能性。

这一点是重要的,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曾经断言:“假如某种被观照的情势的视觉区域没有选择好,就意味着思维的这一策略从一开始便受到障碍。

”以视点外移为基础,贾平凹所觊觎和企求的,是更高一级的散文文体创新,他对此是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的:“一个作家的贡献,很重要的一面是文体的贡献。

文体不是形式,当然也不是个什么流行讲的所谓文风,是感应和表现世界的思维角度,本身就是内容。

在试验中找到和完成新的叙述方式、结构方式也已经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②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八百里秦腔,充溢于他胸间的那一腔深透入髓的洞察、体味、感悟与哲思尽管在涌动欲出,却又在顽强地拒绝着熟识的旧流向,敏锐地探寻着新的“感应和表现世界的思维角度”。

贾平凹在其一系列创作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这么一种艺术追求: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超越生活具象,在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中获得一种“超以象外”的丰厚审美意蕴和宏观层次的精神涵盖。

形成这种艺术追求的动因,可追溯于贾平凹创作心态的改变。

对熟悉的地域生活充满挚爱的长久观照,对自身精神气魄理论哲思执着沉静的刻苦修炼,已使人感到贾平凹的创作心态浙次显示出一种大家风范,即他自己所苦苦追求的“有宏放襟怀和雄大的气派,在平和大涵中获得自己的个性”③的创作心态。

对秦人秦地浑朴静穆的整体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这种层次上加以观照,贡平凹的散文视点将会为新鲜的审美体验所托举和提升,八百里秦川繁杂生活中那些表面性因素、暂时性因素、个别性因素统统被滤掉了,凸现于读者视野的,是饱和着历史积淀与具有恒久性质的地域人类群的整体生存状态。

这篇散文,使人感到在作者平静从容的笔调下叙述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单纯清澈却又丰厚充实的世界,一个为地域人群的灵魂烛照的世界。

从那些“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在田野里累是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的秦川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中,读者可以反观出深潜于民族性格中的无欲、忍耐与精神上自给自足的集体无意识;立足于这种高视点的俯看和宏观层次的把握,作品的聚焦始终在民族生存状态的历史积淀形态与民族生存之道的历史积淀形态上。

在这里,经过作者散文意识过滤而达到艺术的简约与抽象的历史本体,在其自身发散出来的文化味哲理味的精神氛围中,既显现出散文中难得的历史感(以气韵形态存在),又给作品平添了作为优秀散文必备的诗的韵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