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具有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也称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茅盾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

他应该把他小说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

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

”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他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特色,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意象世界,流淌着着浓厚的家园意识,而且蕴含着一丝神秘色彩,深刻的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

一、前言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陕西一个农村家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坛,198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他笔耕不辍,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内,他创造出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他不仅是位高产的作家,而且创作态度严谨,作品往往数易其稿,修改多次才予以发表,每部作品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更是引入瞩目,从《商州》开始,到《废都》、《白夜》、《秦腔》《高老庄》、《怀念狼》等,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都引起文坛的地震,甚至在世界上都引起较大的反响,贾平凹先后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同时由于他的创作无门无派、特立独行,经常招致很多争议,他也经常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

但无论毁誉,他的长篇小说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传播的奇特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成功与炉火纯真的叙事特色有着天然的联系。

贾平凹早期的长篇小说有着较强的故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大量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小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期他的小说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说中的故事性被日益淡化。

贾平凹本人也曾经说道:描写平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

如果一味的讲究故事性,就会被故事情节所牵制,就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我的小说重在写实,行文越实越能写出生活的流动性,才能打动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写生活小人物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将读者领入了一个个原汁原味、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给读者更加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能倾听到来自社会下层贫民百姓迷惘的呼声,感受到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

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下面是关于贾平凹散文的特点的内容,欢迎阅读!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例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贾平凹先生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宛如一曲高亢的秦腔。

2、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人性着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语言质朴。

4、贾平凹先生最擅长在平凡中渗透大道理,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5、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生命的本真,不虚枉,不骄躁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贾平凹小说特点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一):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好处。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到达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悲哀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好处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意象构造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取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

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

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

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好处,深化主题。

最后是民俗意象。

《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好处,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

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必须改造,张扬意象。

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必须矛盾。

《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必须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社会批判
贾平凹的作品常常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揭示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贾平凹的作品主题常常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
文化反思
贾平凹的作品 常常通过对传 统文化的反思, 揭示社会现实 的矛盾和问题。
贾平凹认为写作 是一种责任,不 仅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对社会负责, 对读者负责。
第六章
贾平凹的创作前景与 展望
当前文学环境对贾平凹的影响
当前文学环境的变化趋势 贾平凹作品在文学市场中的地位 贾平凹的创作风格与文学环境的关系 贾平凹如何应对文学环境的变化
贾平凹未来的创作方向与展望
继续深入挖掘 陕西地区的文 化特色和历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背景:农民家庭,父母务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长与创作关系:贫困和艰苦的环 境促使他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成为创作的源泉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
早期作品:《商州三录》、 《浮躁》等,以细腻的笔 触描绘了商州地区的风土 人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深 厚情感。
中期作品:《废都》、 《秦腔》等,通过对都市 与乡村的对比描写,反映 了当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性 的挣扎。
贾平凹善于运用 乡土文学的写作 手法,通过对故 乡风土人情的描 绘,反思现代文 明与传统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贾平凹的作品中 经常出现对历史 文化的思考,探 究传统文化对现 代社会的影响和
价值。
贾平凹的作品 主题丰富多样,
包括对人性、 道德、家庭等 方面的深刻反 思,引人深思。
第四章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价 值与影响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

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倚阳牧歌内容提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

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一、思想上的复杂性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

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

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

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

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

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

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

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

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

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对贾平凹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贾平凹的生活传记多方面显示他,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贾平凹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可以说,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将大自然人格化并进而寻找和塑造出自己艺术人格投射物从而形成其中心抒情意象的作家之一。

贾平凹同意用水去形容苏东坡,用瘦石去比喻郑板桥,而他自己则与月亮、流水与山石有着隐秘的亲缘关系,谈起这些自然景象和事物,他总是充满了惺惺相惜的一往深情,友人送他一块“三目石”,他“好喜欢了,就这么坐下来两目对着三目,也可说三目对着两目,竟然遗忘身与石”(《三目石》,1991)。

他认为,“人与石头确实是有缘份的。

这些石头能成为我的藏品,都有一些很奇怪的经历,今日我有缘得了,不知几时缘尽,又归落谁手?”(《记五块藏石》,1997)。

这样的关系可以说由来已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贾平凹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1983)。

与此相对照的是,他对人类社会则有一种忧患思想。

如长篇小说《废都》(1993)中,人类世界被描绘成丑恶的,而清醒的是牛的世界,但这来自终南山的灵物最终还逃不脱人类的杀戮。

《高老庄》的主题是多样的,其中反思人种的退化、反思人对自然的竭泽而渔应该是它基本的内容之一。

作品的主人公高子路身材五短,他开玩笑说之所以找第二个妻子西夏就是因为她身材修长,作品让子路别有寓意地称西夏是"大宛马",子路想回自己的生养之地生出一个新的一代,但故乡已远不是早先的故乡,村里人说:纯粹的高老庄人退化了,只剩下了生殖?,而随着情节的推移,子路连性功能也退化了,故乡还会有什么呢?三是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贾平凹大谈老庄、玄学、禅学,强调意念的作用,灵力的判断。

比如,《太白山记》(1990)。

它是一组笔记小说,讲述的大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异闻,表明了贾平凹在体验这种神秘文化时的认同感。

寡妇对亡夫的思念竟使亡夫显形(《寡妇》),公公与儿媳意淫可以致孕(《公公》),妻子在门前悬挂的镜子中看到的是丈夫横死的惨状(《挖参人》)……。

当然,《太白山记》绝不是孤立的,早在《龙卷风》(1986)里贾平凹就以赵阴阳的细节显示了他对神秘的兴趣,接着是《浮躁》(1986)、《瘪家沟》(1987)以及持续时间很长的土匪系列都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细节。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如《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中,这样的创作也是一以贯之的,《废都》中的邵子神数、老太太对鬼魂的感应,《高老庄》中的飞碟、白云湫、石头的绘画等等。

又如“狐石”,朋友保存了七年,送与他,而在他看来,“或许是这样,……我等了它七年”,“年过四十,误了仕途,废了经济,一身愁病,老婆也离我而去了。

一切求适应,一切未能适应,原本到了不惑之年却事事怎能不惑,我是什么命运?”而当朋友送了“狐石”过来之后,“我才醒悟我为什么鬼催般地离了婚,又不顾一切地摆脱名誉利禄,原来是它要到来。

”(《狐石》,1995)二、内容上的丰富性一是散文领域的拓展。

贾平凹的散文是其著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偏爱他的散文。

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二是小说方面涉猎广泛。

贾平凹在结束了自己题材散漫的所谓流寇主义以后,“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1983),写出了占他作品很大份量的一系列的作品。

如,《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腊月·正月〉后记》,1984)、《商州再录·木碗世家》(1983)、《鸡窝洼人家》(1983)、《小月前本》(1983)、《腊月·正月》、《九叶树》(1984)、《古堡》(1985)等。

同时,他还写下了《废都》、《白夜》等描写城市生活作品,《冰炭》(1984)、《远山野情》(1984)、《天狗》(1984)、《人极》(1985)、《烟》(1985)、《火纸》(1986)、《太白山记》(1990)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一个作家的创作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无论是乡村也罢,城市也罢,都是可以不在意的,贾平凹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取向。

在《高老庄·后记》中他就略显激动地说,我更反对将题材分为农村和城市的甚或各个行业。

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都是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

大约是从长篇小说《商州》开始,贾平凹的作品就存在着一种人物类型和结构模式,从《商州》里的刘成,到《浮躁》里的金狗和雷大空、《废都》里的庄之蝶,再到《土门》里的成义、《白夜》里的夜郎、《高老庄》里的子路和《怀念狼》里的傅山等,他们虽然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或者经过一番奋斗后又归于失败,或者受到历史和现实的捉弄,自己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或者怀着许多的希冀最终却又无望地返回,他们大都是离家的人,漂泊的人,这些作品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既是个体的,又是族群的,更是文化的。

庄之蝶、夜郎历经的是城市的堕落、疯狂与颓败,成义想重建乡村的文明也被证明已永无可能,而且即使是在遥远的乡村,文明也在陷落,高子路的梦中田园高老庄现在不是男盗女娼、面目全非了么?贾平凹一方面在残酷地陈述着失败,直观地展示着丑恶(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等都有许多被经典文学传统认为需要“加工”干脆应该摒弃在文学书写之外的肮脏的细节,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又无望地在虚无和古代岁月里寻找精神的慰藉,做着几乎不可兑现的理想承诺。

三、语言上的地域性每一位能成名的作家,都必须有自己一套独特、让读者喜欢的方式,都脱不去故乡给他烙下的印痕。

商州地处秦楚交界地带,特殊的地域环境使这个地方的语言非南非北独具风格,从而形成多变、驳杂、古朴、犷野、鲜活的语言环境。

他把他熟悉的语言写进作品,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造就出了贾平凹。

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

贾平凹曾在散文《说话》(1993)中讲自己不会讲普通话,说他习惯于生活在方言的天地里。

使用方言、土语,一方面是为了语言多样性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了丰富由方言带来的语言文化信息和由文言负载的文学意象。

他在《夜籁》中,与陕北农民“闲聊”,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

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土语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那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但是,大量的地域性语言、方言,使他的作品有些生涩、有些粗糙、有些拗口,没有在那种环境里生活过的人很难完全理解作品的意趣,也与普通话的推广不太适应。

另外,贾平凹着眼于国文明五千年深厚的积蕴的宝贵遗产去挖掘开拓,深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光水色,灵气迷漫,黄土高坡的厚重、苍茫笔锋冷峻,境界隽永高远,真正地用活了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多采用大众的日常口语,但又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动,富有民间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