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山地民居形态考察

合集下载

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日照环境分析

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日照环境分析

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日照环境分析作者:韩文翔王楠贺栋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26期【摘要】本文分析传统合院式民居应对日照气候条件的特征基础上,应用仿真模拟的方法,从总体布局、平面设计和结构方式措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针对地域性气候的日照策略。

【关键词】合院式民居;地域气候;日照策略0 引言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是经历了千年留传下来的建筑形式,其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有些由于时代的局限,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建筑需要,但我们有必要利用现代技术,在不影响其经济性和易用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开发。

发掘其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然后进行适当的改进和优化,使得现代建筑更适应建筑地域生态环境,满足人居环境的需要。

1 太阳辐射对民居的影响日照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目前大量研究都证实日照在杀灭细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日照对我们日常工作采光、取暖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与日照环境紧密联系着。

对于日照的取利弊害,无碍乎有两个方面:冬季的纳阳保温,和夏季的遮阳避暑。

冬季的纳阳对北方民居是非常重要的,太阳辐射能地接受和两个因素有关,1)太阳日照时间;2)太阳辐射强度。

为了冬季有效地接受太阳能,就必须在一天中辐射强度最大的时间区域尽可能多的接受日照。

中午辐射强度最大,例如安阳地区冬至日日照时间为7:30-17:30(见图2),那么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的太阳辐射量占80%左右(见图2)。

基于此我们总结经验,建筑物集热面的朝向决定太阳日照时间,太阳高度角决定辐射强度,总体来说日照时间还是最主要的因素。

很明显:集热面在南向是日照时间最长的,而且日照时太阳高度角也比较高。

我们看传统合院式民居是怎样运用这些经验的。

2 豫北传统合院式民居在日照气候环境中的应对策略2.1 建筑布局对日照采光的影响由于豫北属于寒冷地区,气候特征接近河北,与河北传统合院式民居相似。

豫北石板岩民居利用自然资源和应对环境的设计探讨

豫北石板岩民居利用自然资源和应对环境的设计探讨

33 对 地 域 材 料 的合 理 利 用 .
3 利用 自然资源
足分不开的 。从 高家台和益伏 口村 的百板房 可 以看 …它们在利 用 自然资源 上的一些方 法特 。
石 板 岩 民 居 均 以 石 块 做墙 ,石 板 瓦 ,木 粱 承 重 , 的白板岩使建 筑与基地之间产生联 系 ,具有生 长的意 谷朴与泥土形成 的 “ ”予作石 卡 与梁 架的结 合层 。主 象。可 ,石板 乡人民在营建 自己睹住模式的 同时 , 耙 叵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Nhomakorabea普资讯
维普资讯
除 了人们的心理 习惯及 审荚情 趣外 ,还有一 个重要的 及石板。屋顶坡度的变 化是古 今建房的 主要 区别 ,这 是 由于生 J 力水 平的提高 , 物粮食的凉 晒可以轻易
石板 岩民居 的存在 与延渎 ,与 其特定 的 自然 环境 要使用 的建筑 材料是石扳 ,谷杆 及木材 , 们均果直 也是对 环境 做 反悔 ,戢长 补短 , 断创造 的过 程。 于 当地 ,按其 属性分别可分为天然材料 ,冉生材料 和 石 板 民居综合利用 资源和 对 地环境 ,达 到
冉 过 多 纠缠 J ‘ 法 、主 义” 一 — r ;在 设 计 方 面 ,找 到一 个
3 1 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
的物理性能和结构稳 定性 ,且来源 充足 ,故破大量使 用。“ ”子的主要成分为谷杆 ,存当地是 随季节性种 耙 r 也被适量应用 而术材住 当地虽不缺乏 , 能达到 t 建房承重要求 的却较 少,故存建房时对拆 除f 口房后的
回收 材 料 。 南 于 当 地 百 材 质 地 均 匀 ,具 有 抗 强 度 高
, 、生活 、生 态的高度统一 ,彤 成了 良好 的生态 系 丰产 统。其中有些或许 足惯1 的绎验做法 ,我们都 习以为 【 _ } j 常 ,不以为然 f} }是仔细分析 ,这种把 资源 、环境有 机地纳入到 规划设 计巾的做法很值得我 们认真反思和 习:设 汁结合 资源 、』 环境 , 、 助 于我们走 对 民居 “ 承和发 展”的误 区,在 义脉 的传承方面 ,不 继

豫北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节能研究r——以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为例

豫北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节能研究r——以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为例

豫北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节能研究r——以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为例芦伟;张世豪【摘要】我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数以万计的房屋在建造,在新建房屋的同时,也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传统民居面临着拆除与改造的问题.这些古老的房屋虽然已经有些破旧,但也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在没有取暖制冷系统的年代,满足了冬季保暖、夏季避暑的基本要求,这其中显示着当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本地建筑技术的充分理解.文章以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为例,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当地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异性.【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8(038)005【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化;豫北;草庙村【作者】芦伟;张世豪【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碰撞交流的中心地带,其建筑技术也受到四方文化的影响,本文选取豫北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文中的豫北包含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和焦作市。

近几年,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基建的进程中,建筑废料也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豫北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希望在探索先人建造技术的同时,能总结出对环境造成最小破坏的生态化建筑技术,以应用到日后的建设中。

1 传统民居生态分析1.1 传统民居选址与院落布局分析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为豫、晋、冀三省交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7′~114°51′,北纬35°40′~36°21′,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气候受西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明显,夏季气温高且降雨充沛,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全年平均气温12.8℃,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

石板岩乡位于太行山脉东南部,由于村落地处高山之中,冬季气温较低的弊端也突显出来。

河南省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价值分析

河南省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价值分析

河南省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价值分析作者:付丽娜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2期1 河南省山区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1.1传统村落形态及选址根据河南省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及河流等自然要素,将河南省共分为五个大区。

其中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是指山地、丘陵、平原相互之间的变化,气候主要是指南北、东西之间的气候差异,河流则是作为一些重要的分界线来考虑。

豫北太行山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主要包括安阳、新乡、济源等市区,该区域中地形地貌主要由山区和平原2种类型组成。

通过分析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及相关文献记载,目前太行山一带的传统村落在选址上主要集中在山谷、山体地带,平原地区有价值的村落不多。

选址类型则主要以山中谷地、背山面水以及管道、河道沿线为主。

山中谷地这种选址类型的村落充分利用了山体的地形地貌特征,村落多依靠山势而建,村落整体形态形成了具有层次感的阶梯状。

村落宅院之间相互交叉布局,与街巷和屋顶空间互相穿插在一起,形成了立体化的村落空间。

背山面水的这种选址类型是最为理想的选址格局,该类型的村落资源环境相对于山中谷地类型更为丰富,村落整体格局会根据山体地形形成高低错落关系;但由于靠近河谷地域,因此村落高差不大,整体上来看相对平坦得多。

官道、沿河道沿线这一选址类型,村落大多都是沿着官道和河道两恻发展的,修武县一斗水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类型村落整体形态呈带状。

豫南地区传统村落主要依靠山和水有利的自然资源进行选址建造,整体形态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块状、带状及环状,村落内部组织关系联系紧密,像一个大的家庭,因此,院落空间与街巷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村落中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豫西地区受传统礼制文化影响,借助黄土塬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形态。

位于塬上或者塬下的村落较多,地坑院和窑房院是豫西地区村落宅院的2种主要类型,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村落空间。

由于村落一般建造于小块塬上或者冲沟中,因此村落整体形态以带状、团状为主。

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类型初探

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类型初探

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类型初探作者:张萍陈爱春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指出了豫北山地民居在历史长河不断演进,由于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院落空间格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从院落的空间组合及组合方式等方面对整个豫北山地民居的院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类型中图分类号: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802704[FL(2K2]1引言从地理区位而言,豫北地区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根据河南陆高海深的特点,确定调查研究范围为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的林县和安阳县等地区。

A 传统四合院;B 济源山地四合院;C 安阳山地四合院;D 焦作山地窑洞院;E 焦作山地三合院;F 前后排房二合院图1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基本形式豫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西部为太行山南段东麓和王屋山南麓,太行山呈陡峭的单面山形态,豫北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开,且东西向较短的距离陆高海深变化明显。

自古以来豫北山地区域交通较为闭塞。

东西向豫北山地与山西的联系历史上穿越太行山脉有8条通道,仅济源、沁阳、辉县3条山路可盘旋通过。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民族特点的主要因素,而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

人文因素与民居的地域性,包括经济、宗教、地方民俗等,因此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平面布局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2院落空间组合21院落基本形式豫北山地传统民居院落多为合院形式,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院落宽窄大小、院落布局等特点差异较为明显。

衡量传统院落的宽窄绝对尺度数值不太适宜,常用厢房正对正房的躲闪退让关系来表达更形象,通常表现为宽型院和窄型院。

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大致可归纳为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窑洞院和主房院(图1)。

其中四合院和三合院为常用的院落形式。

济源地区常用宽型四合院,其做法是将院落的主入口设在正对正房山墙的院墙处,也有将院门设置在正对东厢房山墙位置,整个院落体量较大,院墙围合较为灵活;新乡和安阳常采用自由宽型院的形式,其特点是将主入口设置在院落的东南或者西北角位置,多数以矮墙围合,通常不设置门,或者设置简易的大门。

豫北民居

豫北民居

豫北地区民居实例
寨墙:寨卜昌古村四周被宏伟高 大的寨墙环抱,整个寨墙与古村 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墙外被 宽8米多,深3米的寨河环绕,寨 墙高9米多,下部宽7—8米,顶 部宽3米,寨墙共有4座寨门和12 座炮楼。整个寨墙工程占地近百 亩,周长2.5公里。寨墙由村民自 行设计夯筑,耗资4万两千余文。 寨墙与寨河从咸丰11年(1861年) 开始修建,到同治七年(1886年) 春竣工,前后修建25年。经过一 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寨墙的4座 城门及12座炮楼先后已被拆除, 但寨墙虽久经沧桑仍巍然屹立, 展示着坚韧挺拔的风姿。
寨卜昌普通民居图
豫北地区民居实例
古祠堂、木雕、石雕:用 料讲究、造型美观、绘画、 木雕、石刻精湛细腻并且 将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 楼阁式建筑融合为一体, 具有中原地区明显的建筑 特色,特别是清代中晚期 的民居、民俗、建筑、工 艺、文化等院落狭窄,平面布局紧凑,建筑密 度高,外观整齐。 建筑立面大气。 墙体屋面构造奇特,自成体系。
豫北地区民居实例
民居建筑群:村中现 存民居130余座,400 余间,其中重点保护 民居90座,335间。建 筑年代从康熙至光绪 跨越200多年,整体建 筑是一进二封闭式四 合院落,建筑格局相 对比较固定,形式大 同小异,但各有千秋, 且用料讲究、造型美 观、绘画、木雕、石 刻精湛细腻并且将北 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 楼阁式建筑融合为一 体,具有中原地区明 显的建筑特色,是河 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 建筑形式独特质量上 乘的民居。
梁架以抬梁式为主,山面则用穿斗 式梁架,结构定型化。
建筑中反映出的建筑文化艺术品味 高雅。
北区位于中街路北,坐 北朝南,前后两个四合 院,后院之东西又各建 一跨院,谓之"亚元扁宅 "。多为硬山顶式的楼房, 原为马丕瑶祖上旧宅。 马氏四兄弟分家时,分 给了次子马吉樟。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与表现——以林州西乡坪村为例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与表现——以林州西乡坪村为例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社会环境、地理和人文习俗等各有特点和所长,亦形成了类型众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

这些区域性文化在不同因素的影响、熏染下,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对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

豫北地区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村落依然保持着有序的宗族结构,集中体现了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

一、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

对于“文化”一词广义的理解,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以说,村落中的一切相关文化,都是在村落生活的人们所创造的,都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

村落文化是风物特产的写真,是村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最生态且最基础的文化,是厚重文化的标志。

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现存村落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二是村落规划选址和空间格局保持历史特色;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文化基因理论主要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与传播,是基于生物基因理论衍生发展而来。

从文化基因层面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解析是未来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延伸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内涵、增强传统村落的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二、西乡坪村核心文化基因解析西坪村所处的山地环境山体色彩及质感在竖向上有明显变化,岩性的垂直分异很大,具有南太行山峡谷景观的典型特征。

在主要峡谷的两侧,由于瀑布的卸荷崩塌和向源侵蚀而形成一系列的围谷,围谷两侧陡崖林立,强烈的水流切割和断层作用,形成了深度可达千米的峡谷。

它们只有一豁口与峡谷走廊相连,往往是三面甚至四面围合。

本文提取了对西乡坪村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基因进行解析,西乡坪村文化主要以自然景观、乡村建筑、空间肌理、石文化、节庆民俗、宗族观念等为代表性。

豫西北民居建筑的布局及艺术特征

豫西北民居建筑的布局及艺术特征
豫西北民居建筑各功能区位有较为稳定的框 架,但在具体实施中又不拘一格&根据建筑选址环 境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功能区位&在建筑方位朝向 上也极其考究,背山面水,充分利用光照、热湿等自 然环境,以达到自然环境与民居建筑造型、功能的统 一&例如,传统民居建筑注重气流畅通,常在与窑洞 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开凿小洞(称“小儿窑”)。小窑 洞的入口在大窑洞内部,出口却有差异,有的在大窑 洞的上方,有的却绵延几里以外&大小窑洞之间形 成了通道,一方面可以通风排气,另一方面也可以储 藏物品&在战乱年代,窑洞四通八达的通道起到了 暗道的作用&
栋建筑,但以庭院式为主&与崇尚官制、体态阔达的 晋派建筑相比,豫西北民居的空间布局较为紧凑,主 要是三合得不采用紧凑的 空间布局&这种空间布局美观有序,院落以中轴为 基线,分为厅堂(正房)、卧室、储物间、厨房、厕所 等&每个空间相互联系,功能区分明确&
砖瓦在豫西北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与 土、木、石材料的结合上&最具特色的是仿窑式砖土 结构民居&仿窑洞建筑(“锢窑儿”),先用砖石垒建 房屋外壁,内侧用青砖进行券拱,内、外墙壁之间以 黄土填充&外形看似是砖混结构平房,内侧却是窑 洞模样&这种房屋因填充有厚厚的黄土,具备窑洞 的一般优势,坚固性、防水性、舒适性更优良&
-12 -
卢天喜:豫西北民居建筑的布局及艺术特征
式开采,黄土层日渐单薄&为防止雨水渗漏,窑洞上 方需要“垫崖背”,即在窑顶铺洒沙土、炉渣、煤矸石 等材料&
(二) 土坯民居技艺 豫西北黄河沿岸土质粘性强,为土坯民居建造 提供了原材料,当地人利用土坯可以营造各种房屋& 工艺流程,处理地基:主要以传统建筑的“三黄 土 ”配比在基坑里进行铺设,然后用“夯”或“娥”夯 筑&在豫西北地区,“夯”无尺寸,“娥”有大小&根 据人数的多少,分为8人娥和12人娥&夯筑要齐心 协力,讲究施力均匀,由此当地也创造了大量的“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