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合集下载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龙鳞纹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品,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本文将从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两个方面来探讨龙鳞纹铜镜的魅力。

一、文化意义1.象征权力和尊贵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古代贵族对权力和尊贵的追求。

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彰显自己地位的方式。

2.寓意吉祥和祝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祝福。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神秘而神圣的形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人们相信,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3.传承历史和文化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古代制造技艺的杰作,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见证。

通过研究龙鳞纹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制造技艺1.铸造工艺龙鳞纹铜镜的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

首先,制作师傅需要准备好铜模,然后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铜镜。

接下来,制作师傅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使铜镜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通过雕刻和镀金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的龙鳞纹图案。

2.雕刻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工艺才能完成。

制作师傅需要运用精湛的雕刻技巧,将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在铜镜上。

雕刻过程中,制作师傅需要细心观察和把握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龙纹图案的完美呈现。

3.镀金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通常会进行镀金处理,以增加其华丽和珍贵的感觉。

镀金技艺需要制作师傅运用特殊的化学涂层和电镀技术,将金属涂层均匀地覆盖在铜镜表面。

通过镀金处理,龙鳞纹铜镜的龙纹图案会更加璀璨夺目,展现出高贵的气质。

总结起来,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的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铜镜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首先,古代铜镜在文化内涵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非常精湛,往往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汉唐风格,美轮美奂的图案和纹饰使古代铜镜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同时,铜镜制作的图案还常常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元素,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代铜镜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铜镜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具,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发展轨迹。

另外,古代铜镜在收藏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鉴赏者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

由于古代铜镜的仿制品较多,鉴别真伪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般来说,真品铜镜铸造精细,纹饰清晰,色泽均匀,没有明显的瑕疵。

其次,收藏古代铜镜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保存完好、款式独特、历史意义重大的作品。

古代铜镜的品质和历史价值将直接影响到其收藏和投资的效果。

除此之外,古代铜镜的保存和展示也是收藏规则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古代铜镜的制作材质较为特殊,需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接触化学物质,以防铜镜表面氧化腐蚀或变色。

同时,在展示古代铜镜时最好使用专门的展示架或展柜,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损坏或磨损。

总的来说,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物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并谨慎选择保存完好的作品,做好保存和展示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古代铜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精品文档5页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精品文档5页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每天对起镜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镜出现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到了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清代描金风景画具柄镜(局部)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王婉云 09级装潢设计一班 091064144)内容提要: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铜镜即是其中一类。

铜镜在青铜器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还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铜镜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它在中国对外交流上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解说铜镜的价值。

关键词:古铜镜价值文献综述前言:在中国,铜镜在青铜器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

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有柄形等多种形式,正面光亮,用来妆饰整容。

背面有花纹和钮,钮上有孔,系上绳带,以拱手拿或放在镜架上。

铜镜是古人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物品,同时也拥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这只是它价值体现的一方面,人们也大多去研究铜镜的这一单方面价值。

其实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也很大,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你会更多的了解到铜镜自身上和更多的价值。

正文:中国古铜镜的起源是伴随着神话传说的。

传说在神农氏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皇帝时期。

史书说黄帝时代出现了许多发明和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等。

正如许多创造和发明都归功于皇帝一样,我国铜镜的制造和使用也说成起始于黄帝。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信,经考古证实,铜镜始于齐家文化。

铜镜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而被明清时代更为实用的的玻璃镜所取代,但是它的价值却没能让这些后来者居上。

在当代,铜镜应该和齐家文化时期的数量差不多稀少。

这也和铜镜不如玻璃镜清晰现实有关。

当代即使有铜镜也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存在,其实用性很低。

而其价值也只能是人们在艺术方面所重视,毕竟其艺术价值在当代还算有用。

可我们不能忽略它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结论:研究古铜镜这些价值或许是属于过去式,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依然证明着中国自古便主张的和平思想,证明着中国自古与它国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我想这是当代中国处理好国际关系的有力的一面。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铜镜的制作工艺更是绵延至今。

铜镜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工艺品,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更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中,往往会根据当时的审美标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出各种形态各异、富有特色的铜镜。

镜面上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代铜镜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女性的日常用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物品,无论是在婚礼、成人礼、丧葬等各种重要的社交场合中,都离不开铜镜的使用。

古代人们在社交场合使用铜镜时,往往要求镜面上的图案要富有吉祥的寓意,如龙凤、寿字、福字等,这不仅彰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祈福和好运的期许。

在婚礼中,铜镜更承载了新娘子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的婚礼中,新娘子在出嫁前往新郎家的路上,会用铜镜审视自己的容貌,然后将铜镜交给娘家的长辈,以示对娘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在嫁妆中,铜镜更承载着新娘子的美好祝愿,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疼爱和关怀。

铜镜在古代婚礼中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承载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铜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铜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镜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如今,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古代铜镜的追溯和收藏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这充分说明了铜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对古代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一、引言以铜为镜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铜雕工艺,通过对铜片进行打磨、雕刻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反光功能的铜制镜子。

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本文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以铜为镜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2.1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铜镜多呈方形,制作简单,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祭祀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用品,并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精美。

2.2 铜镜的发展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鼎盛时期,形制和工艺达到了巅峰。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雕刻着各种纹饰,如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此后,随着唐宋两代的兴起,铜镜工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样式。

三、工艺制作3.1 铜镜的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铜镜的纯铜材料。

2.打磨与研磨:对铜片进行打磨和研磨,使其表面平整。

3.雕刻与装饰:使用雕刻刀具等工具,在铜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4.烘烤与抛光:将制作好的铜镜放置在高温炉中烘烤,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5.表面处理:对铜镜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和涂漆,增加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3.2 不同地区的铜镜工艺特色1.中国:中国的铜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汉代铜镜最为著名,形制丰富,纹饰繁复。

2.日本:日本的铜镜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独具一格。

3.印度:印度的铜镜工艺注重瑰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纹饰,常常表现出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4.罗马:罗马的铜镜工艺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元素,呈现出古典的风格。

四、文化意义4.1 宗教与神秘铜镜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宗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铜镜是远古时代女性仪式中常见的器物,与女神娘娘有关。

在日本,铜镜被视为神器,在神社中得到崇拜。

4.2 艺术与美学古代人们制作铜镜不仅出于实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美的表现。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铜镜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铜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铜镜文化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殷实基石。

古代铜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镜文化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铜镜则是青铜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制造铜镜。

古代铜镜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形铜镜,即刻金、悬镜和镂雕等;另一种是深形铜镜,它是一种实心的铜制品,镜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是精雕细刻的代表。

其中,浅形铜镜不仅尺寸较小,表面还铸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通常用作个人或家庭摆设品。

而深形铜镜,做工精湛,体量较大,经常被用来铺路,以示道路的规范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造镜工艺要经过数百道复杂工序,从制模、夯锻、打镆、刻画、抛光至最后的表面装饰。

每个工序都需要精密地掌握,否则就会大量浪费铜料,增加成本。

因此,铜镜的生产成本极高,只有上等的人家才能使用它们。

鉴赏古代铜镜要从镜面、图案和材质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铜镜的镜面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时代的思潮。

图案则是铜镜上最吸引人的部分,天真、浅浅的线条蕴含了古代人们最深刻的心情。

材质则直接影响了古代铜镜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越好的铜镜,其制作工艺越复杂,也越值得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铜镜不仅影响了古代科技、制造、宗教、目睹等领域,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生活,在婚姻、社交礼仪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是女性美容、装扮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在唐代,妇女就非常喜欢使用铜镜来涂口红,这是当时美容的一种流行方式。

在宋代,则流行镶嵌珍贵石头的铜镜,这些美丽的铜镜被认为是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1、隋至唐初铜镜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

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

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

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

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

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铭文内容多为祝颂的吉祥语,文体一般仍为诗歌形式的四言句。

字体多为楷书,隶味较浓,字句齐全,点划无缺。

2、盛唐铜镜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

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

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

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

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

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这是本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著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

圆钮,多无钮座。

镜缘多为素缘。

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亚字形花卉镜 社会生活类纹饰大量出现,还是在东汉的画像镜上面。如历史人物(夫差和 伍子胥),车马出行、歌舞宴乐、杂技马戏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奢 侈生活。唐代的狩猎纹镜、打马球镜,洛阳出土的著名的螺钿人物宴乐镜等, 亦 表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此外,唐代和唐以后的铜镜上出现了大量反映 道教文化的纹饰,表现了道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神秘的制镜技艺 古代铜镜除了高超的艺术性外,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在铸造工艺、合 金配比等方面都值得琢磨和研究。 除了那精美的铸帛工艺和纹饰令人赞美之外, 防锈工艺之精妙也深受推崇: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着实是个 不解之谜。据介绍,早在 《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 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 50%、锡 50%。近代学者使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发现 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提高了铜镜铸造质量。
铜镜考古
第 9页
唐代喜鹊手镜 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 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 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 内容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4、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 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 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 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 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 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 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 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 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 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5、中外交流使者
铜镜考古
第 4页
清代描金风景画具柄镜(局部)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 使用普遍, 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 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 发展。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 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 纹、 蟠虺纹、 草叶纹、 规矩草叶、 规矩蟠螭纹、 百乳纹、 四乳四虺, 以及“日光”、 “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四神规矩纹等, 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 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 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东汉羽人持节画像镜(拓片)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 是中国 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 重要时期。 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铜镜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 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 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 艺的铜镜。 到了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 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 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 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唐代金银平脱花卉人物镜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 另外, 《汉 在 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
铜镜考古
第 8页
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 随葬的习俗。 铜镜不但成为古代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 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 发现。当然,王公贵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 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普通常见的品种。 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 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2、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的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 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 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 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更流传到民间。 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这种用途。 在上者以至民间的赠镜活动,无形中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使铜镜成为精美的日用工艺品,并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3、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铜 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 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 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
明代由日本传入中国的铜镜 1959 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 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美人会, 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 1978 年 11 月,在阿富汗席巴尔甘(Sibrkand)贵霜早期三号墓中,也出土了铭 文基本相同的中国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 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 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 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
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 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 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镜考古
第 2页
楚国透雕蟠螭纹铜镜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 4,000 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 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 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 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 更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 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 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 “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 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 上世纪 70 年代, 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 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2000 多年,距今约 4000 多年,属原 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如果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 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铜镜考古
第 5页
唐代鸳鸯花卉镜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 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 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 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 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 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 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 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 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这是强盛唐朝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 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铜镜体现着古人审美眼光 拿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其身上的 艺术性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 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 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 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 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 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
铜镜考古
第 1页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每天对起镜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镜出现 之前, 镜子是用铜造的, 准确地说, 是青铜镜。 考古发现证明, 中国在距今 4,000 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 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 3,800 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 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铜镜考古
第 6页
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纹饰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 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 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 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 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 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 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 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