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第五章 中药制剂的卫生学检查

合集下载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
1. 测定原理 首先利用气相色谱高分辨性能,将样品中的水分与其
他组分完全分离,再以纯化水作为对照品,采用外标法分 别测量纯化水和供试品中水的峰面积(峰高),计算出样 品中的含水量。
2.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
3. 操作方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对照溶液的制备:取纯化水(外标物)约0.2g,精密称定,置 25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稀释溶剂)至刻度,摇匀,即得。
减失的重量,即可计算出供试品中的含水量(%)。
课堂活动
? 《中国药典》对“恒重”是如何定义的?
2. 仪器及试剂
干燥器
称量瓶
烘箱
3. 操作方法 取供试品 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
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 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 在100℃~105℃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至干燥器中,冷却 30分钟,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 1小时,冷却, 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
《中国药典》收载了四种水分测定法:
第一法:烘干法 第二法:甲苯法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 第四法:气相色谱法
测定时,一般先将制剂供试品破碎成直径不超过3mm的颗 粒或碎片。减压干燥法测定时,需将供试品过二号筛。
一、第一法(烘干法)
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1.测定原理 供试品在100~105℃下连续干燥,挥尽其中的水分,根据
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4. 注意事项
称量瓶干燥至恒重。
5. 计算 水分含量(%)=(m1-.m2)/ms×100% ml 为测试前供试品和称量瓶重量,g m2 为干燥后供试品和称量瓶重量,g ms 为供试品重量,g
6. 结果判断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

3.附录:主要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通用 试剂和指导原则等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具有法 定约束力。指导原则为现行药典新增内容,包括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和“中 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虽不作 为法定要求,但对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规范质 量要求和统一药品标准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药典
国家药品标准
三、药品标准的性质
药品标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和修定,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管理法》规 定,药品必须符合上述两种药品标准,故药品标 准为法定的、强制性的国家技术标准。 【注】以前的各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即所谓地方 标准)自2004年1月1日起作废(中药材和饮片除 外)。
细胞。
(2)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试管中,加乙醚10ml,振摇10分钟, 分取上清液2ml置具塞试管中,加高锰酸钾试液2 滴,振摇1 分 钟,红色即消失。
(3) 取本品0.1g,研碎,加甲醇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5分钟, 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 药材0.1g,同法制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液。照薄层色 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ul,分别点于同 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 液(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 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 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在与 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药检工作者应很好地研读药典,只有正确理解有 关规定,熟练掌握各种检验技术,才能做好药检 工作。
63年版药典牛黄清心丸标准
二妙丸
Ermiao Wan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

5. 计算 水分含量(%)=(m1-m2)/ms×100%
ml 为测试前供试品与称量瓶总重量,g m2 为干燥后供试品与称量瓶总重量,g ms 为供试品重量,g
6. 应用 麝香保心丸的水分测定
四、第四法(气相色谱法)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且不受样品其它组分 的干扰,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被广泛用于各类中药制剂 水分的测定。
课堂活动
本法能否使用水浴锅或者电炉作为热源吗?为什么?
2.仪器与试剂 甲苯法
3. 操作方法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水量1~4ml),精密称定,置A 瓶中,加甲苯约200ml,将仪器各部分连接,自冷凝管顶端加入甲 苯,至充满B管的狭细部分。将A瓶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的方 法缓缓加热,待甲苯开始沸腾时,调节温度,使每秒钟馏出2滴。 待水分完全馏出,即测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在增加时,将冷凝 管内部先用甲苯冲洗,再用饱蘸甲苯的长刷或其他适宜的方法, 将管壁上附着的甲苯推下,继续蒸馏5分钟,放凉至室温,拆卸装 置,如有水黏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铜丝推下,放置, 使水分和甲苯完全分离(可加亚甲蓝少许,使水染成蓝色,以便 分离观察)。检读水量,并计算供试品中的含水量。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适量(含水量约0.2g),剪碎或 研细,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提取 溶剂)50ml,混匀,超声处理20分钟,放置12小时,再超声处理 20分钟,待澄清后倾取上清液,即得。
测定法:取无水乙醇、对照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5μl注 入气相色谱仪,计算,即得。
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4. 注意事项
称量瓶干燥至恒重。
5. 计算
水分含量(%)=(m1-.m2)/ms×100% ml 为测试前供试品和称量瓶重量,g m2 为干燥后供试品和称量瓶重量,g ms 为供试品重量,g

简述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的主要内容。

【摘要】中药制剂是施以药效物质的实体或液体,集中药物的药效,实现药效的一种药物形式。

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主要涉及药效物分析、原料检验、控制药物成分、制剂物理性质检查、毒理学检查等。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效物分析;原料检验;控制药物成分;制剂物理性质检查;毒理学检查中药制剂是指以药效物施以某种实体或液体,集中药物的药效,实现药效的一种药物形式,也是国家规定为社会重要的药物形式之一。

因此,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质量的控制及其检查方法是中药制剂质量安全的保障。

一、药效物分析药效物分析是指对药效物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测定,获取有效成分的主要性质及其含量。

药效物分析主要包括水分含量测定、挥发性有机溶剂含量测定、固体有机物含量测定和无机盐和杂质含量测定等。

二、原料检验原料检验包括对药用中药原料药材、食品原料药材、化学原料药材及药用矿物质、气体、水等的质量进行检验,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原料的质量状况。

原料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密度检验、湿度检验、水分含量检验、粉末状性粒度检验、多环芳烃化学物质检验、重金属检验等。

三、控制药物成分为了保证中药制剂质量,采用多种技术控制药物成分,其中包括对中药原料物质成分的控制、重金属含量控制、药物有效成分控制和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控制等。

这些控制药物成分的具体方法通常是:以比较法控制重金属含量,以化学分析法控制药物有效成分,以光谱分析法控制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等。

四、制剂物理性质检查制剂物理性质检查是指对制剂的形态、颜色、外观、香气、味觉、总粒度等进行检查,以确保制剂有良好的外观、粒度均匀,无沉淀、挥发物等不良物质,以及满足规定的物理学要求。

五、毒理学检查毒理学检查是指对药物的毒性、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细胞毒性、内毒性、细菌性和真菌毒性等毒理学特性作出检查,以保证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包括药效物分析、原料检验、控制药物成分、制剂物理性质检查、毒理学检查等。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可见异物检查法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件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可见异物检查法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件

可见异物检查法
3. 光散射法
(4)检查方法
溶液型供试品
供试品20支(瓶) 除不透明标签 擦净容器外壁 置仪器上瓶装置
选择适宜的参数 启动仪器检测3次
记录结果
注射用无菌粉末
取供试品5支(瓶) 使药物全部溶解 按上述方法检查
无菌原料粉末
称取最大规格量5份
分别置洁净透明的适宜玻璃容器内
使药物全部溶解
按上述方法检查
保证安全—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
全面检测和控制中药制剂质量
目录
CONTENTS
任务一 杂质概述 任务二 灰分测定法 任务三 重金属检查法 任务四 砷盐检查法
任务五 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 任务六 可见异物检查法 任务七 农药残留测定法 任务八 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可见异物检查法
药品安全,重于泰山
可见异物检查法
2支(瓶)以上超出,不 符合规定。
3支(瓶)以上超出,不 符合规定。
可见异物检查法
2. 灯检法
(4)结果判断
非生物制品注射液、滴眼剂结果判定
类别
微细可见异物限度
初试20支(瓶)
初、复试40支(瓶)
静脉用 注 射 液
非静脉用
如1支(瓶)检出,复试; 如2支(瓶)或以上检出,不符合规定。
如1~2支(瓶)检出,复试; 如2支(瓶)以上检出,不符合规定。
可见异物检查法
2. 灯检法
(2)操作方法 ③无菌原料药:除另有规定外,按抽样要求称取各品种制剂项下最大规格量5份, 分别置洁净透明的适宜容器内,用适宜的溶剂及适当的方法使药物全部溶解后, 按上述方法检查。 ④眼用液体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按上述方法检查。
注意:临用前配制的滴眼剂所带的专用溶剂,应先检查合格后,再用其溶解滴 眼用制剂。

中药制剂分析基础知识—中药制剂的检验

中药制剂分析基础知识—中药制剂的检验

2.提取 溶剂提取法
提取溶剂 水
溶出成分 水溶性成分
提取成分 生物碱盐、有机酸盐、苷类等
甲醇、乙醇、丙酮等 大多数脂溶性成分
皂苷类
乙醚、三氯甲烷、石 油醚等
脂溶性成分
游离态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 素、甾类、萜类等
2.提取 溶剂提取法 (1)冷浸法
方法描述:称取一定量样品置于具塞锥形瓶内,加 入一定容积的提取溶剂,密塞,混匀,室温放置, 浸泡提取
优点:操作简便,适合提取对热不稳定的被检成分
缺点:耗时较长、消耗溶剂多、提取效率较低
2.提取 溶剂提取法 (2)回流提取法
方法描述:将样品置圆底烧瓶中,加入适宜单一溶剂或混 合溶剂,连接回流冷凝管,用水浴锅或电热套加热回流
优点:提取效率比冷浸法高,可缩短提取时间 缺点:提取杂质较多,对热不稳定成分或挥发性成分不适用
2.提取 溶剂提取法 (3)连续回流提取法
方法描述:将样品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遇热可挥发的有机溶剂, 进行连续回流提取,提取完毕,取下虹吸回流管,无需滤过,就 可回收溶剂
优点:提取效率高,所需溶剂少,提取杂质少,操作简便
缺点:受热易分解成分不宜使用
2.提取 溶剂提取法 (4)超声波提取法
方法描述:将样品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溶剂后, 置超声波振荡器中进行提取,提取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样品预处理是中药制剂检验的重要程序, 通过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成份, 并使被测成份浓缩,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在掌握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 不断强化方法的操作,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样品预处理技术的定义、意义、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
提取技术分为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其中溶剂提取 法又分为冷浸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控制菌检查(中药制剂检验课件)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控制菌检查(中药制剂检验课件)

2
(二)培养基适用性
控制菌检查用的成品培养基、 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 制的培养 基均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控制菌检査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项目包括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 指示特性的检查。
一、基础知识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
3
4
4
(三)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的对 照菌的加量应不大于l00cfu。阳性对照 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
枸橼酸盐 利用试验 (C)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
二、必备知识-大肠埃希菌检查
(四) 结果判断
大肠埃希菌 I M Vp C 试验
若MUG阳性 靛基质阴性 IMViC试验为-+――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若MUG阴性 靛基质阳性 IMViC试验为++――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检查结果判断
判检出 大肠埃希菌
其余情况, 判未检出 大肠埃希菌
EMB/
疑似
MacC
菌落
18~24h
无菌或 无疑似菌落
报告未检出
营养琼脂斜面
纯培养 18~24h
生 化 试
靛基质试验 甲基红试验
I M
验 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
VP
枸盐酸盐利用试验
C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 二、必备知识-大肠埃希菌检查
(四) 结果判断
靛基质试验 M-甲基红实验
(I)
(M)
乙酰甲基甲 醇试验 (VP)
二、必备知识-大肠埃希菌检查
中药制剂控制菌检查
步 1、供试液制备 取两支供试品,无
骤 菌操作加入空三角 瓶中,混合均匀, 取10ml灭菌吸管取 10ml药品放入装有 90ml稀释液的三角
瓶中,混匀,制备 成1:10的供试液。

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外观均匀度和粒度检查法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件

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外观均匀度和粒度检查法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件
(3)操作方法及实例 冰硼散的外观均匀度检查:取冰硼散适量,置光滑纸上,
平铺约5cm2 ,用玻璃板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其色泽 是否均匀,有无色斑、花纹等,并做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判断。
粒度测定法
粒度测定法
《中国药典》收载了两种粒度测定方法,第一法(显微
镜法)和第二法(筛分法)。
粒度测定法
(1)概述 ①粒度:颗粒的粗细程度及粗细颗粒的分布。 ②粒度测定: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 ③可保证制剂颗粒粒径的均一性。 ④适用于颗粒剂、散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 剂)、软膏剂、眼用制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1)概述 ①散剂的检查项目,成品外观要求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②目的:控制生产中的混合工序,保证药品质量。 ③通过视力,观察色泽,判断药物分布均匀程度。 ④主观性误差较大。
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2)仪器与用具 光滑纸、短尺20cm、玻璃板10cm×10cm等。
稳定质量—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
全面检测和控制中药制剂质量
目录
CONTENTS
任务一 水分测定法 任务二 崩解时限检查法 任务三 相对密度测定法 任务四 重量差异检查法
任务五 外观均匀度和粒度检查法 任务六 溶化性和不溶物检查法 任务七 PH测定法 任务八 乙醇量测定法
外观均匀度和粒度检查法
药品安全,重于泰山
粒度测定法
第一法(显微镜法)
目镜测微尺安装方法 目镜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
•一 镜台测微尺及其中央部分的放大
粒度测定法时的情况
粒度测定法
第一法(显微镜法)
适用于含药材细粉的软膏剂、眼膏剂、气雾剂、混悬型滴 眼剂等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固体供试品: 供试品10g+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定容至100ml 混匀 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 1:10供试液 必要时加适量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45℃以下水浴适当加 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3.需用特殊方法制备的供试品
非水溶性供试品 膜剂供试品 肠溶或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气雾剂、喷雾剂供试品
2.验证方法 (1)试验组:1ml最低稀释级供试液+50~100cfu试验菌 (2)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3)供试品对照组:规定量的供试液
(4)稀释剂对照组:稀释液+试验菌(加入了入乳化剂、分 散剂及中和剂等除稀释液外的试剂或需薄膜过滤处理时)
3.结果判断 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数回收率应 均不低于70%。 若试验组的菌数回收率均不低于70%,则计数方法可靠; 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数回收率低于70%,则应消除 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二、微生物限度检验原则
(一)环境 1.洁净度1万级以下局部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 2.检验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3.严防第二次污染。
课堂互动 中国药品生产洁净级别有哪些?其标准要求是什么?
(二)供试品抽。每批抽样应至 少含有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 检验量系指每次检验所需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固体和半固体制剂的检验量为10g;液体制剂10ml; 膜剂为100cm2 (不得少于4片)。
上述培养基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 50~100cfu(“Colony forming units”的缩写,菌落形成单 位,代表含有的菌落数)的菌悬液。
2.菌液制备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 培养5~7天,加入3~5ml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 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 中,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 100cfu的孢子悬液。
麦康凯琼脂(或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18~24h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
4. 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1:10供试液10ml
可能的大肠菌群数N
(个/g或ml) >103 102<N<103 10<N<102 <10
3.沙门菌(Salmonella) 供试品10g或10ml 不少于200ml的营养肉汤 18~24h
18~24h
1ml
10ml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 18~24h
胆盐硫乳琼脂(或 沙门、志贺菌属琼 脂)培养基
18~24h
4.结果判断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可判定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 定:

②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
(二)计数方法的验证 1.菌种与菌液的制备 2. 验证方法 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 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三)检查方法 1.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供试品检查 1:10供试液10ml 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
18~24h
0.2ml
靛基质试液 5小时、24小时 5mlMUG 有无荧光 366nm紫外光灯下 阳性对照 1:10供试液10ml 1ml 10~100cfu大肠埃希菌
(三)检查方法: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 1. 平皿法 适用于无明显抑菌作用的制剂。
供试液的稀释
取2 ~3个适宜稀释级,加入1ml至平皿中
倾注培养基 体积:15~20ml,倾注平板数:2个及以上 培养及计数
细菌3天,霉菌、酵母菌5~7天
菌落报告 注意:平皿法计数时还需做阴性对照,要求均不得有菌生长。
菌数报告规则:宜选取细菌、酵母菌平均菌落数小于300cfu、 霉菌平均菌落数在小于100cfu的稀释级,作为菌数报告(取两 位有效数字)的依据。 以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1g、1ml或10cm2 供试品中所含的菌数。
贴膏剂供试品
其制备方法按药典规定操作。
4.具抑菌活性供试品: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 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消除其抑菌活性。 注意: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温度不超过 45℃,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四)检验条件 培养温度:细菌及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 菌培养温度为23~28℃。 阴性对照:以确定无菌技术的可靠性 阳性对照:检查供试品对控制菌生长有无干扰,培养条件是 否适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无菌检查法 热原检查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甘淋玲老师编写
《中国药典》规定:
1.各种非规定灭菌制剂应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无菌制剂应依法进行无菌检查; 3.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应进行无菌、热原及细菌内毒 素检查
一、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 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非规定灭菌制剂主要指口服制剂、一般外用制剂。 (二)检查项目 1.染菌量(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 2.控制菌检查 (包括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 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以及白色念 珠菌等)
菌液保存 制备好的菌液以当天使用为宜。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 时内使用;若保存在 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 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3.适用性检查
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50~100cfu, 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 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30~35℃培养48小时,计数; 取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 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 匀,凝固,置23~28℃培养72小时,计数; 取白色念珠菌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酵母 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 置23~28℃培养72小时,计数。 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三、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一)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二)计数方法的验证
(三)检查方法 (四)注意事项
(一)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基本知识 计数用培养基:营养琼脂、玫瑰红营养琼脂和酵母浸出 粉葡萄糖琼脂 对照培养基:系指培养基处方特别制备、质量优良的培 养基,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研制及分发。 检查方法:通过检验用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的比较,以 阳性菌的生长状态或特征来评价检验用培养基是否符合 检验要求。
是否玫瑰红色
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
此后同法操作
阴性对照 10ml稀释液 100ml的胆盐乳糖培养基 此后同法操作
结果判断
靛基质反应 判断结果
+
− + −
+
− − +
检出大肠埃希菌
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需进一步验证 需进一步验证
验证试验 划线接种:取胆盐乳糖培养基的培养物接种至曙红亚 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观察 革兰氏染色镜检: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适宜的鉴定试验:发酵乳糖产酸; IMViC实验反应为++−−或−+−−。
3. 适用性检查项目:
促生长能力 抑制能力 指示能力 具体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
(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 检查。 验证方法: 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 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 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 液中,滤过后,注入增菌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 基中。 结果判断: 若上述试验中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 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
(一)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营养琼脂培养基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白色念珠菌
玫瑰红营养琼脂
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
2. 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新 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培养18~24 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 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
2. 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 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 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培养24~48 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马丁肉汤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 基上,培养24~48小时。 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1ml含含菌数为500~1000cfu的菌悬液。
滤膜的菌面朝上贴于相应的培养基
阴性对照:取试验用的稀释剂1ml同法操作,作为。阴性对 照不得有菌生长。 规定:每片滤膜上的菌落数应不超过100cfu。 菌数报告原则:以相当于1g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 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滤过1g或1ml 供试品),或以<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其中,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是口服药品的控制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外用药品和滴眼剂的控 制菌。
(一)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 检查。 1.菌种(6种) 大肠埃希菌〔CMCC(B) 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 26003〕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B) 50094〕 铜绿假单胞菌〔CMCC(B) 10104〕 生孢梭菌〔CMCC(B) 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 98001〕
2. 大肠菌群(Coliform)
4 个装有 >10ml 乳糖胆 盐发酵培养基管 1 、 2 、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