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
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
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
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
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
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
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
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
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
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
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
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
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一生,她用自己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一些米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精神,默默服务于贫困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另一种面貌是这样:很多人向远方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人,甚至自己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个人成功或者更大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果子一定是美善。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王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最新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精品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
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
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
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
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读《德兰修女传》有感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
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
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
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
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
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
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
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
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
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
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
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
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三年级叙事作文:《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在书中,德兰修女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敏锐和对上帝的热爱。
她在十五岁时就想成为修女,投身于宗教事业。
不过,由于年龄和健康问题,她的修道团体一直没有接受她进入,这使得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修道。
但在一次朝圣中,她突然领悟到,她的任务并不是行修道的严苛规矩,而是“小径”——这是她独特的道路,也是她对上帝的奉献方式。
于是,德兰修女决心走“小径”,用平凡的生活去体验到上帝的爱和自己对此的回应。
德兰修女强调在日常的小事中找到上帝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发现并感受上帝的爱,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她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找到上帝的爱的轨迹。
她写道:“这是一个神圣的崇高道路,一个从不能触及的梦想中走向上帝,但不是个空洞的梦想,当我说出「上帝,我愿意为你成就一切你喜欢的,让你高尚的愿望成为我的愿望,我的心就变成了你的心」时,我知道他已经将生命的每一寸给了我。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被德兰修女的深情笔墨所感动。
她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她对上帝的深爱和信任,告诉我们宗教不是空洞无物的。
宗教的核心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兰修女对周围人的无私关怀和助人为乐的行为。
她的精神境界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对宗教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我对宗教的印象停留在祈祷和礼拜这些表面的形式上。
而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宗教的本质是爱,是一种信仰和奉献的生活态度。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崇拜,还包含了对人类的关爱和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修教还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德兰修女都秉持着这种无私的爱。
她用自己的生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思考。
德兰修女强调的“小径”理念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上帝的爱。
我们不必追求伟大的成就,只需在自己的微小生活中,发现和体味上帝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用爱成就富足人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张建伟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
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王翁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
”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
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
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
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
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
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
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
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
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
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
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
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
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
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
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
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
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
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
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
当
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
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
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
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
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
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玉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