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20年高考物理总复习《力学实验》专题突破学案
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重点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十五:力学实验和创新

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重点专题整合突破专题十五:力学实验与创新专题定位:力学实验考查形式为多知识点覆盖和组合,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对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考查点:①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如弹簧测力计、打点计时器、游标卡尺;①以纸带或者光电门为测量工具的实验,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①以弹簧为测量工具的实验,如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应考策略:1.熟知各种器材的特性.2.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实验原理,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熟知两类误差分析.题型一:以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为测量工具的力学实验【知识回扣】2.测量值=固定刻度整毫米数+半毫米数+可动刻度读数(含估读值)×0.01 mm.【题型突破】1、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 cm;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N/m(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主尺读数3.7 cm,即37 mm,游标尺读数为15,所以读数为:37 mm+15×120mm=37.75 mm=3.775 cm.由F=kΔx得:k=FΔx=mgx2-x1=0.100×9.803.775-1.950×10-2N/m=53.7 N/m.【答案】 3.77553.72、在一次实验中,张华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某长方体工件的厚度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可判断其厚度为________ mm;该学生用下列某种仪器测得该工件的宽度为 1.275 cm.则该同学所用的仪器可能是________.(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螺旋测微器①10分度游标卡尺①20分度游标卡尺①50分度游标卡尺解析: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部分读数为1.5 mm,可动刻度部分最小分度值为0.01 mm,可动刻度部分读数为20.0×0.01=0.200,因此工件厚度为1.700 mm.若用某种仪器测出的工件的宽度为1.275 cm=12.75 mm,由于以毫米为单位,小数点后有两位有效数字,测量仪器不可能是①螺旋测微器和①10分度游标卡尺,又由于最后一位是5,只有20分度的游标卡尺最后一位才是0或5,所以应是①.【答案】1.700①题型二:以打点计时器或光电门为计时工具的力学实验【知识回扣】1. 计时仪器的测量方法2. (1)由纸带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02 s)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t =0.02×5 s =0.10 s. (2)求解瞬时速度利用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打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如图甲所示,第n 点的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甲(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乙如图乙所示,因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所以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 【题型突破】3、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 Hz 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重力加速度g 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 表示).(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使θ=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2位小数).[审题指导] (1)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得出μ的表达式.(2)认真读题,注意g 用9.80 m/s 2来计算,而不能习惯性用10 m/s 2来计算.(3)利用逐差法,精准计算加速度值.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及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科学探究与科学推理的核心素养. (1)对铁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θ-μmgcos θ=ma ,解得μ=gsin θ-agcos θ.(2)利用逐差法可得a =[76.39-31.83-31.83-5.00]×10-29×0.12 m/s 2=1.97 m/s 2,由于θ=30°,g =9.80 m/s 2,则μ=0.35.【答案】(1)gsin θ-agcos θ (2)0.35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弹簧的弹性势能.将弹簧放置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左端固定,右端在O 点;在O 点右侧的B 、C 位置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图中未画出)与两个光电门相连.先用米尺测得B 、C 两点间距离s ,再用带有遮光片的滑块压缩弹簧到某位置A ,静止释放,计时器显示遮光片从B 到C 所用的时间t ,用米尺测量A 、O 之间的距离x.(1)计算滑块离开弹簧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还需要测量________. A .弹簧原长 B .当地重力加速度C .滑块C(含遮光片)的质量(3)增大A 、O 之间的距离x ,计时器显示时间t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解析:(1)滑块离开弹簧后做匀速运动,则速度的大小为st.(2)弹簧的弹性势能完全转化成滑块的动能,即E p 弹=12mv 2,故除了测量速度外,还要测量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3)增大x ,弹簧弹性势能增大,滑块离开弹簧后的速度增大,故从B 到C 所用的时间减小. 【答案】(1)st (2)C (3)B题型三:“橡皮条、弹簧”类实验 【知识回扣】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实验原理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G 和弹簧伸长的长度x ,建立G x 坐标,描点作图探究. (2)操作关键①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使弹簧超过弹性限度.①作图像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坐标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原理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2)操作关键①每次拉伸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①记下每次各力的大小和方向;①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度.【题型突破】5、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1)图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为________cm;(2)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乙的示数为14.66 cm,所以弹簧的伸长量为(14.66-7.73) cm=6.93 cm.(2)为了得到较多的数据点,应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弹簧的长度和钩码的总重力,即A正确.(3)不遵循胡克定律,说明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答案】(1)6.93 (2)A (3)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6、某实验小组要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步骤如下:(1)实验时,为使小车只在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在未连接橡皮筋时将木板的左端用小木块垫起,使木板倾斜合适的角度,打开打点计时器,轻推小车,得到的纸带应该是________(填“甲”或“乙”).(2)使小车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由静止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3)再用完全相同的2条、3条……橡皮筋作用于小车,每次由静止释放小车时橡皮筋的________(填写相应实验条件),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2W 、3W……(4)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分别求出小车每次获得的最大速度v 1、v 2、v 3…… (5)作出W v 图像,则下列符合实际的图像是________.解析:(1)平衡摩擦力后,小车应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纸带应该是乙. (3)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成倍数增加,每次橡皮筋形变量相同. (5)由动能定理可知W =12mv 2,应选D.【答案】(1)乙 (3)伸长量(形变量、长度)都相同(5)D7、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放置、贴有白纸的木板上固定有两个轻质小滑轮,细线AB 和OC 连接于O 点,细线AB 绕过两滑轮,D 、E 是细线与光滑滑轮槽的两个切点.在细线末端A 、B 、C 三处分别挂有不同数量的相同钩码.设所挂钩码个数分别用N 1、N 2、N 3表示.挂上适当数量的钩码,当系统平衡时进行相关记录.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进行多次实验.(1)下列关于本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有________.a.需要利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b.①EOD不宜过大c.两滑轮的轴心不必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d.每次实验都应使细线的结点O处于同一位置(2)每次实验结束后,需要记录的项目有N1、N2、N3的数值和________.(3)该同学利用某次实验结果在白纸上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结果处理图,则根据你对本实验的理解,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还需对该图作出如下完善:________.解析:(1)用钩码的个数可以代表拉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测量钩码的质量,故a错误;①EOD若太大,导致其合力较小,增大了误差,故①EOD不宜过大,故b正确;只要便于记录通过滑轮的力的方向即可,两滑轮的轴心不必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故c正确;该题应用了物体的平衡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需要每次实验都使细线的结点O处于同一位置,故d错误.(2)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记录OC、OD和OE三段细线的方向.(3)本实验是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故应将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合力,与真实的合力进行比较而去判断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由图乙可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还需要过O点作出与F OC等大反向的力F′.【答案】(1)bc(2)OC、OD、OE三段细线的方向(3)过O点作出与F OC等大反向的力F′题型四:力学创新实验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上,钢球静止于A 点.光电门固定在A 的正下方,在钢球底部竖直地粘住一片宽度为d 的遮光条.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 可由计时器测出,取v =dt 作为钢球经过A 点时的速度.记录钢球每次下落的高度h 和计时器示数t ,计算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 点之间的势能变化大小ΔE p 与动能变化大小ΔE k ,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1)用ΔE p =mgh 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 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________之间的竖直距离. A .钢球在A 点时的顶端 B .钢球在A 点时的球心 C .钢球在A 点时的底端(2)ΔE k =12mv 2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遮光条宽度,示数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cm.某次测量中,计时器的示数为0.010 0 s .则钢球的速度为v =________ m/s.(3)下表为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他发现表中的ΔE p k 由.(4)请你提出一条减小上述差异的改进建议.解析:(1)高度变化要比较钢球球心的高度变化.(2)毫米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毫米下一位,由v=dt代入数据可计算出相应速度.(3)从表中数据可知ΔE k>ΔE p,若有空气阻力,则应为ΔE k<ΔE p,所以不同意他的观点.(4)实验中遮光条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于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因此由ΔE k=12mv2计算得到的ΔE k偏大,要减小ΔE p与ΔE k的差异可考虑将遮光条的速度折算为钢球的速度.【答案】(1)B(2)1.50(1.49~1.51都算对) 1.50(1.49~1.51都算对)(3)不同意,因为空气阻力会造成ΔE k 小于ΔE p,但表中ΔE k大于ΔE p(4)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计算ΔE k时,将v折算成钢球的速度v′=lL v.9、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与P间的水平距离x1;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与P′间的水平距离x2.(1)在第二次实验中,滑块到M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实验中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2)通过上述测量和进一步的计算,可求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下列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A.h的测量B.H的测量C.L的测量D.x2的测量(3)若实验中测得h=15 cm、H=25 cm、x1=30 cm、L=10 cm、x2=20 cm,则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1)滑块在桌面右端M 点的速度大小为:v 1=x 1t ,v 2=x 2t① 由竖直方向有:H =12gt 2① 由①①式求得:v 2=x 2g 2H① (2)第一次测的速度为:v 1=x 1g 2H ① 滑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由动能定理:-μmgL =12mv 22-12mv 21① 由①①①式可得:μ=x 21-x 224HL由表达式可知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B 、C 、D.(3)μ=x 21-x 224HL =0.32-0.224×0.25×0.1=0.5【答案】(1)x 2g 2H(2)BCD (3)0.5。
2020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八单元 力学实验 Word版含答案

力学实验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当前实验试题命制“一大一小”的情况下,力学实验多以小题的形式出现,并且试题多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所给的物理情景和要求通常跟教材内容有明显区别,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背景或素材,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或增加条件限制,加强对考生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具体特点如下:(1)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考查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并根据纸带进行正确的数据运算,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2)考查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历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热点,力学实验、电学实验中都可能出现。
这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3)结合光电门和传感器考查。
由光电门计算速度,由力的传感器直接显示力的大小,速度传感器直接显示速度大小,所以力学实验中往往结合这两种器材来考查。
(4)考查力学创新设计性实验,如测动摩擦因数、弹簧弹性势能。
创新设计性实验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这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都较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一直是高考实验命题的理念,考查实验的灵魂——原理是重中之重,预测2020年高考对力学实验的考查,是在《考试说明》规定的实验基础上进行重组与创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熟悉这些常规实验器材,是否真正动手做过这些实验,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等。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地,积极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
逐步过渡到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设x1、x2、x3、x4、…为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假如Δx=x2-x1=x3-x2=x4-x3=…=常数,即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020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考点考向考题突破(12页)

2020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考点考向考题突破力学实验一、考法考向分析1.验证性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探究性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3.两种实验过程的比较:1.列表法: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为了简单而明显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将数据填写在适当的表格中,即为列表法.2.平均值法:把在同一状态下测定的同一个物理量的若干组数据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次数.3.作图法: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有取平均值的效果.由图线的斜率、截距、包围的面积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考法1 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读数【真题再现】考例1 (2012全国卷,T22)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该螺旋测微器校零时的示数如图1(a)所示,测量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如图(b)所示.图(a)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图(b)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________mm.(a)(b)图1考例2(2013全国卷◎,T22(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的示数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cm.图2【高考总结】1.高考考查特点(1)以实验填空的形式考察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读数;(2)考察以基础题为主,考察频次略低.2.解题的常见误区及提醒(1)误认为螺旋测微器无需估读,而游标卡尺需要估读;(2)注意区分游标卡尺的精度.【试题预测】●考向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预测1 用螺旋测微器测不同规格的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3所示.由图可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图甲________mm图乙________cm图丙________mm图丁________cm.甲乙丙丁图3●考向2游标卡尺的读数预测2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测定四个不同规格金属杆的直径,示数如图4甲、乙、丙、丁所示,则该金属杆直径分别为甲图:________mm乙图:________cm丙图:________cm丁图:________mm.甲乙丙丁图4【练后反思】1.螺旋测微器读数时要估读,以毫米为单位,小数点后必须为3位,同时注意固定刻度上的半刻度是否露出,如第1题中图丁半刻度线露出,图甲、乙、丙没露出.2.游标卡尺不估读,以毫米为单位,10分度卡尺,小数点后只有1位;20分度和50分度卡尺,小数点后有2位.3.注意题目要求的单位是否为mm,若不是则要先以mm为单位读数,然后再转变为题目要求的单位.第1、2题中毫米和厘米各半.考法2力学基本实验【真题再现】考例3 (2016全国乙卷,T22)某同学用图5(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 Hz、30 Hz和40 Hz.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a)(b)图5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f,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他题给条件进行推算.(1)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f和图(b)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打出C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2)已测得s1=8.89 cm,s2=9.50 cm,s3=10.10 cm;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2,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f为________Hz.考例4 (2013全国卷◎,T22)某同学利用下述装置对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一轻质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小球接触而不固连;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面边缘,如图6所示.向左推小球,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到水平地面.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图6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可认为,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E p与小球抛出时的动能E k相等.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得E k,至少需要测量下列物理量中的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小球的质量mB.小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C.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D.弹簧的压缩量ΔxE.弹簧原长l0(2)用所选取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E k,得E k=________.(3)图7中的直线是实验测量得到的sΔx图线.从理论上可推出,如果h不变,m增加,sΔx图线的斜率会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果m不变,h增加,sΔx图线的斜率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图7中给出的直线关系和E k的表达式可知,E p与Δx的______次方成正比.图7【高考总结】解决动态平衡问题方法的选取1.高考考查特点(1)”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一直是高考实验命题的理念.(2)考查实验的灵魂—原理是重中之重.2.解题的常见误区及提醒(1)拘泥于教材实验,死记硬背不知变通是常见错误.(2)注重物理规律在实验仪器和操作中的实现条件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预测】●考向1“纸带”类实验预测3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气垫导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气垫导轨装置如图10甲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等组成.在空腔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漂浮在导轨上,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图10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紧靠气垫导轨左端弹射架的外侧,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和弹射架并固定在滑块1的左端,调节打点计时器的高度,直至滑块拖着纸带移动时,纸带始终在水平方向;◎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把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已知碰后两滑块一起运动;◎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让滑块带动纸带一起运动;◎取下纸带,重复步骤◎◎◎,选出较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测得滑块1(包括撞针)的质量为310 g,滑块2(包括橡皮泥)的质量为205 g.(1)试着完善实验步骤◎的内容.(2)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前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__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__kg·m/s.(保留3位有效数字)(3)试说明(2)问中两结果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2“弹簧”“橡皮条”类实验预测4 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如图11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测力计:图11◎找出◎中F F O O′.◎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12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 OA,OB 段的拉力记为F OB.图12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13中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图13(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14中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图14(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预测5 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1)图15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为________cm.甲乙丙图15(2)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3应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预测6 利用如图19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重物下落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问题.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图19A.按实验要求安装好实验装置;B.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接着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C.如图20为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分别测出若干连续点A、B、C、…与O点之间的距离h1、h2、h3、…图20(1)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物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结合实验中所测得的h1、h2、h3,可得纸带从O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重物增加的动能为________,减少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2)取打下O点时重物的重力势能为零,计算出该重物下落不同高度h时所对应的动能E k和重力势能E p,建立坐标系,横轴表示h,纵轴表示E k和E p,根据测得的数据在图21中绘出图线◎和图线◎.已求得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1,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k2.则可求出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所受平均阻力与重物所受重力的比值为________(用k1和k2表示).图21【练后反思】纸带的三大应用1.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或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这样时间间隔为Δt =0.02×5 s =0.1 s.2.求瞬时速度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纸带上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T 的两段位移x n 和x n +1,则打n 点时的速度v n =x n +x n +12T.3.求加速度(1)利用a =Δx T 2求解:在已经判断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可利用Δx =x n +1-x n =aT 2求加速度a .(2)逐差法: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3)两段法:把图中x 1、x 2、x 3、x 4、x 5、x 6分成时间相等(均为3T )的两大段,则由x ◎-x ◎=aT 2得:(x 4+x 5+x 6)-(x 1+x 2+x 3)=a (3T )2,解出的a 与上面逐差法结果相等,但却要简单得多.(4)图象法:◎由v n =x n +x n +12T,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v 1,T )、(v 2,2T )、…(v n ,nT ).◎画出v t 图象,图线的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考法3 力学创新实验【真题再现】考例5 (2015全国卷◎,T22)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 =0.20 m).(a) (b)图22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22(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1.00 kg ;(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kg ;(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 ;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 值如下表所示(4)度大小为________m/s.(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 m/s 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考例6 (2015全国卷◎,T22)某同学用图23(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a)(b)图23(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________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________m/s;(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物块的质量B.斜面的高度C.斜面的倾角考例7 (2014大纲全国卷,T2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24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x2、x3、x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9.80 m/s2.图24单位:cm(1)物块的加速度a=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因为________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高考总结】解决动态平衡问题方法的选取1.高考考查特点(1)以基本的力学模型为载体,依托运动学规律和力学定律设计实验.(2)将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图象法、逐差法,融入实验的综合分析之中.2.解题的常见误区及提醒(1)不分析试题的情景,生搬硬套教材实验,错误的应用实验结论.(2)进行实验时要注重实验的细节,不能结合实验的器材和数据以及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试题预测】●考向1实验原理的设计与创新预测7 为了研究发生形变后的弹簧对其他物体做功的本领,小华同学选用不同弹簧A、B和重物G 进行实验,弹簧A、B原来的长度相等,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水平放置的重物G相连,如图25所示.他们先后压缩弹簧A、B并将其释放,弹簧释放过程中将重物G推动的距离为s(s1<s2<s3),如图(b)、(c)和(d)所示,图(c)、(d)中的弹簧A、B压缩的程度相同.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图25(1)分析比较图(a)、(b)和(c)中弹簧的压缩程度、重物G的移动距离以及相关条件,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图(a)、(c)和(d)中弹簧的压缩程度、重物G的移动距离以及相关条件,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2实验器材的等效与替换预测8 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实验:◎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图26◎按照如图26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点B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小球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 D、L E、L F.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是守恒的.(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考向3数据处理方法的创新和拓展预测9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27所示的装置来测定滑块与水平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A为滑块,B和C是钩码,个数可调.A的左端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未画出)相连,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系统的加速度.实验中该同学在钩码总质量(m+m′=m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多次改变m和m′的钩码个数,重复测量.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图27(1)实验中除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若干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滑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外,为了完成本实验,还应有________.A.秒表B.毫米刻度尺C.天平D.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如图28所示.现从清晰的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计数点(中间4个点没画出),分别记为A、B、C、D、E、F.测得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OA=1.61 cm,OB=4.02 cm,OC=7.26 cm,OD=11.30 cm,OE=16.14 cm,OF=21.80 cm,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由此纸带可得到打E点时滑块的速度v=________m/s,此次实验滑块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28(3)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该同学以m为横轴,以系统的加速度a为纵轴,绘制了如图29所示的实验图线,由此可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_______.(g取10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29【练后反思】创新实验的解法1.根据题目情境,提取相应的力学模型,明确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2.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应用原理公式或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时,应结合物体实际受力情况和理论受力情况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2020届高考物理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九实验技能与创新1力学实验与创新导学案

专题九实验技能与创新第1讲:力学实验与创新一、题型、技巧归纳高考题型一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例1】如图1甲为某同学用力传感器去探究弹簧的弹力和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情景.用力传感器竖直向下拉上端固定于铁架台的轻质弹簧,读出不同拉力下的标尺刻度x及拉力大小F(从电脑中直接读出).所得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图1(1)从图乙读出刻度尺上的刻度值为________cm;(2)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上作出F与x的关系图象;(3)由图象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cm.(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高考预测1 (1)某次研究弹簧所受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图2(a)所示的F-L图象,由图象可知:弹簧原长L0=________cm,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图2(2)如图(b)所示,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已知每个钩码重G=1N),右端固定在弹簧的右端,O处固定一块带孔的数字挡板,使(1)中研究的弹簧压缩,稳定后指针指示如图(b),则指针所指刻度尺示数为________cm.由此可推测图(b)中所挂钩码的个数为________个.归纳小结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1)列表法: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之中,可以分析两物理量间的定性关系.(2)图象法: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进行作图.若是曲线应平滑,若是直线要让尽量多的点过直线,或在直线两侧均匀分布.(3)函数法:往往是根据图象得到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方程式.高考题型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例2】如图3所示,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以及重物、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等.他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三条橡皮筋的一端系在一起,另一端分别连一个绳套.②他分别向两边拉住任意两个绳套,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是否相等.③在墙上A、B两点钉两个钉子,将白纸固定在墙面上合适的位置,再将橡皮筋的两个绳套套在两钉子上,测出此时三条橡皮筋的长.④将重物挂在第三个绳套C上,测量并记录三条橡皮筋的长度并记下结点O的位置.⑤取下白纸,画出受力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⑥换用不同的重物并改变A、B 的位置重复实验.图3(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2)实验步骤④中,有一个重要遗漏是________;(3)实验步骤⑥中________(选填“要”或“不要”)保证O点位置不变;(4)为了使实验更准确,下述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A.A、B要一样高B.A、B距离要适当C.重物质量不能太大D.橡皮筋要与墙面平行高考预测2 某同学利用如图4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放置、贴有白纸的木板上固定有两个轻质小滑轮,细线AB和OC连接于O点,细线AB绕过两滑轮,D、E是细线与光滑滑轮槽的两个切点.在细线末端A、B、C三处分别挂有不同数量的相同钩码.设所挂钩码个数分别用N1、N2、N3表示.挂上适当数量的钩码,当系统平衡时进行相关记录.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图4(1)下列关于本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有________.a.需要利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b.∠EOD不宜过大c.两滑轮的轴心不必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d.每次实验都应使细线的结点O处于同一位置(2)每次实验结束后,需要记录的项目有N1、N2、N3的数值和________.(3)该同学利用某次实验结果在白纸上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结果处理图,则根据你对本实验的理解,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还需对该图作出如下完善:________.归纳小结1.本实验考查的重点是“力作用效果的等效性”.2.对实验步骤中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也是考查的重点.高考题型三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例3】(2016·全国丙卷·23)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5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kg.实验步骤如下:图5(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 图象,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t图象如图6所示;由图6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图6(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7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图7(5)利用a-n图象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_____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9.8m·s -2).(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A.an图线不再是直线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高考预测3 在“用DIS研究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中时,甲、乙两组分别用如图8(a)、(b)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重物通过细线跨过滑轮拉相同质量小车,位移传感器(B)随小车一起沿水平轨道运动,位移传感器(A)固定在轨道一端.甲组实验中把重物的重力作为拉力F,乙组直接用力传感器测得拉力F,改变重物的重力重复实验多次,记录多组数据,并画出a-F图象.图8(1)位移传感器(B)属于________.(填“发射器”或“接收器”)(2)甲组实验把重物的重力作为拉力F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9中符合甲组同学作出的实验图象的是________;符合乙组同学作出的实验图象的是________.图9归纳小结《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力学实验中有四个涉及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类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纸带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纸带常有以下三大应用:(1)由纸带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这样时间间隔为Δt =0.02×5s=0.1s.(2)求解瞬时速度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10所示,打n 点时的瞬时速度v n =xn +xn +12T图10高考题型四 探究动能定理【例4】为验证“拉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某同学到实验室找到下列器材:长木板(一端带定滑轮)、电磁打点计时器、质量为200g 的小车、质量分别为10g 、30g 和50g 的钩码、细线、学生电源(有“直流”和“交流”挡).该同学进行下列操作:A.组装实验装置,如图11(a)所示B.将质量为200g 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按住小车C.选用50g 的钩码挂在拉线的挂钩P 上D.释放小车,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出一条纸带E.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b)所示F.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图11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进行实验时,学生电源应选择用________挡(选填“直流”或“交流”).(2)该同学将纸带上打出的第一个点标为“0”,且认为打“0”时小车的速度为零,其后依次标出计数点1、2、3、4、5、6(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如图(b)所示.该同学测量出计数点0到计数点3、4、5的距离,并标在图(b)上.则在打计数点4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如果将钩码的重力在数值上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在打计数点0到4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________ J,小车的动能增量为________ J.(取重力加速度g=9.8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2)中数据发现,该同学并没有能够得到“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增量”的结论,且对其他的点(如2、3、5点)进行计算的结果与“4”计数点相似.你认为产生这种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写出两条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预测4 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实验过程中有平衡摩擦力的步骤,并且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以整数倍增大,即分别为W0、2W0、3W0、4W0….图12(1)实验中首先通过调整木板倾斜程度平衡摩擦力,目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代号).A.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做匀加速运动B.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为了使小车获得较大的动能(2)图13是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出的一条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物体最大速度所用的一部分,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 m=__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图13(3)几名同学在实验中分别得到了若干组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与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 m的数据,并利用数据绘出了下列给出的四个图象,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归纳小结在探究动能定理时,通常有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种考查方式.定性分析一般要求作出W-v2图象,也可以拓展为与W 或v 2相关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图象,如l -v 2等;定量计算时需要用W =Fl 计算合外力做的功,再利用ΔE k =12mv 2-12mv 20计算出动能的变化量,比较即可.高考题型五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例5】 (2016·全国乙卷·22)某同学用图14(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Hz 、30Hz 和40Hz ,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14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f ,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它题给条件进行推算.(1)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f 和图(b)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打出C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2)已测得s 1=8.89cm ,s 2=9.50cm ,s 3=10.10cm ;当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m/s 2,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f 为________Hz.高考预测5 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5所示.气垫导轨与水平桌面的夹角为θ,导轨底端P 点有一带挡光片的滑块,滑块和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 ,挡光片的宽度为b ,滑块与沙桶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相连.导轨上Q 点固定一个光电门,挡光片到光电门的距离为d .图15(1)实验时,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开启气泵,调节细沙的质量,使滑块处于静止状态,则沙桶和细沙的总质量为________; ②在沙桶中再加入质量为m 的细沙,让滑块从P 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光电门记录挡光片挡光的时间为Δt ,则滑块通过Q 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2)在滑块从P 点运动到Q 点的过程中,滑块的机械能增加量ΔE 1=________,沙桶和细沙的机械能减少量ΔE 2=______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如果ΔE 1=ΔE 2,则滑块、沙桶和细沙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归纳小结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据处理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代入gh n 和12v 2n ,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gh n =12v 2n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gh AB ;算出12v 2B -12v 2A 的值;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gh AB =12v 2B -12v 2A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 2,然后以12v 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12v 2-h 图线.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 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2.误差分析教材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的,在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一定略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这是不可避免的,属于系统误差.而利用竖直上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的减少量略大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所以在对误差进行分析时,要根据实验方法和条件合理分析,不能盲目套用公式或结论.高考题型六 力学创新实验【例6】(2016·全国甲卷·22)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由静止释放物块,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图16(1)实验中涉及到下列操作步骤: ①把纸带向左拉直 ②松手释放物块 ③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④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测量弹簧压缩量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2)图17中M和L纸带是分别把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由M纸带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比较两纸带可知,________(填“M”或“L”)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图17高考预测6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18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图18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与P间的水平距离x1;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与P′间的水平距离x2.(1)在第二次实验中,滑块到M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实验中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2)通过上述测量和进一步的计算,可求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下列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A.h的测量B.H的测量C.L的测量D.x2的测量(3)若实验中测得h=15cm、H=25cm、x1=30cm、L=10cm、x2=20cm,则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例1】答案(1)63.60(63.55~63.65)(2)如图(3)24.85(24.80~24.90) 55.2(55.0~55.5)解析(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0.1cm,故读数为63.60cm;(2)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出对应的图象如图所示;(3)由胡克定律可知,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则可知k=1.690.62-0.552≈24.85N/m;图象与横坐标的交点为弹簧的原长,则可知,原长为55.2cm.高考预测1 答案(1)3.0 200 (2)1.50 3【例2】答案(1)判断橡皮筋的劲度系数是否相同(2)记下拉力的方向(3)不要(4)A解析(1)他分别向两边拉住任意两个绳套,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是否相等,目的是判断橡皮筋的劲度系数是否相同.(2)实验步骤④中,有一个重要遗漏是记下拉力的方向.(3)该实验,橡皮筋遵守胡克定律,结点O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通过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是否等值反向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要保证O点的位置不变.(4)在该实验中,A、B不一定要一样高,但是A、B的距离要适当,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所挂重物的质量适当,不能太大,拉力的方向与墙面平行,则橡皮筋与墙面需平行,故A错误,B、C、D正确.高考预测2 答案(1)bc (2)OC、OD、OE三段细线的方向(3)过O点作出与F OC等大反向的力F′解析 (1)用钩码的个数可以代表拉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测量钩码的质量,故a 错误;∠EOD 若太大,导致其合力较小,增大了误差,故∠EOD 不宜过大,故b 正确;只要便于记录通过滑轮的力的方向即可,两滑轮的轴心不必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故c 正确;该题应用了物体的平衡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需要每次实验都使细线的结点O 处于同一位置,故d 错误.(2)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 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记录OC 、OD 和OE 三段细线的方向.(3)本实验是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故应将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合力,与真实的合力进行比较而去判断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由图乙可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还需要过O 点作出与F OC 等大反向的力F ′.【例3】答案 (3)0.39 (4)见解析图 (5)0.44 (6)B解析 (3)因为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题图中点(2.00,0.78)代入s =12at 2可得,a =0.39m/s 2.(4)根据描点法可得如图所示图线.(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mg =(M +5m )a ,则a =mg M +5m n ,图线斜率k =mg M +5m =1.005,可得M =0.44kg.(6)若保持木板水平,则小车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n 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加速度a 变小,直线的斜率变小.绳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图象不过原点,选项B 正确.高考预测3 答案 (1)发射器 (2)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 (3)② ①解析 (1)位移传感器(B )属于发射器.(2)在该实验中实际是:mg =(M +m )a ,要满足mg =Ma ,应该使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即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3)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由实验原理:mg =Ma得a =mg M而实际上a ′=mg M +m,即随着重物的质量增大,不再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所以图中符合甲组同学作出的实验图象的是②.乙组直接用力传感器测得拉力F ,随着重物的质量增大,拉力F 测量是准确的,a -F 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符合乙组同学作出的实验图象的是①.【例4】答案 (1)交流(2)0.58 5.9×10-2 3.4×10-2(3)①小车质量不满足远大于钩码质量;②没有平衡摩擦力;③没考虑钩码动能的增加.解析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使用交流电源;(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s ,得:v 4=x352T =0.185-0.0690.2m/s =0.58 m/s , 在打计数点0到4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W =mgx 04=0.05×9.8×0.12J≈0.059J;小车的动能增量为:ΔE k =12Mv 24=12×0.2×0.582J≈0.034J; (2)该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一是钩码重力大小并不等于绳子拉力的大小,设绳子上拉力为F ,对小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①对钩码有:mg -F =ma ②F =M m +Mmg , 由此可知当M ≫m 时,钩码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显然该实验中没有满足这个条件;另外该实验要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否则也会造成较大误差.高考预测4 答案 (1)C (2)1.22 (3)D解析 (1)实验目的是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平衡摩擦力后,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2)由图可知,小车先做加速度变化的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当小车做匀速运动时,小车获得的速度最大,即v m =2.44×10-20.02m/s =1.22 m/s. (3)由W ∝v 2m ,知D 正确.【例5】 答案 (1)f 2(s 1+s 2) f 2(s 2+s 3) f22(s 3-s 1) (2)40解析 (1)由于重物匀加速下落,B 点的速度v B 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v B =s1+s22T由于T =1f ,故v B =f 2(s 1+s 2) 同理可得v C =f 2(s 2+s 3)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Δv Δt故a =vC -vB T =f 2+-+1f =f22(s 3-s 1)① (2)重物下落的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F 阻=ma ②由已知条件F 阻=0.01mg ③由②③得a =0.99g由①得f =2a s3-s1,代入数据得f ≈40Hz 高考预测5 答案 (1)①M sin θ ②b Δt(2)12M (b Δt )2+Mgd sin θ (M sin θ+m )gd -12(M sin θ+m )(b Δt)2 解析 (2)沙和沙桶总质量为M sin θ+m ,重力势能减少量为ΔE p =(M sin θ+m )gd ,而动能增量为ΔE k =12(M sin θ+m )(b Δt)2 所以ΔE 2=ΔE p -ΔE k=(M sin θ+m )gd -12(M sin θ+m )(b Δt)2 【例6】 答案 (1)④①③② (2)1.29 M解析 (1)根据该实验操作过程,正确步骤应为④①③②.(2)物块脱离弹簧时速度最大,v =Δx Δt =2.58×10-20.02m/s =1.29 m/s ;由动能定理ΔE p =12mv 2,据纸带中打点的疏密知M 纸带获得的最大速度较大,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较大.高考预测6 答案 (1)x 2g 2H(2)BCD (3)0.5 解析 (1)滑块在桌面右端M 点的速度大小为:v 1=x1t ,v 2=x2t ① 由竖直方向有:H =12gt 2②由①②式求得:v 2=x 2g 2H③ (2)第一次测的速度为:v 1=x 1g 2H ④ 滑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由动能定理:-μmgL =12mv 2-12mv 21⑤ 由③④⑤式可得:μ=x21-x224HL由表达式可知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B 、C 、D.(3)μ=x21-x224HL =0.32-0.224×0.25×0.1=0.5。
(新课标)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高考真题专项突破(六)力学实验题教案

高考真题专项突破(六) 力学实验题[真题1] (2018·北京卷)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b.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O(t=0),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选取一个计数点,如图2中A、B、C、D、E、F……所示.c.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记作v1、v2、v3、v4、v5……d.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3所示.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还需要使用的有和 (填选项前的字母).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含砝码)(2)在图3中已标出计数点A、B、D、E对应的坐标点,请在该图中标出计数点C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v-t图象.(3)观察v-t图象,可以判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依据是.v-t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4)描绘v -t 图象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ΔxΔt 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对Δt 的要求是 (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Δx 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 (填“有关”或“无关”).(5)早在16世纪末,伽利略就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为此他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斜面实验”,反复做了上百次,验证了他的猜想.请你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用交流电源;为了计算速度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故需要的仪器选A 和C.(2)利用所给点迹描点连线,得图象如下图所示,其中C 点的横坐标为3T ,纵坐标为v 3.(3)结合图象可以看出小球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图象的斜率代表了运动时的加速度.(4)Δt 越小,则ΔxΔt 越接近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所以Δt 越小越好,计算速度需要用到Δx的测量值,所以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有关.(5)如果小球的初速度为0,其速度v ∝t ,那么它通过的位移x ∝t 2.因此,只要测量小球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小球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要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可以检验小球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利用滴水可以得到小球的运动时间,并测出小球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则可以验证.)答案:(1)A C (2)见解析 (3)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加速度 (4)越小越好 有关 (5)见解析[真题2] (2018·全国卷Ⅰ)如图(a),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 cm ;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_ 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 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实验所用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5 mm ,游标卡尺上游标第15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图(b)所示的游标卡尺读数为3.7 cm +15×0.05 mm=3.7 cm +0.075 cm =3.775 cm.托盘中放有质量为m =0.100 kg 的砝码时,弹簧受到的拉力F =mg =0.100×9.8 N =0.980 N ,弹簧伸长x =3.775 cm -1.950 cm =1.825 cm =0.01825 m ,根据胡克定律,F =kx ,解得此弹簧的劲度系数k =Fx=53.7 N/m. 答案:3.775 53.7[真题3] (2018·全国卷Ⅱ)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之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f 4的值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回答下列问题: (1)f 4= N ;(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f -m 图线;(3)f 与m 、木块质量M 、木板和木块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 之间的关系式f = ,f -m 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k = ;(4)取g =9.80 m/s 2,由绘出的f -m 图线求得μ= .(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①描点连线时要注意让所有点均匀分布在线上或线的两边 ②要结合图象坐标整理出相应的数学函数,然后观测斜率和截距分别代表什么. (1)指针在2.7与2.8之间,估读为2.75 N(2)描点画线注意让所有点均匀分布在线上或线的两边,作图如下:(3)木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知f =μ(M +m )g =(μg )m +μMg 所以图象的斜率k =μg(4)取g =9.80 m/s 2,取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斜率k =2.93-2.150.25-0.05=3.9,则μ=k g =3.99.8≈0.40.答案:(1)2.75 (2)见解析 (3)μ(M +m )g μg (4)0.40 [命题情报]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如实验原理,基本测量仪器的原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光电门等相关数字化仪器的使用.1.在“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中,如图(a)所示,悬点刚好与一个竖直的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将画着几个同心圆的白纸置于水平桌面上,使钢球静止时刚好位于圆心正上方.用手带动钢球,设法使它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俯视观察发现其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钢球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1)用秒表记录运动n 圈的总时间为t ,那么小球做圆周运动中需要的向心力表达式为: ; (2)通过刻度尺测得小球轨道平面距悬点的高度为h ,那么小球做圆周运动中外力提供的向心力表达式为F = ;(3)改变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多次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t 2n2-h 关系图象,可以达到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目的,该图线的斜率表达式为 .解析:(1)根据向心力公式:F n =m v 2r ,而v =2πr T ,T =t n ,得:F n =m 4π2n 2rt 2;(2)如图由几何关系可得:F n =mg tan θ=mg rh;(3)由上面分析得:mg r h =m 4π2n 2rt 2,整理得:t 2n 2=4π2g ·h ,故斜率表达式为4π2g. 答案:(1)m 4π2n 2r t 2(2)mg r h (3)4π2g2. 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要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片,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传感器示数为传感器右端细线对它的拉力.(图中未画出)(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 (填“等于”或“不等于”)力传感器(质量不计)的示数,该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实验需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 ,如图乙所示,d =m m.若实验中没有现成的挡光片,某同学用一宽度为7 cm 的金属片替代,这种做法 (填“合理”或“不合理”).(3)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和挡光片的总质量M ,挡光片的宽度d ,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s .某次实验过程测量的数据: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 ,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 1、t 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则该实验要验证的式子是 . 解析:(1)由于装有力传感器,小车所受拉力大小可以从传感器读取,故本实验不需要满足砝码和盘总质量远小于小车总质量,且由于实验前已经通过倾斜滑板平衡摩擦力,故小车所受到的合力等于传感器受到的拉力.(2)由图示游标卡尺可知,挡光板的宽度:d =7 mm +0.05×7 mm=7.35 mm.实验时把小车经过挡光片时的平均速度作为小车的瞬时速度,挡光片的宽度越窄,小车经过挡光片时的平均速度越接近小车的瞬时速度,挡光片的宽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误差越大,不能用7 cm 的金属片替代挡光片.(3)由于光电门的宽度d 很小,所以我们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滑块通过光电门1速度为:v 1=dt 1,滑块通过光电门2速度为:v 2=d t 2,根据功能关系需要验证的关系式为:Fs =12Mv 22-12Mv 21,即:F =Md 22s (1t 22-1t 21).答案:(1)等于 不需要 (2)7.35 不合理 (3)F =Md 22s (1t 22-1t 21)3.某同学使用有透光狭缝的钢条和光电计时器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图甲).在钢条下落过程中,钢条挡住光源发出的光时,计时器开始计时,透光时停止计时,若再次挡光,计时器将重新开始计时.实验中该同学将钢条竖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 高于光控开关),由静止释放,测得先后两段挡光时间t 1和t 2.(1)用游标卡尺测量AB 、AC 的长度,其中AB 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其值为 mm.(2)该同学利用v AB =ABt 1及v AC =ACt 1+t 2,求出v AB 、v AC ,再利用测量的时间t 1和t 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用v AB ,v AC及给出的时间表示);若狭缝宽度不能忽略,则测量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1)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74 mm ,游标尺上第3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读数为0.1×3 mm=0.3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74 mm +0.3 mm =74.3 mm. (2)该同学利用v AB =AB t 1,v AC =ACt 1+t 2,根据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表示钢条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重力加速度为g =v AC -vABt 1+t 22-t 12=2(v AC -v AB )t 2.若狭缝宽度不能忽略,A 到C 的实际时间大于t 1+t 2.所以测量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其真实值偏大. 答案:(1)74.3 (2)2(v AC -v AB )t 2偏大。
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高分突破:高考题型二 专项练1 力学实验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高考题型二实验题专项练1力学实验1。
下图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选取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2;1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③先不放小球m,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2点位置P;④将小球m放在斜槽末端B处,仍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2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1、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
图中M、P、N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P、N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s M、s P、s N。
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1)两小球的质量m1、m2应满足m1m2(选填“〉”“=”或“〈"); (2)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点,m2的落点是图中点;(3)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4)若要判断两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需比较与是否相等即可.2.(2019广东揭阳高三模拟)某实验小组采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即探究小车所受合外力做功与小车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该小组将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与力传感器、重物相连。
实验中,小车在细绳拉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力传感器记录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1)实验中为了把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视为小车的合外力,要完成的一个重要步骤是;(2)若实验中小车的质量没有远大于重物的质量,对本实验影响(选填“有”或“没有");(3)实验时,下列物理量中必须测量的是.A。
长木板的长度LB。
重物的质量mC。
小车的总质量M(4)实验中,力的传感器的示数为F,打出的纸带如图乙。
高考物理总复习《力学实验》专题突破学案

《力学实验》专题突破【考点定位】力学实验共涉及几个具体的实验操作,主要分布在必修一和必修二。
依次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和验证机械能守恒,这些实验的方案有共性,但数据处理又不尽相同。
考点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打点计时器:①打点计时器分为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学生交流电源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220v 的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是每个相同的时间段打下一个点,所以纸袋上面相邻点迹间隔都相等,若交流电频率为50hz ,则相邻点迹间隔均为150秒即0.02秒。
②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接通电源,带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也就是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若打出的点迹为短线或不清晰应调整振针和复写纸的距离。
③分析纸带时应该选取间隔较大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2、数据处理:①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2t sv v t ==;我们在计算各个点的瞬时速度时可以以这个点为中间时刻,取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路程s ,时间则为2个打点间隔0.04s 。
如果每隔4个计时点或者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则一个打点间隔变为0.0250.1s ⨯=。
②如果分析的结果是相邻点迹的速度变化量都相等即21324354v v v v v v v v -=-=-=-,则说明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以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做v t -图像,若为倾斜的直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的计算:根据v t -图像,可得斜率即加速度即va t∆=∆。
若没有图像则根据得到的纸带处理如下: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2s at ∆=,可得22132435465s s s s s s s s s s at -=-=-=-=-=,若分别求加速度最后再求平均值则会出现1234521324354656122555a a a a a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a t t ++++-+-+-+-+--===;最终仍然只用了2组数据,误差较大。
(新课标)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高考真题专项突破(二)力的平衡问题教案

高考真题专项突破(二) 力的平衡问题[真题1] (多选)(2017·全国卷Ⅰ) 如图,柔软轻绳ON 的一端O 固定,其中间某点M 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 ,初始时,OM 竖直且MN 被拉直,OM 与MN 之间的夹角为α(α>π2).现将重物向右上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α不变.在OM 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 )A .MN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B .MN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C .OM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D .OM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解析: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OM 绳上拉力F 2,MN 上拉力F 1,由题意知,三个力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在F 2转至水平的过程中,MN 上的张力F 1逐渐增大,OM 上的张力F 2先增大后减小,所以A 、D 正确,B 、C 错误.答案:AD[真题2] (多选)(2017·天津卷)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 、N 上的a 、b 两点,悬挂衣服的衣架钩是光滑的,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只人为改变一个条件,当衣架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的右端上移到b ′,绳子拉力不变B .将杆N 向右移一些,绳子拉力变大C .绳的两端高度差越小,绳子拉力越小D .若换挂质量更大的衣服,则衣架悬挂点右移解析:设两杆间距离为d ,绳长为l ,衣架钩为O 点,且Oa 、Ob 段长度分别为l a 和l b ,则l =l a +l b ,两部分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α和β,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绳子中各部分张力相等,F a =F b =F ,则α=β.满足2F cos α=mg ,d =l a sin α+l b sin α=l sin α,即sin α=d l ,F =mg2cos α,d 和l 均不变,则sin α为定值,α为定值,cosα为定值,绳子的拉力保持不变,衣服的位置不变,故A 正确,C 、D 错误;将杆N 向右移一些,d 增大,则sin α增大,cos α减小,绳子的拉力增大,故B 正确. 答案:AB[真题3] (2018·天津卷)明朝谢肇淛的《五杂组》中记载:“明姑苏虎丘寺庙倾侧,议欲正之,非万缗不可.一游僧见之,曰:无烦也,我能正之.”游僧每天将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间敲进去,经月余扶正了塔身.假设所用的木楔为等腰三角形,木楔的顶角为θ,现在木楔背上加一力F ,方向如图所示,木楔两侧产生推力F N ,则( )A .若F 一定,θ大时F N 大B .若F 一定,θ小时F N 大C .若θ一定,F 大时F N 大D .若θ一定,F 小时F N 大解析:选木楔为研究对象,木楔受到的力有:水平向左的F 、和两侧给它的与木楔斜面垂直的弹力,由于木楔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两侧给与木楔斜面垂直的弹力和F 沿两侧分解的推力是相等的,力F 的分解如图:则F =F N1sin θ2+F N2sin θ2,F N =F N1=F N2,解得F N =F2sinθ2,所以F 一定时,θ越小,F N 越大;θ一定时,F 越大,F N 越大,故B 、C 正确. 答案:BC [命题情报]1.高考考查以共点力的平衡的综合应用为主,图解法处理动态平衡,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仍是考查的热点,题型多为选择题的形式.2.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为背景考查静力学的问题将会加强.在高考复习中应特别关注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1.相传孔明灯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如图所示,有一盏质量为m的孔明灯升空后沿着东偏北方向匀速上升,则此时孔明灯所受空气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0 B.mg,竖直向上C.mg,东偏北方向D.2mg,东偏北方向答案:B2.在固定的斜面体Q上放一物块P,P静止不动;现分别将沿平行斜面向上、水平向左、竖直向下和垂直纸面向外(未画出)的力F作用于P,P仍静止不动,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甲中Q对P的支持力增大B.图乙中Q对P的摩擦力减小C.图丙中P受到的合外力增大D.图丁中P所受的摩擦力增大解析:图甲中,Q对P的支持力等于P的重力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与F的大小无关,所以Q对P的支持力不变,故A错误;图乙中,把F分解到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可知,P受到的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F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之和,所以摩擦力增大,故B错误;图丙中,P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则图丙中P受到的合外力不变,故C错误;图丁中,施加垂直纸面向外的力F,根据平衡条件可知,P受到的摩擦力F f=F2+(mg sin θ)2>mg sin θ,所以P所受摩擦力增大,故D正确.答案:D3.如图,小球C置于内侧面光滑的半球形凹槽B内,B放在长木板A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在缓慢减小木板的倾角θ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B.A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C.C对B的压力逐渐变大D.C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解析:缓慢减小θ,则A、B、C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把B、C看成一整体,设质量为M,则Mg sin θ=f AB,Mg cos θ=N AB,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BA=f AB=Mg sin θ,N BA=N AB=Mg cos θ,θ减小,sin θ变小,cos θ变大,所以f BA变小,N BA变大,A错误,B正确;对C受力分析可知,其受重力、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所以支持力不变,C对B的压力不变,C、D错误.答案:B4. (2019·山西临晋中学月考)如图所示,斜面上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两物体间用一根细线连接,在细线的中点加一与斜面垂直的拉力F,使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的受力个数一定相同B.a、b两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同C.a、b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相等D.当逐渐增大拉力F时,物体b先开始滑动解析:对a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b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绳子沿斜面向上的分量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相等时,摩擦力为零,所以b可能只受3个力作用,而a物体必定受到摩擦力作用,肯定受4个力作用,故A、C错误;a、b两个物体,垂直于斜面方向受力都平衡,则有:N+T sin θ=mg cos θ,解得:N=mg cos θ-T sin θ,则a、b两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同,故B正确;对a沿斜面方向有:T cos θ+ mg sin θ=f a ,对b 沿斜面方向有:T cos θ- mg sin θ=f b ,正压力相等,所以最大静摩擦力相等,则a 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先滑动,故D 错误. 答案:B5.(2018·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一模)如图所示,A 、B 两个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物块叠放在水平地面和竖直墙壁之间,处于静止状态.已知A 、B 交界面与竖直墙壁间的夹角为θ,水平地面粗糙,其它各接触面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 ,则水平地面对物块B 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f =mg tan θB .f =mgtan θC .f =0D .f =mgsin θ解析:先隔离A 分析,A 受重力mg 、B 对A 的支持力N 1和左侧墙壁对A 的支持力N 2,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N 1cos θ=N 2,N 1sin θ=mg ,联立解得:N 2=mgtan θ,再对AB 整体分析,整体受重力、左侧墙壁对整体的支持力和地面对整体的支持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f =N 2=mgtan θ,故选B.答案:B6.刀、斧、凿等切削工具的刃部叫作劈,如图是用斧头劈木柴的示意图.劈的纵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使用劈的时候,垂直劈背加一个力F ,这个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使劈的两个侧面推压木柴,把木柴劈开.设劈背的宽度为d ,劈的侧面长为l ,不计斧头的自身重力,则劈的侧面推压木柴的力约为( )A.d lFB .l dFC.l2dF D .d2lF 解析:斧头劈木柴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设两侧面推压木柴的力分别为F 1、F 2且F 1=F 2,利用几何三角形与力三角形相似有d F =l F 1,得推压木柴的力F 1=F 2=l dF ,所以B 正确,A 、C 、D 错误.答案:B7.如图所示,斜劈A 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B 在外力F 1和F 2的共同作用下沿斜劈表面向下运动.当F 1方向水平向右,F 2方向沿斜劈的表面向下时,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只撤去F 1,在物体B 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 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 B .若只撤去F 1,在物体B 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 所受地面摩擦力不变C .若只撤去F 2,在物体B 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 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D .若只撤去F 2,在物体B 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 所受地面摩擦力不变解析:由题意知,在B 沿斜劈下滑时,受到A 对它弹力F N 和滑动摩擦力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两个力反作用于A .斜劈A 实际上就是在这两个力的水平分力作用下有相对地面向右运动的趋势,F N sin θ>f cos θ,又因为f =μF N ,所以F N sin θ>μF N cos θ,即μ<tan θ.如果撤去F 1,在物体B 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N =mg cos θ,f =μN ,假设A 受的摩擦力f A 方向向左,N sin θ=f cos θ+f A ,则有:f A =N sin θ-μN cos θ=N (sin θ-μcos θ)>0,所以斜劈A 有相对地面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方向是向左,且减少,故A 、B 是错误的;又由于F 2的存在与否对斜劈受地面摩擦力大小没有影响,故撤去F 2,斜劈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故C 错误,D 正确. 答案:D8.如图所示,两个小球a 、b 质量均为m ,用细线相连并悬挂于O 点,现用一轻质弹簧给小球a 施加一个拉力F ,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且Oa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45°,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弹簧形变量不可能是( )A.2mg kB .2mg 2kC.42mg 3kD .2mg k解析:对a 球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图解法可判断:当弹簧上的拉力F 与细线上的拉力垂直时,拉力F 最小,为F min =2mg sin θ=2mg ,再根据胡克定律得:最小形变量Δx =2mgk,则形变量小于2mgk是不可能的,由图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拉力可以一直增大,所以应该选B.答案:B9.如图所示,质量均为1 kg 的小球a 、b 在轻弹簧A 、B 及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A 、B 两个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5 N/cm ,B 弹簧上端与天花板固定连接,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A 弹簧竖直,g 取10 m/s 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弹簧的伸长量为3 cmB .外力F =10 3 NC .B 弹簧的伸长量为4 cmD .突然撤去外力F 瞬间,b 球加速度为0解析:a 、b 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均为零,A 弹簧的伸长量为x A =mgk=2 cm ,故A 错;对a 、b 球及A 弹簧整体受力分析得:外力F =2mg tan 60°=20 3 N ,B 弹簧弹力大小为F B =2mg cos 60°=40 N ,则B 弹簧的伸长量x B =F B k=8 cm ,故B 、C 错;撤去力F 瞬间,A 、B 弹簧的弹力不变,则b 球所受合力仍为零,加速度为0,故D 正确.答案:D10. (2019·江西抚州联考)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软绳两端打结系于“V ”形杆上的A 、B 两点,OM 边竖直,O 到A 的距离等于O 到B 的距离.软绳绕过光滑的滑轮,一重物悬挂于滑轮下,开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θ小于90° .若在纸面内绕O 点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V ”形杆,直到ON 边竖直,绳结没有在杆上滑动.则A 处绳与杆间的摩擦力f ( )A .一直增大B .一直减小C .先增大后小D .先减小后增大解析:设滑轮两侧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受力如图所示:绳子张力为:T =mg2cos α;以A 点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可知:f =T cos(α+β)=mg cos (α+β)2cos α=mg2(cos β-tan αsin β),在纸内顺时针绕O 点按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杆,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先变大后变小,OA 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一直增大,当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变大时,摩擦力减小,当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小时,但α+β还是在增大,所以摩擦力还是在减小,故B 正确,A 、C 、D 错误. 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实验》专题突破【考点定位】力学实验共涉及几个具体的实验操作,主要分布在必修一和必修二。
依次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和验证机械能守恒,这些实验的方案有共性,但数据处理又不尽相同。
考点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打点计时器:①打点计时器分为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学生交流电源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220v 的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是每个相同的时间段打下一个点,所以纸袋上面相邻点迹间隔都相等,若交流电频率为50hz ,则相邻点迹间隔均为150秒即0.02秒。
②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接通电源,带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也就是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若打出的点迹为短线或不清晰应调整振针和复写纸的距离。
③分析纸带时应该选取间隔较大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2、数据处理:①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2t sv v t ==;我们在计算各个点的瞬时速度时可以以这个点为中间时刻,取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路程s ,时间则为2个打点间隔0.04s 。
如果每隔4个计时点或者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则一个打点间隔变为0.0250.1s ⨯=。
②如果分析的结果是相邻点迹的速度变化量都相等即21324354v v v v v v v v -=-=-=-,则说明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以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做v t -图像,若为倾斜的直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的计算:根据v t -图像,可得斜率即加速度即va t∆=∆。
若没有图像则根据得到的纸带处理如下: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2s at ∆=,可得22132435465s s s s s s s s s s at -=-=-=-=-=,若分别求加速度最后再求平均值则会出现1234521324354656122555a a a a a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a t t++++-+-+-+-+--===;最终仍然只用了2组数据,误差较大。
所以选择使用24152633s s s s s s at -=-=-=,最终求得的加速度63524129s s s s s s a t-+-+-=。
考点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1、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图所示,首先测出弹簧下端没有挂钩码时自然伸长的长度即原长记做0l ,依次增加所挂钩码数量,依次记录钩码数量和弹簧的长度1234l l l l2、数据处理:以弹力大小即钩码重力为纵轴,以弹簧长度为横轴,做图像,则图像与纵轴的焦点即原长,斜率即弹簧的劲度系数。
也可以用弹力做纵轴,以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弹簧伸长量即弹簧长度减去原长0l ;此时描点作图理论上应该过原点,若不经过原点,原因是弹簧自身重力导致测量的原长不准确。
3、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2测量长度一定要处于平衡状态 考点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1、实验的关键是等效替代法,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弹簧测力计分别使得橡皮筋产生相同的效果,那么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就是原来2个力的合力。
2、实验注意事项:①记录力的方向时一定要记下细绳套的两个点,然后连线即为拉力的方向,为减小误差,细绳可以适当长些,力的大小根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严格按照相同比例转化为线段长度来表示。
②同一实验中,两次橡皮绳拉到节点位置O 必须保证相同。
③为便于作图,两个力的夹角不宜过大也不易过小。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一定是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而稍有偏差的才是真正的合力即一个测力计的拉力,由于实验误差二者会稍有偏差。
考点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研究方法为控制变量法,即先控制质量不变,验证a F ∝,再控制合力F 不变,探究1a m∝2、实验开始前,首先要平衡摩擦力的影响,木板左端适当垫高,不挂砝码时轻推小车能够自由滑动为宜。
若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摩擦力平衡不够,会导致做出的a F -不过原点且与横轴力F 有交点,如果摩擦力平衡过头,则会导致做出的a F -不过原点且与纵轴加速度a 有交点。
3、本实验以钩码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其实这个钩码重力是小车和钩码共同的合力,这样分析过程会出现F mga M M==,加速度会随钩码重力的增大而增大,而事实上,F mg m a g g M M m M m===<++;如果钩码重力一直增加,我们绘出的a F -图像斜率逐渐变为0,最终加速度无限趋近于重力加速度g ;为保证实验的成功,减小这一误差,我们要求钩码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即m M <<。
考点五、探究动能定理1、实验方案中,对功的大小并没有直接测量,而是根据一个橡皮筋伸长一定长度做功和多条同样的橡皮筋伸长同样长度做功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的即,2,3w w w ……2、测量速度时,应该选取最后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选择点迹均匀的那一段来测量速度s v t=。
3、一定要平衡摩擦力,保证只有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即为合力做功。
4、根据动能定理212w mv =,则有2w v ∝,所以描点作图一定以w 为纵轴以2v 为横轴,若斜率恒定即图像为倾斜的直线则动能定理得以验证。
其他非一次函数图像则无法判断无法验证动能定理。
考点六、验证机械能守恒1、实验原理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只有重力做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即212mgh mv =,整理即可212gh v =,所以实验中不需要测量质量。
由于摩擦阻力的不可避免,实际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略大于增加的动能。
2、纸袋选取的第一个点应该是初速度为0的点,根据自由落体运动,释放后前0.02秒下降高度约为2毫米,所以应该选择第一个间隔接近2毫米的纸带。
若不是从第一个点开始计算,则验证的公式转化为22211122mg h mv mv ∆=-,仍然不需要测质量。
只有速度的测量则参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的计算来求解。
3、为减小阻力带来的误差,可以适当增大重物质量。
【例题演练】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题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他们将宽度为d 的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砝码盘相连,在水平桌面上的A 、B 两点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记录小车通过A 、B 时的遮光时间,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①将木板略微倾斜以平衡摩擦力,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②将小车停在C 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小车中砝码和挡光片的质量之和为M ,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小车通过A 、B 时的遮光时间分别为1t 、2t ,则小车通过A 、B 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ΔE =_______(用字母M 、1t 、2t 、d 表示)。
③在小车中增减砝码或在砝码盘中增减砝码,重复②的操作。
④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2)下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 是小车、小车中砝码和挡光片的质量之和,|v 22-v 21| 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ΔE ,取绳上拉力F 大小近似等于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 是F 在A 、B 间所做的功。
表格中ΔE 3=_______,W 3=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上面的实验器材完成如下操作:保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数量(取绳上拉力近似为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测得多组m 、1t 、2t 的数据,并得到m 与212211⎪⎪⎭⎫ ⎝⎛-⎪⎪⎭⎫ ⎝⎛t 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已知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直线PQ 的斜率为k ,A 、B 两点的距离为s ,挡光片的宽度为d ,则μ=_______(用字母b 、d 、s 、k 、g 表示)。
【答案】(1)])()[(212122t d t d M -;(2)0.498J , 0.505J ;(3)gsk bd 222.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1)该实验釆用了的方法使实验数据处理得以简化。
A .极限法B .成倍增加C .理想化模型D .等效替代 (2)实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不需要平衡摩擦力B .橡皮筋每次拉伸的长度应越来越长C .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D .每次都应选择纸带上点迹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速度 【答案】(1)B (2)D3.如图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三个细线套123L L L 、、一端共系于一个结点,另一端分别系于轻质弹簧测力计A 、B 和重物M 上,A 挂于固定点P ,手持B 拉动细线,使结点静止于O 点。
(1)某次实验中A 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N ;(2)实验时要读出A 、B 的示数,还要再贴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 点的位置,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下列实验要求中必要的是__________ A .弹簧测力计需要在实验前进行校零 B .需要测量重物M 的重力C .多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B 始终保持水平D .多次实验时结点必须在同一点【答案】(1)2.00N (2)123L L L 、、的方向(3)AB4.【2017·新课标Ⅱ卷】(6分)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t;③用∆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t图,如图(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与v A、a和∆t的关系式为v= 。
(2)由图(c)可求得,v A= cm/s,a= cm/s2。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1)12Av v a t=+∆(2)52.1 16.3(15.8~16.8)5.【2017·新课标Ⅲ卷】(6分)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
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