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对徐州庙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庙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庙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者:戚晓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庙会以集市活动、群体游街为主要表现形式,是群众自发性组织的一种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庙会文化渐渐失去本色。
所以保护和重视庙会文化已刻不容缓,群众力量、政府扶持、资料保存将有效地推动庙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庙会文化;民俗;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64-01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多出现在农村,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
庙会文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文化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被单一地看做封建迷信活动而限制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属于文化精萃的部分也被慢慢淡化。
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庙会文化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产生途径,所以,笔者认为保护和传承庙会文化已时不可待,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群众资源庙会的群众基础深,大部分庙会都是群众自发举行的。
据笔者调查,许村镇翁埠村有个“元帅庙会”,它始于清朝乾隆49年,每年农历五月十六为庙会日,距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但中间也曾因为战争和破除封建迷信而被一度中断,直到90年代初才又重新决定恢复举行。
每年在庙会举行前几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自发性筹建资金,然后组建各类表演队伍,如舞滚灯、踩高跷、顶香炉、甩大刀、采莲船、舞龙、舞狮等,演员都是当地村民,道具也都是亲手制作,他们不拿报酬,却很投入,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元帅庙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传承了下来,后来该庙会还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庙会文化直接来自民众,更贴近民众,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只有充分管理和发挥好群众性队伍的作用,才能将庙会文化的精髓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因为他们是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队伍。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摘要】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
庙会文化通过举办庙会等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与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拓展了社会网络。
庙会也成为了民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庙会文化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会的举办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娱乐活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在现代社会,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仍然凸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庙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潜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庙会文化、社会功能、历史渊源、社会融合、经济功能、文化传承、娱乐功能、现代意义、未来发展、社会重要性1. 引言1.1 庙会文化的定义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组织的一种传统盛会。
庙会通常是在神祠、寺庙或其他宗教场所周围举办,因此得名。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享受传统文化表演、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活动等。
庙会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交流互动、传承文化的平台。
庙会文化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成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放松心情、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2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对信仰、传统和文化的情感和追求。
通过庙会这一传统仪式和活动,人们得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播古老的民俗习俗,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庙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庙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庙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活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宗
教意义,也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庙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如下:经济意义:
1. 市场贸易:庙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和购物,成为一个极具商
业活力的市场。
商家可以在庙会期间销售各种商品和特色食品,如糖
葫芦、烙饼、麻花等,从而带动当地商业和发展经济。
2. 就业岗位:庙会期间,商家、餐饮店和游戏摊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当地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
3. 旅游业:庙会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
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社会意义:
1. 促进社会交流:庙会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
相互交流、认识新朋友、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促进社会交流和
融合。
2. 增强文化认同感:庙会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特色,人们通
过参与庙会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3. 民众文化参与:庙会是一个民众文化参与的平台,无论来自城市还
是农村,无论贫富,人们都可以参与庙会的准备和举办,体验传统文
化的乐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4. 传承历史文化:庙会是古老历史文化的体现,通过庙会活动能够传
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年轻一代对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
庙会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庙会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本文基于对庙会文化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一、庙会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农耕文化。
民间庙宇修建完成后,人们会选定特定的日子,举办庙会来纪念神明,并庆祝丰收和安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集市,既有宗教仪式,又有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
二、庙会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发展现状
庙会文化在中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北京的庙会以庙会游戏和表演为主,代表性的有大观楼庙会;南方的庙会则注重美食和手工艺品交易,典型的有广州花市。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庙会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一些庙会变得商业化,传统元素逐渐减少,只剩下商业活动。
三、庙会文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庙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它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庙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贩前来,从而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庙会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通过参与和观摩庙会,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古老的民俗和习惯。
四、庙会文化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庙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导致一些庙会失去了传统元素,陷入了市场化的泥沼;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庙会由于管理不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庙会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困难,年轻一代对庙会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
然而,面临商业化、管理和传承等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努力,保护和发扬庙会文化的优秀传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
农村庙会文化管理与引导调研报告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庙会文化管理与引导调研报告范文农村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对农村庙会的文化管理与引导进行调研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庙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管理与引导措施等方面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庙会的现状1. 规模庞大:农村庙会通常在传统节日或庙会所在寺庙的开庙日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游客,形成盛大的庙会盛况。
2. 内容丰富:农村庙会通常包括祭祀仪式、民间表演、商品交易、游乐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
3. 民间参与度高:农村庙会是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各个村落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展示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二、农村庙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乱象频发:一些农村庙会存在违规乱象,如低俗表演、商业化运作、道德风险等,严重影响了庙会的质量和形象。
2. 缺乏统一管理:由于农村庙会的组织和管理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导致庙会的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
3. 传统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庙会的传统文化元素逐渐丧失,丧失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三、农村庙会的文化管理与引导措施1. 增加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农村庙会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公众对庙会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加强组织与协调:建立统一的农村庙会组织机构,加强对庙会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确保庙会的质量和安全。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建设庙会文化园区:建设专门的庙会文化园区,保留和展示庙会的传统文化元素,吸引游客和学者来研究和体验传统文化。
4. 扶持与培育传统技艺:通过激励政策和培训措施,鼓励农村庙会的参与者和组织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5. 加强法律规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庙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庙会活动的法律宣传,严格约束和打击违规行为。
四、调研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农村庙会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管理与引导措施。
徐州云龙山庙会作文儿

徐州云龙山庙会作文儿在徐州,云龙山庙会那可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老老少少都满心期待的热闹事儿。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云龙山脚下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远远望去,乌泱泱的一片全是人脑袋。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卖啥的都有。
有卖吃的,那香味能飘出好几里地;有卖玩的,花花绿绿的玩具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卖各种小物件的,精致得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几眼。
我记得有一年去逛庙会,那场面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趣极了。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满心欢喜地朝着云龙山奔去。
还没到山脚下呢,就已经感受到了那热闹的氛围。
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好不容易挤到了山脚下,好家伙,那热闹劲儿简直没法形容。
我先被一阵扑鼻的香气吸引住了,顺着香味一路找过去,原来是一家卖炸串的。
老板手法娴熟,一串串鲜嫩的肉串在油锅里翻滚,发出“滋滋”的响声,炸好的串捞出来,撒上孜然和辣椒面,那味道,光是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我赶紧买了几串,边走边吃,那叫一个满足。
接着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卖糖人的摊位。
摊主是个老师傅,手艺那叫一个绝。
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案板上轻轻挥洒,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就出现了。
周围的小朋友们都看呆了,眼睛里满是羡慕和渴望。
我也忍不住买了一个,拿在手里,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小心给弄坏了。
再往前走,有一个卖手工饰品的摊位。
那些饰品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
有小巧玲珑的耳环,有精致的项链,还有别致的手链。
我在摊位前挑了好久,最后买了一条手链,准备送给妈妈。
除了这些吃的和玩的,庙会上还有很多表演。
有耍杂技的,演员们在高空飞来飞去,看得人心惊胆战;有唱戏曲的,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唱得有板有眼;还有表演魔术的,那神奇的手法让人目瞪口呆。
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感觉两只眼睛都不够用了。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群人在玩套圈游戏。
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品,有玩具熊,有陶瓷摆件,还有小金鱼。
台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信仰 的中心 , 也是 民众 聚会议事 、 休 闲娱乐的场 在传承了中国大陆传统的庙宇的建筑风格上 , 进一
47
教 育 文 化 步 发 展 。如 中 台禅 寺 自1 9 9 4 年 创 建 后 ,又 于 1 9 9 4 元素的结合 拓展 了台湾 的编织工艺文化 ,为台湾
术 、宗 教 和 文 化 融 为 一 体 ,却 不 失 禅 宗 的风 格 , 最早 曾是高 山族平铺人居住的地方 ,名为岸里社 。
令人为之赞 叹;中台禅寺除 了建筑令人 赞赏 ,硬 郑成功收复 台湾 以后 ,大陆福建 、广东沿海移 民 体设备也相 当完善 ,有禅堂 、四天王殿 、菩萨殿 、 开始进入 台中盆地一带从事 垦殖 。清康熙五十五 1 7 1 6 ) ,总兵兰廷 珍 以其 土地肥 沃 ,易于耕 三世佛殿、讲 堂、知客室 、大寮 、斋堂让信众参 年 ( 拜 、使用 ,这些建筑文化都可 以在大陆东南地区 作 ,遂招 福建 漳州 人 前来 屯垦 ,至清雍 正年 间 ( 1 7 2 3 — 1 7 3 5 ) ,人烟渐 盛 ,形成村 落 ,名为 “ 大 找到 它的原 型 。
台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陈晓 玲 有 宗教 文 化 与社 会 教育 的双重 功 能 。去过 台 源 远 流长 , 载籍丰 富 , 在 台湾 青 年 人 心 中扎 下 深 深 湾的人都知道 , 台湾的寺庙非常多 , 这和早期 的汉 的根 , 对 台湾 民众 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产 人渡海来 台开垦有相关 密切的关系。 台湾移民者的 生 了深远 影响 。 宗教信仰大多是以佛教与道教为主 , 许多神明被认
( 3 ) 三殿式 ( 狭长, 回字 ) 。其包括前殿 、 正殿及
乐师 自创或当代流行歌曲的新调。 歌仔戏的伴奏有 后殿 。 其中, 有狭长的如街道房屋般 , 如台南祀典武 传统乐器的椰胡、 大广弦 、 京胡 、 南胡 、 月琴、 三弦 、 庙, 或正殿独立在 中呈“ 回” 形平面者 , 这是大型寺
徐州庙会作文

徐州庙会作文《徐州庙会之热闹之旅徐州的庙会那可是相当的有名气,每次到了有庙会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整个城市的人都约好了似的,一股脑儿全扎到那儿去了。
我去的那个庙会在一个挺大的广场上。
刚到那儿,就被那人潮给吓了一跳。
到处都是人,摩肩接踵的。
就像一个个的小蚂蚁,密密麻麻地凑在一起,各自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摊子涌动。
小孩子们特别兴奋,在人群里像灵活的小泥鳅一样钻来钻去。
我跟着人群慢慢往前走,看到了各种卖小吃的摊位。
那香味就像有小手一样,直把人的鼻子勾过去。
有个卖烤红薯的大爷,他的烤红薯摊可真是热门。
红薯一个个都被烤得皮焦肉嫩的,裂着口子,就好像在朝着人们喊“来吃我呀”。
大爷一边烤着红薯,一边大声地喊着“热乎的烤红薯嘞,正宗的沙地红薯,甜得很嘞”。
他烤红薯的动作也特别熟练,戴着个破了边儿的手套,快速地从烤炉里夹出红薯,然后熟练地称重收钱。
我看到一个小胖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烤红薯,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他妈妈在旁边催他走,他就跟生了根一样站在那儿,最后他妈妈无奈只好给他买了一个。
小胖子接过来,也不怕烫,撕开皮就咬了一大口,那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瞧得我也忍不住去买了一个。
再往前走就是一些卖小玩意儿的摊子了。
有花花绿绿的头绳,五颜六色的风车。
那些风车在风中呼呼地转着,特别好看。
还有的摊位上卖一些手工做的小香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样。
我看到一个老奶奶坐在那儿,一针一线地绣着香囊。
她手上的动作不快,但是每一针都很稳。
她眼睛本来就不大,眯着眼仔细地看着手里的针线活。
旁边有个年轻的姑娘凑过去看她绣花,忍不住夸她绣得好。
老奶奶很开心,那嘴巴咧得像个月牙儿似的。
庙会上还有一些表演的小舞台。
一群大妈穿着鲜艳的衣裳在台上扭着秧歌。
那红的绸子,绿的扇子,不停地舞动着。
台下有一群老头儿老太太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跟着节奏拍手。
有个老头儿跟着台上的节奏,腿还一颠一颠的,那模样像极了一个老小孩儿。
逛完了整个庙会,我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对徐州庙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作者:杨素素刘勇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徐州庙会虽然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参与度广、道德教化功能较强等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徐州庙会形式单一、经营模式粗放,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笔者通过对台湾著名庙会的实地调研,发现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其独特性,并对徐州庙会如何借鉴台湾庙会的发展优势,以提升对经济和旅游的拉动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台湾 ;庙会 ;特色
1 台湾庙会文化及其特点
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台湾社会生活及民众心态。
台湾省登记在案的庙会,在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一年里,共有13,000多次活动,平均一天有四十余起[1]。
台湾庙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多位于寺庙集中且交通发达的地区,是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大量人流聚集的地方[2]。
笔者利用在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对台湾庙会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台湾庙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台湾庙会上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丰富
台湾庙会上的民俗文化表演是以“艺阵”的形式出现的。
所谓艺阵,是艺阁和阵头的合称。
艺阁是一种装扮表演,源于花灯,而花灯则源于佛、道“放灯”的习俗[3]。
阵头则指“一群人因为喜爱某种共同的民俗才艺而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团体”[4]。
台湾的阵头表演既包括有明显民俗体育性质的舞龙、舞狮,也包括有兼具武术表演性质的宋江阵、台湾狮、高跷等,不仅有体育民俗表演的性质,也具有曲艺表演的特征。
1.2 一些庙会逐渐发展为每晚皆开市的著名夜市
一些著名的夜市由大规模的庙会发展而来。
旧都市中心的大型庙会在举办时,带来小吃摊的聚集,逐渐聚市而形成夜市。
如基隆庙口夜市的发展就与奠济宫密不可分。
奠济宫香火鼎盛,随着众多香客而来的流动摊贩,在庙埕上聚集延伸,并逐渐扩大成为市集;台湾光复后,经基隆市政府统一规划仁三路上、爱三路到爱四路之间路段的摊贩成为食肆街区,登记的店家数目达六十多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著名的庙口夜市。
1.3 台湾庙会上的地方小吃特色突出
台湾的庙会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尊重历史、保持传统,是台湾庙会文化的一大特征。
不少小吃摊位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商贩从最初的临时摆摊直到在庙会落地生根,例如,饶河街松山宫庙会,美味逼人的上百家小吃摊贩,是饶河街最诱人的地方,有润喉的古早豆花,蚵仔面线,还有可口的日本大阪烧和药墩排骨以及胡椒饼,样样有名气,店店有人潮。
而且这些美食随着庙会向夜市的转变,也已经成为台湾观光夜市的招牌小吃。
1.4 台湾庙会上的小商品特色明显
相较大陆的一些庙会上出售的地方特色和创新程度都不足的小商品来说,台湾庙会上出售的小商品一般都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文创特点。
如三峡老街的清水祖师庙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三峡镇上大姓会轮流为祖师爷举办年例祭典,是台湾极负盛名的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很多商铺出售的都是能够反映庙会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电音三太子的玩偶、绘有三峡老街图案的冰箱贴、土法染织的提包等;还有设计新颖的头饰、钥匙扣等,都让人爱不释手。
2 徐州庙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庙会活动形式单一
传统的庙会具有极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
因此,传统庙会的形式是多样而丰富的,所以千百年来才会在普通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近几年来,徐州很多庙会在形式上都显得大同小异,让逛庙会的人感受不到新鲜感。
如普通的地方小吃、粗糙的民间手工艺品、毫无特色的小百货几乎成了每届庙会必备的“三大件”,而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商品和民俗活动却很少。
表演水平较高和游客参与度高的民俗活动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徐州庙会正逐渐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庙会经营模式粗放
现代徐州庙会一直是粗放经营的状态,据了解,作为徐州重要庙会之一的云龙山庙会,每年前来参观游览的观众虽有近10万人,但直接营业收入却在二百万元左右,与国内其他知名庙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庙会主办方对于庙会的产业化没有基本的概念,缺乏整合项目的理念,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公司经营模式。
另一方面,徐州庙会在经营上也缺少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引导,纯粹“民间自发式”的经营运作必然会带来经营规模和庙会档次的发展瓶颈。
2.3 庙会的经济拉动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逐渐弱化
由于徐州庙会的形式单一,所售小吃和商品缺乏特色,如庙会上贩卖的商品多以中低端的日用百货、鞋帽服装为主。
餐饮摊位不仅只是普通的快餐小吃,而且食品卫生也得不到保证。
另外,还缺乏能够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的摊位和场所,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售卖、民间绝
活展示及书摊等更少,所以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导致徐州庙会对当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很小。
也正由于徐州庙会的特色不鲜明,很难对消费者形成长久的吸引力,所以也很难像台湾庙会那样转化成每晚开市的夜市形态,很难发挥旅游观光价值。
3 发展徐州庙会的对策建议
徐州庙会应借鉴台湾庙会的一些优势,通过以下举措来扩大影响力。
3.1 提升庙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庙会
徐州在庙会选址和培育上,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匹配。
建议发展标志性街区,打造几大庙会品牌,对具备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庙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将其做大做强,引导其发展成为规模较大、辐射面广、集聚人气、富有特色的庙会。
纵观徐州的几大庙会,有可能成为品牌庙会的有云龙山庙会和白云寺庙会。
这两个庙会知名度较高,且规模较大,另外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好。
云龙山庙会地处云龙山山麓,位于徐州的文化中心,且交通便捷。
白云寺庙会虽然位于徐州西北郊区,但周围有中央电视台外景地——汉城、著名景区——龟山汉墓等,且空间广阔,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文艺演出。
打造品牌庙会,就要突出文化的重要性。
在庙会活动中,一定要大力弘扬地方民俗文化,如进行地方戏曲和曲艺的表演活动,如表演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陶冶消费者的艺术情操,另外也是一个良好的针对文化市场的宣传机会。
3.2 挖掘和弘扬徐州特色小吃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文化
徐州是一座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的城市,特色小吃、民间手工艺绝活种类繁多,在发展庙会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特色的发掘和弘扬。
由于徐州位于我国东部的南北交汇之地,交通发达,文化荟萃,所以小吃种类很多。
徐州的特色小吃有啥汤、水煎包、烙馍卷烙馍、菜煎饼、蛙鱼、把子肉、蜜制蜂糕等。
这些小吃不仅徐州本地人爱吃,在周边地区也有较大知名度,对吸引游客前来会有很大作用。
除了闻名遐迩的特色小吃外,丰县吹糖人、铜山面塑、徐州针插造型工艺、沛县泥模、邳州年画等民间手工艺绝活也很多。
这些手工艺形式不仅能现场表演供游客观赏,另外顾客也可以购买这些有特色的工艺品。
这样既增加了表演形式,又提升了庙会商品的文化档次。
因此,徐州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融入多元文化,才能增加徐州庙会的吸引力,获得人们持续的关注与喜爱。
3.3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庙会的管理和规范工作
建议由政府牵头,由城管、工商、卫生、食品药监和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管理机构,加大对徐州庙会的联合整治力度,规范庙会商贩的经营行为。
主要应通过建立准入机制,筛选参加庙会的经营者,尽力让那些具有特色鲜明的商品、饮食和表演形式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经营者加
入进来,以赋予徐州庙会更高的文化内涵。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规范的庙会秩序和繁荣的庙会文化。
3.4 推动一些知名庙会向固定夜市形态转化
由于庙会活动是一种临时性的聚集活动,对经济和旅游的拉动作用毕竟有限。
而夜市是长期的、稳定的聚集经济形态,对经济和旅游的拉动作用较大。
台湾夜市对台湾经济和台湾旅游的拉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夜市成为了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所以,有必要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庙会转化为夜市形态。
挑选的标准有:知名度较高、交通较便捷、空间较宽裕、周围景点较集中,并且不影响正常的城市交通运营。
形态的成功转化会丰富城市的旅游形象,拉动当地的经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晖莉,郑耀星.基于民俗文化价值的闽台旅游整合开发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庹修明.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陈彦仲,黄丽如,陈柔森,等.台湾的艺阵[M].台北:远足文化,2003:10-14.
[4]吴腾达.台湾民间阵头技艺[M].台北:东华书局,1996(8).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论文,编号为201313107013Y。
作者简介:
杨素素(1994-),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刘勇(1973-),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