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

合集下载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张载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这表明()A.世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B.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C.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 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4.士大夫同时兼任“知识分子”和“官僚”两种角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他们介乎于帝王和庶民之间,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操作庞大的国家机器,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可追溯到()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两宋5.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隋朝的科举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6.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

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柳枝。

程颐遽起谏日:“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

”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版人教版新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版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诸侯——周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财产B.地域 C.信仰 D.血缘3.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B.统一货币 C.监察制度 D.郡县制度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5.《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秦汉郡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7.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8.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9.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分值:100分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清代张之洞曾说:“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为一类,自唐至明为一类”。

“汉隋一类”的选官制度主要是指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2.贞观三年,唐太宗……违反规定,把未满十八岁的中男签发为府兵,诏救发出后,门下省不肯签署,接连数次,都被驳回。

……太宗最后被迫收回成命。

这反映出当时门下省的主要作用是A.签署皇帝命令 B.减少决策失误 C.检讨军事政策 D.限制皇帝权力3.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鸿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秦朝实行郡县制 B.唐朝推行六部制C.元朝建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4.费正清(美)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战争根源 B.预测了战争结果C.分析了战争影响 D.抹杀了战争实质5.《上海县竹枝词》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一描述涉及了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6.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铁路经过的地方,……失业农民和游民数目剧增。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河北、山东、苏北人民的生计。

”因此导致了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8.“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最为典型的罪恶之一。

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可参阅的一手史料有①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②当年驻南京外国人的日记③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④当时留下的一些新闻照片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

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AB.BC.CD.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西周宗法制规定,能够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也就是周王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由此可知,三哥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B项是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故错误;C项是侧室生的儿子,虽然岁数最大,但是无权继承,故错误;D项也是侧室生的,故错误。

3.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精选全文,可以编辑修改文字!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件数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件数铁农具所占百分比(约)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

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

《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祭祖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影响是①扩大统治范围②巩固对地方的统治③巩固周天子的地位④形成割据混战局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战国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实行 D.贫富差距的扩大4.下图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5.“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他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他确立了分封制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地方割据C.推行贵族政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8.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年秋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信仰C.地域D.血缘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帮助周部落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4.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6.《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

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地方赋税C.监察地方官员D.管理地方行政7.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

这个机构是( )A.汉代的中朝 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8.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版

2019学年上学期考试卷高一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

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

”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3.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4.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B.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5.从西周“封建”各诸侯国到秦大一统的建立,反应出的本质变化是( )A.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B.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6.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

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 )A.知县B.枢密副使C.知府D.工部侍郎7.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

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B.内外朝制度C.三公九卿制D.二府三司制8.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

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AB.BC.CD.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西周宗法制规定,能够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也就是周王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由此可知,三哥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B项是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故错误;C项是侧室生的儿子,虽然岁数最大,但是无权继承,故错误;D项也是侧室生的,故错误。

3.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 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4.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 周王—士—诸侯—卿、大夫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诸侯等级位于卿大夫之上,故A项错误;士是最低级的贵族,故CD项错误。

5.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 项正确。

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6. 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

这反映出当时A. 天子地位一落千丈B. 宗法血缘关系衰落C. 正统观念仍受重视D. 分封秩序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宗法制知识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天子地位无关,A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守法血缘关系衰落,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D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概念: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2)西周的状况: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7.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A.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即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A项错误;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日益激化是造成地方割据的主要根源,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桓帝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的目的是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主要信息是关于地方官员任职地域的限制,并未涉及察举制度,故D项错误。

8.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

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策,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综合以上分析,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的比较10. 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和民间最推崇的。

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之子。

’”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 征辟制B. 科举制C. 察举制D. 刺史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作为标准,由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

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答案为C项。

征辟制不是通过举荐的方式,排除A项;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通过考试的方式,排除B项;刺史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

11.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皇帝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血缘政治,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任用人才,对后世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要影响。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2.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 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13.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

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

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

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 秦汉时期B. 西汉初期C. 北朝初期D. 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可知当时管理地方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期实行,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匈奴”“北海郡”“胶东国”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4.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

“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 地方的封疆大吏B. 中央朝廷的重臣C. 皇帝的内侍人员D. 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说明“刺史”应该是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的官员,故本题选择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