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资源的稀缺原理
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

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简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资源的供给量有限,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就需要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本文将就稀缺资源的概念、配置方法和利用方式等进行探讨。
一、稀缺资源的概念稀缺资源是指供给量有限,而需求量无限的资源。
在经济学中,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由于人类需要得到的资源远远超过了资源供给的能力,导致了资源的稀缺。
二、稀缺资源的配置方法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重要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市场机制通过供需的平衡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中央集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指导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给的问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3.政府干预:政府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税收政策等手段来调节资源的供需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政府的干预需要权衡各方利益,以保持市场的公平和竞争。
三、稀缺资源的利用方式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资源再生利用:资源再生利用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节约资源的消费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浪费等行为来节约稀缺资源。
这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结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用稀缺原理分析贫穷问题

用稀缺原理分析贫穷问题1. 引言1.1 稀缺原理的概念稀缺原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现象。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人类永远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和欲望,这种无法完全满足的状态就称为稀缺。
稀缺原理指出,正是因为资源有限,所以经济学中存在着供求关系,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导致一部分人在物质和财富上处于贫穷状态。
稀缺原理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和社会必须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取舍,以满足最紧急和最重要的需求。
贫穷问题正是在这种稀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贫困者因为缺乏资源和机会,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导致他们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
稀缺原理的理论深刻揭示了贫穷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为我们深入了解贫困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只有通过充分理解和应用稀缺原理,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稀缺原理的概念】的研究和理论将为我们深入探讨贫穷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1.2 贫穷问题的普遍性贫穷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贫困存在的问题。
贫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更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的困境。
而且贫困问题并不仅仅影响个体,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如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矛盾等。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减轻贫困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包括政府政策、社会帮助、个人努力等方面。
了解贫困问题的普遍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面对贫困问题时,充分认识其普遍性是理解贫困根源、寻找解决办法的重要基础。
探讨贫困问题的普遍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贫困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
2. 正文2.1 稀缺原理对贫穷问题的解释稀缺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现象,导致人们在追求满足需要时必须做出选择。
在贫穷问题中,这一原理起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贫穷在根本上可以被视为资源的稀缺。
贫困地区缺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导致居民无法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提升机会。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总结

2) 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 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 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 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水俣病、骨痛病
3)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污染、盐碱化、潜育 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废迹地 —— 环境污染 —— 生态功能降低、退化 相关视频
/programs/view/upi djgEWbEU/
/programs/view/RCRe_5i bPkI/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斯 国 国 度 本 国 大 国 国 罗 中 美 印 日 德 拿 英 韩 俄 加 伊 朗
17 12.9 12.47 8.6 6.1 5.86 5.14 4.71 60 59
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
化石燃 料燃烧 56.6%
北极南极冰雪融化
罗斯冰架上的融水 池。西南极半岛成为 世界上暖化速度最快 的地区之一。在过去 三十年间,南极半岛 的阿德利企鹅数量骤 减了近90%,南极半岛 唯一的帝企鹅群落现 已完全消失。
洞庭湖的变迁:
湖泊缩小
在唐宋时代,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 蒌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至明清 时期,洞庭湖面积仍有6000多平方千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围垦,50年代洞庭湖面积有4350平方千 米,60年代以后,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仅有2691平 方千米。
入污染,直接经济损失2.19亿 ) 40万)
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 (2004年黄河取水口被污染,受灾 北江镉污染事故 (2005年,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 ,超标12倍 ) 重庆綦(qi)河水污染(硫酸厂 排水污染,受灾3万居民,停水2天)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流入 ) 白洋淀死鱼事件(2006年,9.6万亩水域污染,鱼类、水草大批量死亡) 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6年,砷超标10倍,8万人受灾) 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年,富营养化) 江苏沭阳水污染(2007年,水氨氮超标,20万人受灾,停水40小时)
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

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的供给量相对有限,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导致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基础概念之一,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稀缺性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源于两个根本因素: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首先,有限性指的是资源的可获得量有限。
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有它们的局限性。
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其开采是受到地质条件、可开采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制约的。
而人力资源则是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则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没有边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了享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种无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二、稀缺性的经济意义资源的稀缺性对经济发展和市场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稀缺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由于资源的供给量有限,市场价格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资源的价格会上升,进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平衡和资源的配置。
经济主体在选择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时,需要根据其稀缺性和相对价值进行决策。
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也促使了经济的创造和创新。
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足,人类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替代资源或者开发新的技术,以弥补资源的稀缺性。
这种追求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资源的稀缺性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使得一些资源面临枯竭或者供给不足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上追求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创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此外,资源的稀缺性也引发了不平等问题。
资源稀缺论

资源稀缺论资源稀缺论又分为绝对稀缺论、相对稀缺论、静态经济理论和自然和谐论。
1.绝对稀缺论(Absolute Resource Scarcity)又叫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1的资源绝对稀缺模式。
马尔萨斯认为,资源无论是物理数量上的有限还是经济上的稀缺,都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它不会因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有所改变。
而资源在经济上的稀缺和土地资源地租的上升与土地的肥力(包括土地肥力、矿产品品位和区位因素)没有联系。
这一绝对性观点不同于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土地级差学说。
这些观点在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有详尽阐述。
马尔萨斯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对自然资源均质(如土地)的假定、人口与资源指数关系的简单假定和对技术进步的忽略。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李嘉图的相对稀缺论更具有实际意义。
2.相对稀缺论(Relative Resource Scarcity)李嘉图认为自然资源不存在均质性,例如土地资源存在自然的差异;矿产资源有品位的高低,品位较高的、开采成本较低的矿产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即浅、富、易矿产资源有限,但品位较低的、难于开发的矿产资源可以不断纳入经济开采之中。
李嘉图否认了自然资源经济利用的绝对极限,他所强调的是肥力较高的土地资源和品位较高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相对稀缺,而且将这一相对稀缺作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
与马尔萨斯相比,李嘉图强调科技进步的作用,在他看来,资源的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
3.静态经济理论(Stationary Economy)另一个古典经济学者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其《政策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资源相对稀缺的概念延伸到更为广义的环境,他从哲学的高度提出1注: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口学家,庸俗政治经济学家,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英国教会的牧师。
1.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一节 中国态势
•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 2、耕地资源 一方面,随着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加,对食物的需 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耕地在不断减少。原因: 1)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不可 避免地占用耕地; 2)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原因毁损耕地; 3)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必要的土地利用变化 等使耕地减少; 4)曾经对弥补耕地减少起重要作用的宜农荒地开垦 受到极大限制,因为后备耕地资源已经显得不足, 且靠损失生态用地来弥补耕地已经不合时宜
过去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所以不太重视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 的利用。现在看来,水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现在开始提倡节约用水, 也开始重视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了。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 实。 • 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有: • 1、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地域性; • 2、地缘政治; • 3、人口过多或增长过快; • 4、经济欠发达和技术落后; • 5、不合理利用和不适当管理; • 6、环境退化等。
矿种 锂 铝 钽 石膏 菱镁矿 萤石 磷 砷 重晶石 滑石 石棉 石墨
位次 1 3 2 1 1 1 2 1 1 1 2 2
中国资源人均值的国际地位 中国是个资源大国,不少资源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具有 众多人口,中国的人均资源量在世界上不具有优势。由于中国人口还在不 断增长,因此人均资源量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一节 中国态势
•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 3、水资源 因人口增加,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将 下降为1760m3,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随 着中国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水资 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一方面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 (农业输水和用水的低效率、工业万元产 值用水量定额过高等)
经济学原理知识:稀缺性原则——为什么资源有限需要分配

经济学原理知识:稀缺性原则——为什么资源有限需要分配稀缺性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它表明资源有限,但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
本文将通过探讨资源稀缺性的原因、资源分配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来帮助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原则。
一、资源稀缺性的原因资源稀缺性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需要的资源却是无限的。
这就意味着在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各种产品时,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分配。
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多种形式,但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进行有效利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使用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资源的消耗速度快于资源的再生,甚至有些资源被耗尽且不可再生。
例如,石油资源的使用量日益增加,而其再生速度却十分有限。
这就导致了石油资源的短缺和价格上涨。
同时,由于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利用资源。
二、资源分配的重要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分配变得至关重要。
资源分配的决策通常涉及选择最优的方案,以满足最大化的需求。
这意味着需要考虑不同需求的权重,以便将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大化资源的效用。
资源分配对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例如,政府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分配财政预算,以便发展各种社会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
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的分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活的质量。
资源分配还可以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通常会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资源的分配不好,企业就会面临从财务角度来看的浪费。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能够在资源的使用上,做到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他们就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提高效率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生产更多优质产品的目的。
三、资源分配的方法为了实现最佳资源分配方案,我们需要考虑以下方法: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通过价格信号来达到最优资源分配的方法。
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在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现实。
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以及资源配置的原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经济学的影响。
一、资源稀缺性的含义资源稀缺性是指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
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
无论是土地、矿产还是人力、技术,它们都是有限的。
然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物质和服务。
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资源稀缺性的核心。
资源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经济活动必然面临着选择。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必须在不同的需求之间做出取舍。
这种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也导致了竞争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
二、资源稀缺性的原因资源稀缺性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资源稀缺性与人口增长有关。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资源的供给却没有相应增加。
这导致了资源供需的失衡,使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其次,资源稀缺性与技术进步有关。
虽然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它也会带来新的需求。
例如,随着汽车的普及,对石油等燃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需求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稀缺性。
此外,资源稀缺性还与资源分配不均有关。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享受到了更多的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面临资源的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三、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学的影响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无限需求。
研究资源稀缺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为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资源稀缺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创新。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资源替代品或者开发新的资源。
这种迫切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资源稀缺的度量 一般都是通过物理度量和经济度量两方面来 进行。 一、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 (一)储量的概念
1.已确定资源(identified resources) 2.已计量资源(measured resources) 3.已指明资源(indicated resources) 4.推断的资源(inferred resources) 5.推测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 6.未发现资源(undiscovered resources) 7.假设资源(hypothetical resources)
• 它是建立在系统动力学技术的基础上, 在麻省理工学院杰· 福斯特 (JayForrester)教授的发展下,建立了 一个大规模的计算机模型用于预测未来 世界经济状况。系统动力学的最显著特 点是利用反馈循环来解释行为。
• 模型基本结论 • A在一段不少于百年的时间内,传统意义上控 制世界发展的物理、经济或是社会关系没有发 生主要的变化,我们的社会将用完工业赖以生 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 B用离散的方法去解决单个问题是不会成功的 • C这项研究还说明了只有通过立即限制人口的 膨胀和减少污染以及停止经济增长来避免过度 消耗和社会崩溃。 • 模型基本假设:(1)这个模型最显著的特征便是 成倍指数的增长伴随着不变的限制。(2)系统中 有许多大量积极的和消极的反馈意见循环存在.
•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补充) (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的提出和表述 者,是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后期人物杜尔 阁 (2)李嘉图地租理论 (3)区位理论 (4)马克思的相对地租论 (5)西方经济学者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 巳扩大和应用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广泛领域。
• 三、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 • 1.资源稀缺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 长速度 • 2.各种资源稀缺的程度不一
影子价格说明 • 举例。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甲、乙两种 产品,已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 B两种材料的消耗,如下表,该工厂每生产一件 产品甲可获利2元,每生产一件乙产品可获利3元, 问如何安排计划使该工厂获利最多? 甲产品 设备 原材料A 原材料B 乙产品
1 4 0
2 0 4
8台时 16kg 12kg
2 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异同 区别:资源稀缺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 们不能无限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 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一般 的、所有的资源而言。资源短缺则是由于 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 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 度和供求状况。 联系:一般而言,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之间 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会发生变化。 3 资源的稀缺是有时间属性
地质确定性
已计量的 已指明的
已确定的 未发现的 已显示的 推断的 假设的 推测的
经 济 可 行 性
经 济 的
次 副边 经 缘的 济 次边 的 缘的
储 量
资源总量
(二)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 尽管储量指标本身可直接衡量一种资源 的稀缺程度,但更多情况下是用资源储量 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 量比)来表示 S0 / R0=Y(年) 其中: So 是当前的储量 (t) , Ro 是资源当前 一年的开采量或利用量 (t/年),因而储量 用量比就是该资源储量以当前的利用量预 期的利用年限。
• 案例2: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资源相对短缺、人口持续增长及经济 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供求矛盾,是我 国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一 个可预见的时期内特长期存在。 思考: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你认为面 对环境污染与资源紧张的压力,我国应 采取了哪些对策?
主要案例:关于人类未来的一场论战 • 1972年,罗马俱乐部meadows等人联合发 表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of growth),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预测了人 类发展前景,提出了全球均衡的“零增长” 理论,开始了有关人类未来前景的持旷日 久的大论战。 • 1、论战的起源。
悲观主义基本模型
• 通过把(2—3)代人(2--2)式导出 Ro(T)=g(L(t)一Lo(t)) (2-4) R0(t) G3 G4
扩展路径
G2
G1
R*0(1)
L*0(1)
相对价格线
L0(t)
• 2 边拓模型 R0(t)
R0(1) L*0(1) L0(t)
• 结论 • 李嘉图经济,是指原材料(自然资源产品) 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 的一种状态. • 而边拓模型指国民经济生产不是由于任何 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产品稀缺而受限制,而 是受劳动或资本的限制。 • 可见两个模型的前提条件不同,李嘉图模 型更切实际。
表 2-2 世界的石油储量及储量用量比 年 储量(亿 使用年数 Y (储 T) 量用量比) 1947 94.78 22 1950 118.10 22 1955 259.69 33 1960 407.88 37 1965 476.87 30 1971 854.42 34 1972 913.76 35
• 2、3 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 一、技术进步在缓解资源稀缺中的作用
(1)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2)技术进步可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3)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替代 (4)技术进步可以推动资源利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实现资源利用的规模经济
二、缓解资源稀缺的其他途径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缓解局部或区域性资 源稀缺还可以通过加大经济开放程度、改 善交通运输条件、制定有效的价格政策等 途径加以实现
乐观主义基本模型
• 基本结论 • 西蒙通过对未来的展望,得出以下结论: • 自有记录以来,生活标准的提高都是伴随着世 界人口的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类很少遇 到严重的短缺,费用也更低,可用资源也在增 长,包括环境的清洁以及更好的自然娱乐区域。 没有很让人信服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这种生活变 好的趋势,以及原材料(包括食物和能源 )价格 降低的趋势不会持续到永远。
第二章 资源的稀缺原理
2.1 资源稀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稀缺的概念 1、概念 普遍认为,稀缺(scarcity)是指资源的一种经 济特性。资源稀缺是伴随着资源的自然有限 而提出来的。 我们把资源稀缺可大致定义为由资源的 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 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种状态,其 主要标志是资源市场价格的存在。
• 设x1,x2分别表示在计划期内产品甲、乙的产 量。 • 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 目标函数为:max Z=2x1+3x2 • 满足约束条件:x1+2x2≤8
4x1
≤16 4x2≤12 x1,x2≥0
• 现从另一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假设该工厂的决 策者决定不生产产品甲、乙,而将其所有资源出 租或外售.这时工厂的决策者就要考虑给每种资 源如何定价的问题? 设用yl,y2,y3分别表示出 租单位设备台时的租金和出让单位原材料a,b的 附加额. • Min W=8y1+16Y2十12y3 • y1+4y2 ≥2 • 2y1 +4y3≥3 • yi≥0,i=1,2,3 • W为出租所有收入
表 2-3 部分资源的耗竭年限 资源 年用量 增长率 6.4 铝 2.6 铬 4.1 煤 1.5 钴 4.6 铜 4.1 金 1.8 铁
储量/用量比(年) 最少 最多 33 49 115 137 118 132 90 132 27 46 6 17 154 -
• 二、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 (一)资源产品价格 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有两种, 一种是资源产品价格或实际价格,另一 种是原位资源价格,也叫租金或矿区使 用费。 (二)资源开发费用、开发成本 (三) 租金
乐观主义模型的实质
• 西蒙的观点基于两个主要原则:第一, 他掌握的种种证据表明,历史上人类的 足智多谋总可以战胜经济行为所带来的 资源短缺及环境问题。第二,没有任何 证据表明这种趋势在未来不能持续下去。
பைடு நூலகம்
• 2、“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主要分岐 概述 (1)基本世界观 (2)技术资本的作用 (3)资源承受力 (4)当前的经济增长 (5)贫困与贫富差距 (6)人类前景 • 3、论战与资源稀缺理论的关系 • 4、启示
• 二、边拓模型和李嘉图模型——对资源稀缺 的释义 • 1 李嘉图模型。此模型的基本关系可以描述 为: G(t)=f(L0(t),R0(t)) (2—1)( 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生产) R0(t)=g(L1(t)) (2--2) (中间产品的生产) L0(t)十L1(t)=L(t) (2--3) • G 表现国民生产总值。 L0(t) 表示劳动资本组 合。 Ro(t) 表示自然资源产品的量。用 L1(t) 量 的劳动。 g(L1(t)) 表示中间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