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7.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
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8.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 )。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纯精神的活动B.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C.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D.个人应付环境的活动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6.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不可知论C.经验论D.先验论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B.经验论C. 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9.认识活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论的路线D.唯理论认识论的路线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15“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论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0.感觉、知觉、表象是()A.理论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该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式2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5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和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6.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27“有用就是真理”,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2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30.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3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具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32.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同意B.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3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3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36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37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8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B.绝对真理就是不包含相对性的真理C.绝对真理是指真理标准的唯一性D.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绝对性40.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41.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42.认识的任务在于()A.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在于运用和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主从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的认识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5.“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验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A .绝对精神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 .人D .人的意识3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 .客观物质世界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是()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 .分析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 .客观真理论D .形而上学真理论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实践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3.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直接性1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②)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④)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三、多项选择(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①③④)A实用主义的观点B旧唯物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34)感性认识是(①②)A认识的初级阶段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5)理性认识是(①②④)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B认识的高级阶段C生动形象的认识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6)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①③④)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B要有鲜明的效果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①③④)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③④)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①②④)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40)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4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①②③④)A学生读书B农民起义B运动员训练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②③)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43)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①②)A普遍性品格B直接现实性品格C主观能动性D历史继承性(44)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①②)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45)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①②③)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①②③④)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47)“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①③)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C有用就是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48)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①②③④)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50)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①②④)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5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②③)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52)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①②④)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C认识对象的差异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53)相对真理是指(①②)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包含谬误(5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②③)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D人类的精神活动(5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②③)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5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③④)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5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③④)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58)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说明了(③④)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②③④)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③④)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6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③④)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6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③④)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②③)A审美关系B实践关系C认识关系D主从关系(64)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②③)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6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②③④)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6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②③④)A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或“左”或“右”的错误(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③④)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6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②③)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D听从感觉的召唤(69)科学研究要经过(①②③④)A孕育阶段B准备阶段C明朗阶段D验证阶段(70)属于认识客体的有(①③④⑤)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7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①④⑤)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7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②③④)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四、判断说明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