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水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水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水的环境污染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挑战。
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保护水资源,防治水的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的污染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的污染来源水的污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体,引起水的污染。
2. 农业排放: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经过农田地下水的渗透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处理,进入水系,造成水体的污染。
3. 生活污水: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废弃物、有机物、重金属等,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4. 河流和湖泊的填埋:许多城市河流和湖泊的填埋,导致湖泊的水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
二、水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水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水资源短缺: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导致水资源的短缺,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
2. 水生态系统破坏:水的污染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大量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健康问题:污染的水源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如饮用污染水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水的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应对水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1. 加强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 提倡节水措施:人民群众应加强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在生活、工作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推行节水措施。
3. 加强废水处理: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应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排放出的废水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
4. 推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污染。
5.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更加高效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方法,为水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中污染物使得水生生物饮用受到影响,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 水质恶化:水体污染物使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的水源会使大量动物无法饮用,造成水质恶化。
3. 地下水污染:水环境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水源,如果地下水遭到污染,会带来生活中的饮用水卫生问题。
4. 水生态灾害: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交织关系使得地球上自然灾害可能会在水生态中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包括洪涝、暴雨、干旱等天气灾害,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广泛破坏。
5. 水域景观破坏:生态破坏使得水域内的景观发生大规模破坏,如水质污染已经开始破坏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比如西湖、桂林漓江等著名景点。
二、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1. 协调地建设和管理区域的水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在防治水环境污染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协调各地建设和管理区域的水资源,加强水质监测,对重点污染区域实施污染控制,以减少水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对水生生物环境影响。
2. 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加强治理能力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物理处理等技术,以达到捕获和清除水中污染物的最佳效果,同时加强治理能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的能力。
3. 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法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以及违章排放的惩罚力度,维护公共利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4.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商品水、管控水、保育水和改良水等,落实节水措施,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从而保护生态系统。
总之,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的防治与整治

水体污染的防治与整治一、前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是生命之源。
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水资源变得匮乏,而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可导致环境恶化、生物损失和人员感染,危害极大。
因此,防治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二、聚焦水体污染1. 水体污染的概念水体污染是指外界因素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其主要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物等。
生活污水中含有排泄物、化学品、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质,工业废水中含有石油、氯气等有害物质,农业排放物中含有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这些污染物质直接作用于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2. 水体污染的种类水体污染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和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是指水体中化学物质超过安全标准、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一种污染形式,其中重金属离子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和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是化学污染常见的表现。
生物污染是指水体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体所导致的污染,致病的微生物可造成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
物理污染是指水体中悬浮物质、毛发、石屑、沙、泥沙等物体所导致的污染,会导致水体浑浊、光透性变差等问题。
三、水体污染的防治为了遏制和消除水体污染,必须从源头开始,打好防治水体污染的攻坚战。
1.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水体污染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
并加强对环境恶化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力度,保障水资源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 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对各种污染源头的监管,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确保污染源减排力度。
同时加大对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切实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确保处理水质达标排放。
3. 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水体污染,从而快速采取针对污染状况的监管和治理措施,保障水体环境安全。
4. 推广科技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保护的技术能力,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有效性。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PM 粗(PM 2.5~10),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引起高浓度颗粒物的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风速,主导风向(因为它对街道内的微观分布有作用),每天大气边界层的循环(晚上稳定,白天混合),交通密度.重型柴油车是Marylebone 路的主要的细颗粒物的来源,尤其是卡车,它的尾气排放中大多是细小的颗粒(粒径<2.5m),与PM 粗的很强的相关性表明重型机车也是这些物质的主要来源.图9表1参34(陈晓译)X513200700904空气动力学颗粒分级机在大气PM 10~2.5测定中的应用:PM 10的粗颗粒部分=Use of the aerodynamic particlesizer to measure ambient PM 10~2.5:the coarse fractio n o f PM 10[刊,英]/Thomas M.Peters J.Air Waste Manag.Assoc..-2006,56(4).-411~416国图X513200700905美国中东部地区大气中的溴化阻燃剂=Bro minated flame re tardants in the atmo sphere o f the East-Central U nited States[刊,英]/Eunha Hoh Environ.Sci.&Technol..-2005,39(20).-7794~7802国图X515200700906北京市区夏季O 3生成过程分析/徐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6).-973~980环图X-9采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CM AQ MA DRID 对北京地区夏季O 3进行模拟,利用过程分析模块IPR 和IRR 研究北京市区大气O 3的生成过程,重点分析自由基循环和NO x 循环的量化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整个边界层具有较强的大气氧化性,O 3生成呈现V OC 控制的特征.边界层内O 3大气化学过程存在垂直差异,O 3生成高值区在200~800m 之间,近地层O 3浓度升高主要依赖边界层内高层大气O 3的垂直输送.NO x 排放集中在近地层,新NO 注入量较高,NO x 循环次数仅为1.3,O 3生成量很低.边界层上层大气从低层获得N O x,由于新NO 注入量较低,同时上层大气保持了较强的大气氧化性,N Ox 循环次数达到5.0,O 3生成量较高.图7表1参20X515200700907一次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罗蕊(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4).-26~30环图X-6X515200700908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刘洁(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4).-19~25环图X-6X55测定城市大气中O 活性及光化学臭氧的产生=M f O y z urban atmo sp here[刊,英]/Yasuhiro Sadanaga Envi ron.Sci.&Technol..-2005,39(22).-8847~8852国图测定大气对流层中O H 活性(例如,O H 降低速率)对于讨论对流层O H 的光化学反应很重要.研究于2003年7、8月考察了东京市郊地区的总O H 反应活性,即便O H+NO 2反应的速率常数是研究者测定的,但多于90%测定的O H 降低速率的数据值大于同时检测到的不同微量成分的计算值,研究者将此差异归因于没有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 OCs)的存在.研究分别考察了包含未知成分为VO Cs 和排除了缺失部分的光化学臭氧的产生,当未知成分包含V OCs 时,臭氧的产生由32%增大到88%.实验结果表明在城市大气中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的速率比估计的要高很多.图8表3参19(陈晓译)X517200700910广州地区雨水化学组成与雨水酸度主控因子研究/刘君峰(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10).-1998~2002环图X-5X517200700911线性判别分析对舟山海洋站降水中常量阳离子含量的年度、季节特征分析/林雨霏(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10).-1992~1997环图X-5X517X 321.012200700912美国酸雨规划的效益和成本的最新关注=A fresh loo k at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the U S acid rain pro gram[刊,英]/L auraine G.Ches tnut J.Enviro n.Manag..-2005,77(3).-252~266国图水体污染及其防治X52200700913仿生脂肪细胞制备以及对水体中林丹去除的研究/宋立岩(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6).-893~896环图X-9利用生物体脂肪组织可以对脂溶性有机物有效富集的原理,通过界面聚合合成了类似脂肪细胞结构的仿生脂肪细胞,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仿生脂肪细胞具有亲水性膜以及亲脂性的内部结构,亲水性的膜允许携带脂溶性有机物的水体穿过膜,亲脂性的内含物将脂溶性有机物富集截留.仿生脂肪细胞对林丹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5%三油酸甘油酯含量的仿生脂肪细胞与粉末活性炭具有相当的林丹去除能力.仿生脂肪细胞对林丹的去除机理包括内含物的生物富集以及膜上空腔的物理吸附两部分,而内含物的生物富集作用则是主要作用方式图表参!3!1200700909H easure men ts o H reacti vit and photochemical o o ne producti on in the .429X52200700914基于GIS的溶解态氮磷负荷模型研究/马彦涛(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9).-1765~1769环图X-5为了研究妫水河流域的氮磷非点源污染来源,在官厅水库周围进行了野外人工降雨实验,结果表明,氮磷输移率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溶解态氮、磷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是0.9978和0.9889,因此提出了新的溶解态氮磷负荷模型.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以数字高程模型为依据,应用新模型研究了妫水河流域溶解态氮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态氮主要来自水浇平地,其次是低山和丘陵.图4表1参15X52200700915小流域氮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云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水利学报/中国水利学会.-2006,37(7).-801~806环图TU-3由非点源流失的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对氮的流失产生重要影响.本课题在福建省九龙江流域遴选了4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流域,通过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小流域氮的流失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氮、可溶态氮和泥沙结合态氮的浓度通常比径流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降低;氮的流失以可溶态氮为主(占73%~98.3%),因此其流失量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与雨强关系不大;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的流失有明显影响,一般植被覆盖度提高可以降低流失,而农业活动会加剧流失;此外,在高植被覆盖度的天然林地,氮的流失呈现出以泥沙结合态为主.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置是九龙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图5表3参15X52200700916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在水塘景观系统中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毛战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水利学报/中国水利学会.-2006,37(6).-727~733,739环图TU-3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流域不同景观结构对降雨的一种综合响应过程,景观格局影响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和运移.本文研究安徽鲍家塘子流域中水田、秧田、水塘、荒地、沟渠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磷(TP)、速效磷(D RP)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以及降雨径流过程中TP、DRP、溶解态总磷(D TP)、悬浮物(TSS)在多水塘景观结构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养分在流域不同景观组分土壤中的空间变化,是人为干扰景观异质性的综合结果;磷素输出以颗粒态磷(TP-D TP)为主,在不同景观中具有显著性差异;施肥水田是最主要的源#景观,在降雨径流过程大量释放养分和悬浮物;水塘、荒地、没有施肥水田持留养分和悬浮物,是流域的汇#景观,水塘有效地持留颗粒态磷;水塘系统中的沟渠是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优化调整,达到对流域景观中养分过程的有效管理,实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图7表3参22X52200700917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郑少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 (10).-2014~2018环图X-5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8~7.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4~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 D浓度(27~105mg/L)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 O)是影响N H4+-N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 H4+-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 H4+-N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4+-N的去除率(45%~ 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 和COD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 O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3--N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 D,TN,N H4+-N)的影响相对较小.图8表2参8X52200700918化感物质对小球藻抗氧化体系酶活性的影响/李锋民(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 27(10).-2091~2094环图X-5利用水生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有害藻类是1种藻类控制新技术.研究了选择性抑藻化感物质EMA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抗氧化酶体系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化感物质浓度为0.25mg/L时,2种藻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 T)活性都高于对照组.但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蛋白核小球藻3种酶活性都逐渐下降,当化感物质浓度为4mg/L时,SO D活性为0;而普通小球藻的酶活性随着化感物质浓度升高持续升高,都达到对照组的3~4倍.图5参16X52200700919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滩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研究/高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9).-1744~1752环图X-5X52200700920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的研究/施永生(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32(6).-48~50环图T U-20X5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农村面源水污染问题的调查研究葵丽!3!.2200700921/1(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保科研院.-2006,25(3).-39~43环图X-96X52200700922模拟消落带水华暴发行为的数值沙堆模型/刘信安(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7).-1126~1134环图X-9X52200700923深圳农业面源污染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关系研究III.水产养殖排污分析/江天久(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所.-2006,25(3).-33~36环图X-14X52200700924澳门城市小流域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黄金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9).-1753~1759环图X-5X52200700925溶解有机物存在时sch wertmannite 矿物和针铁矿对Cu(II)的吸附=A dsorption of Cu(II)to sch wertmannite and g oethite in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刊,英]/Jogen Jonsson Water Res..-2006,40(5).-969~974国图包括二级铁金属的吸附过程可固定化土壤和地表水中的金属.研究了浓缩泥沼水中的溶解有机物(D O M)对schw ertmanni te(Fe 8O 8(O H)6SO 4)矿物和针铁矿(-FeO O H )吸附Cu(II)的影响.用密度为6.90eq /mg C 羧酸酯基团的双质子酸解释了p H 大于6的D O M 的酸/碱行为.尽管在中等碱性条件下吸附作用明显,但在低pH 下sch wertmanni te 矿物和针铁矿对D O M 的摄取率很高.两种矿物的吸附率相似,尽管高pH 下schwertmannite 矿物对D O M 吸附要高于针铁矿的吸附.在中等低pH 下针铁矿系统中TD O M 增强了Cu(II)的吸附,但对sch wertmannite 矿物吸附D O M 无影响.在弱酸性p H 下Cu(II)造成针铁矿对D O M 吸附率降低,而高p H 下吸附率增加.Sch wertmanni te 矿物吸附的Cu(II)对D O M 的摄取无影响.图4表2参39(黎宏译)X52200700926作为雨水排水口人粪便大肠菌指示剂的化学示踪剂=Chemical tracers as indicator of human fecal coliforms at storm wa ter o utfalls[刊,英]/Nalini Sankararamakrishnan Environ.Intern..-2006,31(8).-1133~1140国图在潮湿与干燥天气,研究了雨水下水道排水口到滨海湖的水中用于区别人与动物粪便大肠菌的指示剂.使用粪便大肠菌与粪便链球菌数的比值作为微生物指标.利用人活动产生的咖啡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氟化物和荧光增白剂(FW A)作为化学指标.粪大肠菌与粪链球菌的比值为0.2~3,在潮湿天气,很难解释粪便污染的来源可是,潮湿天气雨水流中咖啡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氟化物和荧光增白剂(FW )的浓度远远高于干燥天气的湖水浓度,表明雨水流中存在人粪便.粪便大肠菌数与化学参数值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人对粪便大肠菌数的贡献.此外,化学参数之间的强相关性表明只需要其中之一作为化学示踪剂就可以检测人粪便的存在.图4表7参16(方舟译)X52200700927天然水中蓝藻微囊藻毒素LR 的生物降解及生物活性慢砂过滤器=Biodegradation of the cyanobacterial toxin microcystin L R in natural water and biologically active slo w sand filters[刊,英]/David G.Bourne W ater Res..-2006,40(6).-1294~1302国图X522200700928松花江水中总汞的时空分布研究/李宏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5).-840~845环图X-9为研究松花江水中总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05年春汛期(4月)和夏汛期(8月)对松花江白山至同江江段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总汞含量为0.021~0.173g %L -1,均值为0.096g %L -1.总体上来讲,五棵树至白石江段江水中的总汞浓度较高.另外,由于附近金矿的汞排放,红石水库的总汞含量也较高,达到了0.111g %L -1.总汞含量呈现明显的年内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夏汛期总汞含量高于春汛期,1975~2005年总汞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经调查分析,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及其向水中的汞释放是导致松花江水总汞时空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江水中较高的汞含量可能仍将维持较长的时间.图4表1参12X522200700929澳门屋面径流特征初步研究/黄金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7).-1076~1081环图X-9在澳门半岛选取4个屋面汇水区,进行降雨屋面径流水样的收集与水质分析,监测项目包括:p H 、浊度、T N 、COD Cr 、TOC 、Z n 、Pb 、Cu 、Fe.研究结果表明,生锈铁皮屋的屋面径流水样中Zn 平均浓度值超出国家地表水V 类标准的2倍以上,TN 和COD Cr 也超出地表水V 类标准.屋面材料对屋面径流输出影响显著.从3场降雨事件不同屋面材料的径流水质参数的平均浓度值看,Zn 和Pb 的浓度排序:铁皮屋面(严重锈蚀)>铁皮屋面(轻度锈蚀)>铁皮屋(新油漆)>混凝土.Pb 浓度排序:铁皮屋面(严重锈蚀)>铁皮屋面(轻度锈蚀)>铁皮屋(新油漆)>混凝土.而其它水质参数,如CO D Cr 、T OC 、TN,铁皮屋面的浓度值均大于混凝土.屋面径流排污规律和污染物浓度输出具有不确定性,且受降雨干期长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1表4参15X522200700930塘湿地组合系统对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的在线截控作用研究单保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6,6()6~!3!.0.A -//.-20027.-10821075环图X-9以武汉动物园猩猩馆为例,进行了塘-湿地组合系统对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的在线截控作用研究.22场的降雨径流监测结果表明,由沉淀池、塘、一阶湿地和二阶湿地组成的系统对污染物表现出良好的持留能力.在2005年6月26日的暴雨连续流事件中,径流流速由系统入口处的65.5cm%s-1降至系统出口处的17.7cm%s-1,径流总量由213.4m3降至31.9m3,TSS、COD Cr、T N、TP的浓度分别由161mg%L-1、226.9mg%L-1、17.0mg%L-1、0.99mg%L-1降至98.8mg%L-1、52.8mg%L-1、4.16mg%L-1、0.41mg%L-1,颗粒物的体积平均粒径由312m降低至23.9m,系统对TSS、COD C r、T N和TP的持留率分别达到92.9%、96.0%、85.7%和80.9%.在2005年7月10日的间断流事件中,整个系统出口无地表径流输出,污染径流全部为塘-湿地组合系统截留.塘-湿地组合系统通过在线截留、缓冲和存储作用,对不同源区降雨径流的产流时间、流速和流量具有多重调控作用,延长了污染物在流域内部的滞留时间,使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颗粒物的粒径逐级得到降低,减少了污染负荷的输出.图4表4参19X522200700931武汉汉阳地区城市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排放特征/李立青(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7).-1057~1061环图X-9 2005年4月至8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十里铺集水区进行了8次径流污染过程的水量、水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水区尺度径流污染过程是降雨径流对整个集水区地表、排水系统中累积污染物的冲刷、携带过程,受集水区累积污染物数量、污染物可冲刷性和降雨径流特征的共同影响.城市降雨径流中初期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后期,污染物浓度的峰值提前于径流的峰值,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8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初期5mm、10mm和15mm降雨径流中TSS的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48%、68%和78%.初期径流中TSS的负荷与晴天累积天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图2表2参11X522200700932铬盐生产基地对水体污染的研究/古昌红(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矿业安全与环保/煤科总院重庆分院.-2006,33(4).-18~20环图X-144对重庆市先锋街段嘉陵江水体中铬(&)质量浓度在2002、2005年分别进行测定、分析,讨论了铬(&)在水体中的稀释、扩散规律.结果表明:该段水体中铬(&)离子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类环境质量标准,但在铬盐生产厂的排污口下游,铬(&)离子质量浓度上升,说明铬盐生产基地排放的含铬废水,以及嘉陵江岸边铬渣堆中的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水体,使嘉陵江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2002年以来,该段水体中铬(&)离子质量浓度有上升趋势图表参5X522200700933海河流域和渤海湾沉积物和水样中五氯酚的分布/刘金林(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5(5).-539~542环图X-87建立了水和沉积物中五氯酚(PCP)的LC-ESI-MS分析方法,并调查了海河流域以及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PC P的污染状况.海河流域中水和沉积物中PCP的浓度分别为1800ng%L-1和13700ng%g-1,最高浓度发生在万年桥.渤海湾水中PCP的平均浓度为56.8ng%L-1,高于海河流域(除万年桥)PCP的浓度水平(10.0ng%L-1),但是沉积物中PC P的平均浓度为6.58ng%g-1,远低于海河流域沉积物中PC P的浓度水平(1500ng%g-1).图2表2参7X522200700934以水的健康循环应对松花江水系污染/张杰(北京工业大学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给水排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32(7).-32~34环图T U-20松花江正面临严重的有机污染,江水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对沿江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到目前为止,松花江水质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并有向源头发展的趋势.认为实现流域内水的健康循环是解决松花江水系污染的根本出路.提出了建立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思路,指明当前的紧迫任务:编制流域水系统健康循环规划、保护松花湖等饮用水源地、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检测和防治、推广污水深度处理和有效利用等.表1参4X522200700935黄浦江源水中藻类和微囊藻毒素状况调查/刘成(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2006,22(15).-5~8环图T U-20对黄浦江源水中的藻类和微囊藻毒素-LR和-RR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黄浦江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和藻类数目相对较低,藻类数目为(30~700)(104个/L,总MC-LR浓度为100~250ng/L,总MC-RR浓度为450~ 650ng/L;黄浦江源水中的MC-RR浓度比MC-L R浓度高两倍左右,总MC-RR浓度最高为650ng/L,总MC-L R浓度最高为250n g/L;受黄浦江水力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藻类在河道内大量死亡、裂解导致黄浦江源水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与总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比值比一般源水的高很多.图5参4X522200700936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总通量量算系统研究/王军(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4).-1~7环图X-6基于M O j组件式GIS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以V B为开发平台,建立了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空间插值模型、总通量量算模型和量算!33!.2 2ap b ectsisual asic-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对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信息查询检索,空间插值分析,以及对长江口湿地不同岸段、不同季节无机氮交换总通量综合和动态量算.利用该系统和长江口湿地2000年10月~2004年7月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季节性实测数据,对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总通量进行了量算.结果表明:长江口湿地沉积物在春季向水体释放无机氮,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则表现为净化水体中的无机氮,全年总体表现为净化水体中的无机氮.量算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在定量分析长江口湿地生态功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4表2参38X522200700937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戚艳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8).-1354~1361环图X-9为阐释长江口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迁移循环机制.2001年7月在长江口分表、底层采集溶解态与颗粒态样品,采样区域的氯度跨度为0.028)~16).样品经有机抽提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检测到表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总浓度分别为0.19~4.1g %L-1和0.19~3.6g %L-1;底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浓度分别为0.12~1.9g %L -1和0.63~4.2g %L -1.结果显示,长江口水体中正构烷烃碳数多分布在n-C 15~n-C 36间,正构烷烃碳数浓度分布呈高碳数优势、双峰型优势和低碳数优势3种关系.特征参数表明,长江口有机物呈显著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特征;且由长江口向外,陆源输入逐渐减弱.固-液分配系数K d 在不同站位和不同化合物间差异较大;同时K d 还存在颗粒物浓度效应.河口区颗粒态正构烷烃迁移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潮周期的变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图7表1参30X522200700938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生态恢复试验/刘军(广州市恒兆环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7(9).-27~30环图X-4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d 间歇性流量300~400m 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d 后CO D 、NH 3-N 、TP 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图3参25X53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持续性运行研究张建(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7(9).-1760~1764环图X-5中国北方地区城市纳污河道内的污染河水具有水量、水质、水温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这给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的持续性运行造成很大困难.通过1a 多的连续性运行,对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的可持续运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年平均水力负荷为15cm/d.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大,夏季氨氮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达70%以上,而冬季水温降低到15以下时,氨氮去除率降低到30%以下,但季节变化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小.人工湿地在夏季雨季时期可以承受较大的短期洪水水力冲击负荷,在100cm/d 的负荷下,对氨氮和C OD 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52%和36%.基质脱氢酶活性与温度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季节性变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图7表4参12X522200700940护砌方式对模拟城市河道水质净化及稳定化的影响/虢清伟(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5).-858~864环图X-9通过构建中试规模河道模拟传统三面光#河道、仿自然的生态型河道及自然河道,考察了3种护砌方式对模拟城市河道水质净化及稳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三面光#河道对COD 、N H 4+-N 、TP 的去除率分别为10.4%、4.7%及2.5%,仿自然的生态型河道为18.9%、13.4%及11.6%,自然河道为20.5%、14.5%及7.7%.护砌方式对城市河道水质净化影响明显;自然或仿自然的护砌方式,可明显改善水质.在5个月的试验期内,#三面光河道#出现藻类孳生的情况,而仿自然的生态型河道及自然河道内的藻类始终得到有效控制,表明自然或仿自然的护砌方式可保持水质稳定.基于城市河道景观和水质稳定的需要,堤坡或河床覆盖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是必要的,仿自然的生态型河道和自然河道植物覆盖分别达到水面的40%、70%时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图6表1参15X522200700941椒江口水体和生物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及来源初探/江锦花(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5(5).-546~549环图X-87X522200700942长江三峡库区干流水体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及贡献/朱俊(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科学进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17(5).-709~713环图P-24X53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以武汉动物园为例赵建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报中科!3!2220070099/2220070094//4。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概论第七章水污染与防治

环境保护概论第七章水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从水污染的概念、分类,水污染的危害以及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饮用水资源的安全性,可能导致水源污染和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二是影响人类生活环境,比如河流、湖泊和海洋污染等。
对于水源污染,需要通过水处理工艺来消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
对于河流、湖泊和海洋污染,需要加强治理和限制排污。
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生生物bü影响。
水污染使得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比如水中富营养化导致水华爆发,会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导致鱼类和底栖动物大量死亡。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需要加强水域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二是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带来的风险,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三是增加了治理和修复水体的成本,对国家经济形成一定的压力。
为了减少水污染对经济的损害,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为了防治水污染,可以从源头控制、减量控制以及尾水处理三个方面进行。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和改善污染物的排放,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
减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和改变污染源的排放方式,进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等。
尾水处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对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减轻和防止水污染的发生。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废物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化学药物残留等会直接排放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引发蓝藻等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水产养殖的大量废水排放会直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域生态平衡。
3. 沉积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堆积和沉积会导致沉积物污染,使得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4. 声响污染水产养殖区域常常伴有机器设备和船只的运行,产生噪声会对水下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
1. 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避免在敏感生态环境或者水域自然保护区进行水产养殖。
优化养殖场地选择,尽量将养殖区远离河口和岸边,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对水体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水质评价标准,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措施。
3.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冲击,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通过循环利用水体中养殖废水的养分,可以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加强养殖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等技术,将排放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立体养殖等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
5. 合理投喂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饲料的数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投喂饲料,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
试析水体污染与防治

试析水体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是指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水源质量变差、水体功能丧失或被破坏的一种现象。
它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市区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运输及船舶等。
防治水体污染既是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战略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以下将从污染类型、影响、防治方面加以分析。
水体污染主要分类: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生物污染。
大量的有机废物和化学物质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引发水体生态系统的不平衡、酸化现象,对水功能造成威胁。
如生活用水中的有机物和氯气等对水体中的健康成分会造成破坏;无机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如水源污染、工业废水的铅、镉、汞、铬等。
它们进入人体后会对神经、脑部等造成损伤,甚至引起癌症等恶性肿瘤;生物污染则是指水体中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的超标。
水体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体中化学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存。
其次,重金属如镉、铬、汞等元素沉积在水体底泥中,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废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存在,水源污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卫生、医疗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防治水体污染呢?基本方法就是减少污染源、减少污染输入、加强监测和治理。
具体举措如下。
在源头上,要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环保法规制度刚性执行,减少废水排放。
政府和企业尤其要积极开展水文、生态、环境的调查、监控和管理,引入科技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
另外,减少各类渔业、农业、工业等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保护水体资源和水生态,特别是农村地区加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置、农药和化肥的合理施用等。
此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与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也是防治水体污染的有效方式。
总之,防治水体污染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响/ 郭万喜( 北京 化工大 学化学工 程学院 ) 环境 科
学研究/ 中国环科院. - 2006, 19( 6) . - 64~ 67
环图 X- 6
通过模拟培养 实验, 研究 了上 覆水 中 ( 磷) 对 磷在 青
萍处理 系统中的青 萍- 上覆 水- 沉 积物之间分 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培养 前上 覆水中 ( 磷) 的 增加 青萍 吸收 的
前上覆水中 ( 磷) 为 2~ 50 mg/ L 时, 沉积物 中的 磷含量 呈
增加趋势. 图 2 表 5 参 10
X517
2007 01647
模拟酸雨对污泥堆肥中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环境行为的影
响/ 黄游 ( 同济大 学环 境科 学与工 程学 院 污 染控制 与资
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态学杂志/ 中科院沈阳应用
异, 而在酸雨处理 终止 后, 植物叶 片 Chl 含量 逐步 恢复, 且
不同敏感型植物在各时 段的恢 复速度( 或修 复进程 ) 不 同,
其规律为敏感植 物< 中等 植物< 抗性植物. 酸雨强 度与植
物叶片质膜透性呈正相关, 每增加 1 次酸雨胁迫, 植物叶片
质膜透性在 前次基础上 有所增加, 增 加幅度 也表现出 敏感
元可聚为 3 类, 分别以农村居 民用地, 城市居民用地和 商业
用地, 滩地为主. 依照 各类汇 水单元的 景观结 构特 点, 针 对
性地提出了非点源 污染的分 类控制 措施, 简化了 控制措 施
和提高了可操作性. 图 3 表 5 参 13
X52
200701649
上覆水中磷质量浓度对磷 在青萍- 上覆水- 沉积物中分配
植物> 中等植物> 抗性植物的基本规律. 酸雨处理结束 后,
3 类植物叶片质 膜透 性基本 呈现! 低 - 高 - 低 变 化规 律,
质膜透性的 变化峰值多 出现在酸 雨处理 终止后 的 48 h, 仅
变化幅度存在差异, 即敏感植物> 中等植物> 抗性植物 . 表
5 参 10
大小次序 为 Zn> Ni> Cu. 淋溶液 pH 的降低 和污 泥堆肥 施 加比例的提高均会 增加重金 属在淋 出液和 土柱中 的含量, 但不影响重金属在 土柱中的 迁移距 离. 土壤酸化 会促使 土 壤中重金属形态向活性形态 转化, 而且迁移 距离增加. 图 3 表 2 参 19
磷量呈增加趋势; 培 养前 上覆水 中 ( 磷) 对沉 积物 中的 碱
性磷酸酶活性有显 著影响; 上覆 水和沉 积物之间 磷的分 配
主要与二者之间磷 含量差有 关系, 且上 覆水中的 可溶性 磷
含量越低, 沉积物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越高; 培 养前上覆水中
( 磷) # 0. 5 mg/ L 时, 沉积物 中的磷 含量呈减 少趋 势; 培 养
英] / Qi Ying
Atmos. Environ. . - 2007, 41 ( 7) . - 1521~
153 8
国图
X515
2007 01645
臭氧对美国东部夏季气候的敏感性: 一项模拟 研究= Sensi
tivity of ozone to summertime climate in the eastern USA: A mod eling case study[ 刊, 英 ] / John P. Dawson Atmos. Environ. .
和臭氧探测器站点网络, 研究了对流层臭氧变化. 长期对流 层臭氧变化图在变化趋势的迹象和数量以及变化的潜在原 因方面是不断变化的 . 在 S. H. 的 中等 纬度, 时 间长度 类似 于 20 年的三个时间 系列在 南半 球春 季( 8 月~ 10 月 ) 表现 出的最强的 增加是一致 的. 剖 面图的 测定表 明增加延 伸到 对流层的中部但是并未达到对流层 的最高水 平. 图 22 表 1 参 54 ( 方舟 译)
- 2007, 41( 7) . - 1494~ 1511
国图
X517
2007 01646
9 种草本观赏植物叶绿素含量和 细胞膜透性 对酸雨 胁迫的
响应/ 张光生(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环境科 学研究室)
生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 报/ 国 家 环 保 总 局 南 京 环 科 所. -
2006, 22( 4) . - 83~ 87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X52
200701648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分类 控制对策/ 郭青海 ( 中
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城市 与区域 生态国家 重点实 验室)
环境科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 - 2006, 27( 11) . -
2170~ 2175
环图 X- 5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 响流域 水质的 主要因 素, 加强土 地
X515
2007 01644
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外部定向源混合大气质量模式的
确认 = Verification of a source - oriented externally mixed air
quality model during a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episode [ 刊,
利用管理是提高流 域水环境 质量的 重要途 径之一. 以武 汉
市汉阳区为例, 利用逐步 回归模 型分析 了城市土 地利用 类
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 发现农村居民地、城市
居民地、商业用地和滩地 等用地 类型. 基于土地 利用类 型, 流域 中的 17 个汇水 单
生态研究所. - 2006, 25( 11) . - 1352~ 1357
环图 Q- 28
通过模拟酸雨淋 溶土柱的 方法, 研究了酸雨 ( pH= 5. 0
和 2. 9) 作用下污泥堆肥中 Zn、Cu 和 Ni 的溶出和迁移性 , 分
析了酸雨对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相同
酸雨强度下 , 淋出液中 重金属 含量与 其在土 柱中迁移 距离
环图 Q- 46
研究模 拟酸雨( pH 2. 0、3. 0、3. 5) 对 9 种 草本观 赏植物
叶片叶绿素 ( Chl) 含量 和细 胞质 膜透性 的影 响. 结 果表 明,
酸雨强度 与草本 观赏植物 Chl 含 量呈负 相关, 酸雨胁 迫次
数越多, Chl 含量越 低, 不同 pH 胁 迫只 是变 幅之 间存 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