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一、细胞生物学1.细胞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3.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差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5.细胞生命活动:物质的摄取与消化、物质的合成与转运、物质的排泄等。

6.细胞的增殖与发育:细胞分化、干细胞、组织培养等。

二、遗传学1.遗传物质:DNA和RNA。

2.遗传信息的表达: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

3.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突变和基因工程。

5.遗传变异与进化: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

三、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1.DNA技术:PCR、电泳等。

2.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转基因等。

3.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克隆动物等。

4.生物药物和基因诊断:重组蛋白、干细胞等。

四、进化与生态1.生物进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等。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化石。

3.物种形成与多样性:物种概念、多样性的维持等。

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群落、生态位、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濒危原因:生态服务、破坏生境等。

2.生物保护与恢复:保护区建设、物种保护等。

3.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

4.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包含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

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各章复习要点

高中生物各章复习要点

高中生物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理论:化学进化理论、地质年代学说、前生命地球学说•生物演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的驱动力: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突变•进化的模式:适应、物种形成第二章:细胞与细胞器•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反应、物质运输、细胞分裂•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第三章:遗传与变异•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染色体、DNA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基因突变•遗传的应用: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种群、群落、生态位、生态平衡、生态位宽度•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位重叠、自然选择、种群的维持与灭绝第五章:分类与进化•分类的原则:形态分类、进化分类、生物的多样性•进化与分类的关系:分支图、亲缘关系、系统发育•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物种灭绝原因、自然保护区、关键种第六章:人体生长发育与调节•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曲线、青春期特征、生理发育特征•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激素的种类、作用机制、分泌调节•营养与健康:营养成分、食物消化、常见疾病与预防第七章:遗传与疾病•基因与疾病:染色体疾病、基因突变疾病、遗传性疾病的检测与预防•免疫系统与疾病:免疫器官、免疫反应、免疫缺陷病•健康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环境保护与健康第八章: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原理:DNA技术、重组DNA、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药物、转基因黄金、基因治疗•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新药开发第九章:植物生长发育与调节•植物生长的特点:生长节律、光合作用、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结构特征•植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赤霉素、植物光激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与养分吸收第十章:动物生长发育与调节•动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幼体与成体的差异、节律调控、生长激素的作用•神经与体液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激素的种类与作用•运动与呼吸: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上是高中生物各章的复习要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生物第一章复习要点(含答案)

生物第一章复习要点(含答案)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仔细比较了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_森林古猿___.2、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它的生活环境是热带丛林,而现在类人猿仍过着树栖的生活。

3、人类的进化: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肢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

4、人类的发展:经过苦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__工具__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

使大脑的发育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5、人类起源的标志:a、直立行走;b、使用和制造工具;c、群体间产生语言;d、火的使用;e、大脑发达第二节人的生殖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生殖器官是_睾丸__,其功能是产生_精子_分泌_雄性激素__;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的器官是__卵巢__,其功能是产生_卵细胞_,分泌__雌性激素__。

3.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

4.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

5.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再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6.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

7.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 羊水中,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氧和营养物质;胎儿每时每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___经母体排出。

8.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

9.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成熟,大约要经过266天大约38周。

10.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分娩。

11.胎儿发育的场所是_子宫__12.下图为女性生殖系统图,并表示排卵、受精等过程,请分析回答:(1)器官1的功能是__产生卵细胞_____和____分泌雌性激素___。

(2)卵细胞成熟后,由[1]__卵巢__排出,进入[2]_输卵管__。

生物总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总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总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以下哪项不是细胞的基本功能?A. 能量转换B. 物质交换C. 遗传信息传递D. 光合作用答案:D2. 以下哪种生物不是真核生物?A. 真菌B. 原生动物C. 细菌D. 植物答案:C3. 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A. 细胞核B. 线粒体C. 内质网D. 高尔基体答案:A二、填空题4. 细胞分裂包括两种基本类型:_______分裂和_______分裂。

答案:有丝分裂;无丝分裂5.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的_______。

答案:类囊体三、简答题6. 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功能。

答案:细胞呼吸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将葡萄糖分解成两个丙酮酸分子,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NADH。

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将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NADH和FADH2。

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通过电子传递链将NADH和FADH2中的电子传递给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ATP。

四、论述题7. 论述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答案: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突变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突变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这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如果突变对生物有利,它可能会增加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能力。

这样的突变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会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的突变会逐渐在种群中积累,导致物种的进化。

然而,并非所有突变都是有益的,有些突变可能是中性的或有害的,这些突变可能会被淘汰或在种群中保持较低的频率。

五、实验题8.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植物对光的向光性。

答案: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两盆相同的植物,光照设备,遮光板。

- 方法:将两盆植物放置在相同的条件下,每天给予相同的光照时间。

在其中一盆植物上放置遮光板,使其一半的叶片无法接受光照,另一盆植物不进行任何遮挡。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15篇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15篇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15篇资料15篇中考生物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光周期现象2、光饱合点3、光补偿点5、贝格曼规律6、阿伦规律7、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

二、问答题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答:(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C)单位:日·度。

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x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

(2)在农业的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答:(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a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动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

体型和颜色变化(2)生物从生理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a、增加体内产热量(非颤抖性产热)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3)生物从形态上对高温的适应:植物: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c、蔽光效应,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减少辐射伤害;d、有些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绝热。

生物复习资料详细

生物复习资料详细

生物复习资料详细生物复习资料详细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涉及到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进化以及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详细的生物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物质交换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3. 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液等,参与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细胞运动等过程。

4.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等,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物质: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包含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2.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显性与隐性等。

3. DNA的复制与表达:DNA复制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转录和翻译是DNA 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4. 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方式逐渐演化而来的。

三、生物的分类与进化1. 生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生物分类的原则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分类方法有层级分类和系统发育分类等。

2.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真核生物包括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分类。

3. 动物界的分类:动物界按照体对称性、体腔和发育方式等进行分类,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等。

4. 植物界的分类:植物界按照体型、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等进行分类,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

四、生物的生长与发育1. 细胞分裂与增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两种方式,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实现,植物的发育包括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3. 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动物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组织器官的发育实现,动物的发育包括胚胎期和成体期等阶段。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生物复习教案篇1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初二生物复习知识点

初二生物复习知识点

初二生物复习知识点生物这门学科充满了神奇和奥秘,对于初二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好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

一、动物的主要类群1、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蜇、珊瑚虫等。

它们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扁形动物常见的有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这类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形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等是线形动物的代表。

它们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都属于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5、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种类繁多,如河蚌、蜗牛、乌贼等。

它们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6、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包括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7、鱼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8、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是常见的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9、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代表有蜥蜴、龟、蛇、鳄鱼等。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0、鸟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1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征包括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关节的结构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和缓冲震动。

3、骨骼肌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具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4、动物的行为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复习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的基本特征2、仿生学:直升机、潜水艇 、雷达等3、生物学 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4、了解试管婴儿、杂交水稻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1、 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其他还有如调查、分析、收集等等)2、 显微镜的结构(P10):(观察微小生物体或生物体的微细结构)3、 放大倍数的计算,与视野的亮度和观察到的细胞的大小、数量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观察到的细胞越大,数量越少) 4、 视野内看到的物像特点: (是倒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画图时,暗的部分或者说是颜色深的部分用点表示,点越密,表示像越暗或颜色越深)5、 反光镜的使用(根据光线的强弱,光线强,用平面镜,光线弱,用凹面镜)、 遮光器光圈的使用(统一首先使用较大的光圈。

然后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再调节光圈的大小) 6、 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①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特别是物镜)②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注意:侧面、看着物镜,使之下降) ③使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④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调节出白亮的视野观察①把标本放在通光孔的正中间(尽可能),用压片夹压住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接近切片(注意:侧面看着物镜使之下降,严禁注视目镜!) ③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只准镜筒往上,不准往下!)使镜筒上升,直至看到物像。

如果物像不清晰,可转动细准焦螺旋(任意方向),直至清晰。

④移动标本 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把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央 (若要进一步放大,可直接转换高倍物镜,切勿转动粗准焦螺旋!,物像不清晰,可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视野因没有光线穿过而是黑的!)收镜①取下切片 ②擦拭显微镜 ③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转向垂直 ④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⑤将镜筒下降 ⑥装镜 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订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注意:变量只能有一个!) 8、 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还要有结果。

大多由细胞构成具有摄入营养、进行呼吸和排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现象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2章 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 环境: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

4、3、结论:一个生物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也会受到不同种生物的影响。

(当然还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4、对照实验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叫对照实验 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 5、“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有利于人的健康。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不仅表现在形态(如变色龙、竹节虫等)和结构(如比目鱼、大耳狐,尖锐的牙齿、爪子,鳍、翼、蹼等),还表现在生理(如狼的多疑、鼠的胆小等)和行为(如黄鼬的放屁、猎豹的奔跑等)等方面。

第3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3.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调查必须明确调查目的,确定对象和内容,选择好地点和时间,并制订好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4. 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种类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如沙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地球的肺),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地球的肾)等。

5. 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6. 各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鸟的迁徙,人的全球性活动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7. 生物圈Ⅱ号实验。

结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的家园。

8.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9. 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等严重的问题。

第3单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4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1、 光合作用的概念:在自然状态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场所:叶绿体(称为有机物的“加工厂”)(1)图中①是 淀粉等有机物 ,②是氧气 ,③是 水 ,④是 二氧化碳 。

(2)图中A 是 叶绿体 。

(3)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 3 ]和[ 4 ]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1 ]和[ 2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 2 ]从叶片中出来进入空气,[ 1 ]留在叶片内。

(4)从原料到产物的过程在[ A ]内进行,这一过程的动力是由 阳光 提供的。

2、 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 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贮存有能量)+氧气45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自身的生长需要,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合成的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③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空气中氧的主要来源,70%来源于光合作用。

6、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组:有光照射的叶片 对照组:没有光照射的叶片 实验条件(准备):将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饥饿处理 实验步骤:(书P54,同步练习P38) 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7、 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叶,被誉为有机物的“加工厂”的是叶绿体 8、 光合作用示意图(《同步练习》P42)应用:合理密植、物质循环、生态平衡 9、产物: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和氧气 A④③②① 光D ①10、 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韭黄放在阳光下变绿) 11、 无土栽培:(P50)培养液:水和不同比例的无机盐混合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有氮、磷、钾三大元素,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铁、硼等 (比较培养液、土壤浸出液、蒸馏水三者的区别) 12、 根尖的结构(P50)根冠④:根尖的最前端,保护作用。

13、 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③: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②: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①: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带土移栽14、 水分移动的规律(P51)水分是从浓度低(小)的地方向浓度高(大)的地方移动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烧苗”现象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1、人体六大营养物质2、营养物质的作用糖类: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修补都离不开蛋白质,也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脂肪:重要的贮能物质维生素: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缺乏时的症状: V A 夜盲症、视力减弱 V B1 神经系统炎症,脚气病V B2 口角炎 V B12 贫血 V C 坏血病,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差 V D 软骨病)蛋白质(构建细胞、组织更新) 脂肪(产热量最大,储能物质) 供能物质营养物质水:含量最多,占体重的60~70%作用:①能溶解和运输物质②能调节体温③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无机盐:碘: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钙:缺乏时患软骨病、佝偻病铁:缺乏时患贫血锌:缺乏,则发育不良3、膳食纤维:称为“第七类营养物质”4、科学的食谱既要比例适当、营养全面,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5、热量分配:早、中、晚分别占30%、40%、30%6、消化(作用):把原来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8、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9、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①小肠很长,约5~7米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约200米2﹞)③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胆汁、肠液、胰液)和多种消化酶④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10、书P92、《同步练习》P6820实验第6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普遍存在“吃与被吃”(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2、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3、食物链的特点:①一般包括3~5个环节(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食物链环节越多) ②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

③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④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⑤位于食物链中最后一个环节的通常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⑥箭头的方向代表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移动方向 4、生物防治: 森林医生、农田卫士、七星瓢虫、赤眼蜂5、食物链和食物网每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

有时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这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仁慈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量逐级减少)。

7、富集、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7章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1、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是“生命的燃烧过程”。

(任何一个活的细胞都在进行呼吸)2、呼吸作用:生物体的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可以助燃。

)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5、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 热能 的形式释放出来(例如种子萌发会释放热量),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一种叫做 ATP 的物质中。

它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所需能量的 直接 来源。

注意:直接来源——ATP (能量“贮存库”;能量“传递员”) 间接来源——有机物 最终来源——光能6、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