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活不过三年
中国存活3年以上的企业不足一成

中国存活3年以上的企业不足一成2004年,中国创业公司的存活时间是3.7年,到了2011年下降为为2.9年。
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中国企业不到10%。
作者简介李善友:中欧创业中心主任创业学兼任教授、酷6网创始人看起来很漂亮,做起来很残酷,这就是创业。
创业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
我们看到的是极少数功成名就者的辉煌,看不到的是不可计数的失败者的惨淡和悲凉。
2004年,中国创业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是3.7年,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下降为2.9年。
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
即便是在美国,活过5年的企业也只有20%,在这20%的企业中,只有20%的企业能活过第二个5年。
换句话说,在美国,能活过10年的企业只有4%。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创业的时机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年轻的时候,有激情有精力,但没人脉没资金,个人能力也不够。
等能力、资金、人脉这些都有了,年纪也大了,激情和精力都不如年轻的时候。
那么,一个矢志创业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幸运的佼佼者?顺势而为是关键。
小米科技CEO雷军曾说过,创业要“寻找把肥猪吹上天的大风口”。
这个“大风口”,就是时代的大趋势。
创业者一定要有宏观思维,绝不能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世界、国家和时代在发生什么,顺势而为。
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GDP以每年增长8%的速度成长着,这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
为什么中国能够创造这样的经济奇迹?照吴晓波(微博)的看法,是因为中国赶上了世界性的大机遇,一是工业革命产业转移的末班车,二是信息革命互联网浪潮的头班车。
这两个大机遇,造就了中国两批完全不同的企业家。
第一批企业家以温州企业家为代表。
他们从事的大都是传统行业,学历普遍不高,创业的原动力是摆脱贫困,企业发展的模式是立足于已有的行业做大做深,自我积累、滚动发展。
第二批企业家以张朝阳、陈天桥、李彦宏、马化腾、马云等为代表,从事的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为什么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方案:激活个体加快新陈代谢

为什么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方案:激活个体加快新陈代谢激活个体激活个体这个词现在越来越火,怎么才能激活个体,这是关键。
在谈激活个体之前,我先分享一个观点。
第一、我觉得中国企业和全球企业比对,平均寿命要短一些,当然全球人的寿命在不断地加长,我们的生活条件,科技手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企业的寿命在缩短,而不是在加长,原来是差不多3.03年,然后变成了2.8年,现在已经成了2.5年,企业平均寿命越来越短。
这样一算,我们中国企业的寿命距百年老店刚好还差97.5年,这么大的差距怎么办?为什么企业的寿命会短?任正非从生物学中或者自然科学中发现了一个东西,就是新陈代谢指数,人的年龄越大,新陈代谢也就会越慢,比如:人快死的时候,新陈代谢是会越来越慢,当新陈代谢停止就时候也就归西了。
但是放到企业里,发现不重视这个指数,很多企业新陈代谢特别慢,比如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他的员工越来越老化,不断地老化。
你不能让企业的年龄结构不断地扩大,一旦扩大问题就非常严重,走向人员老化。
还有一种就是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很窄,就是这个人已经很差,跟年龄没关系,这个人已经严重不胜任工作,但是觉得这个人曾经做出重大贡献,在创业艰苦时代陪伴过我们,放他一马,找一个不是很重要的职位给他,这样导致一个公司里出现很多人。
他创造很少的东西,但是公司还要给他比较多的回报,同时他在那里不好好工作,而别人在那里好好工作,他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群体,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新陈代谢指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因为我们中国企业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从一而终的一种经济状态发展过来的,我们对于新陈代谢的管理其实做得不好。
华为人才管理什么最牛?其实就这一点,其他东西都可以不学,把这一点学好最重要,我们来看中国的三大商圈,在改革开放发展得比较好,一个是以温州为首的浙商,一个是以泉州、晋江为首的闽商,还有一个以潮州潮汕为主的粤商,这三个经济圈是最好的。
但你现在再回头看这十年,其实这三个圈儿都不太好,其中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就是新陈代谢出了大麻烦,因为他们都是以准亲缘关系形成的团体,要想把人弄出去,对他们老板来说要背负很大的感情包袱。
分析企业不能长寿的主要原因

分析企业不能长寿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寿命短的根本原因无非于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由企业内部环境决定的。
外部原因是由企业外部环境决定的。
但是内部原因是主因,外部原因是次因。
从宇宙诞生的第一天起,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世上有永恒的事物没有?宇宙诞生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它又灭亡了。
地球在几十亿前诞生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又消失了。
连我们的宇宙、地球都有可能在未来消亡,何况一个组织、一家企业呢?结论是没有永恒与永生的企业,只有长寿企业。
现在的企业生存寿命很短暂。
能够维持百年以上的企业在全球来说,欧洲国家较多。
只是对中国来说百年以上企业屈指可数,微乎其微。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二年半,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七到八年。
企业寿命短暂比较突出的是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二年零九个月。
以2014年为例,在中国平均每天有2740家企业倒闭。
企业培训案例中谈到企业的寿命短的根本原因无非于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由企业内部环境决定的。
外部原因是由企业外部环境决定的。
但是内部原因是主因,外部原因是次因。
原因一,企业管理者根本不懂管理、不会管理、不学管理。
甚至于有些人还认为管理都是骗人与忽悠人的,都起不了实际作用。
对这种狭隘的、片面的思想,站在对方着想的角度上,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奉劝与忠告,提高其的认知能力。
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他到吴王阖闾那里应聘打工,吴王对孙武不了解,并不知道他的才能有多少。
于是吴王出题目考试孙武,考题是训练一百八十名吴王后宫佳丽。
这些后宫佳丽是吴王的小老婆们与宫女。
这些后宫佳丽手无缚鸡之力,在训练时不听军令,嘻嘻哈哈以为军训只是娱乐而以,没想到孙武的管理水平高,懂得按制度办事,斩杀了吴王两名宠姬后,其他美女害怕受惩罚,就严格按照孙武的命令进行军训。
孙武用军事管理方法训练了美女军队,让她们从胆小怯懦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变成了能够英勇杀敌的女战士。
【推荐下载】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

[键入文字]
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
在中国,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每分钟就有7家企业诞生,这些创业公司中,中小企业就占了9成!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
如今,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它们占了全国60%的工业总产值,提供了近3/4的就业岗位!
不过,作为创业团队中的主力军,初创企业往往都迈不过3年这个坎儿。
“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这句话似乎成了一句魔咒。
虽说每家公司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却能在其中找到不少的相似之处。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看。
企业外部原因
信用差、融资难
早期的时候,国家扶持的政策多数是向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够。
虽说近年来这样的情况逐渐改变,但这也成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间接原因。
因为在之前那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创业中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能混出来的寥寥可数。
外界无形之中就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风险大”。
带着这种标签的创业公司,想要在银行得到融资就更难了,很多大银行为了节约成本,并不愿意向创业公司投放资金,而稍小一点的当地银行,又不能满足当地所有企业的需求。
再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材料、人工成本高
成本就要从材料,人工两个方面来看了。
一般来说,初创的公司,对于供应商来说要价不强,他们不会像大企业那样一次性采购很多,这样就拿不到同样的折扣。
这样的话材料的成本就高于那些大型企业,但又因为新进入市场,没有足够的份额,想要与对手竞争往往都会通过低价策略。
1。
为什么餐饮企业都活不长?

为什么餐饮企业都活不长?写500字
餐饮企业之所以活不长,有三点原因。
首先,成本上升是餐饮企业经营难以坚持的一大原因。
特别是一些比较小型的餐饮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从原材料、劳动力到租金等,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房东,对企业的各项成本上升都要求越来越高。
而餐饮企业的营收水平普遍较低,无法通过收入来弥补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影响,这样餐饮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营运,一旦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经营窘境。
其次,竞争激烈是餐饮企业难以经营的另一个原因。
餐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行业内和不同行业之间企业激烈竞争,竞争者各方面能力都提升,出现新低价商家,以及更多品牌产品涌现,使得餐饮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传统餐饮企业没有跟上时代脚步,缺乏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导致企业面临被竞争对手淘汰的境地,营运不稳,容易出现经营窘境。
最后,人员流失是餐饮企业经营难以坚持的另一原因。
餐饮行业劳动力成本较高,餐饮店的收入不高,但成本却很高,无法满足员工的薪酬要求,又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使得餐饮行业从业者缺乏职业安全感和个人发展前景,从而导致员工流失,餐饮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容易出现经营窘境。
总的来说,餐饮企业活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三:成本上升、竞争激烈和人员流失。
凭借传统的经营模式,餐饮企业很难长久维持运营,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人文上,都需要企业加快技术
创新和服务创新,把握市场变化,以期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企业活过3年与活过30年的规律

2 0 1 7 . 6 中国中小企业 6 1
来 变 成 绕 口令 “ A轮死 完B轮死 , B 轮 死 段 、 资金 相 当薄 弱 、 团 队 处于脆 弱 的 平 律上看, 在一 个企 业 从高风 险 走 向稳 定
60 中国中小企业 2 0 1 7 . 6
发 I 过 l l 1 .
・
个 命 j { J _ j , 它 的
, ; 我f 『 J 小J I 箭 价 f l 『 f 的
为址 ; 找 没
人体 ; 我f i 、 J 把执 / f r 人
”
. .
达 址 介、 _ l /
、
一 旧 一 √ 兰 三 一 一 一 一 一 的 人 的 一 ~ 一 的 一 小 、 . 一 一 一 人 一 绝 一 = 至 一 倒 一 一 撒 一
所 以, 重 点研 究能 活过3 年 的企业和 到第三年的窘境 。
能 过3 ( 】 年的企业很有必要。
企 业 成 立 的 两年 之 内是 最 危 险 n 勺
高 收益 来 自高 风 险, 但收 益和风 险
投 资圈本来 流行 “ c轮死 魔 咒” , 后 时候 , 产品 和商业模 式 完全 处于 试错 阶 的比并不是 同定 变 的。从 企业 发 展规
过3 ( 1 { 卜 ¨ , J 个、 l 1 , .
m 题 、
刘 、 家 枘训I 的
人 蜕投 资址 投人 f { 『 n 0投 资3 { n 勺 、 _ l , . 个、 l 『 , 创始人的 采 ; ,
1 人 1 为他 n ’ J l 、 4 l 、 J l _ 戊 } n , J 、 l 客
三年决定企业的生死

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飞速发展,各大金融机构推陈出新,研发了针对不同客户的各类差别化理财产品,这就在给客户带来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在银行和保险两大类金融产品的区别与选择上,普通百姓又该从何下手呢?
而在收益方面,银行类产品一般实行的单利,在理财期间内有固定的收益区间;保险类金融产品多数实行复利,即俗称的 “利滚利”,收益区间较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收益取决于保险事故是否发生,而且金额可能远远高于您所交纳的保险费,但在某些险种中,如定期养老险等您能得到的钱是确定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次,两类金融产品灵活度不一。银行金融产品除了一般储蓄是存取自由,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支取期限,如果客户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支取,会亏损掉一定的原有利息;而保险类产品则根据所签订合同的具体规定,也分为可灵活支取与非随时支取两种。
总的来说,保险并不优于银行,保险的主要作用是保障,而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资金的安全及一定的受益,哪个更划算,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理财观和个人生活中要解决问题的趋向
首先,保险和银行储蓄都可以为将来的风险作准备,用银行储蓄来应付未来的风险,是一种自助的行为,没有把风险转移出去。而用保险则能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一种互助合作的行为。而保险理财产品又具有死亡保险的保障功能,是一种既能保值又具有保障功能的储蓄,当你需要时它会在你身边,而这一点是银行金融产品所没有的。
吴晓波解读大败局:为什么97%的创业企业活不过2年?

吴晓波解读大败局:为什么97%的创业企业活不过2年?《吴晓波解读大败局:为什么97%的企业活不过2年?》演讲精华012019年,中国的整个创业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模式创业到硬核创业。
什么是模式创业?智能手机渐渐普及以后,所有的服务和消费关系都开始由电脑端转移到手机端,所以我们看到支付发生了变化,打车发生了变化,订票、外卖发生了变化。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只要抓住了这一趋势,并在新的消费、支付环境下,能够建立新的消费者关系和商业模式,就能获得成功。
这就是过去的模式创新:一靠勇气,敢于对原来的商业模式进行破坏,把线下的搬到线上,二靠大规模的流量,三靠大规模的烧钱。
只要具备以上三点,你就能完成一次非常完美的模式创新。
但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所有的公路、马路都修完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给你一个亿、十个亿、甚至一百个亿,让你再做个滴滴、美团,做得出来吗?那现在大家创业拼的是什么?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能够造多少好车,这是关键,也是我所谓的硬核创业。
02硬核创业有两大关键点。
第一,供给端的新技术窗口期。
我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第三次浪潮》。
人类文明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农耕文明2000多年;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到1980年对全球产业的推动已经终结,历时200多年;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革命,从1995年到2019年,历时20多年。
今天,第三次浪潮已经结束,即将到来的第四次浪潮是人工智能、基因、新材料、新能源……上海马上要开科创板,预备上的那些公司都不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它们都是蔓延未来20年的第四次浪潮的起源。
所以,今天创业要有硬核的技术。
去年我去硅谷考察一家公司,做的是航天器,就一百人。
为什么做航天器?因为所有的技术都已经被积木化、乐高化,商业模式也不值钱,值钱的是我有不一样的核心技术。
未来五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实验室里面跑出来进行创业。
第二,需求端出现了很多的新中等收入群体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为什么活不过三年根据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所公布的调研数据,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老化有人说投资是投人。
确实,投资3年内的企业,企业创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因为,他尚不具备完整的、有战斗力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是一门生意,做生意需要学徒,需要交学费。
但凡活过3年的企业,可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越大,企业家精神和能力越强大。
游族网络创始人、最年轻的A股董事长林奇曾说:“创业初期,我们洞悉社会的能力不足往往会自我乐观;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却会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不具备有价值的思想却会自以为是;我们没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只会高举大棒;我们把握不了人性只求他人理解。
”但是,企业家精神也会老化。
企业活过30年,必须面对企业家精神的老化。
和很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主聊天,经常听到的口头禅是:“做实业很难”、“我们听不明白”、“让年轻人去做”、“我赚不了这钱”、“哪有那么容易?”、“永远赶不上国外”、“安全怎么保障”、“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这是一种完全的负面心态。
对机会丧失敏感,没有探索的兴趣,任输服老。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和冒险,企业家精神的老化,必然导致企业的步步自封和掉队死亡。
这样的企业,被时代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创业者内心浮躁现在很多创业者很浮躁,网络上充斥着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那些或多或少的成功形象,很容易动摇一颗浮躁的心。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老实创业的人反而会觉得不安心,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在盘算做这件事能有多少利益,如果利益不够,则可能直接就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心求快,反而就容易失败。
融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有的创业者获得了融资之后,就感觉自己赚到钱了,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把融资成功当成事业成功,将创业前的务实精神抛之脑后,从而造成后面的业绩平平,投资人的钱如水分蒸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失败。
爱上产品,不注重销售渠道搭建有些老板的失败在于爱上自己的产品,认为自己的产品天下第一,世界领先,全球无敌,别人不买是他们没有眼光,老认为同行质量不行,然后自己盲目自大,认为自己销售不好只是运气不好。
而有一些企业从一开始目标太大,一张口就是国内最好,在生产环节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销售环节却少量投入,渠道没有搭建好,等产品生产出来,才发现销路不畅通,从而造成滞销,甚至直接导致破产。
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没有实现合理过渡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如果你没有及时的在产品的发展期的时候实现很好的过渡,当它面临衰退期的时候,没有及时的预备方案,则将陷入绝对的被动,严重者直接导致创业的失败。
成也亲戚,败也亲戚很多企业在创立初用自己的亲戚干活,因为亲戚之间在创业初期能为你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也可靠。
虽然在早期三四个人的时候没有多大的问题,可是当团队人数不断增加的时候,这个时候问题就比较容易出现,因为亲戚和你之间有血缘关系,所以有时就不会按规章制度来办事,他甚至可能带动整个团队陷入一种消极工作,影响整个团队的作战状态等。
这个时候,你不好开除他,但是实际在他在整个团队中又充当着负面角色。
家庭作坊式的,没有近期的目标,没有远大的目标,在收益效果好的时候,就只顾着有收益,不会花更多的钱去更新自己的技术,也没有花钱为后面布局好出路,当产品进入衰退期的时候,往往措手不及。
产品的自我更新能力弱企业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生产问题,你要确保你的产品是没有瑕疵的,是超过用户预期的,是能够在短时间能内量产,并且能重复消费的。
团队经营的产品如果产品是能迅速生产,并且马上能量产的产品的化,那么就只需要解决销售问题。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是抄袭的,自我更新能力弱,在面临技术改革的时候疲软,比如一些代加工工厂,很容易在浪潮中被淘汰。
不会管理团队老板总是觉得员工不努力,员工总是觉得老板太死扣。
团队也很重要,如果团队作风懒散,每个人上班都不积极,每个人上班都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则团队没有生命力,很难维持。
不懂得资源互换,资源互补总想着一人独大,总想着一个人能独揽大权,不懂得外包,不懂得利用资源,最终会死在自己的自我划圈之中。
心态不对,不务实,以逸待劳两种心态,一种是冒进,一种是不敢进,这两种都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目标不明确,不明朗,中小企业老板做事完全凭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天马行空的想,大刀阔斧的干,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放置在那里,不闻不问。
如果说企业死于何方,其实就是死于情绪。
产品没有定位,迷茫中迷失在做企业的时候,我们首先考量的是产品,如果产品不到位,什么也都白搭。
有的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没有定位,一上来就说自己的产品适合于低中高端客户,自我定位不清晰,从而做着做着就迷失了自己。
有的企业在扩展的时候一旦盲目,一旦用错人就一下子就崩盘了。
企业主短视行为,不注重品牌的培养有的做代工的企业一心想做自己的品牌。
但是却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先做产品销售,再做品牌。
对于中小企业,在品牌成立的早期,品牌的效应主要是用于提高成交的成功率的。
在品牌早期,它是带不来多少流量的。
任何产品也都有生命周期,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你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转型或者是别的什么。
虽有目标,但是不自信,容易迷失自我有个人害怕走夜路,所以,他选择结伴而行,开始一直都很顺利,一路都有路灯,前路一片晴朗,走着走着,路越来越窄,路灯也开始变得稀稀疏疏,他们意识到前面可能会更加黑暗,路可能会更加难走,同行的人开始动摇,然后在路灯完全没有之前独立离开了,那个人继续前进,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前进,就看不到前面的风景,再前面一点的时候,没有了路灯,他开始显得迷茫,措手不及,因为没有经验的他并没有准备手电筒,在漆黑的夜里,他害怕,他孤寂,但他没有退路,也不知道前面何时是尽头。
一味低价,利润难以维持发展有些创业者一味追求低价,从而不断压缩自己的利润,还有树立品牌知名度、客户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提高用户活跃度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此,我先肯定这种说法没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建立了品牌是想干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客户服务?为何要提高用户忠诚度?提高用户活跃度干嘛?说白了,都是为了刺激销售。
即便是作家、艺术家、艺人等这类看似公益的网络营销,都是为了通过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价’,只是和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出售的是影响力”。
当然,企业失败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找了不合适的合作伙伴,进入了夕阳产业,或者投入产出比太低但风险过高等。
无路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出发。
企业外部原因一:信用差、融资难早期的时候,国家扶持的政策多数是向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够。
虽说近年来这样的情况逐渐改变,但这也成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间接原因。
因为在之前那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创业中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能混出来的寥寥可数。
外界无形之中就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风险大”。
带着这种标签的创业公司,想要在银行得到融资就更难了,很多大银行为了节约成本,并不愿意向创业公司投放资金,而稍小一点的当地银行,又不能满足当地所有企业的需求。
再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材料、人工成本高成本就要从材料,人工两个方面来看了。
一般来说,初创的公司,对于供应商来说要价不强,他们不会像大企业那样一次性采购很多,这样就拿不到同样的折扣。
这样的话材料的成本就高于那些大型企业,但又因为新进入市场,没有足够的份额,想要与对手竞争往往都会通过低价策略。
简单来说,材料价格高,售价又低,如果没有尽快的打开市场,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
从人工方面来看,虽说表面上看,初创公司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许不如国企外企,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公司在人们心中不够稳定,员工的流动性较强,更换员工的成本比雇佣员工的成本还要大,自然是影响了企业的运转。
三: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初创公司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市场宏观发展的影响,因为企业刚刚发展,规模较小,人数较少,风险来临之时,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去度过风险,当看到公司处于逆境时,很多员工也会因为不看好企业的发展而纷纷选择离职。
加上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技术往往不足,一旦产品出现更新换代,很容易被淘汰。
企业内部原因一:管理者的盲目扩张其实不少创业者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还是尝到了一些甜头的,但正是因为这些甜头,很快的冲昏了他的头脑。
赚钱了的很快就想继续的从这个市场上赚钱,因此,大规模的对企业进行扩张,单纯的追求销量的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没有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资金链断裂。
当然,这还是情况比较顺利的,有的创业者则是因为一开始经营的不太顺,但因为创业投入太多而心态失衡,没有办法冷静的做出思考,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了。
二:管理上任人唯亲家族式、亲友团式的管理在中国是常态,当然,这也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如果你混的风生水起,亲戚却过得很艰难,帮一把倒是情有可原。
要是在大企业,总有一个岗位适合,但是在创业中的中小企业,这种情况就危险了。
要知道,虽然我国的初创企业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公司里面的员工不到20人。
这就意味着很多岗位的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如果把其中一个岗位替换成自己并没有这方面能力的亲友,就相当于是影响了好几个职位。
创业中的中小企业怎么才能更长寿?其实,咱们从内外两个角度去了解了“病因”后发现,制约着初创企业发展的因素无非就是资金,管理,人员。
当然,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这都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合理投资,还得存钱很多人有一个固有的思维,经商就是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达到最大的利用率,才能扩大企业的规模。
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却绕过了最关键的一个点,投资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的运营?有没有考虑到危机的发生?如果这两个点都没有考虑到,只是一味的进行投资,资本寒冬的时候,就只有等死了。
有的人觉得,就算没钱了可以去融资,但事情总是能有想的那么顺利吗?就拿2006年的房地产来说,当年为了控制房地产过热,银行不允许给房地产公司提供开发性贷款,通过银行这条路走不通了,一些企业想到了通过上市,但就在那年,房地产公司的上市暂停。
加之国家的种种限购政策,很多企业只能选择向信托公司借款,先不说是否能借到足够的资金,就算借到了也不能保证能连本带利偿还,一些中小地产商,也就因为没有度过这次寒冬所以退出了舞台。
二:强化自身,提高水平我国很多初创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末端,他们的追求也就是薄利多销,更有甚者选择山寨别人的产品牟利,很多企业并没有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下功夫。
其实,正因为刚刚创立,才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
因为入场较晚,人员较少,就更应该以技术和品质来驱动自己的市场。
要奋力往前走,不然就算改行也只是频繁的出现在每个市场的最末端,无法取得丰厚的报酬不说,还很容易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