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分类
北师大版 数学 三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 总结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1、认识混合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称为四则运算;加、减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运算属于二级运算。
2、递等式的写法3、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判断什么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时,一定要借助物体的形状特征、方向特征等来帮且辨别。
4、要知道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首先要弄清观察者所站的位置,然后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观察,就能判断出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5、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辨认它的摆放方式时,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相邻面以及相对面分别是谁,然后根据确定的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6、判断游览时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可以假设自己随着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想象自己依次会看到哪些景物;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物模拟,创设模拟情境,亲身观察,得出结论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连加:1、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可以逐步脱式计算,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和,用所得之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列一个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题意,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列出连加算式解答。
计算时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
二、连减1、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计算三位数连减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连减运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在本位上加10再减。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整理与复习(1)

80÷4+36
871-381+129
=20+36 =56
=871+129-381 =1000-381 =619
5×(36-19) (83-35)÷4
=5×17 =85
=48÷4 =12
3. 做一做,连一连。
4. 哪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在( )里画“√”。
√
3. 一瓶墨水多少元?
一共花了29元。
29-3×6 多能看到三个面,为什么 这个小正方体 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呢?球呢?
无论大小,正方体都 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只有一个面。
1.看图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12×3+6=42(个) 276+(276+64)=616(筐)
2. 45+15×3 =45+45 =90
126-96÷3 =126-32 =94
整理与复习(一)
混合运算 、 观察物体
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观察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一个混合算式里 同时有乘法和加法 两种运算时,要先 算乘法,再算加法。
当一个混合 算式里只有乘法 和减法两种运算 时,要先算乘法, 再算减法。
钢笔每 支6元。
答:一瓶墨水11元。
4. 平均每只小松鼠分到多少个?
(95-7)÷8 =88÷8 =11(个) 答:平均每只小松鼠分到11个。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后算 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每次最多你能看到 三个面。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形状一 般是相反的。
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可能是不同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北师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北师大
一、数的概念
1.数的基本概念
(1)数的定义:数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许多
不同的事物,如物品、人数、时间等。
(2)数字的概念: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如1、2、3、4等。
(3)数的表示:数可以用数字、文字、图形等方式表示。
2.数的基本操作
(1)加法: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运算。
(2)减法:减法是把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的运算。
(3)乘法:乘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
(4)除法:除法是把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商的运算。
二、数的分类
1.自然数
自然数是由1开始,按照1递增的自然数序列,如1、2、3、4、5……
2.整数
整数是自然数和负数的总称,如-1、0、1、2、3……
3.分数
分数是分子和分母构成的数,如1/2、2/3、3/4……
4.小数
小数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如0.1、0.2、0.3……
三、数的比较
1.数的比较
数的比较是比较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
2.数的比较方法
(1)比较两个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
(2)比较多个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可以用最大数、最小数等表示。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一年有12 个月,一个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 7 个大月:包括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一个月有 30 天的月份叫小月,有 4)个小月:包括4 月、6 月、9 月、11 月,还有一个特殊的 2 月,有 28 天或 29 天。
2、2 月有 28 天的年份叫平年。
平年的 2 月有 28 天,平年一年有 365 天,也就是52个星期多1天。
2 月有 29 天的年份叫闰年。
闰年的 2 月有 29 天,闰年一年有 366 天,也就是52个星期多2天。
3、2 月 29 日只有闰年才有,一般情况下每四年才出现一次。
(特例:1896年是闰年,但1900年是平年,1904年是闰年)4、一年有4 个季度,第一季度包括:1 月、2 月、3 月,平年共计90天,闰年共计91天;第二季度包括:4 月、5 月、6 月共计:91 天;第三季度包括:7 月、8 月、9 月共计:92 天;第四季度包括:10 月、11 月、12 月共计:92 天;(要求孩子会进行计算)5、每年的下半年天数都相同,都有 184 天。
(要求孩子会进行计算)30 × 6+4=184(天)6、每年的上半年天数有所不同,平年上半年有 181 天,闰年的上半年有 182 天。
(要求孩子会进行计算)7、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如果年份的个位是单数,那么一定是平年。
1)、将年份除以 4(4 年一闰)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2)、遇到末尾有 2 个 0 的整百年份,要将年份除以 400,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
8、1月1日是元旦;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3月12日是植树节;4月1日是愚人节;5月1日是劳动节;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6月1日是儿童节;7月1日是建党节;8月1日是建军节;9月10日是教师节;10月1日是国庆节;12月25日是圣诞节。
9、小明今年12岁了,他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2月29日。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混合运算》1、四则混算的计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级混算中,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应用题的综合列式要注意:四则混算中如果想先算加减法,就应把加减法用小括号括起来。
二、《观察物体》1、正方体有6个面(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2、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观察位置。
三、《加与减》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小括号的,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计算方法:可以脱式,也可以竖式分步计算。
3、简算方法:加法:(1)凑整先算(2)把接近整的加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就减,少加接着加。
减法:(1)把接近整的减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减往回加,少减接着减。
(2)切尾巴(3)连减法:减去减数的和4、“比多”:“比”字前面的多,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比少”:“比”字前面的少,四、《乘与除》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乘数(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特殊的,例:54÷2可拆成40+14再分别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75÷5可拆成50+25再分别除以5,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五、《周长》1、周长的含义:一个物体或图形绕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叫作它的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知识点一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知识点二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第四单元乘与除第五单元周长公式1.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第六单元除法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第七单元年月日知识要点:1.年: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2.月:大月:1、3、5、7、8、10、1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5.公式: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3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重点

3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知识重点包括:
1.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规则。
2.乘除法: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乘除法计算。
3.图形与几何:认识并能够识别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4.统计与概率: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主要知识重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1、认识混合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称为四则运算;加、减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运算属于二级运算。
2、递等式的写法3、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练习题1、计算24-12÷2= 90-6×9= 45÷(3+6)= 80-8×6= (21-8)×9= 27÷(9-6)=2、判断对错,并改正。
(70-40)÷5 =70-8 =623、解决问题(1)李老师买了一套茶具。
茶壶每把18元,4个杯子一共28元。
一把茶壶比一个杯子贵多少元?(2)买3个机器人和1辆玩具车,一共付了48元。
一辆玩具车21元,每个机器人多少钱?(3)计算24+8÷4,应先算( ),再算( ),结果是( )。
(4)18与17的和除以7,商是( ),列综合算式是( )。
(5)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39+15=4554÷9=6(6)一本童话书有62页,小雨每天看8页,看了7天后,还剩( )页没看。
(7)在○里填上 > < 或=30-15+9○6×3+6 67-29-12○67-(29-12) 7×9-18○8×8-19 5+35÷5○(25+7)÷4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判断什么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时,一定要借助物体的形状特征、方向特征等来帮且辨别。
4、要知道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首先要弄清观察者所站的位置,然后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观察,就能判断出3+6×9 =9×9 =81 54-24÷6 =30÷6 =5 5×(5+15) =25+15 =30 6×8=48 63-48=15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5、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辨认它的摆放方式时,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相邻面以及相对面分别是谁,然后根据确定的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6、判断游览时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可以假设自己随着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想象自己依次会看到哪些景物;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物模拟,创设模拟情境,亲身观察,得出结论练习1、下图分别是谁看到的2、从上面看,分别看到什么图形3、下面图形都是从哪些方向看到的图形。
4、连一连第三单元加与减(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连加:1、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可以逐步脱式计算,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和,用所得之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列一个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题意,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列出连加算式解答。
计算时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
二、连减1、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计算三位数连减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连减运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三、加减混合1、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0×3=60 200×3=600 2000×3=6000 3、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直观图,借助直观图理清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
四、里程表问题1、根据路线图计算两地间的路程,先要读懂里程表,把里程表和路线图结合起来,并在路线图中找出相应的部分,这幅路线图就起到了线段图的作用,有助于理解题意。
2、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3、根据里程表的读数或电表的读数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里程表的读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当天的读数 — 前一天的读数=当天行驶的里程数本月月底的电表读数 — 前一个月月底的电表读数=本月的用电量。
第四单元 乘与除一、口算乘法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中0前面的数,算出积后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一位数相乘后,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二、口算除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1)想乘法算除法,看看一位数与哪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2)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按照表内除法算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 添上几个02、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 例420÷6=70(1)与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相同,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将被除数末尾的0添在商的末尾(2)想乘法算除法 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除得的商相加 (2)想乘法算除法,看看一位数与哪个数相乘得这个两位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第五单元 周长1、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但是最后必须再回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
3、计算周长就是计算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之和。
4、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5、长方形周长(1)长方形的周长是指组成长方形的2条长边与2条宽边的和。
(2)比较常用的、简便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引申出:(长+宽)=周长÷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6、正方形的周长32×3=? 32=30+2 30×3=90 2×3=6 90+6=96 32×3=96 60÷3=20 600÷3=200 6000÷3=2000 36÷3=? 36=30+6 30÷3=10 6÷3=2 10+2=12 36÷3=12(1)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指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和。
(2)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的特征,可以知道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边长×4=正方形周长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引申出:边长=周长÷4一、填空:1、封闭图形或物体()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 和( )。
3、长是 30 米,宽是 20 米的长方形周长是 ( )米。
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3cm、5cm、6cm,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25dm,它的周长是()米。
6、学校朔胶跑道一周的长是 400 米,小明跑了 3 圈,他跑了()7、用一根 48 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6 分米,宽是长的一半,它的周长是()9、把两个边长是 3cm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cm,长比宽的3倍还多2cm,它的周长为()。
1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cm,长是20cm,宽是()cm。
12、一个长方形的桌子,相邻两个边的长度加起来是36cm,它的周长是()cm。
二、填下面表格三、测量并计算周长第六单元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对着那一位写积。
一位数乘两位、三位数(进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连续进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有关0的乘法1、0的乘法规律: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多位数中间的0也要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是0,就在积的那一位上写0,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3、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先用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看这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连乘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估算:估算就是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再用近似数相乘。
对于接近几百五十的数,也可取近似数几百五十进行估算。
估算有多种方法,关键是灵活应用,能够发挥推理判断的作用。
练习一。
我会填。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积是()。
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是(),最小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积是()。
3. 160与5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4 估算41×69时,把41看成(),把69看成(),估算的结果是()。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10倍,积();一个因数缩小到1/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扩大到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10倍,积()。
6.口算15×300时,这样想:15和()个百相乘,得()个百,是()。
7.根据68×9 = 61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8×90 =() 680×90 =()680×()= 61208.25×36可以分三道式计算,一道是(),一道是(),最后是()。
9.520×80的积末尾有()个0,积是()位数。
10.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二、1.口算。
478-70= 20×50= 80×12= 16×40= 10×30= 15×3= 30×25= 19×20=25×8= 20×60= 20+42= 0×687= 40×7 = 35×2= 9×30=2.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