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1-2节独立练习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综合测试卷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下列不属于使用单一化肥引起的是()A.团粒结构破坏 B.腐殖质得到补充C.土壤容易板结D.土壤容易积水2.有时候,园林工人在移栽较大的绿化树木时,会给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树干(茎)的()A.树皮B.韧皮部C.木质D.形成层3.一节废电池相当于一颗“炸弹”,一节废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主要是因为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会渗透出来造成(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4.水分吸收的主要部分、运输通道、散失的门户依次是()A.成熟区、气孔、导管B.根毛、叶脉、气孔C.根毛、导管、气孔D.根毛叶脉、保卫细胞5.下列符合壤土类土壤性状的是( )A.通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差B.通气性能差,保水能力好C.通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好D.通气性能差,保水能力差6.下列有关植物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只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B.植物的根有吸收和固定的功能C.主根上生出的根,称之为侧根D.直根系上有明显的主根7.小梅把几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内放入几株鲜花,不久从花叶上能闻到此香水的缕缕香气,这主要和植物的哪个功能有关()A.导管和输导作用B.筛管和输导作用C.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8.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A.植物的根吸收的只是水和无机盐 B.土壤对植物生长没有作用C.植物的根吸收的不是土壤中的无机盐 D.根只吸收水9.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冠具有保护作用B.分生区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C.伸长区细胞体积变大、变长,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10.按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的是( ) A.砂粒20% 粉砂粒40% 黏粒40%B.砂粒10% 粉砂粒40% 黏粒50%C.砂粒10% 粉砂粒30% 黏粒60%D.砂粒20% 粉砂粒50% 黏粒30%11.下列与植物蒸腾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B.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D.上表皮气孔少,可减少水分的散失12.做“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应选用带叶的枝条,才能观察到红墨水在导管内的运输情况,这是因为()A.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无机盐B.蒸腾作用是茎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C.叶片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是茎吸收和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D.茎细胞生活所需的有机物是由叶片供给的13.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D.阻止形成层的分裂,促进果实的发育1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下面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
第四章综合练习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八下第四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说法,错误的是()A.带土移植减少根部损伤提高成活率B.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太阳光C.移栽剪枝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D.树怕扒皮导管受损减弱无机盐的运输2.学校花园内今年新移栽了两株银杏树。
在移栽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银杏树的大部分枝叶,根部保留着大的土坨,栽好后还在其茎上进行了挂瓶输液,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①促进蒸腾作用②阻止光合作用③减弱蒸腾作用④减少对根毛的损害⑤补充水分和无机盐⑥补充有机营养A.③⑤⑧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3.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如图甲),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如图乙)。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图甲所示B.保卫细胞的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C.植物体蒸腾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D.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无关4.下列植物有攀援茎的是()A.牵牛花B.草莓C.松树D.葡萄5.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如图为叶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与实际相符的是()A.图中③为气体进出的门户B.植物可以通过③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植物的上表皮细胞③中分布大量的叶绿体D.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③中的叶绿体中6.下列关于根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根毛是由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B.根毛是唯一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功能的结构C.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正常情况下能够吸水D.根毛大大增加了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7.如图为豌豆的叶表皮气孔两种状态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夜幕降临时,叶片中大多数气孔呈③状态B.气孔处于③状态时,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停止C.气孔处于③状态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会减弱或停止D.气孔③→③状态的转变会减慢无机盐运输的速度8.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用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
2019-2020年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1(练习)节测试科学试卷B卷

2019-2020年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1-3节测试科学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2 .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其生长地并非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
近年来,我国在“海水稻”方面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下列有关“海水稻”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子的胚中只有一片子叶B.传粉方式为自花传粉C.主根与侧根无明显区别是直根系D.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种无机盐的需求不同3 . 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大棚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请你从有利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的角度考虑,上述措施的主要作用是()A.保持水分B.提供氧气C.提高温度D.防治害虫4 . “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A.叶片能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B.植物的根能紧抓土壤,防风固沙C.减少噪声,防治噪声污染D.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5 . 下列有关植物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根有吸收和固定的功能B.直根系上有明显的主根C.主根上生出的根,称之为侧根D.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只与地下水水位高低有关6 . 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蕴含许多科学道理。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B.给落“红”的植物施用有机肥,是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C.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D.这两句诗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7 . 为了研究土壤的成分,小乐做了图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实验,加热新鲜土壤后,根据现象能够说明土壤中有水分B.图甲实验,加热新鲜土壤后,根据现象能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C.图乙实验,加热干燥土壤后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盐D.图乙实验,加热干燥土壤后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有空气8 . 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练习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练习题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粮食集中产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B、冬小麦C、春小麦D、谷子2、与我国甜菜产区相应的主要温度带是:A、热带B、亚热带C、暖温带D、中温带3、以下地区不属于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是:A、山东半岛B、江汉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4、下列关于我国四大牧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四大牧区主要分布与非季风区B、四大牧区分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C、内蒙古东部牧草繁茂,有三河马和三河牛等优良畜种D、我国牧区的牲畜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大5、下列关于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油菜子的最大产区是长江流域B、甘蔗的最大产区为海南省C、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丘陵、山地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D、山东、河南两省为花生的主要产区6、我国优质长绒棉的主要产区是:A、新疆B四川盆地C山东D海南7、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A、亚热带和热带B、中温带C、暖温带D、寒温带8、下列关于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饲养奶牛不属于农业B、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C、农业生产就是生产粮食D、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大体相同9.山东省的主要油料作物是:A.大豆B.花生C.油菜 D.油棕10.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A.花生B.油菜C.大豆D.芝麻11.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的简称是:A.桂B.琼C.粤D.滇12.我国的西部、北部的四大牧区是指:A. 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B.内蒙古宁夏西藏新疆C.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D.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13、下列选项中,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玉米B.棉花C.甘蔗D.茶叶14、关于我国的农业说法正确是()A.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好B.农业的生态环境条件较好C.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D.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居世界首位15、下列商品基地,主要生产春小麦的是()A.成都平原B.松嫩平原C.江汉平原D.江淮平原16、下列牧区与生产的优良畜种,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内蒙古牧区——骆驼B.新疆牧区——牦牛C.青海牧区——细毛羊D.宁夏牧区——滩羊17、1.下列是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海南岛18.下面的四幅图是我国的冬小麦、油菜、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图序与下列排序一致的是 ( )A.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B.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C.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D.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19.我国农业各部门中,最重要的是 ( )A.林业B.畜牧业C.渔业D.种植业20.我国四大牧区中最大的是 ( )A.内蒙古牧区B.新疆牧区C.青海牧区D.西藏牧业21、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A、工业B、农业C、旅游业D、商业22、下列地区,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地的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北平原C.成都平原D.海南岛23.导致我国南北耕地类型不同的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24. 造成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农作物差别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25下面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的是()A.三江平原 B、江汉平原 C.成都平原 D.珠江三角洲26、下列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A、甘蔗B、大豆C、肉类D、棉花27.既是花生的主要产区,又是商品生猪主要产区的是:A 四川B 山东C 河北D 河南28.以下是我国主要产茶省的是:A 桂 B 闽 C 新 D 藏29.伊犁马是哪一个牧区的:A 新疆牧区B 西藏牧区C 青海牧区D 内蒙古牧区30.下列说法合乎事实的是:A 到新疆采购菠萝B 去黑龙江采购人参C 在湖南采购苹果D 到海南采购咖啡31.我国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有 ( )A.谷物、棉花B.油菜籽、猪牛羊肉C.甘蔗、甜菜D.花生、大豆32.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面不合适的行为是A.在西藏建立水产品加工基地B.在内蒙古建立皮毛、乳制品加工厂C.在黑龙江省建立豆制品加工基地D.在山东大力开展海洋水产养殖33、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B、甜菜C、棉花D、甘蔗34、我国北方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错误的是()A、耕地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方式B、东北一年一熟C、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D、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甘蔗、花生35、有关南、北方人民生活的说法错误的是()A、南方居民以大米为主食B、南方旧式居民多用砖瓦、竹木C、北方居民的食品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以玉米为主D、北方的房屋建筑都注意防寒保温,过去农村住房多采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36、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棉花 B.甘蔗 C.小麦 D.水稻37、该区域农作物熟制是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C.两年三熟 D.一年一熟38、下列农业发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新疆大力发展种植业B.东北平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C.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D.欧洲西部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39、从干湿地区上看,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A.干旱地区B.半干旱地区 C、半湿润区 D.青藏高原区40、目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是()A.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采用集体经营的模式B.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C、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D.农业的发展还没有依靠科学技术41、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A.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B.努力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C.大量进口农产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D、实行科学种田,增加粮食产量,走“科技兴农”之路42、我国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A.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B、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D.国家建设和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43、有关我国经济作物的生产,说法错误的是()A. 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业中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重要农作物B.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C. 我国棉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D.、甜菜喜温好光,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中生长44、在西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原因是()A.该地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该地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 D.该地少数民族擅长种植牧草45、我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最大的是()A、油菜 B.花生 C.芝麻 D.大豆46、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沿()A.5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 B.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 C、4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 D.8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47、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正确的有()A.秦岭和淮河以南很少生产冬小麦 B.秦岭和淮河以南基本不种植棉花 C、秦岭和淮河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D.秦岭和淮河是水稻与小麦的分界线48、全国重要的花生和温带水果产地是()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四川平原49、下列不属于我国三大产棉区的是()A.新疆南部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50、我国最大的林区是()A、东北林区 B.东南林区 C.西南林区 D.西北林区二、.将下列商品粮基地与其对应的省区,耕作用直线连接起来。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八年级自然科学第四章 第1-2节 电路图;电流的测量浙江版知识精讲

初二自然科学第四章第1-2节电路图;电流的测量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电路图、电流的测量二、考点清单1、了解生产、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电现象。
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电路元件的作用,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
3、会画电路的元件符号,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4、会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5、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6、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7、了解电流大小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8、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电路原件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的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的电能;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有无。
知识点2: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当闭合开关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
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
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是不允许的。
必须防止电路短路。
【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大小的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小结】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1)根的作用:①固定植物;②吸收水分与无机盐。
(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的、、和等因素有关。
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由不定根组成。
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
(3)根尖的结构。
(如图)①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主要起作用,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擦伤。
②分生区:细胞核较,细胞质较,没有液泡。
有很强的能力,能不断,使根生长。
③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细胞壁较薄。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但能,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
④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内有输导组织。
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⑤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由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并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
注意要点:①根的不断伸长是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和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
②在根尖的四部分结构中,出现细胞分化的是根毛区,它的内部形成了导管,表面形成了根毛。
2.当土壤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
若施肥过多,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3.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用于构建植物体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如:含氟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如果植物缺少某一种必需的无机盐,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①缺时,叶片发黄、瘦小、开花少、籽实不饱满;②缺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色暗绿带红,花、果实、种子都会减少;③缺时,茎秆细弱易倒伏,叶有褐斑;④缺硼时,植物只开花不结果。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四章第一节磁现象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试一试
标出 下图中四个小磁针在A 、B 两个位置静止时N、S极的指向。
N A
S
N
S B
N
S
讨论1:一块条形磁铁,没有标明哪端是N极, 哪端是S极,如何判别一块磁铁的N、S极?
讨论2: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 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N极和S极? N S
所以被磁化的铁钉不是磁体
4、有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a和b,按左图放 置时,它们能够相互吸引;按右图放置时,它 们之间感觉不出有相互作用力。则可知------------------( D ) A. a和b都是磁铁 B. a和b都不是磁铁 C.a是磁铁,b不是磁铁 D. a不是磁铁 ,b是 磁铁
a b b a
第四章
磁
翠柏中学 徐 瑾
活动一 让磁铁与铁块、、塑料、铝块和铜块
接近。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有:
活动二 你还有哪些随身物质能被磁铁吸引?
哪些又不能被吸引?通过实验验证。
活动三
用条形磁体去接触回形针。观察到哪里 吸引最多,哪里吸引最少?由此可得出 什么结论?
活动4 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观察静止时 条形磁体N极和S极的指向。 现象:静止后总是一个磁极指南,另一个指北。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极), 指南的叫南极(S 极)。
六、磁场:
1、任何磁体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磁场。 2、磁场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 磁体会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是一种物质,但是磁场这种物质 看不见又摸不着。
地球就是一个大磁体,它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小结:
N
S
基础知识题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北极,互相吸引, 则钢棒一定有磁性------------------------( ) 2)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北极,互相排斥, 则钢棒一定有磁性------------------------( ) 3)将钢棒的一端接近磁针的北极,互相吸引; 再将纲棒的这端接近磁针的南极,两者互相排 斥,则钢棒一定有磁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1-2节独立练习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
1.下列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磁铁周围才有磁场 B.磁感线是由铁屑形成的
C.磁感线是客观存在的闭合曲线 D.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感线越密
2.下列物质中能被磁化的是()
A.铜丝 B.铝块 C.陶瓷 D.铁钉
3.a、b为两条形磁铁的两个磁极,根据如下图所示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可
以判断()
A.a是N极,b是S极 B.a、b都是S极
C.a、b都是N极 D.a是S极,b是N极
4. 如图,弹簧秤下吊挂一个钢球,将弹簧秤自左向右逐渐移动时,弹簧秤的
读数()
A.不变B.逐渐减小C.先减小再增大D.先增大再减小
5.要增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下列方法可以采用的是()
A.改变电流方向 B.减少螺线管的匝数C.在螺线管内插入铁芯 D.减小通过通电螺线管的电流6.一个通电螺线管两端磁极的极性决定于()
A 通过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B 螺线管的匝数
C 螺线管内有无铁芯
D 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大小7.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体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8.有甲、乙两根外形完全一样的钢棒,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没有磁性,现用甲钢棒的一端接触乙钢棒的中部,发现没有吸引现象,由此可知 ( )
A.甲钢棒有磁性,乙钢棒没有磁性 B.乙钢棒有磁性,甲钢棒没有磁性
C.甲、乙钢棒都没有磁性 D.无法判断哪根钢棒有磁性
9.下列关于地磁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指南针总是指向南北,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 B.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完全重合
C.地球周围的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磁南极出发到地磁北极
D.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正确找到了地磁场产生的原因
10.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两通电螺线管会 ( )
A.相吸 B.相斥
C.先吸引,后排斥 D.先排斥,后吸引
11.如图所示的磁场中四枚小磁针(黑色的那端为N极),
静止时指向标正确的是()
A.1、3 B.2、4 C.1、4 D.3、4
12.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的是()
A B C D
13.将绝缘导线缠在铁棒上接入电路,则铁棒能吸引铁钉,这现象的完整解释是()
A.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
B.铁棒原来具有磁性
C.铁棒在通电螺线管中被磁化有磁性
D.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被磁化了的铁棒的磁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14.如图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请你想一想会发生的现象是()
A.通电螺线管仍保持静止不动
B.通电螺线管能在任意位置静止
C.通电螺线管转动,直至A端指向南,B端指向北
D.通电螺线管转动,直至B端指向南,A端指向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5.我们把物体能够吸引等物质的性质叫做_____;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_____。
16. 磁体总有个磁极,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发生的。
17. 磁场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________出来,回到磁体的 _______ 。
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他周围的磁力线是从地理的极附近经空间回到地理极附近,这是因为地磁的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18.1820年,丹麦科学家___ __把连接电池组的导线放在和磁针平行的位置上,当导线通电时,磁针立即偏转一角度,这个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_ ____.
19.如下图所示,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MN处,当K闭合且变阻器
滑动片P向右滑动时电磁铁的电流减小,磁性,则应将变阻
器的接线柱或接入电路,这时小磁针的左端是_____
极,电磁铁的左端为极。
20.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磁体外部的磁场一样,它的两端分别是极、
极,当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时,螺线管的两磁极
21.通过实验可知,决定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和
三、作图题(每图3分,共9分)
22.利用图中提供的元件,用笔画线作导线,设计一个可以改变磁
性强弱的电磁铁,并要求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23.根据下图中小磁针静止时的位置,标出磁体的N、S极和磁感应
线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4.在“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
(1)所用的实验器材是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和一小堆大头针;
(2)实验中通过观察电磁铁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3)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增加通过线圈匝数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使保持不变。
(4)下图所示,是“研究电磁铁实验”的示意图,图中I1<I2=I3
①比较图甲、图乙可以得出:
②比较图乙、图丙可以得出:
答案
一、选择题
DDCCC AABAB ABDD
二、填空题
15.铁、钴、镍磁性磁极
16.2 磁场
17.北极南极地磁场南北南
18.奥斯特磁场
19.减弱 AC AD N N
20.条形 N S 会改变
21 。
线圈匝数是否有铁芯电流大小
三.作图题
22.略
23.略
四.实验探究题
24.电流表吸引大头针电流
当铁芯、线圈匝数相同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当铁芯、电流大小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