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合集下载

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介绍

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介绍

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介绍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

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武昌起义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武昌起义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武昌起义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政治事件,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义规模扩大:起义最初是武昌兵工厂的工人和学生发动的,但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军队部队的响应和支持,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

2. 反清运动扩展:起义在武昌之后很快影响到了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对清朝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 建立革命政府:武昌起义最终发展成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新纪元。

4. 启发全国性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的反清运动和武装起义,对清朝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成了清朝的覆灭。

总的来说,武昌起义的发展趋势是由局部的反清运动逐渐发展壮大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最终导致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背景思想条件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资料武昌起义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资料武昌起义

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吗?
辛亥革命狭义上指武昌起义,广义 上指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元旦) 2、地点: 南京 3、领导者: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4、纪元: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5、机构: 临时参议院
大 总 统 誓 词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
武昌起义之后,中华民国。
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 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辛亥革命为什么最先在武昌爆发? 2、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中华民国的成立
6、措施:⑴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
会改革的法令。 ⑵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 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武昌起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一声枪声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为了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武昌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叙述一下武昌起义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

 武昌起义经过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

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

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得到来;是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为中华名国成立创造了条件。

武昌起义的影响还在于促进了全国革命力量的增长,在这次武昌起义中,武汉革命党人发挥了革命精神,。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引领革命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5]初创法治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6]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7]《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8]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9]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一、黑云压城1911年,是清廷的多事之秋。

这个腐败、专制、卖国的政权正一步步走向倾覆。

这一年的6月,四川爆发了反对清政府把铁路专利权出卖给洋人的“保路运动”。

为镇压这次运动,清政府命令端方自湖北领兵进入四川,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不久,湖北省城武昌却爆发了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说起来,清政府对武汉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因为武汉是当时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点地区。

但它没有想到的是,革命党人在新式陆军中正大量地做着革命工作,新军中正酝酿着反清的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在1904年成立的武汉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一开始就把新军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

以后这一团体遭到破坏,但随之成立的其他革命组织一直没有改变工作重心。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大批革命知识青年投入新军,在军队中进行了长期细致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湖北新军的标(团)、营、队(连)各单位都有革命党人的代表。

到武昌起义的前夕,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已多达五、六千人,占军队总人数的30%左右。

四川保路风潮爆发后,湖北革命党人认为现在正是发动起义的大好时机。

9月,湖北革命党人把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以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会长孙武为参谋长,制订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准备于10月6日举行起义。

但由于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延期。

在重新准备期间,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使得革命党人和士兵临时自发举行了起义,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义机关泄露,革命党人被捕事情还得从孙武搬弄炸弹出事说起。

9日中午,孙武在革命党储存起义物资的汉口宝善里22号楼里搬弄炸弹,不料用力过猛,把盛有药水的玻璃管撞破了,药水滴在炸弹里面,引起了爆炸,孙武被炸伤。

正在租界内巡逻的印度巡捕看见22号房屋往外冒烟,还以为失了火,就急忙奔了过去。

与孙武在一起的革命党人刘公、李作栋见势不好,急忙搀着孙武出了门,径直往同仁医院去了。

武昌起义纪念馆红色故事内容的讲解

武昌起义纪念馆红色故事内容的讲解

武昌起义纪念馆红色故事内容的讲解
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重要历史纪念馆,旨在纪念辛
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

这次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纪念馆通过展示和讲解起义的背景、历史事件、参与者以及他们的信念和奋斗精神,向人们展现了这段红色历史的精彩故事。

在武昌起义纪念馆中,有许多红色故事被重点讲解,以传播历史真相和革命精神。

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以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

通过讲解孙中山的生平、他的思想和政治理念,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贡献和影响。

另一个讲解的故事是关于起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起义的筹备工作始于秘密组织,他们积极联系军队和各界人士,准备暴动的时机。

在武昌起义纪念馆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背景和动机,以及他们在起义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人士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投身于革命事业,用行动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梦想。

此外,在纪念馆中还讲解了起义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战斗,例如武昌保卫
战和广州起义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起义的艰辛和危险。

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起义的背景、进程和结果,以及每个参与者所承受的压力和艰苦。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综上所述,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内容包括孙中山先生的贡献与影响、起
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背景和动机,以及起义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战斗。

这些故事的讲解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弘扬革命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