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 十七 1.16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专项检测试题(36)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高考生物二轮专项检测试题(36)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高考生物二轮专项检测试题(36)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微生物的培养都需要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缺一不可C.蛋白胨来源于植物,营养全面D.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可用于微生物的扩增培养解析:选D是碳源的物质同时也可以是氮源,如牛肉膏和蛋白胨均可作为碳源和氮源,同时还提供维生素,A错误;并非所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自养的微生物不需要碳源,固氮微生物不需要氮源,B错误;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C错误;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利于微生物扩增培养,D正确。

2.下列有关制备培养基和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①待培养基冷却至4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盖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完全打开皿盖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⑥等待平板冷却5~10 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A.①③④⑤B.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③⑤解析:选D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防止杂菌污染,①错误;不能将灭过菌的培养皿盖放在桌面上,因为桌面上可能有杂菌,②错误;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高温可防止杂菌污染,③正确;倒平板时培养皿只需要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④错误;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⑤正确;等待平板冷却5~10 min,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⑥错误。

3.在微生物培养和现代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方面都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③无菌繁殖脱毒苗时,植物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④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进行灭菌⑤培养基要进行湿热灭菌⑥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⑥解析:选D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

2016届山西省高考生物一轮拓展训练《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人教版全国通用)

2016届山西省高考生物一轮拓展训练《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人教版全国通用)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基础课时案39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题组一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14·全国课标Ⅰ,39)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___色复合物。

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纤维二糖葡萄糖(2)红透明圈(3)不能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不能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2.(2014·课标Ⅱ,39)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

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1 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

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__灭菌。

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技术实践 跟踪强化训练21 微生物的利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技术实践 跟踪强化训练21 微生物的利用

跟踪强化训练(二十一)一、选择题1.(2016·江苏卷)下列关于中学“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加盐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B.加料酒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败变质C.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杆菌D.实验室制作的腐乳不宜直接食用[解析]加盐的目的是析出豆腐块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由于盐分较高,此阶段包括毛霉在内的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A错误。

加料酒可抑制杂菌生长,避免腐乳变质,同时也与腐乳独特的香味形成有关,B错误。

在腐乳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而不是乳酸杆菌,C错误。

在实验室中制作腐乳,其卫生条件达不到食用标准,D正确。

[答案] D2.(2016·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解析]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则色素分离的起点不同步,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A正确;醋酸菌属于需氧型微生物,通入空气后密封会导致醋酸菌死亡,不能产生醋酸,B错误;胡萝卜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低于石油醚,故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C正确;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D正确。

[答案] B3.(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B.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C.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D.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解析]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使毛霉等微生物能更好地生存、繁殖,并通过自身代谢来制作腐乳,A项错误;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和调味的作用,B项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蛋白质,C项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毛霉产生,毛霉属于真菌,D项错误。

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八生物技术实践(63张)

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八生物技术实践(63张)

❖ [解析] 植物芳香油不仅挥发性强,而且易 溶于有机溶剂。我们可用萃取法来提取,但 这不是唯一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原料的 特点,选择不同的提取方法,植物芳香油提 取方法常用的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 植物芳香油的存在对于保护植物本身有重要 作用。
❖ 2.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 正确的是( )
专题八 生物技术实践
考纲解读
考点预测
1.微生物的利用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计 数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
作用及灭菌技术
2.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中的应用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2)腐乳的制作;(3)测定食品
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菌、醋酸菌、毛霉等都具有细胞壁,都有 DNA和RNA,细胞中都有核糖体,D项正确。
❖ 3.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 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双重固定法,即 采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 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 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 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 酶活性和酶的数量。下图甲、乙、丙为部分 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比游离小麦酯酶的酶活力高,故固定化小麦
酯酶比游离小麦酯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强; 由图乙可知,海藻酸钠浓度约为3%时,酶活 力最高;由图丙可知,固定化小麦酯酶使用3 次后,若继续使用则其酶活力明显下降;一
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⑤富含纤维素的选择
培养基 ⑥刚果红染色法 ⑦酵母菌在无氧 的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⑧温度为30~35℃, 适时通气、控制糖源供应 ⑨让豆腐长出毛 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⑩ 泡菜坛的选择,腌制的条件(如腌制的时间、 温度、食盐用量) ⑪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 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⑫水蒸气蒸 馏法 ⑬压榨法 ⑭萃取法提取、纸层析法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二十二 微生物的利用

《大高考》2016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二十二 微生物的利用

经过⑤过程后,取样测定甲醛浓度,选出________,再分离、
培养菌株。此菌种异化作用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基础· 助识记
突要点· 探规律
(4)为研究甲醛初始浓度对菌株降解甲醛能力的影响,进行了 相应实验并得到如图结果。由图可知,当甲醛的初始浓度小
于 1 200 mg/L时,菌株____________;当甲醛的初始浓度增高
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固基础· 助识记
2.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化学药剂消毒法
应用范围
日常用品 不耐高温的液体 用酒精擦拭双手, 用氯气消毒水源
较为温 仅杀死物体 消 和的物 表面或内部
毒 理或化 的部分微生
学方法 物 强烈的 理化因 素 杀死物体内
灼烧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选择 培养基中加 依据某些微生物对某
培养 入某些化学 些物质或环境条件的
基 物质 培养基中加 入某种指示 剂或化学药 品 嗜好、抗性而设计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
分离得到酵
母菌和霉菌 伊红美蓝 培养基可以 鉴别大肠杆 菌 突要点· 探规律
鉴别
培养 基
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 鉴别不同
中的特定试剂或化学 种类的微 药品反应,产生明显 生物
至1 600 mg/L时,48 h后菌株对甲醛的降解能力很弱,甚至失 去降解能力,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基础· 助识记
突要点· 探规律
(5)欲检测上述活性污泥中细菌总数,下列操作的叙述,其中错 误的是( )

2016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5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5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考纲解读】1.微生物的利用:(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2)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3)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重点、难点剖析】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1.汇总微生物的基本技术(1)制备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无菌技术:主要指消毒和灭菌。

(3)倒平板操作:待培养基冷却至50_℃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4)平板划线操作: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5)稀释涂布平板法: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如图:2.完善下面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①筛选菌株: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菌株。

②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③过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①实验原理即: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3)鉴定方法【误区归纳】1.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①自养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来自含碳、含氮的无机物,而异养微生物需要的碳源、氮源来自含碳、含氮的有机物,因此可根据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判断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②含氮无机物不但能给自养微生物提供氮源,也能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如NH3既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也作为能源。

2.平板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不同阶段灼烧接种环的目的不同①第一次操作:杀死接种环上原有的微生物。

2016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8 生

2016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8 生

专题8 生物技术实践第1讲微生物的利用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D.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答案 A解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接种划线可以将菌体分散,经过培养可以得到单菌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在泡菜腌制过程中,开始时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腌制10天后含量开始下降。

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C.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的菌落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答案 A解析果酒发酵利用的是酵母菌,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醋发酵利用的是醋酸菌,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3.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后期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后期发酵中腐乳风味形成与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B.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C.盐的用量、酒的种类和用量、温度等均影响后期发酵D.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对后期发酵无直接影响答案 D解析腐乳制作过程中,前期发酵主要是毛霉生长,毛霉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与腌制腐乳的调料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使腐乳坯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缓慢水解,生成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和甘油、脂肪酸等,形成鲜、香等特有的风味。

4.如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基配方,请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________。

(2)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因此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填“消毒”或“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___。

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 十八 1.17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含答案

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 十八 1.17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含答案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八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45分钟·100分)1.(10分)(2015·厦门二模)下面是月季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请回答:途径1:花药中的花粉①丛芽生根移栽途径2:花药中的花粉愈伤组织丛芽生根移栽(1)途径1中的①为,经途径2形成的花粉植株常常会发生变化,因此还需要对培养出来的植株作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2)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

某品种月季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操作时应先在中处理20 min,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溶液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检查。

剥离花药接种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

(3)实验中发现愈伤组织被真菌污染,实验人员做了探究培养基灭菌时间与污染率关系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初步判断:随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

可见,污染(填“是”或“不是”)由培养基灭菌时间造成的。

【解析】(1)①是胚状体,途径2形成的花粉植株染色体组的数目常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培养出来的植株进一步鉴定和筛选。

(2)对不易染色的花药进行镜检时,应先将其在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再用焙花青—铬矾溶液染色。

(3)由实验结果可知,随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污染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培养基灭菌时间对污染率影响不大。

答案:(1)胚状体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2)卡诺氏(固定)液焙花青—铬矾愈伤组织(3)污染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污染率变化不大) 不是2.(15分)(2015·贵阳二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生物技术实践相关的问题。

(1)自古酒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图甲所示两发酵瓶中装入等量的葡萄汁进行果酒制作实验,若在A装置的通气口补充无菌空气,那么一段时间后,能获得葡萄酒的是装置,发酵是否成功可用对发酵产物进行检验确认。

(2)图乙是胡萝卜素提取粗品鉴定结果示意图。

点加提取样品的是点,点加标准样品的是点,该鉴定实验的方法叫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45分钟·100分)1.(14分)(2015·郑州二模)牛奶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生鲜牛奶中的微生物情况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奶制品的运输和贮藏。

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

为检测消毒前后牛奶中细菌含量变化情况。

做如图所示操作。

用无菌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1 mL生牛奶稀释液至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如此再重复2次。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巴氏消毒法是,使用这种方法对生鲜牛奶进行消毒的好处是。

(2)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 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

应选择的涂布工具是下图中的。

(3)图中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

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35、33、3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生牛奶中含细菌数为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4)消毒后的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若继续用该方法检测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数量,则在操作步骤上应做什么改动?。

【解析】(1)巴氏消毒法是70~75℃煮30 min或80℃煮15 min。

既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2)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用的工具是涂布器,即图中B所示。

(3)3个培养皿上的菌落数平均值为34,稀释倍数是104,根据公式可得,每毫升生牛奶中含细菌数为:34÷0.1×104=3.4×106。

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消毒后的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因此减少稀释次数也可以得到符合计数要求的平板。

答案:(1)70~75℃煮30 min(或80℃煮15 min)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2)B(3)3.4×106偏小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个别菌落可能是由2个或多个细菌形成)(4)稀释次数减少【规律技法】微生物计数误差分析(1)显微计数法:实验值比实际值偏高。

因为该方法不能区分细胞的死活,将死细胞也计数在内。

(2)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值比实际值偏低。

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2.(14分)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

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

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

(1)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和。

(2)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本的平板置于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

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3)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这说明湖水样品中有多种细菌。

一般说来,菌落总数越多,湖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填“高”或“低”)。

(4)如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某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应当怎样操作?。

(5)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用于筛选耐的真菌,这种培养基(按功能分)被称为。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题干关键词:“形态和颜色”。

(2)图中隐含信息:图A所示菌落分布均匀;图B所示菌落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平行线上。

(3)关键方法:①接种无菌水的空白对照可以判断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

②含有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可以筛选真菌。

【解析】(1)蛋白胨富含蛋白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氮源,淀粉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2)微生物的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

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即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

(3)培养20小时后,不同微生物在平板培养基上会形成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

菌落总数越多,说明湖水中的微生物数量越多,湖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高。

(4)根据图中菌落的分布可以判断接种方法。

图A中菌落均匀分布,则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图B中菌落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平行线上,则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菌液浓度过高或培养过程被杂菌污染,可以通过增大稀释倍数或严格无菌操作的方法解决。

(5)青霉素是能够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抗生素,而真菌具有很强的耐青霉素能力,因此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作为筛选真菌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1)氮源碳源(2)恒温培养箱无菌水(3)菌落高(4)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菌液浓度过高(或培养过程被杂菌污染) 增大稀释倍数(或严格无菌操作,原因与操作要对应)(5)青霉素选择培养基3.(15分)(2015·包头一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

下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细胞结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生物,从培养过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进行呼吸。

(2)7.5% NaCl肉汤培养基可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目的是。

(3)操作中在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接种操作前后需要对接种工具进行灭菌。

(4)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突破口:(1)隐含信息。

①图中培养瓶没有密封。

②振荡培养可以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解氧。

③图中所用接种工具应是接种环。

(2)关键方法:用含有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可以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解析】(1)带“菌”字的生物中,“菌”字前有“杆”“球”“弧”“螺旋”等表示形态的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

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细菌,为原核生物;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密封培养瓶且进行振荡培养,由此可以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好氧细菌,进行有氧呼吸。

(2)7.5% NaCl肉汤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水分和氯化钠,所以提供的营养物质为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高浓度的盐溶液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耐受高浓度的盐溶液,从而起到选择培养的作用。

(3)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接种环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法。

(4)根据题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所以如果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周围存在透明圈的菌落,可以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了增强实验说服力,应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即设置不接种鲜牛奶(或接种无菌水)的对照实验,若对照组不出现周围存在透明圈的菌落,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定来自鲜牛奶。

答案:(1)原核有氧(2)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3)平板划线法灼烧(4)周围存在透明圈设置不加鲜牛奶(接种无菌水),其他操作均相同的对照组4.(15分)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发酵、培养相关的问题:(1)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

A.温度控制B.溶氧控制C.pH控制D.酶的控制(2)苹果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深层发酵可形成苹果醋;在此过程中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原因是。

(3)在充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的条件下,乳酸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

(4)应用平板划线法分离乳酸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其原因是。

【解析】(1)微生物发酵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溶解氧和pH,不需要控制酶。

(2)由苹果酒制苹果醋,需要醋酸菌发酵,由于醋酸菌为好氧细菌,因此发酵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否则醋酸菌将大量死亡。

(3)微生物发酵所需的营养物质除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外,有的还需要特殊营养物质。

在充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的条件下,乳酸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4)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的原理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微生物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因此每次划线的末端微生物最少,经数次划线后,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答案:(1)D (2)醋酸菌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或醋酸菌是好氧细菌,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3)维生素(4)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5.(15分)(2015·绥化二模)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2)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

(4)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

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色染料。

【解析】(1)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因此需要供应氧气。

醋酸菌利用酒精发酵产生醋酸的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2)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环节要控制盐的用量,盐的用量过少,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加盐过多,又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4)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答案:(1)氧气C2H5OH+O2CH3COOH+H2O(2)盐的用量12 (3)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4)盐酸酸化重氮化玫瑰红6.(15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酒、果醋制作是常见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