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的来源》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衣食的来源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衣食的来源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衣食的来源,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衣食的来源,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农业劳动的辛苦,体会到农民的辛勤付出。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教师讲解衣食的来源,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过程。
b.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加深对农业劳动的理解。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衣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珍惜粮食。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些与农业劳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作业进行巩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农业劳动的认识和珍惜粮食的态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评估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田或农业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 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举办农业知识比赛或制作农业劳动的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衣食的来源教学反思

衣食的来源教学反思衣食的来源教学反思1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它们从哪来?”“谁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我将教材中农业的分类,制成课件,还亲自录制了超市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的加工品,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等,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
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分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衣食的来源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衣食的来源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衣食的来源,认识到农民劳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粮食和衣物。
二、教学重点:1. 知道衣食的来源,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粮食和衣物。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民劳动的意义,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使用粮食和衣物。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图片,猜想一下,与我们今天的课程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衣食的来源,回答问题:“我们的衣食是从哪里来的?”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衣食的来源,重点讲解农民劳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4.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珍惜衣食的,从中学会感恩和节约。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使用粮食和衣物,并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劳动人民,珍惜粮食和衣物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是如何使用粮食和衣物的,第二天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月的粮食和衣物使用计划,培养家庭节约意识。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农村,体验农民劳动,感受粮食和衣物的来之不易。
七、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完整版)衣食的来源第二课时

主 备
复备
教学目标: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
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三:粒粒皆辛苦
1.看图P57页“馒头诞生记”。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馒头是麦子经过加工制成的,种植麦子非常辛苦,你还知道哪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选择一两种说一说,启发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4.你对袁爷爷还有哪些了解?如果袁爷爷来到我们的班上,你最想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
5.在许许多多像袁爷爷一样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播放“现代农业”图片。
三、总结: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
教后记:
4.那各种美味的食品都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才做出来的,因此它们有许多.你知道馒头的痛苦是什么吗?你想对哪些让馒头痛苦的人说些什么呢?
6.我不仅听到了馒头的诉苦,我还听到了一些食品痛苦的呐喊,你听过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7.教师小结,出示古诗《悯农》,齐声感情朗读。
二、活动四:希望的田野
1.算一算:自己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全班同学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全国十三亿人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
2.议一议:通过计算,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粮食,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粮食增产。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增产粮食的科学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
四年级上品德课件-衣食的来源(2)苏教版

•
3.人生的目标不应是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
•
4.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着我们。
•
5.给时间一点时间,一切都会过去。
•
6.痛苦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
衣食的来源
耕地
耙地
侍弄秧苗
拔秧
插秧
田间管理:拔草、治虫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割
脱粒
晾晒
碾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缕,恒念物力维艰难。
——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
1.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了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
2.别让过去的悲催,或者未来的忧虑,毁掉自己当下的快乐。
四年级道德与社会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

四年级道德与社会第10衣食的来源教案第10《衣食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白食物对人一辈子存的重要,了解农产品的内涵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讨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农人付出的劳动,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从小知道节约节约的道理,自觉珍爱劳动功效。
教学重点:了解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预备:制作教学;拍照录象;录制声音;购买相关农产品;学生搜集各类食物,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进程,做好资料积存;制作教学用具。
教学进程:一、谈话激趣,点击生活、师:同窗们,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出示图文),日常生活中,每日三餐你都吃些什么?二、小结谈话,相机引出农产品的含义并板贴(板贴:农产品种养)3、播放录音:小米粒的自述,了解生产进程。
4、师小结:同窗们,稻谷从春耕到收成要通过40多道工序,个多月的生长周期,才能成为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米。
这期间,融入了农人伯伯多少的血汗啊!、检查预习情形:你还明白哪些这种的种出来的农产品?明白它们的生产进程吗?学生反馈六、小组合作学习,识别农作物的果实。
7、全班汇报交流。
二、动手动脑,联系生活、师:教师这也有几种农产品(出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可别小看了这些农产品,它们还会72变呢!看(出示食物),这些琳琅满目的食物,都是由这四种农产品加工制作而成。
你们明白它们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组合作探讨,完成食物分类图。
二、小组汇报交流,投影展现。
3、小组合作研究自带食物的成份、配料。
4、全班交流,进一步感知农产品与生活的关系,师相机点评、小结,引出(板贴)与生活不可分。
三、在线观看,走进生活、师:接着就让咱们到农产品的大伙儿庭——农贸市场逛一逛。
(播放录象)二、师:在那个大伙儿庭中,不但是地里种的,水里产的,仍是圈里养的,都称为农产品。
它们都于广漠的农村。
因此说(板贴)食之源在农村。
四、情感熏陶,学会生活(一)做一做,体验辛苦、师:食物于农村,于广大农人的辛勤劳动。
衣食的来源说课稿

衣食的来源说课稿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0、衣食的来源
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包括了品德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又不是割裂开来的单独的两个方面,而是它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衣食来源》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相关的内容标准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懂得“衣食之源在农村”,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我们的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尽管每天都吃着和农产品有关的食物,但是对农业还是感到非常陌生的。
另外孩子的生活也比较单一,常常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
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
当然也会有一些孩子曾经听到或看到过身边的人从事农事劳动,但对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只略知一二,并没有深入地去体会过农民的这种辛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www.5y 第10课《衣食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对人生存的重要,了解农产品的内涵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农民付出的劳动,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了解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拍摄录象;录制声音;购买相关农产品;学生搜集各种食品,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好资料积累;制作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点击生活、师:同学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出示图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你都吃些什么?2、小结谈话,相机引出农产品的含义并板贴(板贴:农产品种养)3、播放录音:小米粒的自述,了解生产过程。
4、师小结:同学们,稻谷从春耕到收获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多月的生长周期,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米。
这期间,融入了农民伯伯多少的血汗啊!5、检查预习情况: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种出来的农产品?知道它们的生产过程吗?学生反馈6、小组合作学习,识别农作物的果实。
7、全班汇报交流。
二、动手动脑,联系生活、师:老师这也有几种农产品(出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可别小看了这些农产品,它们还会72变呢!看(出示食品),这些琳琅满目的食品,都是由这四种农产品加工制作而成。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食品分类图。
2、小组汇报交流,投影展示。
3、小组合作研究自带食品的成分、配料。
4、全班交流,进一步感知农产品与生活的关系,师相机点评、小结,引出(板贴)与生活不可分。
三、在线观察,走进生活、师:接着就让我们到农产品的大家庭——农贸市场逛一逛。
(播放录象)2、师:在这个大家庭中,不光是地里种的,水里产的,还是圈里养的,都称为农产品。
它们都于广阔的农村。
所以说(板贴)食之源在农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对人生存的重要,了解农产品的内涵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
3、体验农民付出的劳动,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了解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食品,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填写课前调查表,做好资料积累。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初知“农产品”。
1、谈话:如果没有吃饱或不吃饭就赶来上学,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
发言。
2、小结:民以食为天。
交流:那你们一日三餐都吃了什么?(交流课前发放的调查表)
3、简要说说这些食物的来源。
初知“农民生产的东西叫农产品”。
4、小结:营养丰富的三餐,为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供着保障,它们是多么重要啊!别忘了,它们都来自于农产品,来自于农民的辛勤劳动。
二、猜谜语,认识农产品
出示谜语: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2)幼时不怕冰霜,长大就露锋芒,老来粉身碎骨,只求洁白无双。
(3)奇怪奇怪真奇怪,腰里长出胡须来,脱下几层绿衣裳,颗颗珍珠一排排。
――各打一农产品。
学生发言
2、师:可别小看了这些农产品,它们还会72变呢!看(课件出示食品),这些琳琅满目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农产品加工制作而成。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食品分类连线图。
3、全班交流,投影展示。
进一步感知农产品与生活的关系,师相机点评、小结,引出:农产品与生活不可分。
(板贴)
三、走进生活,知道“生活离不开农产品”。
1、师:接着就让我们到超市逛一逛。
(出示图片,分分类)
2、出示商品标签,指导读标签。
3、小组合作研究自带食品的成分、配料。
4、小结:生活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人们衣食的来源。
(板贴课题)
四、情感熏陶,懂得要珍惜农产品。
1、师:这么多农产品都是谁创造的呢?
2、师述:一粒米的来历
三月,农民们顶着烈日,把地深翻一遍,整得平平整整;
四月,农民在整平的小秧田上撒上已经浸泡好的稻种;
五月,农民们踩着水,弯着腰,在农田里插秧;
等到秧苗在田中生长的6-10月这段时间,农民们一直要给稻子除草、治虫、施肥,
进入到10月,农民们才能收割成熟的水稻!(课件:在田间耕地、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割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是啊,此时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古诗,齐读《锄禾》。
4、阅读《馒头的诉苦》。
你有什么想说的?
5、除了馒头,其实许多美味都是农民伯伯、工人叔叔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然而许多美味的食品,却遇到了这样的遭遇,(图片)看了图片,你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惊叹?(太浪费了)
6、师:是啊,可是他们却是这样想的。
(1)中午我在学校就餐,吃不了就倒,反正我是交了午餐费的!
(2)现在生活富裕了,有的是米,浪费一点不算什么!
师:你是怎样看的?小辩论。
7、算一算。
如果我们平均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节约13多亿粒米,约6万多斤粮食,可供我们班五十人吃上3年呢。
现在,你还小看一粒米吗?还小看一点点吗?看来节约粮食可真重要啊!
8、教师小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节约粮食,让我们一起来共勉吧。
(1)一粥一饭,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2)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3)“树连树,根连根,衣食之源在农村。
你珍惜,我珍惜,良好习惯要养成!”(板贴)
是啊,我们衣食之源在农村,请同学们记住,良好的习惯一定要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行动中去!
五、课后延伸
1、找一找贴一贴,收集商标,贴在课本上。
2、问一问,查一查,通过询问、采访、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渠道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板书设计:
第10课衣食的来源
与生活不可分
农产品
来不易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