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周南·关雎》为例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想象艺术

合集下载

《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教学反思《关雎》教学反思1《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

它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对于厌学学生而言,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他们所排斥的,而爱情这个主题却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感知爱情,理解本诗的思想美,成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经过反复思量,我设定好了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诗译诗,竞赛评比。

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知诗歌的思想美。

课堂上,学生前后两排为一组,每组自行研读《关雎》,诗译《关雎》,现场气氛很热烈。

我在课堂上主要负责“激将”,不断地强化竞赛的紧张氛围。

各组成员都很忘我,乃至下课铃声也淹没在讨论声中,无人理会。

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乐语文”这个理念。

我不愿意我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毫无生气的,于是,我总是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花招”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

然而在“耍花招”的过程中,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我的学生们却令我收获更多。

本课让我感触颇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

一、打消疑虑,相信学生。

要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首先必须打消疑虑,相信学生。

我们习惯了去抱怨我们的学生很差很差,中考分数很低很低,但我们却忘了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

设计“以诗译诗”这个环节前,其实我是信心不足的,我甚至偷偷准备了很多《关雎》的译诗,以备不时之需;我甚至在下课的前十分钟还在心底默默斗争着:是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继续直至下课,乃至第二天见成果;还是就此打住,中断他们看似毫无头绪的讨论,直接展示我准备的译诗,结束这个“以诗译诗”环节。

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前者。

我们常常低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经常武断地一声令下,终止了他们的思索,然后理直气壮地在心底嘀咕:看吧,就知道你们不会!殊不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学生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在发展。

《关雎》优秀教案 关雎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关雎》优秀教案 关雎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关雎》优秀教案关雎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属于《诗经》的一部分。

它描写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以及对现实残酷的思考。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关雎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关雎的内容和意境,领悟其思想内涵;2. 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解读关雎;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掌握关雎的基本出处和作者的背景;2. 理解关雎的主题和思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把握;3. 学会运用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对关雎进行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前导读和讲解,介绍关雎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解析:让学生自行阅读关雎,并在此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归纳总结主要的诗歌特点和表达方式。

3. 理解主题:通过讨论,梳理出关雎的主题是爱情的喜悦与痛苦,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关雎的文本进行理解和解读。

4.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雎的诗句,并结合写作背景,揭示关雎中所表达的爱情、婚姻和社会现实的内涵。

同时,邀请学生就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陈述。

5. 文学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关雎与其他诗歌作品,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从音乐、韵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

6. 评析鉴赏:让学生就关雎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析,同时邀请学生带来自己所喜欢的诗歌作品,进行鉴赏和感受,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总结提炼:总结关雎的主题和特点,概括归纳学生的学习收获,并寻找今天与之相近的情感主题和文化表达。

四、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师生互动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课外阅读法:通过课外阅读和作品介绍,帮助学生拓展诗歌欣赏的范围和广度。

插上想象翅膀追寻意境之美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美

插上想象翅膀追寻意境之美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美

2013-02方法交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最美丽的奇葩,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就编入了大量的诗词曲。

它们语言精练,意境深邃,感情丰富动人。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上,把诗词的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很难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陶冶情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驾驭此类作品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入诗词曲的意境中,与作者同苦、同乐、同悲、同喜呢?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充分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何谓“意境想象”?“意境想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与作品相适应的,并能较好表现文章主题的虚拟的意境和氛围。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采用了意境想象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感受最深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元代曲作家马致远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

此文用语极其“吝啬”,全文仅用了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悲凉凄清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用白描手法,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富有特征的事物构成了凄清的意境,表现了羁旅之思。

这样凝练的作品怎样使学生深入其中的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此文时,配着低缓、略带哀伤的音乐,我给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在关外,深秋之时,风沙狂起,此时已是傍晚时分,一个衣着褴褛、满身灰尘、目光呆滞的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走在铺满风沙的古道上,他低着头,四周一片肃杀,毫无生气。

走着走着,太阳已快落山了。

“唉”,他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感慨。

抬头一望,只见路旁有几棵被老藤缠着,已落尽叶子的树木,树顶上还有几只盘旋飞翔的乌鸦,那不是傍晚归巢的老鸦吗?再往远处一看,那边有一条小河,河上还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河的那边还有几户人家,此时已炊烟袅袅。

关雎教学设计实践报告(3篇)

关雎教学设计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属于《周南》篇。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在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将《关雎》这首古诗词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古代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古诗词鉴赏能力尚待提高。

四、教学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关雎》的古琴曲,营造古代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逐句解析:结合注释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形式,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4. 拓展延伸:结合《诗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关雎》的古琴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2.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

(二)逐句解析1. 结合注释和现代汉语翻译,解释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三)情感体验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1. 结合《诗经》的相关知识,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让学生谈谈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逐句解析、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关雎》这首古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关雎教学实践报告

关雎教学实践报告

关雎教学实践报告引言关雎教学实践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在关雎教学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教学目标关雎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关雎》这首古代诗歌,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课堂设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的课堂设计方案:1. 情境创设在课堂开始之前,我们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 诗歌分析在导入之后,我们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关雎》这首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意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能力。

3. 朗诵和阅读为了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阅读。

学生们可以亲自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通过朗诵和阅读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4. 互动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我们组织了互动讨论。

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5. 创作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创作活动。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这些创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同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在实施关雎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诗歌分析、朗诵和阅读、互动讨论以及创作活动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关雎教学实践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

其中包括学生答卷的评分、学生作品的评价、学生参与度的观察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发挥想象将关雎写成一篇现代文章作文

发挥想象将关雎写成一篇现代文章作文

发挥想象将关雎写成一篇现代文章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发挥想象将关雎写成现代文章作文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叫小雎。

小雎是我们班上最漂亮、最聪明的一个女生。

小雎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两颗晶莹剔透的宝石。

当她眨着大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她盯上的小鹿,动弹不得。

她的头发乌黑发亮,像用上等的丝绸编织而成,每根发丝都闪烁着健康的光泽。

她的皮肤白里透红,就像初春盛开的桃花一样娇嫩可人。

小雎走路的时候娉娉袅袅,宛若一只在风中翩翩起舞的蝶儿。

她说话的声音极富音律感,就像一首动听的小夜曲,让人无比陶醉。

小雎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同学们最钦佩的学生。

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诗文功底也很深厚。

她善于吟诗作对,吟唱时情深意长,让人如痴如醉。

她还特别擅长做手工,随手拈来都是出人意表的精美佳作。

比如上次她用树叶编织了一只可爱的小鹿,做工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她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经常一人唱作俱佣,自娱自乐。

每当她载歌载舞时,阳光就像被她勾引了一般,格外灿烂地笼罩着她,使她宛如一位戏曲小天仙。

小雎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好女孩,乐于助人。

只要谁遇到了困难,她定会第一个挺身而出,慷慨解囊,毫不犹豫。

她对同学们无私的帮助,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课余时光,她喜欢到处走走逛逛,观察大自然的万物。

每当她在树丛中发现一只可怜的小鸟掉落的巢穴,她都会细心修葺,悉心呵护,直到小鸟重新安家落户为止。

因此,小雎被誉为"小可爱"、"善良使者"。

小雎还热爱运动。

她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擅长短跑、跳远等项目。

她亲手缝制了自己的运动服,五颜六色,别具匠心。

每当运动会到来,小雎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去赢得荣誉。

她在赛场上的英姿飒爽,令全校师生无不钦佩。

胜利之后,她从不骄傲自满,而是谦逊有礼地同其他选手击掌问好,展现了运动员高尚的情操。

用想象和联想给诗歌教学插上翅膀

用想象和联想给诗歌教学插上翅膀

用想象和联想给诗歌教学插上翅膀在小学教材的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多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但是从今天学生们的角度来看诗歌中存在着“情感的空白性和表达意思的模糊性”,那么我们我在教学中该怎么样来引导学生从古诗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诗歌教学中存在着空白性,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既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

有的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或以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形象和感情常带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其中对表达最为空白。

我们的诗歌中也存在着模糊性。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诗歌情感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

情感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歌中去,就很有必要给诗歌教学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一、引文入情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中克服困难。

在历代文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需要想象去进行情感艺术的再创造;有的仅是简单的概念组合,形象似有若无,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进行“情感再造想象”;有的精炼含蓄跳跃极大富有哲理,“言有尽而情谊味无穷”,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受其情感艺术的感染。

浅谈《诗经·关雎》教学中的朗读与意象

浅谈《诗经·关雎》教学中的朗读与意象

浅谈《诗经·关雎》教学中的朗读与意象作者:祝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教学《诗经·关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让课堂充满诗意与浪漫。

抓住“雎鸠”“荇菜”两个意象,通过分析、探讨,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脑海里生长出“意境”来,进而“点燃”学生表达的渴望。

抛弃“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让《诗经》走下神坛,带领学生感受先民的幸福与忧伤,体味情窦初开的激情与美好。

【关键词】诗词教学朗读意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一一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品析中完成对诗词的深层解读。

所以,对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关雎》,我有意识地抓住“雎鸠”“荇菜”两个意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课堂,力求让学生初识爱情的美好。

这堂课不仅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而且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渴望。

放开手摆脱“满堂灌”的模式,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也有了别样的收获。

一、读出摇摆的韵律美《诗经》是诗歌文学最早的鼻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诗歌属于韵文的范畴,韵文是美的。

那么,何妨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气息与声韵的自然变化,从而去自主感受这种美呢?所以,在正字正音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自由地朗读全诗,尽量读出感情。

在三分钟的时间里,“默而识之”者有之,摇头晃脑者有之,俯仰陶醉者亦有之一一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开口念,我愿意把这份自由交还给他们。

在课堂的初始,我甚至默许有些孩子没有“沉浸”于课堂的行为。

曲径通幽,我更在乎他们能保持初心,满怀兴趣探究下去。

接着,我先让有意愿展示的孩子来示范朗读,然后让大家评一评:“她(他)读得好在哪里?”趁全班兴致盎然时,我开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平仄。

以第一个诗节为例:“关关雎鸠”是平声;“在河之洲”又是平声;“窈窕淑女”是仄声; “君子好逑”仍以平声作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G 4 2
【 文献标识码l A
Hale Waihona Puke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1 — 0 0 4 8 — 0 1
《 语 文课程 标准》 指 出“ 语 文教 学要 注重语言 的积 累、 感悟 滋有味 的 朗读 , 并结合 朗读进行合理 想象。 和运用 , 注重基 本技能训 练……更要注重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 、 1 . 理 解 内容 . 想 象 朗读 求知欲 , 发展 学生的思维 , 培养想 象力 , 开发创造 潜能。” 语 文 理解 内容是 朗读 与想 象的基 础 。从 内容上 看 , 《 周 南・ 关 课 堂需要 想象来蕴藉语文味 ,古诗词教 学更是需要插 上想 象 雎》 里的爱情 。 传达的是年轻 小伙子偷偷 爱上 了一位姑娘 哪种 的翅膀。 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诗里的“ 君 子” 不必是贵府 少爷 . “ 淑女” 亦 《 诗经》 作 为我 国的第一部诗歌 总集 , 像 明珠般 闪耀 在 文 不必是 豪门小姐 。如 果说 , “ 淑 女” 是 文静 和善 而又 美丽的姑 学的殿 堂。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 艺术特 色, 都像 一树梨花 , 璀 娘 , “ 君子 ” 是一 个奴 隶小伙 子的话 , 那 么这个 小伙 子可能是 看 璨繁华 , 她 凝聚 了诗人 民众们 的生活情感精 华 , 流 露其 中的想 到 了这么美丽而 叉和善 的姑娘 而不能 自拔 ,然而 由于 自己身 象艺术更是这株 梨花上 的露珠 , 晶莹剔透。其开篇精 华《 周南 ・ 份低 微 , 觉得 给不 了这个姑娘 幸福 , 亦或 觉得 这么 美好 的姑娘 关雎》 更是历 来为世人 传诵 , 经典 卓越。想 象这一 艺术特 色亦 根 本就没有 注意到 自己,因此他只能在远 处默默地看 着这位 在本篇 中得 到 了很好 的体现。 姑娘 , 从 心底 里去 思念 挂记 她 , 以至 于 白天 想 , 晚上想, 梦中 了解背景 。 想象的依 托 想, 这种 不眠的想 象将读 者带入 到 了小伙子 的情 感世 界 。 我们 1 . 教 学伊始介 绍古人对 该诗 歌 的理 解 。 以激 发兴趣 . 促 进 感 受到 了他如 火的激 情 , 看到 了他 躺在床 上 , 辗 转反 侧 , 失 眠 探 究。《 周南・ 关雎》 是《 风》 之始也 , 亦是《 诗 经》 开卷的 第一首 不觉 , 看到 了他脑海 中想象到的情节 , 在 以他 的地位和 身世所 诗, 古往今 来即被人们 重视 , 但 也历 来众说 纷纭。《 毛诗 国风 》 梦寐 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琴 瑟钟 鼓声 中妻之 。理 解 了诗歌 内 说: “ 《 关雎》 , 后妃 之德 也 , 《 风》 之 始也 , 所 以风 天 下而正 夫妇 容 , 进行课 文的朗读 , 学生很 容 易身临其境 , 想象画面。 也。 ” 《 三 家诗》 以为刺康 王宴起 , 所谓“ 周 室衰而《 关雎》 作。 ” 三 2 . 自我见解 . 想象朗读 家诗均是 以其 时代 浸染 了士人及 百姓 的儒 家正统 思想来解经 教是 为 了不教 .教 学的最终 目的是 教会 学生学 习的方 法 释经, 以其情其景 来品评 , 这 种说 法也 有其 思想根 源 , 具有时 和 能力。经过学 习的铺垫 . 学 生对这 首诗歌 . 会有 自己的见 解 这时鼓励 学生进 行 自由发 挥 , 想象理解 。 代特征。 教 学时要 引导学生 了解古人 对本诗 的见解 , 激发 学生 和 想法, 的探 究兴趣 . 从而为进一步的学 习打下基础 。 在课 堂上 , 便有这样 一位 同学进行 了 自己的想象 . 他认 为 2 . 教 学中要 引导 学生知人论世 , 知背景论其诗。周武 王建 这首诗 亦可看作是作者带 男子想 象, 整首诗 以想象套 想象。 小 周, 封 周公旦及 召公 爽( s 以采 邑 , 以今河 南陕县为界 , 陕县 以 伙子 将此苦 闷的 心情诉诸 一位朋友 。 这位朋友对他 十分 同情 , 西为召公管辖 , 以 东为周公 管辖 , 《 周 南》 与《 召 南》 的 少量诗篇 为此触 动 了心弦 , 想象 着这 位 小伙 子的 眼睛所看 , 心 里所想 , 来 自原来周公旦和 召公 爽分治的偏 南的地 区.绝大部分诗是 梦里所梦 . 甚至是 为小伙子 编织 了一个 美丽的 圆满大结局 . 在 来 自江汉之 间的一些小诸侯 国, 如 随、 邓、 申、 蔡、 庸等。大致说 想 象之 中把想 象化为 了现 实。而此时 . 想象就像是思维幻化成 来, 北至汝水 , 南到 江汉流域。大致在 北纬 3 0 q C, 气候温和 , 湿 了天马行 于空 中, 让我们 更加 体味 到 男子的相 思之 苦 , 以及他 润 多雨 。水 多 . 植物 多, 人 们在这种 柔和 的环境 中也 自然会 变 在想 象中的甜 蜜之 乐. 这个感情的履历之余 , 又让我们 多了一 得敏 而 多思 , 富 于浪漫 气息。因此二 南的 爱情诗较 多, 并且 多 层对 小伙子的 焦虑 , 甚至在 心底 涌起 一丝丝怜爱。从这个 意义 富想 象与浪漫 气质 。了解了这样 的地域 背景 . 为 学生创设一个 讲 , 想象, 让《 关雎》 更加真 实 , 它以无形 无 穷的维度挖 掘 了读 柔和的环境 , 塑造 一 个 浪 漫 的遐 想 空 间 。 者 的无 限情 思, 与诗歌 里的人 物 , 融 为一体 , 做 想 象的想象者。
教改 ・ 教研
课 程 教 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1 1 月 中 旬 于 q
让教 学插上 想 象的翅膀
— —
以《 周 南・ 关雎》 为例探 究诗歌教 学中的想象艺术
刘 洁
江苏 苏州 2 1 5 0 0 6 )
( 苏 ’ J ' l 工业 园区文 萃小学
【 摘 要】 教 学要 以“ 学生为主体 ” ,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 高学生的 学习方法和技能 . 从 而将知 识 内化为情感与素养。 想象作 为一种心理 因素和教学手段 , 可以为教 学创设 丰富 多 彩 的教学情境 , 让 学生在想 象的快 乐中 , 理解诗歌 , 体验快 乐。 《 周南・ 关雎》 诗 离当下较远 , 在教 学时可以带领 学生 了解古人 对该诗歌 的见解 , 介绍诗歌 的发 源地 , 创设情境进行 内容的理解 , 引导 学生发 挥想 象, 讲 出 自己的见解 , 并在朗读 中将想 象内化为 画面。 【 关键词】 教学 想象 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