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word教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教学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区和生活情况。

二、学情分析三、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导入新课。

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生答)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

在那遥远的古代,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祖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展示材料】: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24h,那么:14:00以后才有具备代谢能力的低级生物;19:30,才出现了海洋无脊椎动物;21:45出现了爬行动物;22:30终于有了哺乳类和鸟类;23:40诞生了灵长类动物;23:59人类才姗姗而来;现代人在23:59’59”才出现。

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从猿到人”的科学论断揭开了人类起源的秘密。

那么,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有人类活动?早期人类是怎样生活的?魅力无穷的科学之谜吸引着有志者去发现、去探索。

于是,沉睡在地下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被发掘出来。

元谋人我国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在云南元谋县上,发现了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还发掘出少量粗糙的石器(工具原始性)。

据科学测定,这些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前,这些原始人类被称为“元谋人”。

【学生活动】:为什么叫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有多久?约170万年前元谋人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物?牙齿化石、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概念解读】:直立人灵长类的进化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基因的差异仅1.3%,肝脏和血液上都没有差异。

唯独我们的大脑容量是黑猩猩的5.5倍直立人生活在约180万-20万年前。

其脑容量850—1060 mL,齿弓呈抛物线型。

能制各式石器化石【图片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使用的刮削器、元谋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3)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3)北师大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重点:了解元谋人、人等早期人类,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历史。

本课讲述了从元谋人、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各种不同的知识X 围。

3.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4.想像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学习有关问题。

2.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经艰难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互相交流,不断质疑,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共建知识架构。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4)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4)北师大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2. 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他们能吃到熟食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

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A. 18000年前B. 20万年前C. 70万年前D. 170万年前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 北京人B. 蓝田人C.元谋人 D.山顶洞人3.获知元谋人会使用火是通过:()A. 神话传说B. 大胆想象C. 历史文献D. 遗骨遗物4.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位于:()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 D.以上选项都不是5.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最初主要是以什么为生()A.农耕种植B.饲养家畜C.渔猎采集D.手工制作6.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群居生活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A. 会直立行走B. 使用打制石器C. 会钻木取火D. 过着群居生活(二)材料解析题“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范文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范文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二、能力培养目标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兴趣,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三、思想教育目标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

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会劳动的历史,认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

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有二:1.初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名词比较生疏,刚刚学习历史,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人的真理比较抽象,一时不易讲清。

教学设计:利用一场科幻剧表演,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再以拜访祖先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他们长什么样?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距今170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第2课到第3课,我们将要了解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生产状况。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

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

知道世界闻名的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质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通过讨论”假如我是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元谋人、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资料后,我会得出哪些结论”,培养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

通过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学习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资料的方法(请教别人、查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树立探究意识;学会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取舍、整理、加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北师大版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1、知道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3、了解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二)能力1、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兴趣,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

3通过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学习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资料的方法(请教别人、查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树立探究意识;学会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取舍、整理、加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北京人。

二、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1. 形貌、体质特征2. 制造工具:打制石器3. 使用天然火4.群居生活三、山顶洞人〖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元谋人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早的智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有哪些特点?”“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是如何演变的?”等。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例如,让一组学生研究元谋人的生活状况,另一组研究北京人的生产工具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各小组的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展示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辽阔的疆域。接着,提出问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哪些远古人类?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奠定基础。
随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基本情况。这样,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起学习框架,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中华大地远古人类的历史氛围中,本节课将采用丰富的情景创设手段。通过展示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的图片、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引入考古发掘的真实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此外,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互动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远古人类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元谋人:我国最早的智人,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具有一定的生产技能。
2.北京人:使用火,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形态,为人类进化奠定了基础。

北师大版七上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上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上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范围。

2、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3、通过想象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尽艰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本课难点:1、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神话故事。

那么,你们所听过的神话故事里讲过人是怎样来的吗?(生自由回答)可是,这些毕竟是神话,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在事实中,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远古时代的人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他们又是怎么会发展进步成为今天的人的?大家一定都很想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一、元谋人我们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看“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生思考回答)是的,多数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有利于原始人类的活动和发展。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两颗牙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进过程。

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方法来探究有关的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导我国史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我国土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证明了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那么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呢?在中华大地上,早期主要生活着那些人类呢?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的艰难生活经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进入人类历史的起源.[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指导学生看<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在我国境内,北起辽河,南到珠江,许多地方都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这些原始人类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以及珠江流域,事实证明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那么,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主要有哪些呢?[元谋人]运用课本上《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指导学生指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的发现地点,给学生一种实体的感觉。

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问:我国最早的历史大约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我国最早的历史大约史从170万年前开始的,因为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问:“元谋人”是怎么得名的?因为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所以得名。

正是由于“元谋人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人类历史的篇章”。

问:那么早期的元谋人生活状况如何呢?补充材料:让同学对元谋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元谋人的发现]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

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

[元谋人的牙齿]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

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生活在元谋人之后的人类又有哪些呢?[北京人]问:“北京人”,我们可有许多同学都是北京人哦。

(让学生纠正错误,彼北京人非此北京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北京人是一种古人类。

问:那么北京人发现的地点和生存年代我们能测算出来吗?[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骨骼化石是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的龙骨山发现的。

根据考古学家贾兰坡研究,周口店自宋代以来就出现“龙骨”,历代不断当药材出售,因此此地被称为龙骨山。

“龙骨”实际就是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化石。

清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对周口店“龙骨”的研究,民国初年开始了小规模挖掘。

1926年,瑞典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整理出周口店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当年引起了国际学界的轰动。

由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人葛利普教授给这牙齿化石命名为“北京人”,这一名称首次发表在瑞典学者安特生的名为《黄土之子》的著作中。

1927年,在龙骨山正式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当年又发现一枚牙齿,瑞典古生物学家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统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地点的地层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了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

关于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头盖骨的经过,贾兰坡在《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一书中描写说:“12月2日下午4时,太阳已经西沉,洞里光线特别黑暗,在蜡烛的微光下进行工作,气候寒冷,虽然工作人员的锤镐声叮作响,但是周围的空气仍然显得沉闷。

忽然发掘技工刘义山找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过去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经领导这一发掘工作的裴文中看了以后,喊道:‘是猿人!’这一声喊,惊动了所有工作人员,都惊讶地围绕过来。

头盖骨一半埋在土中,天已经开始晚了,是今天把它挖出来,还是等到明天再挖,在裴文中头脑中不知转了几个弯,最后还是决定当天把它挖出来。

一年多以后,当大家谈起那时的心情时,还说:‘谁还能捱得过那一晚呀!’”从开始发掘到抗日战争发生,十来年间,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没有停止过,收获相当丰富。

除北京人遗址以外,1933年又在龙骨山山顶洞发现了生存在距今约18 000年的山顶洞人的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发掘工作完全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取得很大成就,有了不少新的重要发现。

从北京城到周口店,修成了宽广平坦的公路,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坡上,兴建了展览馆。

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参观学习的场所。

到1966年5月以前,已经发现了四十多个(包括男女老少)北京人遗骨,其中有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9个头骨碎片,6块面骨,15个下牙床骨,152枚牙齿,此外还有十多块上下肢骨。

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十万多件,有用火的证迹,还有虎类、鹿类等一百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二千多个个体。

1937年以前发现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珍贵标本,原保存在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院,在抗日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现存的是1966年又从顶部堆积发现的1个北京人头盖骨。

1934年曾在这里发现过左颞骨(俗名“太阳骨”)以及和它相连的一部分枕骨和顶骨。

1966年5月4日和5日,又在那里发现了枕骨和额骨,把它和1934年发现的颞骨模型拼合在一起,恰好成为一个较完好的头盖骨。

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惟一真标本。

据科学探测,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前。

是生活在元谋人之后的一种典型的远古人类。

问:那么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有那些呢,与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进行形象的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骨骼化石观察,他们的体质形态,一部分像人,一部分又像猿。

他们的脑容量,平均约为1 059cc,比现代猿平均脑量415cc大一倍半,比现代人平均脑量1 400cc略小。

北京人的上肢发展得和现代人基本相似,腕骨已具备现代人一切特点,下肢骨也比较接近现代人,股骨的形状、大小、比例都和现代人差不多,说明他们经常劳动和长期直立行走。

这正说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

问:北京人上肢、下肢、大脑的发展是否同步?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而下肢发展缓慢呢?为什么说“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进化?”(北京人的手足分化、直立行走对大脑发展有何影响?)最终得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好,那么北京人如何获取食物呢?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大部分是用鹅卵石(又称砾石)打砸而成的。

根据形状和用途,可以称为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

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等等,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课本插图中,左边为砍砸器,右边为刮削器。

据统计,北京人石器已发现达十万件。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当时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这些工具主要的用途是什么。

问:当时北京人用什么办法来抵御风寒、进行取暖?(学生回答)学会了使用天然火。

问:如何得知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和控制火?火的来源和作用是什么?火种如何保存?(教师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的论断,是根据考古材料推论的。

在周口店的猿人洞里,有高达六米的成堆灰烬,灰烬里还有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及朴树籽。

考古学家贾兰坡曾描写北京人用火的痕迹说:“就在这一层的红、黄和黑色泥土中,还发现了许多烧过的骨头。

在黑土中还发现过一块木炭。

石块也有被烧过的,由于燃烧,有的还炸开了裂纹。

黑色物质经化学分析证明为草木灰无疑。

经过这一年的发掘和发现,证明北京人不仅创造了石器,也已经会使用火。

这样,就把北京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北京人遗址的一个小小角落——鸽子堂,不仅是他们制造石器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既在这里居住,又在这里烧烤食物,简直地说还得承认是他们的‘厨房’”(《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问:当时的北京人能够独立生活吗?为什么?那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北京人生活时代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中国原始社会史》描写说:“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时候与今日华北地区的气候大致相类似,是温暖的气候,地貌也与今天的相差不多。

他们住在龙骨山的洞穴中,靠北面是群山重叠,与北京西山相连接,西边和西南部是起伏不平的山丘。

那时,山上松林密布,杂草丛生,高山上生长着冷杉、云杉,山的中部生长着桦、栎、松、柏等,山的下部和丘陵一带有柳、栎、栗、榆等杂木林和灌木林。

除树林之外,林中野草茂密。

龙骨山的东边为一条小河,河东为一片平原。

森林中有凶猛的野兽,剑齿虎和其他食肉动物虎、豹、狼、熊常常出没山间,对北京人是很大的威胁。

象、犀牛和猴子,在山间觅食。

树林丛中还有飞禽穿梭其间。

北京人在山间寻找果实,应付野兽,猎取一些兽类。

平原区有野马、野羊,在秋冬之间还有肿骨鹿。

这些都是北京人狩猎的对象。

河边上有宽阔的河滩,各种卵石俯首可拾,极便于人们打制工具。

北京人在这里过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艰难,很多人活到十几岁就死去了因为人类制服自然的能力很低,北京人常常因环境、气候、生活等原因而幼年夭折。

人类学家根据北京人38个个体的研究结果得知,其中死亡于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50岁的3人,50~60岁的仅有1人。

活不到14岁的占1/3以上。

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太险恶,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适应自然。

由于环境迫使他们群居,共同劳动,自然也分享劳动果实,这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群居的公有的生活,形成了“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北京人以后的几十万年北京人以后的几十万年漫长岁月里,祖国境内不断有人类生存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