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在变化(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PPT课件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师: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3、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
)4、讲一讲自己或者别人爱护动物或植物的故事。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3.提前让学生调查和观察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调查和观察中了解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共32张PPT)

住 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设备和装饰大大 改变
行
主要靠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火 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 轮船等
课堂总结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铁路 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
交通 公路 建密集公路网、公路大桥等,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民航 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铁路运输 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 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 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新世纪饮食的健康追求:如果说,过去人们只追求饮食的“量”,而很少顾 及“质”。但新千年的中国已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的人们更注重饮食 结构的科学化和健康化。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住
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住
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瓦房, 八十年代加走廊,九十年代盖楼房, 现在实行建洋房,盖处别墅讲花样。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民用航空 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 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城市交通
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综合概况 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 通运输网。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区一等奖】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石家庄市南高营小学
师振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冀人版《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单位
石家庄市
南高营小学
教师
师振国
电话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要求设置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工业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中,懂得工业水平的发展在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从一个小小的洗发产品,看出工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电灯小组交流要点:
1、奶奶、爸爸、我用的照明工具的变化。
2、现代电灯的种类。
3、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思考:听了爱迪生的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小结:电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让黑夜变成了白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发明家,是他们的智慧为人类创造了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尊重他们。
教师小结:电视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实物操作:(两种不同年代的削皮器)削苹果比赛。
小结:小小的一点改变,让我们更省时、更安全、更方便。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及时热情的招待,也会让客人吃一口苹果,甜在嘴里,暖在心上。
洗发水小组交流要点:
1、洗发用品的变化。
电视机小组交流要点:
1、电视机的发展变化。
2、爸爸妈妈小时候看电视的故事。
3、教师介绍自己看电视的亲身体会。
4、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品牌、功能、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5、学生介绍自己到商场实地调查结果,简介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课件

日新月异的变化
家庭的变化 1.服装的变化
2.饮食的变化 3.住房的变化
4.出行的变化 5.通讯工具的变化
解放初的服装
中山装
列宁装
文革时期 的服装
80年代的服装
现代服装
解放初的饮食结构单一
农民住的草棚
现代农民的家
现代城市规划
现代家居
火车
出租车
飞机
地铁 摩的 业余生活
溜冰
野炊
我爱你,中国大地
• • • • • • • • • • • • • • • • • • 多么辽阔多么壮丽 这就是中国大地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这就是中国大地 五谷丰盈瓜果甜蜜 牛羊肥壮百姓安居乐业 啊!中国大地,中国大地 美丽富饶的土地 江河清澈山峦翠绿 这就是中国大地 时时刻刻发生着奇迹 这就是中国大地 黄河长江荡漾着千古神奇 这就是中国大地 城乡巨变山河秀丽 百业兴旺人民欢天喜地 啊!中国大地,中国大地, 美丽富饶的土地!
五年级下品德教案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在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生活在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2)教师提问:你生活中有什么变化吗?这些变化对你有什么影响?2、输入(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教师给学生讲解生活在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合作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以及对这些变化的看法。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以及对这些变化的不同看法。
4、拓展应用(20分钟)(1)教师提问:我们如何适应生活中的变化?(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举例说明。
(3)教师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积极向上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并进行小组展示。
5、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让学生梳理今天的学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生活在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变化。
六、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何适应变化?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生活在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从中获得启示。
通过讨论如何积极向上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江南水乡是船的世界,人们出去劳 动,走亲访友都离不开这小小的船。
船的发展:
①船的雏形 ②木板船
③帆船
④蒸汽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 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 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 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 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 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 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 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 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 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 低
五种地形面积比例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认识祖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地图上找出
在地图上找出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不同地域的服饰
青藏高原的服饰: 藏裙、藏袍。
陕北服饰
中华服饰
服装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
20世纪60、70年代草绿色军便衣
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
80
年
代 流 行 的 喇 叭 裤
想一想: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 在,服装的发展和变化说 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中国政区划分图
大城特色小吃----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大城驴肉火烧, 以其驴肉鲜美、火烧酥脆而远近闻名。相传,清宫大 总管李连英将家乡物产驴肉火烧、薛家窝头带到北京。 驴肉火烧深得慈禧太后、大臣们,特别是兵部官员的 赏识,专供武士享用多年。大城驴肉,采用传统配料, 精选优质驴肉炖制而成。其特点色鲜味美、吃不腻, 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食后颇有健脑、补肾、壮筋骨 之功效。大城火烧,采用精制面粉,旺火烧制面成。 外表色泽金黄,内里酥脆。将火烧从侧面切开,驴肉 切成细片放置其中,咬一口,香味四溢,回味流长, 真有“不是神仙胜神仙”之感 。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品德各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课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一,填空1.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 ,雄伟壮丽的(高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 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我国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3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3000)米,东部的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500)米以下。
3. 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
我国(人口)多,(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十分)有限。
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一寸土地)。
4. (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这是我国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各项社会活动的大法。
5.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紫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6. 我国(云南)的(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个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西双版纳还有(药材之乡)的美称,西双版纳还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故乡).7.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天高地寒)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8. (糌粑)是藏族人民喜欢的主食9. 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林),被称为我国的(森林宝库), 10.丹顶鹤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二、判断题 12、我们每个同学要有爱心,2课 多种多样的住房 一:填空。
1.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外,构木为巢)。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