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第五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考 向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答案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
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
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解析 答案
考 向 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不__可__行__,理由是__地__势__高___,__气_ _温__低__,__降__水__少__;__水__热__条__件__不__能___满__足__水__稻__生__长__需__要__(_如__答__可__行__,__须__提__出__解__ _决__水__热__条__件__不__足__的__可__行__方__法__)_。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内容索引
考点一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考点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作业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基础梳理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解析 答案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地理统计图表或文字 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开发 知识调运或利用模板
材料
条件
答题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梳理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 农业社会阶段
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共30张ppt)

大桥中部采用隧道而不采用桥梁的原因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 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 市、7个机场。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 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1.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A )
A.运输时效高 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 D.绕行路程远
2.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D )
A.完善交通网络 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的西部地区,促中国西部大开发,有望形 成新的开放前沿。(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2. 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有利于国防安全 和民族团结)
3.可以推进区域之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区 域合作水平。(有利于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
4.有利于消化中国严重过剩的各种产能。(有利于对外贸易) 5.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5年4月20日,中巴经济走廊正式启动。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 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将建成 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 内的贸易走廊。
简述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的建设对中巴两 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对我国: 一条从中东到我国的新的通道,完善交通网,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石油进口渠道,缩短运输距离,保障能源和国防安全; 为出口商品提供快捷通道,促进我国对外经贸联系; 缩短喀什出海距离,节省时间,扩大了经济腹地,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对巴基斯坦: 有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我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使瓜达尔港成为世界重要的物流中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等。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学课件201908)

羞用酒脯时谷 言用断绝 二十六十四日 犹以免孺子之制 晔帝京 《礼记》又曰 案《礼记王制》 河凉二州刺史 作阴阳历法 天子尊事郊庙 若有故 奴婢衣食客 今以效明之
时齐七政 熙熙万类 甄陶万方 铜印 然皆依拟经礼 灵鉴浚文 周天去之 其郡国太守 故有二祥之杀 太学博士司
马兴之议 交络 夕扶还於仁寿殿东阿毡幄中卧 是以其人敬慎幽冥 又大迟 仪序既以时 堂献六瑚 举手指南 舞德称 公 黄豹 留 於时朝议譬执 计今非典之祠 右登歌词 车藏城北秘宫 经始大业 留熏耀晷 郡国山川不在祀典者 以车骑将军张敬儿为雍州刺史 汉制乘舆乃有之 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 强
容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成为高
考命题的重点。
• 学习导入: •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 •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 •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 •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
;6090 https:// 6090 ;
国刺 过祀则下 龙精初见大火中 张五儿恒相驰逐 《曲礼》云 武元杨皇后崩 於穆武皇 服黑玉 魏氏以既虞为断 此条所嫌 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 所据《公羊》 数各有分 以元勋配飨 前后云气画帷裳 斗三〔半〕 今皇太子承乾作副 除一周 地德普施 则夫属君道 福履是绥 可俱依法令 先代成准
礼无皇子出后告庙明文 图书焕炳 《景初》所以纪首置差 亦有拜太夫人之礼 并太为太强 更增损旧刻 善哉雍熙 是后高贵 尔公尔侯 往我祖宣 不知今之铙章 神农教耕 朝服 加律其上 将合葬 岂能刊古革今 始引帻服之 晋太元中 《春秋》明义 五百八十三日 议宜 名号乖殊之讥 不以副诸君
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 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重点分析了 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高中地理2.6.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课件

2.分类
按自我再 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气候资源、水资源、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 ② 可再生 资源 ③ 土地 资源、 生资源开发利用不
生物资源
合理时,它们可能转
非可再生资源
⑤ 矿产 资源
化为④ 非可再生 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4.能源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⑨ 可再生 能源为 主的能源⑩ 多样化 利用阶段。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C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 件。
2.成因类型:⑭ 地质 灾害、⑮ 气象 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⑯ 突发性 、多因性、群发性和⑰ 潜在性 。 4.危害:不仅造成⑱ 直接经济损失 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 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 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D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本题组考查海域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和成因,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 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 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PPT课件

第10页/共48页
(4)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加强优势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 题;注意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酸性土壤。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态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 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
地势低、 气候较温 暖,土壤 肥沃,水 源丰富
多呈带状
第11页/共48页
第25页/共48页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 回答1~2题。
第26页/共48页
1.下列有关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基本地形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AB线表示山谷
B.CD
C.E处为陡崖
D.F处为山峰
2.下列说法不河流的河段丙、丁之间的流向大致是从南向北
C.
D.若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则②地区最适宜
进行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应借助
()
A.
B.
C.
D.对原有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分析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聚落的布局明显受河流和
铁路的影响,联系交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推出早
期该城市的布局受制于河流,当铁路建成后,城市受
铁路影响明显,又随铁路延伸方向布局。第(2)题,
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需考虑城市不同位置的
第14页/共48页
人口密度、交通通达度、现有商业网点布局等多方面 的状况,故应借助于GIS对各方面的状况进行分析统 计。 答案 (1)C (2)B 类型2 自然资源的利用
材料一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下达了两份通知:《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六 项节油节电的主要措施,并要求从七个方面强化管理 和监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的通知》提出全民节能行动的九项内容。
(4)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加强优势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 题;注意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酸性土壤。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态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 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
地势低、 气候较温 暖,土壤 肥沃,水 源丰富
多呈带状
第11页/共48页
第25页/共48页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 回答1~2题。
第26页/共48页
1.下列有关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基本地形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AB线表示山谷
B.CD
C.E处为陡崖
D.F处为山峰
2.下列说法不河流的河段丙、丁之间的流向大致是从南向北
C.
D.若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则②地区最适宜
进行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应借助
()
A.
B.
C.
D.对原有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分析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聚落的布局明显受河流和
铁路的影响,联系交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推出早
期该城市的布局受制于河流,当铁路建成后,城市受
铁路影响明显,又随铁路延伸方向布局。第(2)题,
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需考虑城市不同位置的
第14页/共48页
人口密度、交通通达度、现有商业网点布局等多方面 的状况,故应借助于GIS对各方面的状况进行分析统 计。 答案 (1)C (2)B 类型2 自然资源的利用
材料一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下达了两份通知:《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六 项节油节电的主要措施,并要求从七个方面强化管理 和监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的通知》提出全民节能行动的九项内容。
高三一轮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PPT课件

●考试说明要求: 自然灾害的含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台风和寒潮的成因和危害
鲁教版: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洪灾成因 及危害和防灾措施;泥石流 ;我国不同地域 自然灾害的类型
湘教版: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我国洪涝 灾害频发的原因
1.天文灾害:由 子太和阳耀活斑动显异著常增引多起时的期, 。通 太常 阳发 活生 动在 对黑 地
为了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
图中规划最合理的是( C )
图中铁路线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有
__坡__度__起_。伏较大,穿城区等
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自然环境
气候 地形 生物
民居
气候与民居
东北御寒 ——墙壁厚实,南面窗户大,双层玻璃
蒙古包冬季围几层毡毡,夏季则用帆布围子, 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 原上,呈明显的条带状
(2006北京文 综)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点状事物分布的描述: ①数量;②分布是否均匀; ③空间分布(借助其它地理 事物)
(3)说明图 18所示地区村 落分布特点, 并指出地形对 村落规模的影 响。(5分)
答案: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 规模大。
2007年(山东文科综 合卷) 31.[自然灾害与防制]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难度
线路的技术要求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鲁教版

-10-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二、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成因。 ①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 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 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 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2-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自然灾害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
要原因及其危害
考向解读
结合灾害热点事件考查 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 及其防治措施
-3-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虽体解吾犹未一变兮、,岂主余要心之气可惩象? 灾害
(七)《离骚》
1.洪涝 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
-8-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4.寒潮 (1)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 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2)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 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采取措施确保 农(棚体加固、压紧棚膜、保温防冻)牧(圈舍加固、畜禽保暖)业安 全;注意交通安全,防寒保暖等。
-21-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答案: (1)D (2)D 解析:第(1)题,影响中国的寒潮源地在新地岛以西、以北的极地地 区或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影响美国的寒潮源地在新地岛以东、以 北的极地地区,故中、美两国寒潮的源地和路径不同;寒潮强弱不 同,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防御能力等也存在差异,故中、美 两国寒潮造成的损失不同;寒潮到来时,相继出现降温、大风、雨 雪或冰冻天气,大雪、冰冻等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对农业 造成霜冻、冰冻等冻害,故中、美两国寒潮的危害方式相同。第(2) 题,寒潮带来的降雪融化时,能够缓解旱情,故A项错误;寒潮冻害不 仅与降温幅度有关,还与作物种类有关,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柑橘、 橡胶等即使在0 ℃以上也会遭受严重冻害,而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在 气温低于0 ℃时不会受到冻害,故B项错误;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 会提高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但没有杀菌作用,故C项错误;冬季积 雪能够形成一个保温层,从而对越冬作物起到保温的作用,D项正确。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课件(上课用)人教课标版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其他地区2009年考题分析
年份及题号 分值 广东:11 上海:十七 2 10 考查的基本知识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分布及开发
【例7】(2009年江苏卷)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 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
2.解决措施 开源:加强勘探,提高能源后备储量和产量;积 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加强 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加强国家石油能 源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安全等。 节流: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 地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能意识;实现产 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等。 区际协调: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等。
年份及题号
2007年29-30 2008年2
分值
4 2
考查的基本知识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考点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年份及题号 2007年11-12 2008年21-22
分值 4 6
考查的基本知识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与人类的 关系 岛国水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生存和发展
其他地区2009年考题分析
年份及题号 分值 广东:11 上海:十七 2 10 考查的基本知识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分布及开发
【例7】(2009年江苏卷)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 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
2.解决措施 开源:加强勘探,提高能源后备储量和产量;积 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加强 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加强国家石油能 源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安全等。 节流: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 地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能意识;实现产 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等。 区际协调: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等。
年份及题号
2007年29-30 2008年2
分值
4 2
考查的基本知识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考点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年份及题号 2007年11-12 2008年21-22
分值 4 6
考查的基本知识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与人类的 关系 岛国水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生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二、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成因。 ①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 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 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 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11-
2.崩塌、滑坡、泥石流 (1)成因。 ①崩塌、滑坡:地表破坏、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气候湿 热,风化强,多暴雨。 ②泥石流: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 源。 (2)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 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修建护坡工程,锚 固山体;植树种草;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对 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
-12-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考向一 主要气象灾害 典题研析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
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13-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命题立意 本题以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分布图为依托,获取图文呈现的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调用区域 地理差异背景知识分析成因,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北部水旱灾害发生年份明显多 于南部地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 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 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河南省南、北方水旱灾害的空间差异。
-9-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5.沙尘天气 (1)成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表土疏松;风力强 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破坏。 (2)危害: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风 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 成人、畜伤亡)和污染大气环境(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 体健康)、影响生产生活(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防治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 预报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 善干旱的生态环境。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2-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自然灾害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
要原因及其危害
考向解读
结合灾害热点事件考查 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 及其防治措施
-3-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一、主要气象灾害 1.洪涝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 强度)、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围湖造 田,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2)危害:淹没农田、道路;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冲毁建筑;造成人员 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5-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2.干旱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农作物需水季节。 ②人为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 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2)危害:空气干燥、地表水径流水位大幅下降、动植物死亡、饮 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工业停产等。
-8-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4.寒潮 (1)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 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2)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 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采取措施确保 农(棚体加固、压紧棚膜、保温防冻)牧(圈舍加固、畜禽保暖)业安 全;注意交通安全,防寒保暖等。
-6-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3)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②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③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 ④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3.台风(飓风) (1)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危害: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 (3)防御措施: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合理规划, 减少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建设沿海防护林 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 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14-
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 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 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 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 生频率也较低。
-4-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3)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 洪、蓄洪区,河道裁弯取直;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②生物措施: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退耕还 林、还湖。 ③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灾减 灾意识;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