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类汇编复习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质量检测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天津高考)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2题。
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平坡缓B.岛多浪小C.滩阔岸直D.河多沙厚解析:建港的自然条件要求:风浪小、港宽、水阔、航道深、不淤沙、海岸线曲折、背风。
港区陆地部分开阔平坦,但海边要等深线密集,坡度陡、水深才能停船。
仔细观察香港港区岛多浪小是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B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解析:填海造陆增加的是港区的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海上行船没有影响,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答案:D读“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结构图”。
回答3~4题。
3.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货物可能是()A.煤炭与铁矿石B.石油与天然气C.粮食与蔬菜D.木材与水果解析:读图可知,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该运输方式最适宜运输的货物是石油与天然气。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丰富。
答案:B4.俄罗斯海运周转量少的原因是()A.海岸线短B.海岸线较长,但没有优良港口C.经济落后,没有货物需要运输D.海岸线长,但因国土纬度高,海运价值不明显解析:俄罗斯海岸线长,有许多优良港口,但因国土纬度高,冬季海水结冰,所以海运价值不明显,海运周转量少。
答案:D城际列车一般指两座相距不远的重要城市之间开行的多班次趋向公交化的中小编组短途旅客列车,中途不停站或停很少的站,只配臵硬、软座车厢而不配臵卧铺车厢。
如开行的京津、广深、沈大、沪杭、沪宁、成渝城际列车等。
回答5~6题。
5.影响我国上述城市开通城际列车的主导因素为()A.维护社会稳定B.经济发展需求C.人口密集程度D.先进技术保障解析:由材料中城际列车的定义可知城际列车是为了便于重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开通的,所以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需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

生
l
农 业 文 明
我表现的机会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多设计
一
产 力
些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讨论 ,如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
发 展 工 业 文 明
l
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哪些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 最后提倡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家园 ,达到从思想认识 到指导实践的 目的 。复 习时尽 量采用 “ 少告 知 ,多探 究”的教学方式 ,切忌 “ 满堂灌”。
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害一措施—练习”的模式进行 ,具体可利用 中国国土整 治 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如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 西北地区 ( 新疆 、青海 、内蒙古等地 ),产生原因有① 自然原 因:地处 内陆地区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 少 ,植被稀疏 ;全球变暖 ,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 :过
下降 ,草场质量下降 ,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②许 多村庄 、铁 路等受 到风 沙的威胁 ,造成 巨大 的经济损
失 ;③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具体治理措施有营造三北防
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采猎文 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人地关系的
思想由崇拜 自 向改造 自然 、征服 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然 发展。如下图所示 :
境 制I
环 环 环 环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
遭 ●I 境 境 问l
境 问
约 破 题 题 人 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 ,水、土地 、矿产 坏 尖 趋 类 锐 势
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 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
高考地理总复习_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知识点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基数庞大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 严重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_人__口__、__环__境__与__发__展___白皮书》。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 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 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的关系。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力空前提高
_人__地__矛__盾___迅速激化
知识点二
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环__境__空__间_,从环境中获 取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 __环__境____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向环境索__取__资__源__的速度超过了_资__源__本__身__及__其__替__代__品__的 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__净__能___力_。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高 考 地 理 总 复习_人 类与地 理环境 的协调 发展( 共21张 PPT)
要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高三复习题之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2013届高三地理复习题1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2年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2.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2012年浙江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3.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排放量散点图”,(2011年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排放量低的是CO2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过大D.第三产业发达(2009年江苏卷)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6~7题。
6.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7.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1)

专题十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试题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11年上海地理,15~16)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1~2题: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解析:1.B 2.C 第1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因而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第2题,南北极附近及青藏高原上空是目前地球上臭氧洞出现的地区,其中南极上空最为严重。
(2009年浙江文综,2~3)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3~4题: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解析:3.B 4.A 第3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但在不同地区影响的程度不同。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变化,但不特别明显,对沿海低地、岛屿影响最大。
第4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活动中排放CO2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CO2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
5.[2010年北京文综,39(2)(3)]如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之小船创作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成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阶段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社会早期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很肤浅农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联】人地关系示意图考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文地理(必修②)
整理课件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理课件
章末整合
整理课件
知识网络
整理课件
技能追踪 一、环境问题解答的方法技巧
整理课件理漫画图的判读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 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 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地理环境漫画多 以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为主题,用来反映人 口问题以及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 及其协调途径。诸如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森林资源的破坏等。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正确判读地理环境漫画时,首先要抓住主题,根据漫画内容提 取出有效的信息,得出漫画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再分析该问题总是 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后果或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或措 施。近年来“地理环境漫画”题在各种地理考试中频频亮相,快速、 准确地判读地理漫画是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整理课件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题能力培养]
农药
达标 慢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 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 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 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 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 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主要原因:
矿物燃料
(3)影响:
冰川消融
农田盐渍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应对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应 对
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绿色植被
措
施
开发新型能源
加强国际间合作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臭氧层的破坏 读“臭氧层对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图, 回答问题。 (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__太__阳__紫__外__线__, 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__南__极__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 (3)原因:__氟__氯__烃__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①危害人类的健康;②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向精炼
角度1 环境污染
1.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 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 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1)~(2)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0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0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0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0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0年高考地理(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37.(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95.0 表6
注:1995年全国为100.0
图11
可持续发展能力(1995年全国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
的?(4分)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6分)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6分)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10分)
参考答案:
(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
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图1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l7~l8题。
17.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18.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05-单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