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
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文化与风物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工程,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贵州省的遵义、安顺、都匀、凯里、六盘水等,因地处贵州山区,符合“分散、隐蔽、靠山”的选址原则,成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和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三线”建设在中国军工史、区域经济史、工业文明史、民族团结史、城市建设史、交通发展史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孕育出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现代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
“三线”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相较国内极其丰富的工业遗址、移民文化、历史记忆,“三线”文化的创意、接续和繁荣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六盘水市作为一个因“三线”而生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三线”文化已深深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三线”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相互交织、包容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要形成“三线”文化出精神、城市文化出精品、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国家长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发展战略给贵州“三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春天。
作为“红色文化”主战场的遵义、“阳明文化”主战场的贵阳和“国企三线”的六盘水,凭着凉爽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多彩的文化拥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质,会展经济、康养佳地、纪念活动等系列创意设计必将带动“三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彰显更清晰的主题化,保护“三线”文化历史记忆一是全力抢救历史记忆。
建议由贵州省政府提出倡议,把现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增重庆市)的“三线”文化整合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或世界工业遗产。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三线建设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加速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三线建设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线建设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各地区的互补和共赢。
三线建设对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开拓了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指导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线建设、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新机遇、指导意义。
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国防需要和军工生产而在内地相对较为靠近西部的地区筹建的一系列基地和工程项目。
这些地区多为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
三线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我国急需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军事工业布局上实现了东西南北的均衡发展,增强了国防能力,为抵御外部威胁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线建设的背景还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中。
当时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通过三线建设,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1.2 三线建设的意义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局势的需要,保障国家安全与稳定。
在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冷战氛围浓厚的背景下,通过三线建设,我国能够将军工产业分散布局在内陆,有效避免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打击,提升了国家整体安全性。
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

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线建设时期对内地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国城市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场规模空前、持续日久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既较快地实现了新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和“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目标,又为内地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三线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三线迅速崛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体系,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及其空间布局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奋斗目标是“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由于是以备战为导向,所以需要保证三线建设的安全。
中央提出了三线项目选址和布点的基本原则即“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国防工业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国防尖端项目要进洞”的方针,其他项目要“大分散、小集中,不建集中的城市,多搞小城镇。
”三线建设时期,基于政策及基本方针,三线地区成为了国内主要的经济建设重心。
如图,1965-1980年间三线地区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正是因为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重视,使得三线地区在这个时期加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湖北,该六省的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三线项目采取沿主要交通干道和依托一些大中小城市、城镇进行布局,特别是在成都——重庆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西安——宝鸡地区、兰州——天水地区、豫西、鄂西北地区等处规划建成了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聚集的经济密集区或经济密集带。
“三线”建设,真正的“西部大开发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随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会议情况,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我国“三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是,一、按不高的标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即在1970年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00亿斤左右,人民群众的衣着消费量(包括各种纺织品)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顾国防需要,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建设第三。因此,“三五”计划曾一度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吃穿用计划”。
贵州省三线建设ppt课件

CHAPTER 02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省开始 进行三线建设,以应对战争威胁
和加强国防安全。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 设,如修筑公路、铁路和桥梁等 ,为后续的工业建设打下基础。
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得 到初步开发,开始吸引国家投资
和企业入驻。
建设阶段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教训
产业结构单一
在三线建设中,贵州省的产 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导 致经济结构单一,抵御市场 风险的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历 史背景和经济条件,贵州省 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影响 了后续的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部 分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等问题。
转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阶段,贵州省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
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创新驱动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 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三线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进。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应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
CHAPTER 05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
工业基础
贵州省三线建设时期,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能源 、原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为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三线经济”模式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市场
建设三线并举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贵州这样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说,采用“三线经济”模式对于促进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
阐述“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
其次,产业发展方面。
贵州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林业、矿
产资源等的潜力。
通过实施“三线经济”模式,可以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
资力度,推动贵州地区经济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贵州还可以依托本地区特色资源,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行业,
如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促进贵州地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社会发展方面。
贵州是中国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较多。
通过实施“三线经济”模式,可以加大对贵州地区的扶贫
力度,提高贵州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助推贵州社会的稳定和
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加
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市场建设,同时关注社会
发展,可以推动贵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贵州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
该加强对贵州的支持和关注,在推动“三线经济”模式的同时注意解决其
可能带来的环境、文化等问题,确保贵州地区的发展真正造福于当地人民。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郑娟尔;周伟;袁国华【摘要】贵州省在“三线”划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规划指标冲突、部分工作推进缓慢、红线划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基于贵州省资源环境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文章构建了符合贵州省实际的“三线”体系,凝炼提出了贵州省“三线”划定的技术方法。
从加强空间规划编制、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经济补偿制度、优化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管控措施。
%Guizhou Provin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 "three-line" deline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targets conlfict, part of the work promote slowly, weak technology in red line delineation. Based on realistic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urrent work in "three-line" system, we build an "three-line" system whichis based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and proposed technical methods of "three line" deline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en we promote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improving the "three line"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lin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三线”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贵州【作者】郑娟尔;周伟;袁国华【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F06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贵州省情考试题及答案总汇要点

贵州省情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期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3、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 )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 )米以下。
4、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东北部有(武陵山),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
西部有(乌蒙山),是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中部有(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15 )℃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 )oC;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 )oC。
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北盘江)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167 )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 。
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摘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
本文就“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今天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贵州三线经济模式在贵州的开发史上,有几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经济”、宋元时期的“军马经济”、明代的“屯堡经济”、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经济”等。
其中,无疑“三线经济”模式对今天贵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
国内史学界特别是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拟从“三线经济”这一建设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望指正。
一、贵州“三线经济”建设模式取得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制定的一项重耍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新中国西部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里,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1]。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历时15年。
196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由省计委、省经委及省级各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迁建领导工作小组,在进行初步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贵州三线建设的序幕己经拉开;1965年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征拨土地1.42万亩;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省各地组织好民工3. 5万人;1964年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大连钢铁厂的两座50吨电炉和本溪钢铁厂的两台锻锤搬迁到贵阳钢铁厂,迈开了企业搬迁的第一步;1966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来黔的建设人员达18万人;从1967年起,“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越来越大,贵州三线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建设项目所急需的材料和设备,需要靠“军运”的办法来保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5年整顿之后;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完成了扫尾、配套建设。
其次,纵观“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见表1),“三线建设”中贵州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费用表1(注:笔者根据《贵州统计年鉴》以及参考《贵州通史》所载,收集、整理数据列表。
)其中,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 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
这一时期,贵州除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
其中,搬迁项目32项,改建、扩建和续建项目20项,新建项目40项[2]。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对贵州这种经济基础甚为薄弱的省份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最后,就具体工业发展而言,国防科技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主耍内容是建设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科技工业基地。
此外,还有兵器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空军后勤安排的部分建设项目。
1972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基本建成,开始投产的生产企业达74个,到1975开工建设的27个单位已有19个建成投入使用。
铁路建设方面, 黔桂铁路已于1958年全线通车,川黔、贵昆、湘黔铁路曾先后动工兴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后停工。
川黔铁路于1965年10月1日、贵昆铁路于1966年10月1日、湘黔铁路子1975年1月1日正式交付营运。
此外又修筑了贵定大土复线。
1964年,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确定大规模开发六盘水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任务是建设与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大型煤炭基地。
从1965年到1978年的14年中,六盘水煤炭基地开工建设矿井23对,设计能力1210吨;交付生产矿井21对,设计能力1000吨;建成洗煤厂4座,人洗原煤能力470万吨。
同时,贵州迅速上马了一批电力工业建设项目。
1966年、1974 年和1975年,猫跳河二级百花电站(装机2. 2万千瓦)、六级红岩电站(装机3万千瓦)、四级窄巷口电站(装机4. 5万千瓦)先后建成投产,形成梯级开发的格局。
冶金工业建设方面,新建项目有水城钢铁厂、贵州钢绳厂,扩建项目有贵阳钢厂、遵义铁合金厂、贵阳耐火材料厂等。
除大规模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外,民用机械工业也新建、扩建了一批项目,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八机械工业部(原农业机械工业部)系统的部分企业也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内迁贵州,到1978年底,属于一机部和八机部系统的建设项目共有45万个。
建成的主要项目有东方机床厂、贵阳农机工具厂、贵州柴油机厂、贵州汽车制造厂、贵阳电线厂等。
1965年还组成了贵州橡胶总厂,并先后扩建和新建了贵州轮胎厂、贵州胶鞋厂、贵州橡胶配件厂、贵州橡胶制品厂等。
同时涉及建筑材料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生产厂进行改建扩建,另一方面抓紧新厂建设。
主要建设项目有扩建贵州水泥厂,新建水城水泥厂、贵州建材机械厂等。
总的来说,“三线经济”模式使贵州这种较为落后的省份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贵州的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二、“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国初期,贵州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直到60年代三线建设的契机才给予了贵州规模空前的大发展。
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 在贵州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
贵州所谓“苗蛮聚居”之区,山深地僻,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大部分都居住在山水阻隔的山区。
三线建设开始后,加快了贵州的铁路建设。
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铁路三条干线和开阳、水大等铁路支线以及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全省已形成一个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
到1976 年,省境内铁路干线、支线通车里程已达1365公里,每万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77. 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编组站,加强了贵州与他省的经济社会联系,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
(二)促进了贵州产业结构的变化。
大规模基础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使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1978年与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4. 42亿元增加到46. 62亿元,增长94. 9%,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62. 4%下降为1978年的41. 7%,下降20. 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3. 1%上升到40. 4%,上升17. 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4. 5%上升到17. 9%,上升3. 4个百分点。
而在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达到52. 3%[3]。
(三)改变了全省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的内部结构,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解放后,贵州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三线建设使贵州增加了一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是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两侧展开的,因而工业布局有了很大的变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凯里等已成为重耍的新兴工业中心。
根据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安顺地区兴建一套歼机工厂,建成一个航空工业基地。
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遵义地区新建研究、设计、生产导弹、火箭的航天工业基地。
第四机械工业部确定在贵州凯里、都匀两地建设一个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基地。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国防科技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民用机械电子等已成为优势部门,建成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丄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四)促进了贵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内迁,为贵州带来了大批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增强了全省科学技术研究的实力。
如创建于1947年的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院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
遵义医学院在贵州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乃至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今天。
(五)广大建设者热爱、献身贵州的高贵品德,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中,大多数的建设者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江南地区,为建设好祖国的战略大后方,继承了革命的光荣传统,“舍生取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贵品德。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子献身的精神,己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铸造了一座丰碑。
对于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思想教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今天参加西部大开发中的自愿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的损失。
进一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的同时破坏了许多贵州原生态环境,森林植被面积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客观来说,贵州“三线建设”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影响,这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虽然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开展最直接的目的是出于战备的需要,这种“经济模式”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促使其发挥作用,但是我认为,客观上它初步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发挥了开发西部、开发贵州的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军事上的成就还要更为显著。
就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它对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余论“驿站之险远最苦者,莫甚于黔省。
”[4]贵州自古“蛮荒”之地,开发较晚,历秦汉唐宋元尚未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开发。
但自明代开始,贵州也曾有多次的历史发展机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始建省,贵州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重大转折,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战时经济的繁荣,但昙花一现之后并未带来贵州经济社会的持久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