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望和谐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合集下载

试论非政府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试论非政府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 甘肃行政 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中图分类号 : D0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4997 ( 2006) 02- 0035- 02
. 套共管理
试 论 非 政 府 组 织 对 构 建 和 谐社 会 的推 动 作 用
周听
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Organization, 简称
源消耗 : 非政府组织还可通过对节能 、提倡清洁生产 、副
(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武汉 430023)
具有营利性 ; 相对于政府来说,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机构 及其附属部分。非政府组织不以利润动机、权力原则来驱 动,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利主义为动 力。在不同的国家 ,非政府组织有其不同的称谓 ,如 “ 第 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组织” 公民非政府组 、“ 、“ 、“ 织” 免税组织” 草根组织”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 非政府组织在各 国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 目,逐渐成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 门。例如, 北京顺义区有一个 民间开办的 “ 儿童村” ,专门收养重刑 犯子女。村里 58 个孩子分别来 自北京、河北、天津等地。 “ 儿童村”为这些早先在监护和教育上陷科 “ 真空地带” 的孩子,提供 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 种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统 计 ,截止 2004 年底 ,我 国共有各种社会 团体 14. 9 万多 家,基金会 900 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3. 2 万多家。这 些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 ,正 日益成为促进 中国走 向和谐
的积极力量。具体而言,非政府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些公益事业,比如环保、动物保护、贫困帮扶等等。

而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也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

本文主要围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力展开,分析非政府组织的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什么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GO)是指除政府机构外,由个人或群体自发组织起来,目的在于推动公共利益、维护公众权益或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形式。

非政府组织通常不从事商业活动,主要依赖于政府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同时也有些NGO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集资金。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英国、美国、瑞士等国的民间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非政府组织的意义非政府组织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告诉政府和公众社会的真相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负责任的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无法通过其他手段了解的信息。

许多非政府组织非常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权、儿童保护等,他们通常会搜集一些相关数据,以向政府和公众展示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2. 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许多非政府组织是成立以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而生的,如残障人士、儿童、老人等群体。

在政府不时能做好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的存在给予了这些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为公众提供服务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如为流浪动物提供救助、困境青少年的支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服务的提供不仅缓解了社会压力,也改善了公众的生活质量。

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种类越来越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非政府组织的涉及领域已经扩展到了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旅游等多个领域。

2. 市场化筹款成为主要趋势在资金来源方面,政府拨款、私人捐赠、企业赞助、商业化运作、网上众筹等筹款方式逐渐成为非政府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

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和谐发展

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和谐发展

非 政 府 组 织 ( n Go en n r a i t n即 NG0) No — v rme tO g nz i ao 这一概 念是一 个舶来 品 , 早 是在 14 最 9 5年 6月 签 订 的 联 合
区 别 于 其 他 组 织 的 最 重 要 的 特 征 。 汉 斯 曼 注 意 到 了 非 政 府
的 时 候 , 邦 政 府 更 多 的 是 依 靠 大 量 的 第 三 方 机 构 , 邦 政 联 联
“ 三方 理论” 式 。这 一 理论 认 为 在 市场 失灵 的时候 , 第 模 非 政 府 组 织 应 该 作 为 最 初 的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制 度 , 有 在 非 只
会 人道 救 援 组织 开始 的 , 组 织 帮 助 第 三 世 界 落 后 国家 解 决 府 通 过 这 些 第 三 方 机 构 来 实 施 政 府 的 功 能 , 是 便 产 生 了 这些 于
发 展 现 状 , 出 了非 政 府 组 织 在 我 国 建 设 和 谐 社 会 中所 应 有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提
关 键 词 : 政 府 组 织 ; 谐 社 会 ; 府 ; 位 非 和 政 地
中图分 类号 :9 C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0 1 —0 70 1 7— 18 2 1 ) 20 7 —2 亨 利 ・ 斯 曼 提 出 。 他 认 为 , 非 分 配 约 束 ” 非 政 府 组 织 汉 “ 是
N o.1 2O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d s y dr ui s T aeI ut ns n r
21 00年 第 1 2期
论 非 政 府 组 织 在 我 国 的 和 谐 发 展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摘要】非政府组织是中国当代的新生事物,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所发挥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需要重视和引导,保障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特征;功能;规范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动员各方面的主体参与,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至关重要,本文拟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非政府组织,对它的概念、缘起、特征、功能等进行初步的探讨,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非政府组织基本问题辨析(一)非政府组织的由来、概念、特征非政府组织这一提法最初是由《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

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议“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

199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6/31号决议进一步承认了在各国和各地区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1]而今,非政府组织不仅包括那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性组织,还包括在各国民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最具有活力的新型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就存在的民间互助互济的志愿组织。

[2]而非政府组织真正定型还是始于20世纪下半叶。

二战以后,受益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政府观念和治理模式的转变、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在传统精神的感召和现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纷纷组成正规的、自治性的团体,志愿投身到非营利性、公益性的活动中。

据统计,1998年美国大约共有120万个非政府性质的组织,其工作的人员和志愿者占美国人口的10%。

英国非政府组织支出在整个GDP中占到了4.3%,有近100万人在其中就职,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人还经常参加志愿活动。

[3]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相当活跃,据联合国估计,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所服务的人数90年代初达到2.5亿人。

正如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所说,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这场革命(即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所具备的社会和政治的意义有可能会同19世纪民族国家的崛起相媲美。

和谐社会视角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安徽省的经验做法为例

和谐社会视角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安徽省的经验做法为例

体 系 ;以 及 完 善 非 政 府 组 织 的 内部 治 理 结 构 和 规 章 制 度 ,提 高非 政 府 组 织 的 自我 组 织 能 力 等 三 大 方 面 ,
提 出 了促 进 非 政 府 组 织 和谐 发展 的 思 路 。
中图分类号 : 96 C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1 4 5 (0 6 6 6 5 7 i0 —2 3 20 )0 —0 2 —0
me t mp o i g t e lg le v r n n y e t b ih n n g me t u e v so n v la in s s e ; n ;i r v n h e a n i me t b s a l i g ma a e n ,s p r ii n a d e a u t y t ms o s o e h n ig s I— o g nz d c p c t y p re tn n e n l o e n n eme h n s a d r g l t n n a cn ef r a ie a a iy b e fc i g i t r a v r a c c a im n e u a i s g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安 徽 省 ;非 政 府 组 织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摘 要 : 行 业 协会 、农 村 专业 经 济协 会 和 社 区 民 间 组 织 进 行 个 案剖 析 ,分 别 从 营 造 非 政 府 组 织 发 展 的 对 宏观 社 会 环 境 ;完 善 非 政府 组 织 的 制 度 法律 环 境 ,建 立 健 全 非政 府 组 织 的 管 理 、监 督 、评 价 等 相 关 制 度
K e r s: Anhu ov n e;N G0 ; h r y wo d iPr i c a monius s i t c s r c i o oce y; on t u ton

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双重影响

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双重影响

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 中心的
N O N n—G vr et r n ao ) 非政 府 G (o oe m n Og i tn , n azi 组织 ,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一般 认 为,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初是在 14 95年 6月签订的 联合 国宪章第 7 款正式使用 的。该条款授权联合 l 国经社理事会“ 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 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 出适 当安排 ” 例 如 。 经社理 事会 在 15 92年 的第 2 8 x) 8 ( 号决 议 以及 16 年的 19 98 26号决议 中, 都将 N O界定 为“ G 凡不 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以被看做为 非政府组织” 并在联合 国经社理事会 中专 门设立 , 了一 个非政 府组织 委 员会 … 。在 当时 , 主要 是 指 这
学界 倡导的“ 第三条道路 ” 。以政 治社会 学的视 角去探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 中国, 如何应对方 兴未艾 的非政 府组 织发展 , 如何用好 非政 府组织这把 “ 双刃剑 ” 努力做到既要鼓励 支持 其积极功 能的 完善 , , 以推 动社 会建设 , 强社 加
会服 务与管理 功能, 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 同时 , 又要未雨绸缪、 法有序地 消除其潜在的 消极影响。 依
国 际性 的民间组织 。不过 ,98年 决议 只承认 国 际 16
莱斯特 ・ 萨拉蒙 ( e e M. a m n 堪称该研究领 L s r Sl o ) t a
域的一个权威人物。他关于 N O的七大特性之说 G 在学界非常具有代表性 J 。在国内, 清华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 的 N O研究所最为典型 , G 代表 人物有王 名、 邓国胜等学者 。此外 , 中央党校 的赵黎青在该领 域也颇有造诣 。其 他知名 的学者还 有王绍 光 ( 香 港)俞可平 、 、 杨团、 何增科等人。总体而言 , 以上 国 内学者主要着眼于法律、 经济、 职能、 社会、 公共管理

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发展 ,单位化的经济体制 、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 意味着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由政府直接来提供 ,
逐步走向解体 ,企业的活力和生产力的发展获得 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 。
了空前的解放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与 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 ,社会管理与
此同时 ,社会利益分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影响社 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合作
府 、单位和个人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 、个人与个 的定义 ,故我们既不赞成将这些组织纳入“非政
人之间”的“非行政联结”纽带 。而“志愿者组织” 府组织”的范畴 ,也反对放任这些组织的活动 。
的界定的缺陷在于许多的第三部门组织中存在
着大量的领薪员工 。 我们在研究中比较赞同使用第一类概念 。
这是因为 ,第一类概念具有内涵上较高的一致
真处理好社会发展同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和政治 来 ,我国的财政体系一直是计划性的“吃饭财政”
民主的关系 ,既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 和“建设财政”。公共财政体系是“政社分开”的
摇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 社会体制的重要支撑 。无论在社区还是在专业
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 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 ,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
[ 关键词 ] 非政府组织 和谐社会 建构功能
最近十多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中 ,NGO 和 NPO 是使
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 用最为频繁的概念 ,但理解不尽相同 ,诸如非政
“社会病”在我国也愈发凸现出来 。特别是颇具 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社会团体 、民间组织 、第三
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也日益增加 ,如表明贫富差 与共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而有限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非政府组织参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非政府组织参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时代;非政府组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与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61-02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概况非政府组织,英文名称为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组织”,也被称为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一般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等五个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被称作“社会团体”,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数量极少,发展也很缓慢。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民政部专门设置民间组织管理局,行使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职能,非政府组织在我国进入规范发展时期。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又提出了“社会组织”一词,取代了使用多年的“民间组织”。

同时,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事务的推进,大批境外非政府组织也纷纷涌入,我国非政府组织进入快速、全面发展时期。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自此,党和国家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努力构建一种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构筑和谐社会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具有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组织氛围、整合社会资源和促进生态文明的价值。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必须重新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类非政府组织,并有效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关键词:和谐社会;非政府组织;发展
观望和谐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共同愿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我国人民建设美好社会的一种永恒期待。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管理层级扁平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今天,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抉择。

发展非政府组织自然成为推进党的执政理念转型、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路径。

当下中国改革已向纵深推进,党政、政市、政企、政社等关系将进一步厘清,非政府组织将在构筑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政府需要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来承担社会责任,以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价值
非政府组织简称NGO,亦称非营利组织简称NPO。

非政府组织一般指的是那些具有组织性、非政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

在构筑和谐社会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将担负起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功能,具有优化社会结构、创新诚信友爱、畅道利益表达渠道和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

二、非政府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政府职能,防止出现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

对于我国这样社会事务和社会成员构成复杂、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的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在现有的政治法律框架下,有序地形成高度自治的社会微观基础,使政府从繁杂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于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民主政治。

构建和谐社会,不但应重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应关注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形成“政府指导、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政府和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社会的格局。

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多元治理结构中能够为民主政治体系构筑起一个坚实的平台,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自我结社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推动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均衡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应该是促进利益均衡,即让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使这些群体之间达成利益的均衡。

非政府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如参政议政、护法维权等,形成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架起了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桥梁,促使国家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疏导和缓解社会分化和变革所带来的冲突和压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增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为服务对象,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权利等方面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的缺陷,在社会弱势群体与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主体志愿性为基础,本着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点燃底层民众生活的希望,实现文明社会的伦理责任。

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构筑和谐社会亟需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构筑和谐社会进程中,探讨如何大力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非常必要。

为此,我们亟需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政策和机制创新。

(一) 加快相关统筹规划,引领非政府组织发展。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法制的不完善。

政府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立法,保证非政府组织在法律框架内运作。

同时,国外政府在对非政府组织的制度供给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二) 厘清与政府的关系,优化非政府组织运作机制。

对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来讲,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中,我国非政府组织角色功能的模糊性也必然有来自政府作用的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合理定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角色,理顺之间的关系。

(三) 强化内部治理结构,健全非政府组织自律机制。

非政府组织的有效治理依托于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的设立。

一个非政府组织如要治理得好,应在非政府组织内建立和维持适当的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中国有近一半的非政府组织缺乏正式的决策机构,这样容易造成体制上的腐败和效率的低下。

有必要在非政府组织中引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竞争机制,注重组织内部的分权和制衡,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强化组织的自我管理,促进组织的诚信建设,以赢得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声望。

四、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从上到下的形成机制,在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非政府组织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带有较浓厚的政府行政色彩,对于社会基层民众尤其是非公有制团体和非事业单位群体的联系,存在脱离现象,常常无法有效代表和表达这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第二,在某些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自主能力低下,很难及时有效地帮助政府进行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组织和动员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第三,由于政府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在运作时常常意味着政府的意志,在一些情况下其号召力难以在社会基层民众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参与,往往表现为缺乏竞争效率和动力更缺乏资源的动员能力。

五、对促进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建议
定位民间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性原则,应从思想上确定非政府组织不是反政府组织,而是政府的合作伙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是合作互助的关系。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动、互补和互相依存的,没有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努力只有政府在法规政策优惠措施等许多方面的支持,不会形成真正意义的相互合作。

政府要支持和引导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及其平等独立地位。

在政策上应降低非政府组织登记的门槛,这既有利于对其进行合法管理又避免这些非政府组织由于黑户口而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要打破这种窘境,使政府能够高效公正地运作,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职能的社会化,从而适应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要求。

这样才能走出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又不得不强的怪圈,促进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

总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己经成为我国目前情况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关系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发展非政府组织,是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增科t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马秀清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7(16):37-38
【3】赵素兰非政府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J】学术论谈,2006
【4】刘学侠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