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生 态 文 明建 设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面I i 的挑战和压力 f l
率或 患病 率持 续上 升 "
环境 问题 危及公 共 安全 与社
染 型行 业依 然存 在 增 长 的 空 间 , 污 染物排放 总量还 有进 一步增 加
的 可能 "
会 和谐 "我 国重 大环境 突发 事件
我 国生态 文明建设 与 可持 续 发展 面临诸 多挑 战和压 力 , 既有 经 济发展 方 式的 问题 ! 体制机 制 方 面 的障碍 ! 人 口压 力以及 文化 价 值观 念的偏 差等 , 也 有 资源环 境 的约束 " 前者是 挑 战 , 也是 造成 后 者的原 因 " 总体上 , 我 国现 阶段 生 态文明建 设 与 可持 续发展 面 临 的直接 挑 战和 压 力是 资源 能源短 缺与 利 用效 率不 高 ! 生 态环 境破 坏与 污 染严 重及其 对 经济社会 发 展 造 成 的约束 " 生态 环境 形 势严峻 我 国生 态保 护 的形势 不容 乐
续 加大
生 态服 务 功能 持 续下 降 " 主要 表 现 为 :水 和 大 气环 境形 势危 急 ;土 壤 质 量退 化 ;生 态 系统 更加脆 弱 ; 环境 噪 声扰 民 问题 突 出; 固体废
物 污染 程度加 重 ; 核 与辐射 安全 隐 患不容 忽视 ;环境 问题 凸显 "
农业 发展 方式和 农村 生活方 式可 能进 一步加 大环 境压 力 " 随 着农 业现代 化 加速推 进 , 农 业源
将 达到 5 0 % , 城 市生 活 污水 和垃 圾 产 生 量将 比 2 0 0 年分别增 长
珠三角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策略

珠三角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摘要: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其环境-生态系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故本文在研究其生态文明存着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珠三角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djacent to hong kong and macao,has natural geographical advantages.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wave,no matter the economic strength or living quality has make big difference.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but the environmental ecosystem serious damaged. therefor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blem, the paper given th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关键词:生态文明;珠三角;可持续发展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earl river delta;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163-021 珠三角生态文明的概述300年的工业文明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发展的同时,当人类拥有极大物质财富的时候,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物种迅速减少、自然灾害泛滥等各种副产品也相继而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1.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动。
政府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修订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
2.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突破,重点区域的PM2.5浓度明显下降,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水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土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生态环境日益恢复。
3.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生态产业。
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也在快速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1.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尽管目前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重点区域,特别是大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改善监管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促进生态产业的绿色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公司。
同时,加强生态产业规范化管理,确保产业的绿色发展,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
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咨询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理解您的要求,以下是根据题目的要求,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1500字文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不仅关乎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的监管。
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在生态修复方面,我国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修复了大量破坏的生态环境,推动了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再次,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
其次,资源短缺和能源依赖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紧缺,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应加强环境执法力度,落实责任制,严厉惩治环境犯罪行为。
同时,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强调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了二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
总结指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并强调了共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重要性、现状分析、主要路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方向、未来、统一1. 引言1.1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也是重要内容,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本文将全面展现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反 思传 统观 念 而进 行 的 理性 选 择 。把 生 态 文 明 建设 上升 到 可持 续发 展 的 高度 ,
是 对人 类 文 明趋 势认 识 的 不 断深 化 。 生
生态文 明的自然性 。生态文 明突出自
然生态的重要 , 强调尊重和保护 自然环境 , 强调人类在改造 自然 的同时必须 尊重 和爱
度 ,使我们摆脱 能源 危机 、生 态危机 和生 存危机 ,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 , 我们比 “
建设 , 才能有效应 对全球化 带来 的新挑 战, 实现 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
生态 文明的多样性。生态文 明强调尊 重和保 护地球 上的生物 多样 性 , 强调人 、 自
人 的全 面 发展 理论 是 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 体 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实现人 的全 面 发展 是社 会 主义 的本质 要 求 ,也 是我 国
持续发展 的生态文 明观 。
研 究达 到前 所 未有 的难 度。 在 目前 情 况 下 ,任 何一 个 国家 要增 强本 国 的综合 国 力 ,都无法 回避科技 、经济 、资源 、生态 环 境 同社会 的协 调 与整 合。 因而 详细 考 察 这些 要 素在 综合 国力 系统 中 的功能 行 为及相 互 适应机 制 ,进 而 为国家 制订 和
所欲 为。 它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 问题认识
深化 的必然结果 。人类 的发展应该是人 与
生 存 危 机 ,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的 可持 续 发 展 。本 文 正是 从 我 国 区域 生 态文 明 可持
续发 展 的 必要 性 出发 ,提 出了 生 态文 明
社会 、人 与环境 、当代人 与后代人 的协调 发展 。必须讲究 生态文明 ,牢固树 立起可
生态文明建设有差距的整改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有差距的整改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个差距不仅仅是在国内,也涉及到国际上的比较。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来弥补这一差距。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整改措施,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些思路和方案。
通过对这些整改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逐步建设起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问题。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差距,包括对现有情况的描述和对差距的分析。
同时,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提出一系列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差距问题的整改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差距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合理,承上启下,层层递进。
通过引言部分引出问题,正文部分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论支持,结论部分提出具体措施和展望未来发展。
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同时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1.3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整体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差距。
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可以有效缩小差距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改措施。
首先,本文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差距,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并找出其原因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具体而言,它包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用地合理布局,传承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2 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回避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态环境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与成就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之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各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2.2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立法、执法和监察方面加强了力度,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和监管的能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体系。
2.3 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设立环保基金等方式,增强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自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对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是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正是从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下的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和特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的自然性。
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它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多样性。
生态文明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自然灾害频繁,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国家生态的安全和人民身体的健康。
生态环境恶劣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人类原因,即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和索取过度,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从而降低了国民的幸福指数。
二是自然原因,即自然环境恶劣,严重阻碍和束缚人类行动,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安全,从而减少了人们的幸福感。
不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将从根本上损失长远发展的生态条件和发展的空间。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
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就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就难以实现人民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持续的改善。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人作为宇宙间最复杂的存在物,一方面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的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
弘扬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点,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达到“四个度”的统一,即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的承受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的统一。
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
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难有宁日。
因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推进一系列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新政,旨在将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和“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
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
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
(二)加强和改进生态产业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一要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要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与此同时,为了发展生态产业,人们提出了生态产业的技术革命要求。
它是对传统线性产业的一种扬弃。
生态产业是把原来单一线性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技术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这样一种循环反馈式流程;其生产和消费特点便表现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保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结合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一要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管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二要发挥专项整治资金整合效益。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要求,依据生态补偿原理,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水系源头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三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的利用开发受益者,有责任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进行专项整治和提供适当的经济利益补偿;四要分步组织实施。
按照生态保护专项整治总体规划,要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有效地推进了循环型社会建设,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发展。
第一,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
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二,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
第三,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
参考文献:1.赵兵.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向和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2.李宇军.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J].政策望,2010(6)3.孟福来.生态文明的提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