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本纪卷十七 世宗一(4)原文

合集下载

明史世宗实录原文与解析

明史世宗实录原文与解析

明史世宗实录原文与解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历史资料繁多,尤其是有关明朝帝王的实录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明史世宗实录被认为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文将从原文与解析两个方面来介绍明史世宗实录,并探讨其在研究明朝历史中的作用。

明史世宗实录原文的内容涵盖了明朝世宗朱厚照的诸多重要事迹和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明史世宗实录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宗朱厚照的统治风格、政策措施以及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处理等方面的情况。

实录原文的语言通顺、简练,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背景。

除了世宗本人的言行之外,实录还记录了当时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于我们了解明朝社会和政治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明史世宗实录的解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实录中的内容,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通过对实录原文的仔细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政治倾向、言论取向以及信息的缺失等问题,并从中推断出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思潮。

解析还可以对实录中的记载进行考证和比对,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客观性。

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研究明朝历史时,明史世宗实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实录所记载的事实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客观的历史事实。

尽管实录会存在一些政治目的和修饰,但相对于其他史料来说,它更为直接、详实、全面。

其次,实录作为一份权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世宗朱厚照及其统治时期的重要信息,对于研究明朝社会、政治以及国内外关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再次,实录作为明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之一,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及其影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而言,明史世宗实录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通过对实录原文的详细解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朝世宗朱厚照的统治状况,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等。

实录的内容繁杂、丰富,需要经过专业的解析和比对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旧唐书-卷十七上本纪第十七上_国学经典

旧唐书-卷十七上本纪第十七上_国学经典

卷十七上本纪第十七上◎敬宗文宗上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穆宗长子,母曰恭僖太后王氏。

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于东内之别殿。

长庆元年三月,封景王。

二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四年正月壬申,穆宗崩。

癸酉,皇太子即位柩前,时年十六。

甲戌,左仆射韩皋卒。

丙子,群臣准遗诏奏皇帝宝册礼毕,诏赏神策诸军士人绢十匹、钱十千、畿内诸军镇绢十匹、钱五千,其余军镇颁给有差。

内出绫绢三百万段以助赏给。

穆宗初即位,在京军士人获五十千,在外军镇差降无几。

至是,宰臣奏议请量国力颁赏,故差减于先朝,物议是之。

群臣五上章请听政,从之。

二月辛巳朔,上縗\服见群臣于紫宸门外。

壬午,渤海送备宿卫大聪叡等五十人入朝。

癸未,贬户部侍郎李绅为端州司马。

丙戌,贬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庞严为信州刺史,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蒋防为汀州刺史,皆绅之引用者。

以右拾遗吴思为殿中侍御史,充入蕃告哀使。

李绅之贬,李逢吉受贺,群官至中书,而思独不往,逢吉怒而斥为远使。

戊子,河北告哀使、谏议大夫高允恭卒于东都。

辛卯,敕没掖庭宫人、先配内园宫人,并宜放出,任其所适。

己亥,册大行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庚子,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进罨画打球衣五百事,非礼也。

辛丑,上始御紫宸殿受朝。

既退,幸飞龙院,厚赐内官等物有差。

以米贵,出太仓粟四十万石,于两市贱粜,以惠贫民。

癸未夜,太白犯东井北辕。

乙巳,上率群臣诣光顺门册皇太后。

丁未,御中和殿击球,赐教坊乐官绫绢三千五百匹。

戊申,击球于飞龙院。

己酉,大合乐于中和殿,极欢而罢,内官颁赐有差。

三月庚戌朔,贬司农少卿李彤吉州司马,以前为邓州刺史,坐赃百万,仍自刻德政碑故也。

壬子,上御丹凤楼,大赦天下。

京畿夏青苗钱并放,秋青苗钱每贯放二百文。

天下常贡之外不得进献。

六宅、十宅诸王女,宜令每年于选人中选择降嫁。

今后户帐田亩,五年一定税。

是日,风且雨。

甲寅,始于延英对宰臣。

丙辰,以尚书右丞韦顗为户部侍郎。

戊午,礼仪使奏:"外命妇正旦及四始日旧行起居之礼,伏以礼烦则渎,请停。

《资治通鉴—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十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十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十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宗孝武皇帝①建元元年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

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天子善其对,以伸舒为江都相。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倔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后病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座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七,有删改)【注】①世宗孝武皇帝,汉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B.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C.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D.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策问,是一种取士形式,将政事、经义等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

《明史》全文及译文

《明史》全文及译文

《明史》全文及译文《明史》是明代朱熹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该书共计(不包括补编本)42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事件、皇帝事迹、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明史》全文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明史》的全文分为朱熹主编的原稿和明代之后新增的补编本。

在朱熹的原稿中,文献记载了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至万历三十年(公元1368年至1602年)期间的历史事件。

补编本则进一步增加了万历三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02年至1644年)的历史材料。

全文共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和志四部分。

其中,本纪是按照各个皇帝的年号来编写的,对于明朝的20位皇帝有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世家记载了明朝皇族和王侯达官贵人物的家世及其事迹,也有一些法家、兵家、纵横家等思想家的列传。

志部则是按照具体的内容分门别类,包括经籍、礼仪、音乐、兵器、地理、官制等等。

《明史》全文的翻译涉及其体量大、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对于整个全文进行翻译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相关的译文版本有吕嘉问先生的《明史全译》,刘学勤先生的《明史译注》,杨文元等人的《明代实录全译编年译注》等。

这些译文版本在语言表达、注释解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供读者参考。

《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独特的史书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它不仅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具有许多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尽管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记载的主观性和偏见,但整体来说,《明史》仍然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综上所述,《明史》全文及译文是一部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史书。

对于学者、研究人员和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的情况。

《明史》全集在线阅读

《明史》全集在线阅读

《明史》全集在线阅读年代:清作者:张廷玉《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本纪共24卷•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卷八·本纪第八·仁宗•卷九·本纪第九·宣宗•卷十·本纪第十·英宗前纪•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宪宗二•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孝宗•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世宗二•卷十九·本纪第十九·穆宗•卷二十·本纪第二十·神宗一•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熹宗•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志共75卷•卷二十五·志第一·天文一•卷二十六·志第二·天文二•卷二十七·志第三·天文三•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卷二十九·志第五·五行二•卷三十·志第六·五行三•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卷三十二·志第八·历二•卷三十三·志第九·历三•卷三十四·志第十·历四•卷三十五·志第十一·历五•卷三十六·志第十二·历六•卷三十七·志第十三·历七•卷三十八·志第十四·历八•卷三十九·志第十五·历九•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四•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礼一•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礼二•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礼四•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礼六•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卷五十四·志第三十·礼八•卷五十五·志第三十一·礼九•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礼十•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礼十一•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礼十二•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礼十三•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礼十四•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乐一•卷六十二·志第三十八·乐二•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卷六十四·志第四十·仪卫•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食货二•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食货三•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河渠一•卷八十四·志第六十·河渠二•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河渠三•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河渠四•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河渠五•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河渠六•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兵三•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刑法一•卷九十四·志第七十·刑法二•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刑法三•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表共13卷•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卷一百一·表第二·诸王世表二•卷一百二·表第三·诸王世表三•卷一百三·表第四·诸王世表四•卷一百四·表第五·诸王世表五•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卷一百七·表第八·功臣世表三•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卷一百九·表第十·宰辅年表一•卷一百十·表第十一·宰辅年表二•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七卿年表一•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列传 220卷•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诸王四•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八•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卷二百·列传第八十八•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九•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二•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三•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四•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五•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卷二百十·列传第九十八•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二•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三•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十四•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五•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六•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七•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卷二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忠义五•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孝义二•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隐逸•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卷三百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卷三百二·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卷三百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卷三百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土司•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卷三百十六·列传第二百四·贵州土司•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二百六·广西土司二•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二百九·外国二•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二百十二·外国五•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一•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三•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附录。

明史·本纪卷十七 世宗一(2)原文

明史·本纪卷十七 世宗一(2)原文

明史·本纪卷十七世宗一(2)原文本纪卷十七世宗一(2) 四年春正月丙寅,西海卜儿孩犯甘肃,总兵官姜奭击败之。

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月乙卯,禁淹狱囚。

三月壬午,仁寿宫灾。

夏五月甲戌,赐庐州知府龙诰官秩,诏天下仿诰备荒振济法。

庚辰,作世庙祀献皇帝。

八月戊子,作仁寿宫。

冬十月丁亥,作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

十二月辛丑,《大礼集议》成,颁示天下。

闰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乙亥,振辽东灾。

是年,天方入贡。

五年春正月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月甲寅,命道士邵元节为真人。

庚辰,免山西被灾税粮。

壬午,振京师饥。

三月辛丑,赐龚用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丁未,定有司久任法。

夏五月庚子,杨一清复入阁。

秋七月庚寅,免四川被灾税粮。

八月丙寅,振湖广饥。

九月己亥,章圣皇太后有事于世庙。

冬十月辛亥朔,亲享如太庙礼。

壬子,振南畿、浙江灾,免税粮物料。

庚午,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

是年,暹罗入贡。

六年春正月癸未,命群臣陈民间利病。

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月辛亥,小王子犯宣府,参将王经战死。

癸亥,费宏、石珤致仕。

庚午,召谢迁复入阁。

三月庚辰,寇复犯宣府,参将关山战死。

甲午,礼部侍郎翟銮为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夏四月己巳,免广西被灾税粮。

五月丁丑朔,日有食之。

丁亥,前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讨田州叛蛮。

秋八月庚戌,以议李福达狱,下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于锦衣卫狱,侍郎桂萼、张璁,少詹事方献夫署三法司,杂治之。

总制尚书王宪击败小王子于石臼墩。

癸亥,贾咏致仕。

庚午,振湖广水灾。

九月己卯,免江西、河南、山西被灾秋粮。

壬午,颁《钦明大狱录》于天下。

冬十月戊申,兵部侍郎张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

是年,鲁迷入贡。

七年春正月癸未,考核天下巡抚官。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三月戊寅,谢迁致仕。

癸巳,右都御史伍文定为兵部尚书提督军务,侍郎梁材督理粮储,讨云南叛蛮。

夏四月甲寅,甘露降,告于郊庙。

《明史》原文及翻译

《明史》原文及翻译

《明史》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及翻译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史》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

从俞通海来归。

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问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样,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渡江,祥为水寨管军镇抚。

数从征有功。

洪武元年转滑河南,夜半抵蔡河。

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

帝阁大喜。

以方用兵,供亿艰,投京钱都滑运使,分司淮安。

泼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丢役均平,民无怨言。

有劳者立奏,授以官。

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

山阳、海州民乱,骑马都尉黄琛捕治,诠①误甚众。

祥会鞠②,元验者悉原之。

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

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书。

时造凤阳宫殿。

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

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

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

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齐市。

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竞杀人,恐非法。

”得旨用腐刑。

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

”帝可之。

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

以北平重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

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滴知嘉兴府。

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

帝曰“详臣害汝,何不言?”对曰“臣不知也。

”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

子四人,询琼州,遂为琼山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二一、二六)〔注]①i圭:guii,连累。

②鞠:ju,审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喜曰“天赞我也!” 赞:帮助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C.民相劝为善善:好的D.坐营建扰良,滴知嘉兴府坐:因……获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方用兵,供亿艰夫夷可近,则游者众B.苛怒其罔,命弃市以乱易整,不武,吾莘还也C.帝可之且罪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芋D.为胡位庸所恶身死人手,丰天下笑者,何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干正确的一项是()T分)A.薛祥原先可能参加水军,后来跟俞通海归顺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后担任水军小头目。

《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李钺,字虔甫,祥符人。

弘治九年进士。

除御史。

巡视中城,理河东盐政,历有声绩。

正德改元,天鸣星变。

偕同官陈数事,论中官李兴、宁谨、苗逵、高凤等罪,而请斥尚书李孟抃、都督神英。

武宗不能用。

以丧归。

刘瑾恶钺劾其党,假他事罚米五百石输边。

瑾败,起故官,出为巩昌知府,寻迁四川副使。

巡抚林俊委钺与副使何珊讨败流贼方四等,赐金加俸。

迁陕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寇入白羊口。

钺意必窥岢岚、五台间,乃亟画战守。

寇果犯岢岚,钺与延绥援将安国、杭雄败之。

加俸一级。

寻讨平内寇武廷章等。

召入理院事。

世宗即位,历兵部左、右侍郎,出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钺长军旅,料敌多中。

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乃炮击之,寇引去。

以其间增筑墩堡,谨烽堠,广储蓄,选壮勇为备。

未几,寇复深入平凉、邠州。

钺令游击时陈、周尚文等,分伏要害遏其归,斩获多。

钺策寇失利必东犯延绥,檄诸将设伏待。

寇果至,又败去。

嘉靖二年,以塞上无警召还。

给事中刘世扬请留钺陕西,而久任诸边巡抚。

帝卒召钺,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入掌都察院事。

四年,代金献民为兵部尚书兼督团营。

中官刁永等多所陈乞,帝皆许之。

南京守备已三人,复命卜春添注以往。

御马监阎洪因军政,请自考腾骧四卫及牧马所官。

钺累疏力争,帝皆不纳,至责以抗旨,令对状。

钺引罪乃罢。

武定侯郭勋以会武宴列尚书下,疏争之。

钺言:“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

恩荣,礼部为主,会武,中府为主,故皆列诸尚书之次。

宴图可征,不得引团营故事。

”帝竟从勋言。

于是官旗郑彪等皆援全例以请,钺执奏如初,而疏有“猿攀狐媚”语。

帝恶之,复责对状,夺俸一月。

钺既屡谏不用,失上意,且知为近幸所嫉。

会病,遂再疏乞休,许,未行,卒。

赠太子少保,遣官护丧归葬。

久之,赐谥恭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本纪卷十七世宗一(4)原文
本纪卷十七世宗一(4) 二十年春正月,免南畿被灾税粮。

二月乙丑,显陵成,给复承天三年。

丙寅,御史杨爵言时政,下锦衣卫狱。

三月乙巳,赐沈坤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是春,吉囊寇兰州,参将郑东战死。

夏四月己未,莫登庸纳款,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以登庸为都统使。

辛酉,九庙灾,毁成祖、仁宗主。

丙子,诏行宽恤之政。

五月戊子,采木于湖广、四川。

甲寅,振辽东饥。

六月,振畿内、山西饥。

秋七月丁酉,俺答、阿不孩遣使款塞求贡,诏却之。

是月,免河南、陕西、山东被灾税粮。

八月辛酉,昭圣皇太后崩。

庚辰,夏言罢。

是月,俺答、阿不孩、吉囊分道入寇,总兵官赵卿帅京营兵,都御史翟鹏理军务,御之。

九月乙未,翊国公郭勋有罪,下狱死。

辛亥,俺答犯山西,入石州。

冬十月癸丑,振山西被寇者,复徭役二年。

丁卯,召夏言复入阁。

十一月辛卯,葬敬皇后于泰陵。

丙申,免四川被灾税粮。

是年,琉球入贡。

二十一年夏四月庚申,大高玄殿成。

闰五月戊辰,俺答、阿不孩遣使款大同塞,巡抚都御史龙大有诱杀之。

六月辛卯,俺答寇朔州。

壬寅,入雁门关。

丁未,犯太原。

秋七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夏言罢。

己未,俺答寇潞安,掠沁、汾、襄垣、长子,参将张世忠战死。

八月辛巳,募兵于直隶、山东、河南。

壬午,振山西被兵州县,免田租。

癸巳,礼部尚书严嵩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

九月癸亥,员外郎刘
魁谏营雷殿,予杖下狱。

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磔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

是年,免畿内、陕西、河南、福建被灾税粮。

安南入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