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构造运动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走--滑--断--层

第十二章走--滑--断--层
第 十二 章
走滑断层
圣•安德列斯断层
第一节、 走滑断层旳基本特征和构造
一、一般特征
走滑断层产状一般近直立,断层面较平直,两盘总体沿 断层走向相对滑动。按所处旳构造背景可分为两类:一类规 模较小,延伸一般不超出几十公里,深度一般不超出几公里, 限于地壳上部;走向与造山带主要褶皱轴向斜交(30-45°) 或垂直(撕裂断层),常共轭出现。另一类走滑断层呈单组出 现,规模巨大,延伸几百到上千公里,向下贯穿整个地壳, 位移高达几百公里。其中许多构成古、今板块旳边界和强烈 旳地震带。常伴有雁列状褶皱和断裂、拉分盆地、和花状构 造等。
4.压剪裂(P),逆冲-同向剪切断裂,与主干断层交角约 -15°,与R断裂近对称;
5.反向走滑断裂(X),与主干断层交角约-75°, 与R’断 裂
近对称; 6.平行主干断层旳同向走滑断层
阶步旳形成
正阶步
反阶步
第三节、 挤压性走滑与拉张性走滑
走滑断层是不同取向旳有关断裂,尤其是R和P断裂旳 沟通、连接而成,断层面经常弯曲,因而走滑运动过 程中,在这些断层弯曲部位或叠接部位(桥区)形成 局部旳挤压和拉张区。
板块斜向汇聚或离散时,因为变形分解形成平行俯冲 带或离散带旳走滑断层,有关旳剪切作用为一般剪切, 形成总体旳挤压走滑或拉张走滑。
第四节、走滑断层控制旳构造
一、拉分盆地:走滑体系中拉伸形成旳盆地 1. 形成过程
2. 几何特征: 松弛断弯部位呈S形或Z形, 拉张桥区旳呈菱形,为一般意义上旳拉分盆地,其长边为走 滑断层,短边为正断层限制 当菱形盆地两端旳正断层原为同一断层时,盆地旳长边等于 走滑位移量。
二、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
著名旳实例是美国西部旳圣安德列斯断层、我国东部 旳郯城-庐江断层和西部旳阿尔金断层,红河断裂等。

第十二章第三节内燃机

第十二章第三节内燃机

8. 一台汽油机, 活塞面积是 50cm , 活塞行程为 25cm, 做功冲程中燃气产生的平均压强为 7. 84 ×105Pa,那么该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的功是( A.19.6J B.980J C.78.4J
2

D.7840J
9.一台单缸四冲程柴油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600cm ,活塞的行程是 100mm,做功冲程的平均 压强是 3.5 ×10 Pa.,求: (1)做功冲程中气体做的功(2)若柴油机每分钟完成 500 个工 作循环,则柴油机的功率多大?
阅读课本认 识内燃机及 最常见的内 燃机。 。
培养学 生的自 学能力
二 汽油机 1 认识汽油机 活动 3:
出示汽油机模 型并借助课件 认识汽油机结 构。 针对问题看 书自学。 观察 模型和课件 认识汽油机 的主要构造。
看课本图 12-21,认识汽油机的构造。 2 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活动:4:看教材图 12-22 讨论:这四个冲程中能量 是如何转化的?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是如何点火的? 并将四个冲程的名称及各冲程的特点填在下图中。
学生观看图 片并思考交 流 思考总结本 节所学所感 所悟合作释 疑
培养学 生环保 意识 通过总 结、梳理 知识,有 利于知 识体系 的形成,
2、你还有哪些疑惑?怎样释疑?
引导学生总结 本节的收获。提 出存在的疑问。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其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的是( )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六、课后作业: (1) 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 周? 七、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1、定义 2、能量转化 二、汽油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三、柴油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1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河谷形态不仅在纵剖面上是阶梯状,而且在横 剖面上也往往呈现阶梯状。位于谷坡上的这种台阶叫 做河谷阶地 (阶梯状地形)不被洪水淹没。 2、河谷阶地形成原因:每一级阶地都有一个平坦 的阶面和一个陡坎。阶面微向下游和河床倾斜。从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坎上可看到沉积物具有二元结构,上部是漫滩沉积,
下部为河床沉积, 再下为基岩(有时无)。
一、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 二、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
一、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河流 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 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 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这两种方式 通常共同破坏河床,难以区分开来。总的说来,机械 的侵蚀作用更为主要。
V
河流下切
冲沟系
二、河流的动能
河流具有动能,河流的作用取决于河流的动 能。而河流的动能大小与流量及流速有关。其 表达式为: E=1/2QV2(Q为流量;V为流速)
1、流速(flow velocity)-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1)河床的坡度;
(2)河床的横剖面形状和大小;
(3)负荷的类型。河流所携带的固体物质 称为河流负荷。
瀑布直泻而下,侵蚀基部岩石,使陡坎下部
岩石被淘空形成壁龛(kan)。壁龛不断扩大,壁
龛上部岩石由于失去支撑力而崩塌形成新的陡 坎,于是瀑布不断向上游移动。 向源侵蚀作用: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 ,瀑布和急流向上游后退,使河流向源头发展 ,加长河谷。这种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 称为向源侵蚀作用。
黄 河 河 口 沉 积 - 黄 河 三 角 洲
3、河口处因河流带来大量有机食物,生物 繁殖,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常形成石油和天 然气等有机矿产,美丽富饶地区。 4、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共同作用形 成的,但沉积物来源于河流。 三角州形成条件: (1)河流搬运来的物质数量要大; (2)河口处的海岸或湖岸坡度平缓,同时无强 大的波浪或潮汐。钱塘江口,潮汐强大,河口 堆积物全部搬走,不能形成三角洲。

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 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
大型内陆碎屑陆表海聚煤坳陷
大型内陆湖盆坳陷(古前陆塌陷)
断陷盆地群(湖盆为主)
山间小型坳陷和断陷盆地
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3 聚煤古地理环 境和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 §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 古气候的演变
早二叠世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海退的同时,华南地区 的海域范围则继续扩展,海水向西北上扬子古陆区快速侵 漫,沿古陆边缘的泻湖潮坪环境发育早期含煤沉积,并迅 速被广海碳酸盐沉积所代替。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 动的影响,华南广大地区隆起为陆,海水退居东南隅,在 海西期造山带的前缘堆积了滨海碎屑含煤岩系。晚二叠世 早期,海水由西南方向再度进侵。在海域不断扩大的趋势 下,华南地区呈现比较复杂的岛海古地理景观,海陆穿插, 沉积类型多样。东南沿海为陆相、过渡相碎屑含煤沉积, 盆地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含煤沉积,黔西、滇东地 区则持续发育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为煤层最富集的地区。 随着海域不断扩展,聚煤带向古陆方向迁移。晚二叠世晚 期,华南地区再次被广海淹没,以碳酸盐和硅质沉积为主, 含煤沉积则局限于川滇古陆东侧的滇东、黔西和川西一带。
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 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坳陷速率适当 的部位。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 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 盆地,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 新生代盆地。
第十二章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 构造的基本特点
南宁
广州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区和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
二、控矿构造条件
• (二)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第 一
– 中、小型控矿构造是区域性大型控矿构造的次级控 矿构造,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性大型控矿构造。

– 中、小型控矿构造包括矿田构造、矿床构造等。矿
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的地质构造总和。矿床构造是指控制矿体的形态、
火山岩、侵入岩、深源包体等)地球化学丰度的对比研
第 一 节
究也发现,区域矿床类型与下地壳-上地幔元素丰度间 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近年来人们又注意到加拿大科迪 勒拉成矿带内不同构造单元中均有铜矿床产出,包括斑 岩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和层状铜矿。不同成因类型铜

矿床在同一成矿带内产出表明铜矿的形成并不只是受地

壳表层地质构造因素控制,其富铜的原因可能要归结于

该带内高铜丰度值的上地幔。
件 • 上述几个典型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虽然还是初步的,
但已较明确地显示地壳中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是由
于上地幔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所引起。将地壳作用和上
地幔作用联系起来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可以合理地解释
不同区域内成矿专属性问题。这类研究也是目前国际地
时代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在我国以石炭-二叠纪最为重要。铁矿主要产于前寒武
纪地层中,大部分条带状含铁建造形成在距今
2600~1800Ma的时段里。
五、岩性条件
• 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成矿作用方式、矿
化强度、矿体产状及矿床类型等均有明显
第 一
的控制作用。
节 • 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岩石的孔隙度、裂隙
矿 规 律
生在某个或某些地质时期内。这样的矿 化比较集中的时期称为成矿时代。

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与沉积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经过固
结。
一、沉积岩中的矿物
沉积岩中已知的矿物达160种以上,而组成岩石的90%以上的矿物只
有20余种,最常见的是氧化物、硅酸盐、碳酸岩以及盐类矿物等。主
要矿物包括有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白云母、方解石、白云石和粘 土矿物。
二、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形成时受到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控制, 具有各种颜色。其颜色主要决定于它的矿物成分和沉积时的古地理 环境,这是沉积岩命名的依据之一。例如,岩石中含有少量的Fe203,
第十二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主要内容
1、成岩作用 2、沉积岩的特征 3、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沉积岩
4、外生矿床
5、外力地质作用小结
第一节 成岩作用
在外动力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处于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等),此条件下沉积物疏松、多孔、富水。经过成岩
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多转变成为坚硬的岩石,与当初的物理性质已有 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成岩作用造成的。因此,成岩作用是由松 散状态的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可以分为:压固脱水、胶结、 重结晶作用、微生物及有机质作用等四种基本方式。
的表面常发育有刀砍纹构造。原生白云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咸水湖
或海相环境下的产物。
第四节 外生矿床
一、矿石与矿床 1.矿石:在当前生产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利用的、含有有用矿物 的岩石称为矿石。 2.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当前开 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第四节 外生矿床
者称为水平岩层;纹层倾
斜者称为斜层理;相互交 错者称为交错层理;在一 个层内碎屑颗粒粒径由下 向上逐渐变细称为递变层 理。 层理的基本术语和主要类型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使用.2。

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会按要求组装滑轮,并画出它的绕线,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用了其他简单机械。

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我们会看到国旗缓缓上升;工人在动滑轮的帮助下,居然用50N的力提起重95N的物体,你知道这些是应用了什么吗?生思考、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先不急于解答.师你们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进行新课】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师好,请大家先看教材P81页图12.2-1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能将重物吊到二楼,孩子却被重物吊了起来?生思考、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一架定滑轮、动滑轮装置,并利用它们分别提起钩码,对滑轮的构造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生:定滑轮工作时,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着物体一起上或下运动。

师回答正确.好,下面请大家分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可参照教材P82页《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指导,这样便于降低学生实验难度.设计表格(供参考)学生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并讲解。

第12章--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第12章--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第二节 构造变动
一、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地貌标志
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
新构造运动的时间较近,形成的地貌形态保 留得较好,因此用地貌方法研究新构造运 动,是特别重要的方法。
– 如以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剥蚀地貌; – 以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堆积地貌。
1、新构造运动中地壳上升的证据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1、 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
沿地表切线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 运动。
表现: 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岩层褶
皱和断裂,形成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等。
现代水平运动的例证: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一条断裂,长60km, 水平位移量达2.2m。
–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分别称顶面和底面。 – 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尖灭 透镜体 夹层 互层
(一)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特征的变化 夹 层
尖灭
互 层
透镜体
1、水平岩层
原始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岩层。
– 形成于广阔的海底、湖盆盆地中。 – 除新近形成的水平沉积层,几乎所有出露的水平岩
高出海面数米~几百米处有珊瑚礁。
– 如我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 350m高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 岩。
山腰和山顶,有海蚀穴、海蚀阶 地、海蚀崖及蘑菇石等。
– 如山东荣城、厦门,海滩高出海 面20—40m。
– 连云港南云台山主峰——玉女峰 (625.3m)及周围也发现了大量海蚀阶 地、海蚀穴等。
海侵、海退剖面示意
(三)构造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2. 褶皱构造 2. 褶皱:岩层弯曲而形成的地质构造。
新疆阿图 什北下二 叠统巴什 索供组 (P1b) 砂岩中的 褶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挤压
挤压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2. 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枢纽 脊线 轴迹 翼
转折端 轴面 翼
点 拐
核 轴面 转折端 轴迹 槽线 翼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2. 构造运动在地物上的表现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 (卫星图片)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现今地貌一般反映新构造运动。
可以反映垂直运动的地貌主要有河流阶 地、深切河谷、夷平面、海成阶地和 和多排溶洞等。 可以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地貌主要有山 脊被错断、水系同方向偏转等。
K1kz-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上白垩统库克拜组(K2k)、乌依塔克组
(K2w)、依格孜牙组(K2 y)和吐依洛克组(K2t),古新统阿尔塔 什组(E1a),古新-始新统齐姆根组(E1-2q),始新统卡拉塔尔组 (E2k)和乌拉根组(E2w),始新-渭新统巴什布拉克组(E2-3b)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2)平行不整合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 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 连续(沉积间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 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的升降运动,升降运动会 引起海陆变迁,因而也可以说平行不整合
反映了造陆运动。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2)平行不整合
P C S O-∈ D
塔里木 盆地塘 北背斜 地震剖 面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3. 断裂构造
岩石中的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 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新疆乌恰县库
孜贡苏河下白
垩统克孜勒苏
群(K1kz)砂岩
中的X形共轭剪
节理
• 节理的成因 • 剪应力、 压应力形成 两组共轭剪 节理。
1. 地形变测量反映的现代构造运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得的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矢量 (据Reigber等,2001)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yr)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被绿 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度不整合反映了造山运动。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3)角度不整合
角 度 不 整 合 的 形 成 过 程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3)角度不整合
角 度 不 整 合
1788年Hutton在苏格兰首次发现角度不整合的地点。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3)角度不整合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2. 褶皱构造 (2)褶皱的基本类型
背斜与向斜共同的特点:
在垂直地层走向的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地层 对称式重复排列。
这也是在野
外识别褶皱
的最重要标
志。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2. 褶皱构造 (3)褶皱的形成时代
(3)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形成于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之后,覆盖 褶皱的最老地层之前。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深切河谷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是
新构造运动表现最明显、
最易于观察和研究的形
式。多级夷平面、夷平
面的变形/ 、变位反映
新构造的间歇性抬升。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天山南部巴 楚地区卫星 影像图
山脊被错断,
反映断层
断层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该裂谷实际是大西洋中脊出露 在海平面上的一部分 ,它表明 板块正被拉伸。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板块或地块之间不均匀的或相对的水平 运动 是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地球 表面规模 较大的断裂均属走滑性质。 安德烈斯断层—太平洋板块(右)与北 美板块(
应力与岩石变形
压应力 剪应力 张应力 剪应力 压应力 剪应力 应力与应变关系图 剪应力 张应力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1. 岩层产状 (1)产状要素
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用于表示岩
层产状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统称为岩层的
产状要素。
N
O
D
倾斜岩层产状要素
示意图
水平面
D'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
素包括走向、倾向 和倾角
褶 皱 要 素 示 意 图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2. 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相对平直的岩层,一个褶 皱应该有两个翼。 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变形部分。
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它反映褶皱的延伸方向。
轴面:同一褶皱各个岩层的枢纽所在面,它 反映褶皱的倾斜状态。
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倾角。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1. 岩层产状 (2)产状的获得 (3)产状表示法
(2)倾斜岩层的产状获得
转. (罗盘使用方法)
倾斜岩层的产状在野外是用罗盘直接测定的。
(3)倾斜岩层的表示方法
一般采用“倾向∠倾角”表示。
例如 “120∠52”表示岩层的倾向是120(即 东偏南30),倾角52; “30∠30”表示岩层的倾向是30(即北偏东 30),倾角30。
盆地的岩相变化不 仅反映构造运动,而 且还影响着盆地的石 油与天然气资源
AnP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
地层接触关系: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
的相互叠置状态,分为整合、平行不整合和 角度不整合三种。
(1)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致,时代连
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反映地壳稳定下降或升 降运动不显著情况下的连续沉积作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新构造运动 和古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新近纪)以来发生 的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 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
古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新近纪)以前发生
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与古构造运动都是地球科学研究 的对象。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地层时代 Q
N2
岩性柱
厚度 产 (m) 层 100 500
200-400



沉积环境 海相 陆相
构造演化
前 陆
新 N1 近 系 E3 E2
100 300 200 200 450 E1 150 100 K2
卡拉库姆盆地地
层充填序列
白 垩
1180
弧 后
500 系 1550
伸 展
250 J3 1650 侏 罗 系 J1 500 三 叠 二 叠 系 T 0 500 P 岩 浆 弧 J2 500 50 200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节 理。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轭x型节理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雁列节理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左:主节理及分支节理 上:节理之间的交切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小规模的断层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小型断层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1)断层要素
(1)断层要素: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
断层要素包括一个断层 面和两个断盘。 断层面是被错开的两部 分岩石相对滑动的破裂 面。
上盘
上升盘
下盘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相对
移动的岩块。
下降盘
断层岩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3. 断裂构造 (1)断层要素
E-Q T8-2 T8 J-K Tg3
Tg5’ Tg6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由地震剖面揭示的 侏罗-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3)角度不整合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潜山型油气藏示意图
发育多套角度不整合
三、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岩石变形:岩石的原始产出状态发生改变的 现象,往往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 岩石变形的特征可以用于分析构造运动的性 质、强度和时代等。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后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 主要包括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
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
在海平面之下发 生沉积作用,形 成C、D、E和F 层
岩石暴露在海平面 之上,C和D层被 剥蚀作用去除
岩石沉降到海平 面之下,A和B层 沉积于剥蚀面之 上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二、构造运动在层中的表现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2)平行不整合
T
C
O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藏剖面示意图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3. 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由于下蚀作 用加强,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 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 称为河流阶地。
冲积物 河流 基岩 河漫滩 冲积物
河流阶地示意图 Ⅰ-一级阶地,以堆积作用为主,无基岩出露;Ⅱ-二级阶地,阶地面上 有零星河流沉积物分布,斜坡上基岩裸露;Ⅲ-三级阶地,有基岩裸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