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河南农业2016年第8期(上)
NONG YAO YU ZHI BAO
农药与植保
麦的最适土温为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休眠孢子的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
第2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5~15℃,15℃以上症状逐渐隐潜,18℃以上停止发展。
因此,春季气温回升缓慢、长期阴雨、低温天气长易加重该病的发生。
据试验,轮作1年小麦发病率可减轻9%~20%,重病田连续轮作3~5年,发病率可减轻50%以上。
一些地区将小麦与油菜、大麦、薄荷等作物轮作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适时晚播
由于小麦出苗气温在15℃左
染.所以可以适时晚
病期。
据试验,迟播麦麦田发病率可减轻10d,不仅可以减少10kg 种10~15g 拌20%病毒A 150~200g+磷酸二氢钾100g,对每间隔7~10d 喷1次,每667m 2可追施尿素在小面积发病时,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用量为60~90mL/667m 2。
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
由于小麦黄花叶病毒侵染小麦根系需要一定的水分,所以治理好内外沟渠,降低田间湿度,可在—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

对 棉 花 、芝 麻 、油 菜 等 不 喜 取 食 ,据 试 验 ,采 用 麦 、棉轮 作 2年 以上 ,地 下害 虫 明显减 少 。
1 . 1 小 麦 纹 枯 病 。该 病 害 九 十年 代在 舞 钢 市 属 零
星 发 生 ,2 0 0 0年 以后 ,在 舞 钢 市 麦 田形 成 危 害 , 并 逐 年 上 升 , 由次 要 病 害 上 升 为 主 要 病 害 ,2 0 0 8
1 . 2 . 6 药剂喷洒 。早春 2月上、 中旬病害初 期 ,可每
小 麦 病 虫 害 农 业 综 合 防 治 技 术
摘 要 :小 麦生 产 中病 虫害 直接 影 响 着 小麦的 产
量 , 采 用 综合 防 治技 术 ,合 理 运 用农 业 的 1 0 % ~2 0 %,重发 区 连 1 . 2 . 4 合理 施肥 ,适 时浇水 ,减 轻危 害 。增施 有 机
亩用 1 2 . 5 %禾果利可湿性粉 剂 3 0 g或 7 5 %百菌清可湿 性粉 剂 5 0 g兑水 4 0 k g均匀 喷雾,防效达 9 0 %左右 。
年 达 到高峰 ( 达 到 防治面积 l 4万亩) 。
1 . 1 . 1 选用 抗病 品种 。舞 钢 市推 广 的抗性 较好 的有
的 、化 学 的 、物 理 的方 法 ,以及 其他 有 效的 生 态手 段 ,把 有 害生物 控制 在 不足 以 为 害的水 平 。以达 到
保 护 人 畜 健 康 和 增 产 的 目的 。 关 键 词 : 小 麦 : 病 虫 害 ; 综 合 防 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我国小麦常见病虫有70多种,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锈
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毒
病(小麦梭条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等)、黑穗病及全蚀病、根
腐病、黑颖病、叶枯病等。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淮
北及鄂北等麦区;白粉病除西南、长江麦区严重发生外,黄淮麦区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②多施堆肥 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及时浇 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④自生麦苗越 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 秋苗菌源。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拌种。②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25%三唑酮可湿性 粉剂 1 000倍液大田喷雾,或40%氟硅唑EC 8 000倍液, 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喷雾,或 50%硫磺SC 1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二、小麦白粉病识别
(一)症状识别 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 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 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 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 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 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 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
中下游地区。黑穗病等种传为主的病害,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放松
种子处理工作,病害有所回升。此外,各地区不断发现一些新的病
害,如湖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 、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 蝇、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国麦区 均有发生,以黄淮海平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 生频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 虫以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 、陕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 数量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或低洼潮 湿阴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 物重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 80年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 旱作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
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预防

土 壤 ,促进 麦 根 下扎 ,可减 轻 土 传病 害 和后 期 生 理
病 害 的 发生 。对 小麦 根 腐 病 和全 蚀 病 发 生较 重 的 地
块 ,可 与油 菜 、大 蒜 、豌豆 、甘薯 、棉 花等 非 禾 本 科 作 物 轮 作 ,以减 少 病 原 菌 在土 壤 中的 积 累 。
2. 3 测 土配 方施 肥 通 过 测 土 配 方 施 肥协 调 1.
种 业 导刊 , 0 1 第 8期 21 年
J u n l f S e d sr i e o r a e d I u ty Gu d o n
小 裹 病 密 客 发 生 趋 势 分 析 及 预 防
李 南
( 遂平 县农 业局 ,河 南 遂平 4 3o 6 1 o)
摘 要 : 通 过 对驻 马店 市 近 几年 小麦 病 虫 害发 生状 况 的调 查 , 分析 了小 麦 病 虫 害 发 生趋 势 ,结
近年来 ,驻马店 市部分县区小麦土传花叶病的
收 稿 日期 :2 l —0 l 01 6 6
作 者 简 介 :李
南 (99 ) 1 7 ,男,河南遂平 人 ,助理农艺 师,主要从事 农业 技术推广工作 。
・
24 ・
李 南 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预防 发生呈上升之势 , 小麦土传花叶病主要危害冬小麦 。
致 在 部分 地 块 发生 严 重 ,使 小 麦提 前 枯死 ,形 成大 面积 白穗现 象 ,造成 小 麦减 产 。 1 3 地 下害 虫发生 数 量 回升 . 驻 马 店市 小 麦地 下 害 虫主 要 有 蛴螬 、蝼 蛄 和 金
针 虫三 大 类 。2 0世纪 9 0年 代 驻 马店 市 麦 田蛴 螬 发
用 5 %辛 硫磷 乳 油 2 0 0 ml 合 灌水 进 行防 治 , 0 5 ~3 0 结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小麦花叶病毒病也叫黄花叶病。
调查发现,该病在黄淮海冬麦区的河南周口、驻马店、漯河以及安徽阜阳等地均有发生,是该区近几年发现的一种小麦新病害,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
一、小麦花叶病毒病症状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
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
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二、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原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简称WSSMV,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又名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irus)。
属马铃薯Y病毒组。
病毒粒体线状,大小200~3000×13(nm)。
病株根、叶组织含有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
钝化温度50℃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1000000倍。
地区不同致病力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三、小麦花叶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梭条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
不能经种子、昆虫传播。
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
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为害。
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
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
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
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
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
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四、小麦花叶病毒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
2、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
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浅析

1 1 发生迟 , . 发病集 中, 显症期 长
小麦 梭条花 叶病在我 市
近几年呈较快发展趋势 , 病适宜温度 8 5 ,5 以上出 该 ~1 ℃ 1℃
现隐症 , 我市常年发病危 害期一般 在 3 上 中旬 。但据兴化 月 系统观察 , 0 年小麦 梭条 花叶病 在 2 2 5 0 月下 旬初始见 病斑 , 较常年迟 5 左右。染病株 在小麦 4 d ~6叶后 的嫩 叶上产 生
12 地 区、 间有 一定差异 . 品种
据 调查 , 全市除靖 江未查见
梭条花叶病外 , 其余各地均有发生 , 以里下 河地 区的兴化 、 尤 姜堰为重 , 中兴化 发 生 9 8万 亩 , 病 田块 平均 病 株 率 其 . 发 2 .%; 发生 2 2 亩 , 34 姜堰 .万 平均 病 株率 2 %; 陵区发 生 8 海 O1 万亩 , .6 平均病 株率 1 .%; 市 发生 003 万亩 , 58 泰兴 .71 平 均病 株率 3 . %; 港 区 发 生 0 05万 亩 , 均 病 株率 52 高 .2 平 1%。我市大面积种 植的“ 0 扬麦 18 、 麦 1 、 、3 等 5”“ 扬 11 1 号” 2 处理 , 产量中等 ;1 91 播种 的处理产量较低 ; 月 1 1 月 、4日 1 0 5 日 播种 的处理产量最低( 见表 5。 )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 黄花叶病 , 近年来在 我市发生 呈逐年加重趋势 ,05 20 年在我市局部地 区达偏重至大发生程 度, 全市发病面积是上 年 同期 的 5 倍多 , 已上 升为我市 小 现 麦生产上的重要病 害, 给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
1 发 生 特点 .
扬麦系列 品种 , 为感 病 品种 , 都 发生 重 ; 宁麦 系列 品种较 抗 病, 发病轻 。另据兴 化调查 ,扬辐麦 2 较扬麦系列耐病 。 “ 号”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农业防控措施

禾谷 多黏 菌在适 温 、 高 湿条件 侵染 麦苗根 系 . 建好“ 三
沟” 。 遇 雨 即排 , 有 利 于预 防 和避 免渍 害发 生 , 降低 土 壤湿 度。 从 而抑制 带毒 菌体 向四周扩 散 , 减少 病菌 侵入机 会 , 减
轻发病 。
3 . 4 适 期 迟 播
病菌 的活动。感染小麦梭条斑花 叶病后 . 重病植株心 叶抽出 时严重 褪绿 、 黄化 或扭 曲畸形 , 分 蘖萎缩 枯死 , 甚 至整株 死
3 . 5 加 强田间管理 . 减轻发病 在 肥料 使用 上 , 提倡 施足 基肥 , 早 施重施 腊肥 . 培 育壮
饱满 . 千粒重降低 。新病 田可 出现仅一端发病现象 , 老病 田无
发病 中心 . 严重时全 田黄化 。
苗, 提 高苗期抗病 能力 。小麦 返青后 , 及 时中耕除草 , 增强小
前经历 8℃以上的时间较长有关 . 早播 给病 害侵染提供 了更
多 的时机 。因此 . 适期迟播不仅可 以避开冬前 旺、 春季遭受冻害 。 重病 区 应提倡适期迟播 。 但也不宜播得过迟 . 本 地播种 时间以 1 1 月
5 一l O 日为 宜
麦抗性。 提高地温 , 改善土壤透气性 , 促进根系生长。 轻病 田可
3 农 业 防治 措 施
3 . 1 推广 使用抗( 耐) 病 品种
及时清除 田问病株 , 避免再传 播。发病 田及时增施速效氮肥 和磷钾 肥 , 以促进病 苗转 化 . 减轻发病 。另外 , 小麦梭条斑花 叶病是土传病害 . 不要将发病 田块的土壤转移到其他 田块 . 防
宜温 度为 8 1 5℃。低于 5℃、 高于 2 0 C 或干旱 , 均 不利 于病
号等品种 的种植 , 可以减轻病 害的发生 。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
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
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3-5月份雨量较多;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
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 根据试验结果 , 正交设 计 区的各处 理产 量 比较 中可 . 从
即出现发病盛期 。春季气温 出现异常 变化 , 气温突然下 降 如 或升高后 , 出现 数个发 病高 峰。一般 发病较 轻的麦 田, 会 病 株( 因感染时间较晚) 后期随气温升高超过 1℃ , 5 田间病 害逐
站在自米镇腰庄村一农户同一块田内试验。 供试 田前三年发
病均较重 , 试 品种 为 “ 麦 18 、 扬 麦 l ” “ 参 扬 5” “ 0号 、 宁麦 8
染。小麦播种早, 侵染时间长。冬季气温降到 8 ℃以下时, 病
度上升到 8 以上时才显症 。病 田始见病症一般在分蘖后期 ℃
愈晚, 病株率降幅愈大。但播期过迟, 植株总茎蘖数减幅大,
132 轮作及 不 同品种 问发病 差异 显著 。20 、01 我 .. 0020 年
菌停止侵染。染毒麦株寒冬期一般不显症 , 等天气转暖, 温 分别 为 1 . %、 39 5 3 3 . %。 及返青期( 月下旬~3 2 月上中旬)随气温上升到 8 5 , ~1℃,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有效 控制小 麦梭 条花 叶病的发生 危 害, 我站对小麦梭条花 叶病发生及综合 防治进行 了相关试 验
和调查。
13 1 早 播 田发病重于迟播 பைடு நூலகம்。播期试 验和面上普查一致 ..
表明 , 梭条花 叶病 随小麦播期的推迟 。 发病程 度有减轻趋势。 面上调查表 明 ,扬麦 1 号”0月 中旬 播种 的麦 田发病率要 “ 1 1
镇部分 田块零星发生 , 近年 来 , 发病面积逐 年增加 , 发病程度
不规则 的淡 黄色斑 驳 , 叶尖 和下 层 叶片黄 化明显 , 远看 似缺 素症。小麦拔节后新 生叶症状 减轻 , 一般 发病 后 , 株形松散 , 矮小细弱 , 较健 株低 1 ~2 c 分蘖 略有 减 少 , 系发育 不 0 0 m, 根
12 危害症状 . 最初 病株 在心叶 下一 叶叶尖 出现紫红 色 ,
峰期调查病株率 。结果 20 年发病 高峰期不 同品种间抗感 01
性情况与 20 年结果趋于一致, 00 而病株率均有提高。00 20 年
“ 扬麦 18 、扬麦 1 号 ”“ 5”“ 0 、宁麦 9 、苏麦 6 病株率 分 号”“ 号”
别为 1 0 6 %、 . %、 , 2 0 0 %、7 0 8 0 而 0 1年各 品种病 株率分别 为
心计卷曲似葱管状, 将心叶放开可见与叶脉平行的紫红色条
纹, 部分病株表现 叶片皱 缩叶 鞘错位 等畸形 症状 , 以后 随新
生叶不断抽 出, 状逐渐 变化 , 叶和倒 1叶 开始 出现 与叶 症 心
10 7. %、. %、.5 比 20 年分别增长 091 0 %、61 25 09 %。 00 、.%、
收稿 日 ;0 5 1 9 期 2 0 —1 —1
脎平行、 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 2叶条纹开始彼此连合成 倒
功能期( 保绿) 比对照区水稻 ( 不喷增产剂处理 ) 5 7。 长 - d
高于 1 0月下旬 和 1 1月上 旬播种 的麦 田, 而叉 以 1 1月上旬 播种的麦 田发病 最轻 ; 重病 田在 l O月底 、 1 l 月初 、 1 中旬 l月 播种 的病 株 率 分 别 为 9 % ~ 1 0 7 % ~9 %、 0 ~ 0 0 %、 0 0 4% 6 %。播期试验 , 0 供试 品种 “ 麦 18 。 1 月 4 9 1 扬 5”分 1 、 、6日播 种, 病株率 分别为 1 0 9 . %、 4 3 1 月 9 6日播 种 0 %、3 5 7 . %, 1 、 比 1 月 4日播种的病株 率分别 降 6 5 2 . %, 1 . %、 5 7 表明播 种
1 发生概况
11 流行规律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由土壤中真菌禾谷多黏 . 菌传播的病毒病。秋季小麦幼苗期 , 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
孢子萌发 , 释放游动孢 子 , 带病 毒的游 动孢 子从 小麦根部 侵
染, 将病毒传到麦苗体内。该病有明显的低温期侵染发病特
征, 一般仅在 8 5 -1℃下侵染和表现 症状 。秋季温度在 1℃ 5 以下时该病开始侵染 , 田间有一定水膜 时有利于游动孢子 侵
3 小 结 与讨 论
增产效果 , 一项简 易、 是 高效 、 安全 的农 艺技术。在其各项技
术内容中以使用 次数 对 产量影 响最 大 , 统计 分析表 明 : 使用 次数与产量高低 的相 关系 数 R=0 9 9 ( =4 , . 9 一 n ) 达极显著 水平( Y=5 6 6 2 .2+2 .7 ; 次是使 用 浓度 , 7 3 X) 其 统计 分析表
不断加重 , 一般病 田减产 2 %~3 %, 病 田块 7 %~8 % 0 0 重 0 0
麦株 发病 , 有时甚 至绝 收 。该病严 重影 响 小麦 产量 , 给农 民
良, 发病早 而重 的病 株 , 主茎 基本 不抽 穗 , 高位 分蘖 比重增
加。 抽穗期 明显延迟 。
1 3 发 生特 点 .
维普资讯
上海农业科技
2 0 —6 06
小麦 梭 条 花 叶病 发 生及 综 合 防治措 施
李 莲 ( 江苏省姜堰市植保植检站 2 52 ) 2 59
小麦梭条花 叶病又 称小 麦黄花 叶病 , 是通过 土壤 中禾 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8 年代初 , 在我市少数 0 该病
号 ”“ ,苏麦 6 ” 01 号 。20 年在 上年 不发病 的区域种植感 病品 种“ 扬麦 18 、扬 麦 1 号 ”在发病 重 的区域种植抗病 品种 5”“ 0 ,
“ 宁麦 9 ”“ 号 、苏麦 6号” 小 区面积 2 m2三次重 复, , 0 , 发病高
渐隐症 ; 田块初期黄化 严重 的病 株矮化 、 重病 病叶枯死 、 有效 分蘖 明显减少 , 出现死苗。抽穗 后 , 并 发病 田 复生长较快 , 恢 但仍 比健株矮 , 植株高矮参 差不齐 , , 穗小 多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