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湖北省标准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防治策略、防控技术及质量控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9630 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 35238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967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NY/T 2683 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DB42/T 893 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技术规程种子药剂处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一喷多防 one spraying for multiple prevention在小麦各生育期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现混现用)一起喷雾,达到喷施一次防治多种靶标病虫,同时增粒增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4 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技支撑、绿色植保”理念,以作物健康栽培为基础,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组装和配套使用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为主,科学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 防控技术播种期5.1.1 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和蚜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主要病虫。
5.1.2 防治技术5.1.2.1 选种抗(耐)性品种各地根据实际合理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应按照GB 4404.1和NY/T 967执行),并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鄂西北旱地麦区,是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宜选用抗(耐)条锈病小麦品种,局部孢囊线虫病重的地方宜选用对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抗(耐)性的小麦品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鄂东北稻茬麦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小麦品种。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一、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以普查田块的加权平均病情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地区内的病田率为参考指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二、病情普查苗期病情调查方法
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以上的田块,随机5点取样,每点实查6—7㎡;田块面积不足667㎡,则全田实查。
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发现病叶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
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撤播田)的代表性样点,计算叶片数目,用以估计叶片密度(片/667㎡)。
已全田普遍发病的田块,5点取样,每点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三、病情系统调查方法
在系统调查田或观测圃内标定3个已有病叶的调查点,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1㎡(撒播地区),每5天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
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病叶率达5%以上时,调查200个叶片。
将调查结果记入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表。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标准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标准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判断小麦条锈病的严重程度,科学家们提出了一套严重度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标准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首先,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叶面覆盖率:即叶面被病斑所占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叶面覆盖率越高,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重。
评估叶面覆盖率时,可以将受病斑覆盖的叶片面积与总叶片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一个百分比。
2. 病斑扩展速度:即病斑的扩大速度。
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病斑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病斑是否扩展迅速。
扩展速度越快,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高。
3. 病斑颜色与形状:病斑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反映出小麦条锈病的种类和程度。
一般来说,病斑颜色越深,病斑形状越大且不规则,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高。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科学家们还制定了一套具体的评估方法:1. 野外调查法:在小麦田间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方,评估病斑的严重程度。
每个样方内随机选择一棵小麦植株,记录该株叶面被病斑覆盖的范围,并计算叶面覆盖率。
2. 病斑扩展观察法:选择一段时间内的若干小麦植株,记录其病斑的变化情况,包括病斑的形状、颜色以及扩大的范围。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结果,可以计算病斑的扩展速度。
3. 形态学观察法:根据病斑的形态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对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进行评估。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病斑进行分类,得出小麦条锈病的严重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评估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考量多个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以上提到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病斑的叶面覆盖率、扩展速度以及形态学特征,来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
总之,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及时准确地评估其严重度对于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小麦条锈病的发展态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https://img.taocdn.com/s3/m/4b1dcb2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2.png)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正文:----------------------------------------------------------------------------------------------------------------------------------------------------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局:入春以来,由于降水充足,田间湿度大,特别是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十分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病菌的传播和侵入蔓延。
据市植保部门调查监测,条锈病已在我市发生并呈现出流行蔓延的态势。
为有效控制条锈病的传播蔓延,减少产量损失,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小麦条锈病是全国性重大流行性病害,危害严重时将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早、病点多、危害重,病源地病菌充足,因此,各区(市)县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早部署,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当前的普查防治工作,确保防控措施落实。
二、加强监测,及时预报要组织技术骨干对条锈病常发区、易发区、重发区进行重点排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范围、程度及趋势,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及时发布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
同时,要严格执行重大病虫周报制,及时报送病虫信息,保持病虫信息渠道畅通。
三、专群结合,及时防治对已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和常年条锈病早发区域要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及时防治,将条锈病的发生控制在初发阶段。
要充分发挥植保专合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防控资金、物资等相关准备,大力开展统防统治。
药剂可选用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亩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
四、加强宣传和技术指导要通过建立示范片、召开现场会、开展田间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普及防治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潜育期:锈菌从侵入和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锈菌的潜育期。
间结露良好的情况下,将锈菌孢子悬浮液于傍晚17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
(续)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一)用品
注射器、新鲜条锈菌孢子悬浮液、塑料薄膜、 高度感染锈病的品种、细喷雾器。
料。 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目的和条件选用。 注射器、新鲜条锈菌孢子悬浮液、塑料薄膜、高度感染锈病的品种、细喷雾器。
2. 自然诱发接种鉴定
在要鉴定的品种材料种植区的两端,播种高度感染 锈病的品种作为诱发行,诱发行最好用2-4个高感品种 的种子等量混合后播种。小麦返青拔节后,用单一生 理小种或混合小种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或注射接种 诱发行植株,待其发病后产生孢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
潜育期的长短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密切的关系,即使同一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其潜育期也不同,因而可用来作为鉴定 的一种指标。 在要鉴定的品种材料种植区的两端,播种高度感染锈病的品种作为诱发行,诱发行最好用2-4个高感品种的种子等量混合后播种。 专化性抗性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的坏死反应,非专化性抗性一般表现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以及除过敏性反应以外的其它生理生化 抗病特性。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摘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抗病育种工作必须开发准确而简便易行的抗病性鉴定技术,通过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优良品种。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基本要求;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44-02抗锈性鉴定是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锈病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别和评定其抗病性程度。
抗锈性鉴定主要用于抗原筛选、杂交后代选择和高代品系、品种的比较评定以及抗锈性研究。
1基本要求小麦抗锈性是由其抗病基因决定的,但抗病基因的表达只有当小麦与条锈病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后,即发生病害后,通过调查发病的表现,才能被人们认识。
同一个基因型,由于条锈病菌毒性不同或环境条件不同,其抗病性表型也不相同。
因而抗锈性鉴定中,只有在小种毒性和环境条件为已知数的条件下,测定的病情数值才能作为抗锈性的代表值,当两者未知或不能给以确定峰值时,只能以已知抗锈品种为参考系(对照品种),用同一小种病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测得的发病情况与对照品种相比较,才能确定供试品和的相对抗病程度[1]。
对抗病性鉴定有以下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根据育种目标或研究目的,确定所应鉴定的寻象病害或对象小种,所期望的抗病情类别和应达到的抗病性水平。
(2)结果准确。
鉴定结果就能代表自然流行条件下的发病水平以及在生产中的损失程度。
为此,要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并保证发病适度。
室内鉴定时,应对接种体和环境条件加以严格控制。
田间鉴定时,需要取诱发病害的措施,使用标准的感病和抗病品种作为参考系,要有完整的调查记载能够分析病原变量与环境变量的效应。
(3)全面衡量。
对重要抗原材料、杂交后代或品系、品种,应全面鉴定其潜在的抗病能力。
有条件的,需针对多种小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在变动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鉴定。
小麦条锈重点调查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小麦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在我国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小麦产量的多少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
我省是小麦种植大省,而小麦条锈病是我省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它是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俗称黄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区,其病原是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 et Henn,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小麦条锈病流行性强、危害严重。
1950年以来,该病害曾多次流行成灾,是制约小麦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灾害性因子。
临洮县位于甘肃中部, 地处东经103°2 7′0 9″~104°19′30″、北纬35°03′40″~35°56′07″,海拔1 730~3 670 m, 年均气7 ℃, 年降水量550 mm, 7- 8 月平均气温18. 5 ℃, 干旱少雨, 属内陆季风气候。
在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中属陇南、洮岷及甘肃中部晚熟春麦和自生麦苗越夏区。
目前临洮县种植的冬小麦主要是临农系列品种( 系)D92362、D7230、D475、D7749 等, 春小麦品种有临农20 号和定西30 号等, 均为中抗、耐旱品种。
但随着条锈病生理小种水14、水源11 致病类群的出现,以上品种抗病性有所降低,使得近年来临洮县小麦条锈病连年中度及中度以上发生, 成为严重威胁临洮县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
为此,我小组在2011年7月1日对临洮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 采样时间和地点1.1 时间:2011年7月1日1.2 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涛阳镇旭东村2 调查方法2.1 取样方法及取样样本大小2.1.1 取样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
选有代表性的(从品种、地形、地势、肥力、生育好坏等方面来考虑具有代表性)麦田3块,样块离地埂3-5m,分别在每块田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上各取一个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病虫害防治)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
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
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
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
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3.1.1 调查时间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
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
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
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
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若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实查67m2,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
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
另外,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2(撒播田)代表性样点,计数叶片数目用以估算叶片密度(片/667m2)。
若全田已普遍发病,则取5个样点,每点2m2,随机检查2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3.1.4 记载项目按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见表1)的项目,区分调查田点片发病或普遍发病两种情况分别记载。
表内传病中心密度和单片病叶密度据实查面积内的数量折算,传病中心平均面积和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取实查诸传病中心的平均值。
另外,还需由发病田块数和调查田块总数计算病田率,记入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的右下角栏内。
表 1 早期调查表3.2 返青拔节期在小麦返青后15~20d左右调查,若没有发病,则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行调查。
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条锈病情开始上升后进行。
以外地菌源为主,春季发病较迟的地区,普查时间至拔节期进行,调查田块、调查方法、记载项目和表格与秋苗期普查相同。
3.3 生长后期3.3.1 调查时间在小麦乳熟期或当年病情停止发展前进行普查。
3.3.2 调查田主栽品种调查早、中、晚播各类麦田或具代表性栽培条件的麦田,田块数按品种的栽培面积酌定,一般不少于10~15块地。
栽培面积较小的品种只调查代表性麦田。
3.3.3 调查方法每块调查田5点取样,每点2m行长或1m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旗叶和旗下一叶)。
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判定反应型。
3.3.4 记载项目按后期调查表(见表2)的项目分品种记载。
表2中“类型田”系按当地造成品种发病差异的主要栽培及环境因子(地形、地势、播期等),选取各类代表性田块。
品种总平均的普遍率和严重度是该品种所有调查田块加权平均值。
表 2 后期调查表4 病情发展系统调查4.1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实施。
4.1.1 调查方法选取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早播麦田作为调查田。
秋苗期发现条锈病后即标定5个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周围至少2m以内无其他病叶)作为病点,每隔10d 调查一次病点消长情况,直至春季田间普遍发病为止。
若秋苗期无传病中心则不进行本项调查。
4.1.2 记载项目按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见表3)的项目统计记载。
表 3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4.2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仅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确需本项资料作为早春预测依据的测报站实施调查。
4.2.1 调查方法秋苗发病盛期至少标定5个传病中心,小麦越冬后返青前将标定的传病中心范围内全部麦苗移植于温室或塑料棚内,逐日检查连续显症的病叶,至不再出现新病叶止。
每次检查后应将显症病叶摘除,以防止发生再侵染。
4.2.2 记载项目按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见表4)的项目记载。
表中潜育病叶率为显症叶片数占移植麦苗叶片总数的百分率。
表 4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4.3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4.3.1 调查时间在小麦条锈菌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由春季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调查。
秋苗期至春季条锈病能持续发展为害的地区,由秋苗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
4.3.2 调查田选发病条件较好,发病较早的代表性感病品种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
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难以选定系统调查田,则应预先在发病条件较好,观察方便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建立“测报调查圃”,用于系统调查。
4.3.3 调查方法在系统调查田内或测报调查圃内标定3个调查点(调查点需有病叶),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1m2(撒播地区),每隔10d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
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当普遍率达5%以上时,每点查200个叶片。
4.3.4 记载项目按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见表5)的项目记载。
表 5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5 越夏区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地区实施。
5.1 调查时间依越夏地区不同可在各年8月下旬或者越夏寄主(晚熟春麦、冬麦,自生麦苗)发病盛期进行调查。
5.2 调查田每年按一定的路线巡回调查,选晚熟春、冬麦感病品种代表性田块和滋生自生麦苗的麦茬复种田、休闲田作为调查田。
调查田块数按各类型田块的实际面积酌定,但每个调查地点实查的自生麦苗田块数应不少于10块,总面积不少于5× 667m2。
5.3 调查方法晚熟春、冬麦调查田可目测估计条锈病发病情况,自生麦苗调查田采取踏查估计和取样细查相结合的方法估计自生麦苗密度和病情。
5.4 记载项目按越夏调查表(见表6)的项目记载。
表 6 越夏调查表6 春麦区调查6.1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田间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系统调查,具体作法按4.3.2、4.3.3和4.3.4办理。
当地当年条锈病发病始期填入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的备注栏中。
6.2 小麦生长后期病情普查于小麦乳熟期或条锈病发病盛期普查,具体调查记载方法按3.3办理。
7 测报资料收集和调查数据汇总7.1 测报资料收集实施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a.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灌溉麦田面积及其他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b.主要品种栽培面积、生育期和抗锈性;c. 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防治面积和防治效果;d.越夏区晚熟春、冬麦栽培面积,自生麦苗发生面积;e.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7.2 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各测报站需及时汇总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填写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参见附录B(补充件)〕,分期寄送上级测报站。
部分汇总资料分别在春节前和3月下旬用模式电报报上级测报站。
7.3 调查资料表册本调查规范的调查表和有关资料统计表格编印制成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见附录C(补充件)〕,供调查记载使用并作为正式档案保存。
附录 A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补充件)附录 B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补充件)表 B1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一)注:此表在春节前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份测报站:负责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2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二)注:此表一般应在当年3月下旬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测报站:负责人:1份。
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3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三)注:此表在当年9月份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测报站:负责人:站1份。
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 C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补充件)(一九年)测报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测报站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_______东经:______海拔:_____)测报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编制表 C1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秋苗期)表 C2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返青拔节期)表 C3 小麦条锈病后期普查表表 C4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表 C5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表 C6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表 C7 越夏调查表表 C8 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抗病品种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早播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发病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受害减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发病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防治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行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挽回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越夏区情况晚熟冬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晚熟春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麦茬复种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麦茬休闲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